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濟過渡到市場經濟,電影型態也開始有了轉變。8當後極權政體往後極權發展資 本主義轉型過程中的電影文化事業單位,遇到市場化後所會產生的反應為何? 陶 儀芬(2006)與吳玉山(2006, 249-275)皆認為中國政治經濟是相互牽帶影響,由於 經濟的發展是為了服務政治專政,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又會如何影響文化事業單位,

對於電影的產出型態會有何影響?

問題二:同樣是黨國體系,為何國民黨會管不住台灣中影公司?

第二個問題,也是本文研究要比較的關鍵轉折差異問題。本研究試圖藉由比 較的觀點,理解兩個看似貌似的黨國政權底下,且皆是黨所直接管理的重要文化 事業單位,為何台灣的中影公司得以在 1980 年代產出且上映具有國民黨所不樂 見的電影作品;而中國中影集團卻無法,甚至其電影產業與文藝風氣被外界視為 是保守的,當中影響造成台灣中影的關鍵轉折要素為何?本研究從理論、數據、

文獻與討論分析,即為了解釋該核心問題: 兩岸中影的運作模式差別何在?

第二節、 文獻回顧: 兩岸政權與中影的討論

一、兩岸政權性質文獻

許多學者正在探討台灣為何會走向民主化,而中國卻依然一黨專政? (蔡文軒、

陳蓉怡 2012)認為必須回到更高的層次「兩岸政權屬性」來解釋為何國民黨與共 產黨同是列寧黨國體制出身,後來的發展途徑卻會有許多不一。現今探討兩岸政 權性質的相關文獻已有許多,因此本研究將所要探討的政權限縮在解嚴前的國民 黨政權,以及中共建國以來的政權性質。一般學者對於政權性質的歸納,普遍從

8 鄭閔聲,「從計畫到市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未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個面向來討論:領導精英甄補與政治繼承(political succession)、黨國體系(a

party-state system)的結構與運作機制、意識形態與話語權(discourse power)的政奪、

集體動員與公民社會(civic society)。9 不同面向討論出來的政權性質也會略有差 異,本文從前三個面向來理解對於中影會造成影響的政權性質內容,也關注於從 前三個面向所探討的政權性質文獻。該部分,本研究將從中英文期刊與專書中,

找出曾探討過兩岸政權性質的代表性文章再加以對話,得出最適合本研究議題背 景政權性質,這也是目前台灣較缺乏統整的文獻領域。10而中國大陸政權性質在 遇到市場化或中央地方時,又會有所場域改變,本研究要找出適合的場域去推演 政權性質不同所帶來的意義。本研究從兩岸政權演變的理論途徑出發,對兩岸中 影的發展進行探討與解釋,並解釋中國中影在市場化與中央地方關係面向。

表 1 不同學者對兩岸政權性質的名稱定義

政權性質觀察的政權 各學者對於該政權類型提出的名稱

解嚴前的台灣 硬威權與軟威權政體(Edwin A. Winckler)、選舉式威權 主義(Levitsky and Way)、準列寧式政權(趙建民、李酉 潭、湯志傑、若林正丈)、務實型政黨(Giovanni Sartori)、

競爭式威權主義((Steven Levitsky and Lucan A. Way)

當今中國大陸 全面向 偏單一面向

9 王佳煌,「資訊通信科技與群體性事件對中國後極權主義的影響」,東亞研究,第44 卷第 1 期 (2003 年),頁 42。

10 徐斯儉,2013,「辯證中的變與不變:中共黨國體制的台灣研究」,吳玉山、林繼文、冷則剛主 編,政治學的回顧與前瞻學(台北:五南出版,2013 年)。

6

(Pierre Landry)、

破碎的威權主義 (Andrew Mertha)、

流行威權主義

(

Anne-Marie Brady

)、

分裂式威權主義 (Kenneth Lieberthal)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在眾多理論學說當中,中國大陸是屬於怎樣的政權形式尚未有所定論,但在 後毛澤東時期,中共政體的意識形態重要性弱化、經濟市場化(國有經濟比重下 降)和去動員能力(demobilization),從比較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學者認為中國 已經脫離了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11 到了後毛時期,各學者以中國為研究案 例,針對各面向對威權主義和極權主義的型態作修正,而本文仍可將(表 1.)的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權性質對經濟的開放程度會有所影響,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化的 過程,對於文化的影響日益漸增。當我們要觀察如過去台灣和當今中國此類後發 國家採行的制度,必須從兩個面向來區分:政權型態與產權結構(吳玉山

1996,193)。文化事業單位型態的轉型,明顯可以從政權型態與產權結構中觀察出 來。而中國走出極權主義,經濟改革讓產權結構改變所導致的市場化必然成為本 議題重點之一。12 在此要先說明,詳細的討論兩岸政權性質各面向與走向民主 政體的過程並非本研究的核心所在,本研究的目的是先藉由變數判別兩岸中影時 期的政權性質為何,再針對政治如何介入兩岸中影的運作過程,使公司轉型或改 變,再看出其對當時政府政權性質的啟示為何。

二、兩岸中影運作文獻

前文 Hartley(2002,152-53)所提到的電影所具有的社會制度三要素,研究兩岸 中影的文獻若依此來分類,其文獻豐富性分別是文化性最多、經濟性次少、政治 性最少。文化性文獻是指針對電影美學、創作者、作品的表現技法、風格與世界 觀等等所進行研究和報導的文獻。經濟性文獻則是指對電影經濟行為的票房、拍 攝成本、經營管理模式所研究的文獻。政治性文獻是指對涉入電影產出權力來自 何處與如何運作的文獻。

