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文化」與「文化外交」

文化是一套替社會創造意義的價值與風俗習慣、語言、歷史、藝術、價值觀等都吸引 其他國家的權力。當一個國家的文化容易被人接受,那麼也就容易對他們產生吸引力,並 且提高得到所想要的東西的機會。政治價值觀是一種意識形態,一國所實行的政治價值觀 會透過該國行為或是國際機制中行為來影響他國政府的喜好。18奈伊認為當一個國家的外 交政策被視為具有正當性且有道德權威,那麼它的行為在別的人看來就具有正當性。

美國現實主義大師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最成功 的政策,其目標不在於征服領土與控制經濟,而是在於人心的征服與控制,這也是國家之 間改變權力關係的一種方式與手段。19這樣的方式是透過文化本身的吸引力而非強制力而 達到該國的外交政策與目標,最終產生彼此同化的效果,這就是文化外交的展現。他將國 家權力分為有形的與無形的,若人口、資源、軍事、經濟能力是屬於有形的力量,那麼民 族性格、土氣與政府能力就是屬於無形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被視為一國的文化力量。

「文化外交」的定義很多,文化外交是「主權國家以維護本國的利益及實現國家對外 文化戰略目標為目的,在一定的對外文化政策指導下,藉助文化手段來進行的外交活動」。

20筆者引用李智的定義,因為他對於文化外交有相當深入的研究。

第三節

文獻回顧

首先,文化外交的研究方面,西方國家在過去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而即便中國學界 開始進行文化外交之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相較於台灣,研究數量仍然較多;至於俄羅斯目 前對軟權力與文化外交的研究沒有相當程度的研究成果,故筆者以西方與中國的觀點作為 研究問題的基礎。再者,於探討中俄關係的方面,中國與俄羅斯學者早有許多研究成果,

但是以中俄文化交流為專題探討之專書並不多。因此,筆者主要探討的文獻可分為以下兩

                                                                                                                                       

18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the World Politics, p.14.

19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85), p.74.

20李智,文 化 外 交 : 一 種 傳 播 學 的 解 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個部份,首先分析中國、俄羅斯與西方學界對於「文化外交」理論理解;其次探究中國、

俄羅斯與西方針對「中俄文化交流」的論述為何。

壹、文化外交的探討

奈伊在其著作中指出了軟權力的來源有三個,其中他所提及的第一個來源就是文化。

文化之所以能轉化為軟權力,主要由文化這種軟權力本身的特性所決定。文化要真正轉化 為軟權力,所必須的就是文化傳播力的推動。所謂文化傳播力,就是推動一國文化向外傳 播。一個國家若要將文化轉化成為軟權力,除了要有傳播出去的力量之外,同時也必須要 與國家的政策與主張相配合,滿足國家戰略目標的需求,因此這部分就屬於文化外交政策 的範疇。

文化外交研究在西方國家已有一定的歷史和較好的基礎。1947 年,美國國務院退休 外交官魯斯.麥克默里(Ruth Emily McMurry)和穆納.李(Muna Lee)兩人合著了《文 化 途 徑 : 國 際 關 係 中 的 另 一 種 途 徑 》 (The Cultural Approach : Another W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1。 這本書從文化角度來分析國際關係,也對文化外交的歷史與 功能進行了較系統的分析探討。其次,美國的哈伯特.帕森(Herbert Passin)在其著作

《中國文化外交》(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則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 外一些學術團體和個人在中國從事社會調查和文化交流的情況。22再次,美國外交史學家 法蘭克.寧柯維奇(Frank A. Ninkovich)在他的專著《思想外交:美國對外政策與文化 關係,1983–1950》》(The Diplomacy of Ideas:U.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 1938–1950)認為美國文化政策早期是源起於私人組織的各種慈善活動,而美國政府開展 文化外交是從 1938 年開始的。此外,該書還論述了 1938~1950 年間美國政府對外文化關 係的早期發展史。

英國外交官米切爾(J.M. Mitchell)於 1986 年出版了她的著作《國際文化關係》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這本書對文化關係領域中有開創性意義,並且分析了 文化外交與文化關係、文化宣傳之間的異同。米切爾認為除了傳統外交之外,還可以利用

                                                                                                                                       

21 Ruth Emily McMurry and Muna Lee, The Cultural Approach: Another W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47).

