•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直線:直接領導

虛線:間接指導

第二節、 中國市場化對中影的影響

一、 中影走向產業化、集團化

由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國營事業單位必須自負盈虧,加上年輕觀眾偏 好更具有娛樂性質的外國電影(段媛媛 2013; 厲國剛、楊雲 2008)。109 過去在計 畫經濟中,電影製片廠把拍出來的影片賣給發行商後,就幾乎與市場斷絕脫節(于 麗 2006, 131)。1984 年,電影業被定性為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開始獨立核算、

自負盈虧。國家每年給予北影(中影前身)一定的拍片資金輔助。1994 年廣電總局 授權中影公司引入國外電影,同年年底,美國電影「亡命天涯」成為首部正式合 法公開在中國上映的國外電影,也開啟了中國電影產業進入改革的年代,而不再 是過去「政治本位論」,電影不再只是為政治服務,其經濟和社會效益漸漸被突 顯出來。110 1999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電影開始更大規模進入 中國市場,對國有電影和民間電影集團造成衝擊,因此中影也開始進行八個單位 的整併,形成今日的「中國電影集團」111; 隔年,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發布了

「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意見(廣電影字[2000]320 號)」文件。320 文件中確定了中國電影業將走向集團化、股份化和院線化的改革路線。集團化發 展的里程碑應該是 2001 年 12 月 6 日成立的「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這個集

109 段媛媛認為網絡世代的年輕電影消費者會趨向娛樂性,但並非表是無深度而是更加追求感官 的刺激。厲國剛與楊雲在校園以 422 份問卷調查年輕學生喜歡電影的產地,結果美國電影占 51.4%,其次是歐洲占 22%,港臺占 20.9%,中國大陸 16.6%,韓國 14.7%,日本 7.8%,其他 1.4%。

110 同年(1994),電影市場的開放也是源起於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中影前身)總經理吳孟辰遞交 給電影局一份報告,報告內容關於希望進口國外優秀電影,而票房則是與中影集團分帳。

111 中國加入 WTO 後由官方主導合併的公營電影公司還包括「北京新影聯」和「華夏電影發行 公司」等集團。

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團的成員包括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電影集 團公司、中國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公司,和中國廣播電視互聯網站,固定資產超過 二百億人民幣。112 從上述敘述中影集團的發展可以發現,中影集團並沒有能夠 與時代同步。從 90 年代開始,因為政治局勢的變化,整個電影產業被重新納入 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直到中國受到全球化的衝擊後,中影集團才完全貼近市場 化的軌道。113

中影集團在 2003 年到 2006 年的股份制改革中,有社會民間資本和外資股 份進入,因此影院建設、國產電影發行、電影市場開發和廣告等領域都不斷有所 創新改造。 到了 2007 年後的全產業發展階段,中影更成立許多製片分公司,以 強化電影產業化。靳凱元(2010) 中影每年固定拍攝主旋律電影成為主旋律商業 化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在創作上努力擺脫過去陳舊僵化的「說教模式」,以讓主 旋律電影在市場上能有能力瓜分票房,另一方面也提升主旋律的拍片品質,除贏 得國家政府的資金補助,也能在中國內外各電影評選中得到良好的票房廣告效 益。

過去中共以計劃經濟保證了電影業的正常運轉,也控制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 的宣傳。但改革開放後,在中國電影體制逐漸開放之下,中影集團漸漸失去過去 的優勢,部分民營電影公司和其他國有電影集團在製片、發行和放映等經營項目 都追上中影,這迫使中影必須在體制上進行變革。雖然中影在政策上仍受惠於黨 國給予的進口代理權和大量資本,但中影部門的產業化使其經營蒸蒸日上,中影 的產業化代表著部門利益的經濟價值穩固,相關部門包含廣電總局與地方廣電局 與中影集團形成的部門利益團體也跟著受惠。2000 年以前中影仍處在賠錢階段,