當今對中國電影組織研究的文獻多藏身於新聞報導、人物訪談、電影藝術評 論和文化產業報告當中。近年來隨著電影市場的接連啟動與主旋律電影的製作與 宣傳型態改變,研究中國電影的學術性文章開始受到學術界與媒體更多關注。最 有系統研究中國電影組織是針對於「中國電影集團」,因為其自身有電影產業的 壟斷性質,對於中國整體電影產業研究具有代表性,在每年的「中國影產業研究

12黃信豪,「晉升,還是離退?中共黨政菁英仕途發展的競爭性風險分析,1978-2008」,臺灣政治 學刊,第13 卷第 1 期(2013 年),頁 169-171。

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報告」皆有講述其集團化、產業化的進度與發展狀況;對於中影集團領導者韓三 平和其下分公司經理的報章採訪描繪也持續廣泛關注。其它國有與民間電影製作 單位研究也散於各中國電影產業史、發展史的專著當中,或者在「當代電影」、「電 影藝術」等等的影評雜誌當中。本文不對各電影集團公司的各部電影進行藝術研 究,而是較宏觀的對於電影製作單位如何在產出主旋律電影與商業性質電影過程 中,國家政治與經濟市場化力量是如何被反射出來。

本研究著重在寫到兩岸中影單位組織的相關文獻,台灣中影的文獻多為媒體 工作者、影評人所編寫,唯一較詳細討論台灣中影公司與黨政組織關係與人事經 營的文獻是由國民黨文工會於 1972 年自行出版的「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一書,

但僅出版過一次且描述年代偏早期。而研究中國中影集團組織架構的文獻較為零 碎,且多為描述組織歷史脈絡性的影史文獻。兩邊皆必須從文摘、報章媒體以及 文藝媒介上收集線索資料,拼湊出關於中影組織與運行的脈絡。本研究將兩岸中 影內部運作文獻分為四類,有官方資料、藝文媒體報章、專書和學術性文章。台 灣官方資料包含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的「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 1898-2000」、「電 影歲月縱橫談」記錄了台灣電影史的每日重要事件。中影公司自己出版的「璀璨 光影歲月」。而中國中影集團則有工作會議紀錄、官方出版的「文化藍皮書」、「中 國電影年鑑」、一系列「中國電影發展史」與「廣電藍皮書」(2001 至今)。從廣 泛的影史著作與電影片的分析角度來看,中國大陸的著作比台灣豐富許多,對於 影史學的研究已有一個成果,但台灣卻只有少數影評人正在進行。藝文媒體報章 上從與中影相關的資料則是要在藝文雜誌報刊中找尋,從早起台灣開始的「現代 文學」、「幼獅文藝」、「文訊」、「傳紀文學」、「聯合文學」、「電影欣賞」;中國大 陸「當代電影」、「電影藝術」等雜誌都可以看到片斷的報導,影評人黃仁更在台 灣上述雜誌中寫多達 190 餘篇電影史相關文章,對於台灣中影逸事的收集頗有幫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助。13 還有 70 年代出刊的「影響雜誌」除了延續早期「劇場」期刊的文藝美學 路線與翻譯海外電影理論外,也開始對台灣重要導演和其單位引介與評述。英文 電影期刊在 Cinema Journal,Film Quartely,PostScrip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等期刊對華語電影都有篇章撰寫,特別是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是英語期刊當中唯一以華語電影為研究主題的期刊,對西方世界如何 看待華語電影產業提供一個動態視角。葉龍彥更將「影響雜誌」進行彙整研究成 兩本台灣電影史,是台灣少數以電影雜誌為研究基礎的電影史書籍。專書部分有 描寫台灣從舊電影走向新電影歷史的著作已有許多,例如陳儒修「台灣新電影的 歷史文化經驗」、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杜雲之「中華民國電影史」與黃仁、

焦雄屏的諸多影史著作等等,都可以對從台灣日治時期到台灣新電影的中影發展 脈絡得出詳細的細節與故事,皆是重要的電影歷史文獻。其中台灣電影史學者黃 仁更值得一提,黃在台灣電影史中的著作中有重要貢獻,諸多電影史詳細資料皆 引用自他,可說是讓台灣電影史回顧不至於落後中國太多的功臣。但電影工作者 通常是以電影文藝和電影史的脈絡來書寫文章,其文字仍多屬於資料彙整的與人 事地的考證。對於國民黨與共產黨是以如何手段介入並綜合當時政經社會環境來

焦雄屏的諸多影史著作等等,都可以對從台灣日治時期到台灣新電影的中影發展 脈絡得出詳細的細節與故事,皆是重要的電影歷史文獻。其中台灣電影史學者黃 仁更值得一提,黃在台灣電影史中的著作中有重要貢獻,諸多電影史詳細資料皆 引用自他,可說是讓台灣電影史回顧不至於落後中國太多的功臣。但電影工作者 通常是以電影文藝和電影史的脈絡來書寫文章,其文字仍多屬於資料彙整的與人 事地的考證。對於國民黨與共產黨是以如何手段介入並綜合當時政經社會環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