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現今中共時期的政權性質為何?

一、 從中影與中國電影產業看中共政權性質

現今中國大陸的政權性質,一般被歸納成極權主義、後極權主義和威權主義,

而極權主義為描述國家絕對統治的最初模型。116極權主義的定義,最被人們所得 知的是 Friedrich 與 Brzezinski(1956, 9-10)的歸納,其特點有六項:有完善的意識 形態、少數人統治的群眾性政黨(灌輸意識形態與鎮壓社會)、有現代科技化的秘 密警察、大眾傳播媒介的壟斷、軍事武裝力量的獨佔、有中央規劃的全國性計畫 經濟。鄒讜(1994,204-265)曾經以「全能主義」(totalism)來描述中國大陸的國家 社會結構關係,但其所描述的政權性質仍與()主義相似。 但文化大革命後的後 毛時期,西方對於中國政治結構的認知改變和改革開放後的政治經濟結構轉型,

比較政治學上許多數學者都揚棄將現今的中國大陸視為極權主義政權的觀點,認 為無論是意識型態重要性的削弱、去動員(demobilization)的過程、或是市場化 後國有及公有經濟產權比重的降低,都標誌著中國早已脫離了極權政體的階段 (徐斯儉,2010)。

第二種歸類是將中國大陸視為威權主義國家。一般最廣為人所知的威權主義 的典型定義是由 Juan J. Linz 所提出的四項特徵:有限且非責任制的政治多元性、

不存在嚴密的意識形態,但有特殊的、情緒的思想方式(meantality)、政治運動的

116 極權主義政體具有以下特徵:(1)有官方意識型態;(2)由魅力型領袖所領導的群眾性 政黨;(3)具有恐怖秘密警察制度;(4)國家控制大眾媒體;(5)黨國化的軍隊;(6)中央指 令性經濟。引自:Friedrich, Carl, and Zbigniew Brzezinski. 1956.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強度較小,且會尋求社會的去政治化、領導權如果出現不明確的制度化,其政治 決策會較具有可預測性。許多人認為當今的中國大陸正處於威權主義時期,相較 於毛澤東時期的極權主義,當今中國大陸的政治繼承慢慢制度化、國家介入社會 的力量明顯降低、媒體輿論自由較寬鬆等等。但通常學者在形容中國大陸政權時,

會在威權主以前方加上形容詞,使其具有中國的政權特色。例如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提出「分裂式威權主義」(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概念 ; 或裴宜理 (Elizabeth Perry)提出「革命式威權主義」(revolutionary authoritarianism)概念。 但 這種沒有精確解釋威權主義核心定義的各家說法,無法得出整個中國的的政權框 架。尤其到了 90 年代,Linz 和 Alfred Stepan(1996, 40)也對於威權主義的分析效 用認為失去功能,許多國家在此定義框架下都會被當成威權主義國家。

第三種最被文獻廣為討論的是後極權主義(post-totalitarianism)。中共在領導 中影集團該時段,其政權型態一般被許多學者認為比較接近後極權主義。(寇健 文 2012, 1-9) 提出和探討後極權主義最深的是 Linz,Linz(1996)認為那些經過極 權統治的威權政體,都具有各種不同於威權政體的特徵,是一種特殊的威權政體,

因此稱為「後極權威權主義」(post-totalitarian authoritarianism)。 Linz 和 Stepan 把後極權主義定位在極權主義和威權主義的光譜中間,並給予四個定義標準:政 權內部的制度多元化、領導階層的結構改變,不再是人為挑選居多、意識形態不 像極權主義般嚴謹,也沒有威權主義的不完善、動員能力也是介於極權主義和威 權主義政權之間。

林佳龍和徐斯儉(2003)提出的「退化後的極權主義」(degenerative-

totalitarianism )概念與 Linz 的想法相近,在林佳龍和徐斯儉提出的觀點中,認為 當今中國政權具有威權主義和極權主義的部分特徵,組織上仍維持極權主義的嚴 密單位系統,對媒體和軍隊也都有壟斷能力;但實際運作上,卻出現了威權主義 的部分特徵,例如意識形態較為不清、較少大規模政治運動與鎮壓。林和徐認為

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國大陸雖然仍具有極權主義的特徵,但一些特徵已經隨著改革開放而有所「退 化」,尤其是在社會和經濟領域上。

中國在 80 年代中後期漸漸引入市場化,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 1982 年「以計畫調解為主,市場調解為輔」開始市場化的進程之下,市場引導國企改 革,中國官僚經濟帶入市場競爭。117但這種市場經濟的形式與西方資本主義的本 質上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會被反映到政權性質上。不同面向討論出來的政權性質 也會略有差異,本研究企圖從吳玉山所提出的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概念與 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 所提出的「分裂威權主義」的概念進行討論。前者認 為中共政體政治上是極權主義的退化,經濟上則有東亞發展型國家的發展狀況;