但過了金融危機後,2009 年中影獲利破億,而在 2010 年盈利為四億,為所有文

112 聯合報,2001,〈廣電旗艦中國廣播影視集團今成立〉,《聯合報》,12 月 6 日,第 13 版。

113 尹鴻,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年),頁 430。

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化事業單位中最高。未來中影也預計明年在中國上海股市上市,成為中國國有電 影產業邁入市場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 外資進入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影響

本文選擇了以中影集團作為整個電影產業有代表性的個案,那要看外資對於 中影集團的影響勢必要從整個中國電影產業來看。在中國入世後,中國電影市場 向西方敞開大門,其龐大利益也吸引了許多國外(及台港澳地區)資本欲進入瓜分 利益。114 2004 年 2 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廣電總局)發佈了《關於促進廣 播影視產業的發展意見》,該意見指出要擴大開放廣播影視市場,允許中外合資 合組除新聞宣傳外的廣電節目製作公司。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與商務部也聯合 公布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4 年修訂〉》,該目錄放寬了外資准入 的範圍,首次將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發行和電影製作列為對外開放領域(陳少峰、

康小明、向勇,2005, 15)。

對於國外資金進入中國電影產業所產生的效益可分為兩個面向來觀察,一個 是外資在戲院市場的影響,另一是對於拍攝電影模式的衝擊。2000 年時,中國 政府早已開始鼓勵外資進入中國電影市場,但規定外資控股不得超過 49%,以保 證中資的控股地位。到了 2004 年「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經由廣電總局和 商務部發布,讓外資得以在影院投資比例上限提高至 75%。外資的進入中國電影 市場,除了改善既有的電影播放硬體設備和增加戲院外,也間接決定了觀眾可購 票選擇觀看電影的口味,外資會希望能多引入更多好萊屋或他國電影與減少預期

114 從全球化電影下的兩岸對比的觀點來看,台灣電影產業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夕,行政院與 立法院聯合對《電影法》修法,對外國電影的配額限制放寬,反而導致台灣國產電影陷入另一 股危機,輔導措施形同虛設。

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賣座的非主流電影。外資除了會堅持既有有商業利益外,也會入境隨俗地接受 中共的電影體制,例如「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電影分 級制」和「電影促進法」的立法,未來將都被視為對電影票房造成衝擊,但外資 並沒有表達太大反抗意見。

第二個觀察面向是外資進入合拍電影。在 1979 年已有「合拍片制度」,但遲 至 90 年代初期合拍片制度才成為大陸電影製作的主要模式,原因是為了因應改 革開放後的電影產業危機。115吸引國外資金和引入電影藝術能力與製片實力,但 也對電影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及外溢效果。合拍電影的數量呈日益增長,佔每年 國產影片總量約 10%-15%,其吸引資金與市場開拓的程度超過了普通國產影片,

近3年來,合拍片佔的票房值已達中國國票房總量的40%左右。 2007 年以來,

中國內地票房排行前 10 名的多為合拍影片,例如《唐山大地震》、《山楂樹之戀》、

《狄仁杰》等合拍影片都佔據了其該年度的票房比例極高。

過去外資合拍片所帶來的市場化以外其它效益,包含國外大片以合拍片的名 義進入中國市場,造成進一步擴大進口片份額,給原本在競爭中處境困難的中國 電影業帶來更大經營壓力。未來中國的進口片配額機制將慢慢增加片數或取消,

全年只有 20-30 部進口片進入中國的規定將不存在,外資對於整個中國電影市場 化的進程將持續加快腳步。雖然主旋律電影從過去迄今已有極大改變,包含拍攝 的藝術精製能力、廣告宣傳手段、動員一級知名演員,但其上映卻僅能在國際電 影節上受到國際關注,更遑論得以在歐美市場上攏獲票房獲利;其它非主旋律的 國產電影,由於缺乏與海外電影市場交流,幾乎沒有一部影片能夠在西方電影院 上映。未來中國國產電影將直接與好萊塢大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競爭,由政府支 持的國有電影集團和主旋律電影產出模式可能會有更大的變化形態。

115 根據梁良的統計,1986 年全中國十六家製片場共創利八千九百多萬人民幣,但到了 1988 年 只剩下二千萬元人民幣。

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