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文化外交的形成及執行機構

第二章 中國對外文化政策

第二節 中國文化外交的形成及執行機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其產生、發展自然經歷了交流的過程。由於自然地理 及各種人為原因,世界各民族的體育文化發展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包括體育文化的風 格、氣質各異,側重面不同以及發展程度的高低不一。這種不平衡是交流的動力。體育文 化在交流中漸趨平衡,接著產生新的不平衡,然後又進行新的交流。如此一來,體育文化 交流便不斷推動各國各民族的體育向前發展。

這種調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互相浸染。交流的雙方各自採擷對方的體育菁英 來作為發展本民族體育的營養,豐富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二是互相借鑒,從 對方體育發展的經驗教訓中獲得教益,把對方的成果作為效法的楷模。三是互相補充,這 主要是指體育項目上的引進。82

透過分析文化外交的涵義、屬性、途徑與方式,可以比較清楚了解文化外交的理論,

加上探討文化外交跟文化軟權力和公共外交的差異後,更能明白文化外交的特色。

第二節

中國文化外交的形成及執行機構

按張殿軍的研究,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立足中國國內文化發展與走向世界的,

在對文化外交的戰略意義保持高度理論自覺的同時,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大國」、「文化 強國」這一新世紀戰略使命,把積極開展文化外交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軌道,以理性、

務實和自覺的態度,大力開展文化外交實踐活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在 國際文化競爭中維護了中國的國家文化權益和國家形象。83

鄧小平要求把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一同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強調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具體到對外關係上,就是明確提出經濟上實行開放的同時,文 化上也要實行對外開放:「對於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文化,我們究竟應當採取什麼態度呢?

                                                                                                                                       

82彭雪涵,「對古今中外體育文化交流的幾點研究」,福 州 大 學 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第 14 卷第

4 期(2000 年 10 月),頁 84-85。

83張殿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文化外交淺析,黑 龍 江 社 會 科 學 (哈爾濱),第1 期(2012 年),頁 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濟上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是正確的,要長期堅持。對外文化交流也要長期發展。」84 根據鄧小平此一思想,中共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 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指出:「近代世界和中國的歷史都表明,拒絕接受外國的先進科 學文化,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要發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閉關自守只能停滯落後。...對外 開放作為一項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不僅適用於物質文明建設,而且適用於精神文明建 設。」85中共「十五大」報告中又重申了此一思想:「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同世界各 國和地區廣泛開展貿易往來、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要「開展 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採各國文化之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中共

「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 國際影響力」。「十八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將紮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維 護中國海外合法權益」的要求和任務。

為了更理解中國文化外交指導方針,我們必須探討四個官方文件:2006 年的「十一 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共2007 年的第「十七大」與 2012 年的第「十八大」報告 以及2012 年的「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壹、中國文化外交的指導方針

一、「十一五」時期文化外交發展規劃綱要

2006 年 9 月,中國政府正式發佈「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指出,到 2010 年,中國文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完成「十一五」(2006~2010 年)時期全面建設 小康社會賦予文化建設的任務,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為經 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創新 能力和整體實力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更好地保障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 求,促進城鄉和區域之間文化的共同發展;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在

                                                                                                                                       

84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43。

85 張殿軍,當代中國文化外交戰略的歷史嬗變,天津行政學院學報(天津),第 15 卷第 1 期(2013 年 1

月),頁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發展的水平與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際地位相 適應。

綱要提出「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的重點是:

(1)抓好基層文化建設,加大力度改善農村及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完 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力爭到「十一五」期 末,城市的文化設施、服務網絡和文化產品基本滿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務的需求,

在農村基本解決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

(2)抓好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項目和工程建設,推出一批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 代精神、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生產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 文化產品。

(3)抓好文化產業體系建設,重塑市場主體,優化產業結構,確定重點發展的產業門 類,培育文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十一五」時期,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的年均 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4)抓好文化創新能力建設,以內容創新為核心,著力培育創新主體,加速科技與文 化的融合,提高中國文化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文化創新成果。

(5)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 資源,主動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拓展文化發展 空間,初步改變中國文化產品貿易逆差較大的被動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 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6)抓好人才培養,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建設一支 規模宏大、素質較高的文化工作者隊伍,為文化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86

                                                                                                                                       

86「『十一五』文化發展六大重點確定」,人 民 網 ,2006 年 9 月 14 日,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4814507.htm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31834.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內容有兩個重要的部分:「文化宣傳」及「對 外文化交流」。

「文化宣傳」包含推進新聞媒體建設,意即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切 實加強各類新聞媒體的建設,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其次,加大對重點新 聞媒體的扶持力度。扶持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重點新聞網站和時政類報 刊,增強持續發展能力,成為擁有知名品牌和較強社會影響力、競爭力的優勢媒體,充分 發揮輿論主陣地、主力軍作用,並且加大對中央和省級主要新聞媒體的扶持力度。第三,

辦好新聞網站,加快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新聞網站。第四,發展 新興傳播載體:充分發揮國家主流媒體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資源優勢。

「對外文化交流」包含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新文 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影響 力和競爭力,積極推動中華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其次,培育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

完善對外文化貿易制度,依托已有的國內知名對外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品牌,積極培育外 向型文化企業,發揮其在文化「走出去」中的主導作用。87

二、中共第「十七大」報告

2007 年 10 月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了報告,「十七大 報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出發。按照這篇報告中國未來五 年的文化政策重點在於: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 凝聚力;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 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 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88

中國文化部黨組書記、副部長認為「十七大報告」「從中國新時期新階段科學發展、

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需要出發,從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發,對

                                                                                                                                       

87 「『十一五』文化發展六大重點確定」,人民網,2006 年 9 月 14 日,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4814507.html。

88「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 華 網 ,2007 年 10 月 24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化建設作出了新論斷,提出了新要求」89。報告的重要性在於:一是首次在黨的代表大 會上向全黨發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二 是首次明確把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上作為重要任務提出來,三是強 調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

總的來說,中共「十七大」報告強調文化產業重要性和發展,中國政府開始進一步 增加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用文化軟權力來進行對外政策。

總的來說,中共「十七大」報告強調文化產業重要性和發展,中國政府開始進一步 增加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用文化軟權力來進行對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