後者認為現今中共政治體制下的各行政部門會因為各自官僚利益而有所競爭,分 裂了威權主義的利益一致性。

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是吳玉山(2007)結合了 Juan Linz 所提出的後極 權政體和 Johnson(1982)、Wade(1991)、Amsden(1985)所闡述的東亞發展型國家 概念,提出的一種概念途徑。認為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政治、社會和經濟都脫離 極權政體的特徵,但政治和社會面向仍然具有嚴謹控制和意識型態烏托邦性質,

經濟面向卻持續向典型威權主義的私有制、市場化前進。政權性質對經濟的開放 程度會有所影響,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化的過程,對於文化的影響日益漸增。

而中國走出極權主義,經濟改革讓產權結構改變所導致的市場化必然成為本議題 重點之一。事業單位也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其必須扮演替國家服務的功能,卻又 要自負盈虧。1988 年中國文化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文件中提到文化市場的 概念,電影市場管理開始被建立。電影是結合藝術與科技的傳媒工具,其政治和

117 Naughton, Barry. 2007.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2007),p312.

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濟面向的影響都會在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之下,被以信息化政策控制。118

但過分強調「國家中心」政權性質討論時,部份學者認為「社會中心」所觀 察出的面向會被忽略。本文提出另一種政權性質來解釋電影產業,李侃如所提出 的「分裂威權主義」(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其強調了中共不同具有部門利 益119;趙建民與蔡文軒同意了李侃如的部門利益觀點,但認為不能忽略極權主義 理論中所提及的中共黨國力量,傳統「黨管一切」尚且存在,並將其劃分為兩元 的概念。120一為涉及「黨國利益」(party-state interests)的決策,主要為國防安 全、意識形態等領域;二是「部門利益」(bureaucratic interests)之決策,主要是 公共建設、經貿等領域。如同夏明(Xia Ming)所指出的二元發展型國家(Dual Developemental State),中國政權已經因為不同部門為了不同目的而形成二元行 政單位的結果。121

表 4 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與分裂威權主義的區分

理論 面向

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 家

分裂威權主義

意識形態 後極權主義 威權主義

經濟發展 東亞威權國家發展模式 各部門為了各自利益而 追逐

資料來源:吳玉山(2007)。122 Lieberthal, Kenneth(1992)。123

118 王佳煌,「論中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以信息化政策為例」,社會科學論叢,第2 卷 第2 期(2008 年),頁 147-189。

119 Kenneth Liberthal, “Introduction: The Fragment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 In Kenneth Li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eds.,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1-30

120趙建民,蔡文軒,「『黨管一切』或是『部門利益』:以三峽大壩與青藏鐵路的決策為例」,中 國大陸研究,第53 卷第 2 期,(2010 年),頁 39-62。

121 Xia, Ming. The Dual Developmental St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China's Transition. (Hampshire: Ashgate Publishing,2000).P23.

122吳玉山,「宏觀中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蘇東和東亞模式的揉合」,徐斯儉、吳玉山編,

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電影產業中,若依據「黨國利益」與「部門利益」的條件來劃分單位,

我們簡單以(表 5)來描述。(表 5)顯示,每個單位各自有其功能與角色,甚至會隨 著功能與層級形成一種特殊的「條塊關係」。特別的是,其中國家廣播電影電視 總局(廣電總局)具有「黨國利益」與「部門利益」的重複性質,其隸屬於中共中 央宣傳部底下,而在「國家廣電總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當中,提及電影的 工作效率與質量已成為國務院所下達的考核指標之一,可見廣電總局除了要對上 (國務院、中宣部)做政策負責外,還要肩負其直屬機構中影集團的營利成果,其 具有雙元角色功能。從廣電總局的利益位置上來看,可以知道黨國與利益部門之 間的關係有時是介於交融與分離之間,意識型態拘束和強化黨管幹部等功能都體 現在也強調部門利益的單位。

表 5 黨國利益與部門利益單位的區分 利益區別

層級

黨國利益 部門利益

中央 中宣部、中組部、廣電總局、

文化部

廣電總局、中影集團、其它國 有與民間電影集團

地方 省市電影局 中影分公司、製片廠、戲院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文化事業單位的傳媒機構在實際上是受命採取「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 運作模式。本文認為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運作與外在受控制條件可以說是在「後 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概念下的產物,它雖然接受國家部分補助、政策優惠

黨國蛻變:中國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 年),頁 309-335。

123 Kenneth Liberthal, “Introduction: The Fragment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 In Kenneth Liberthal and David M. Lampton eds.,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1-30

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及人事審批,但經營上仍要自負盈虧,經營者必須向上層領導負責。2008 年國 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 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說明了文化事業單位雖具有公益性質,但也是要 有市場競爭。因此本文認為若從利益觀點來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型國家」

當中的「後極權」意味著「黨國利益」,而「資本主義發展型」則代表著「部門 利益」,以這種理論概念層疊來具體化電影文化事業單位的產出運作,將有利於 我們更能分析理解中國電影事業單位和電影市場的運作情況。

二、 測量變數說明

為了能回答本文的研究問題及假設,本研究嘗試蒐集了數據資料,建立起

為了能回答本文的研究問題及假設,本研究嘗試蒐集了數據資料,建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