22 Herbert Passin,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New York: Praeger, 19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外文化關係來達成政府的目的,在這樣關係下也可以促進和平,並成為傳統外交的重要 支柱,同時更可以促進國際間的相互瞭解。23

塔克 (Hans N. Tuch) 在《與世界溝通》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 中,把「文化外交」 (cultural diplomacy) 定義為:「官方政府為了形 塑海外的溝通環境,以利其後美國外交政策的運作。其目的在於減少雙邊因錯誤的認知或 瞭解,而複雜化美國與它國的關係。」24

美國文化外交研究著名學者理查.阿恩德(Richard T Arndt)出版了一本書《國王的 第一手段:20 世紀美國文化外交》。他對於文化外交的演變有很詳盡的探討,而分析推 動國際文化交流的工具與方式,他在書中提出:「文化外交是一個國家文化與價值觀深思 考慮下的計劃,是對外事務裡一個較沒有爭議的方面。」25

中國政府開始重視文化外交之後,中國學界也針對文化外交提出相關的看法。中國學 者從文化國際主義、政府層面與文化交流方面研究文化外交的內涵與內容。

首先,「文化國際主義」方面。最初,哈佛大學歷史系入江昭教授 (Akira Iriye) 從國 際關係的文化層面以及文化與世界秩序的關係互動此兩種角度,提出了文化國際主義理論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並於 1997 年出版了《文化國際主義與世界秩序》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26一書。他描述了文化國際主義的發展,而且透過跨國界 文化活動而實現的國際合作的發展。文化國際主義者透過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以及透過學術合作、或透過促進各國間相互理解的努力,將各個國家和民族活動聯繫起來。

胡文濤支持入江昭的看法,並認為文化外交與國際關係一樣古老,它是以文化傳播、

交流與溝通為主要內容而展開的外交。27文化外交是促進國家間、人民間相互理解與信任,

                                                                                                                                       

23 J.M.Mitchell,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London: Allen&Unwin, 1986), pp. 12-18.

24 孫國祥,「文化外交之內涵與實踐」,發表於非傳統安全威脅論壇(台北:中央警察大學恐怖主義研究

所中心主辦,2007 年),頁 16。

25 Richard T. Arndt, The First Resort of Kings: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hington D.C.: Potomac Book, 2006), p. 553.

26 Akira Iriye,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27 胡文濤,「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外交評論(北京),第 96 期(2007 年 6 月),頁 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構建和提升本國國際形象與軟實力的一種有效外交形式。相互性、長期性和誠實性,構成 文化外交的主要屬性。他支持文化國際主義的理論,並認為世界應該建立在文化秩序而不 是建立在權力秩序基礎。從文化國際主義的定義可以較好地瞭解文化外交的表現形式,即 語言、文學、藝術、意識形態等是文化的核心內容, 以語言教育、文學作品交換、藝術 表演、人員交流、科學技術交流、廣播電視的文化教育講座、各種各樣的文化作品展覽以 及為文化教育交流提供的資訊服務都是文化關係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充當文化外交的形式。

筆者認為,要全面準確定義文化外交,必須包括外交的主體與客體、目標與意義以及手段 與途徑。文化外交可以定義為:是政府或者非政府組織通過教育文化項目交流、人員往來、

藝術表演與展示以及文化產品貿易等手段為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相互理 解與信任,構建和提升本國國際形象與軟實力的一種有效外交形式,是外交領域中繼政治、

經濟之後的第三支柱。28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在他的一本書《文化戰略》堅持世界各種文化平等對話的 立場。作者認為文化輸出有三個目的:「第一,價值與生態重建,強調我們的價值融合進 世界觀;第二,減少文化誤讀,尋求東西方文化對話中的差異性;第三,人類的多元並存 與和諧共生。」29另外,潘一禾在《文化與國際關係》著作中指出「國際關係也是一種人 際關係和文化關係。人際關係重視人性化的國際交往,文化關係強調綜合性的全球文明治 理。」30

李智從「政府層面」來分析「文化外交」概念。李智是中國對文化外交有比較深入研 究的學者,他出版的《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對文化外交下定義,而且從傳播 學角度分析了國家之間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他認為文化不僅僅是作為國家對外活動的背景、

基礎、動力和決定性要素之一的蘊涵因素,也不再只是國家為其政治或軍事行動、辯護和 包裝的手段,而是站在外交舞臺的前臺,自身獨立地成為國家外交的一部分。31他認為文 化外交中政府起很重要作用,所以文化外交是一國政府所從事的對外文化關係的綜合。其

                                                                                                                                       

28 胡文濤,「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頁 52-54。

29 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戰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年),頁 217。

30 潘一禾,文化與國際關係(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2。

31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並指出:「文化外交既是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為內容所展開的外交,是主權國家利用 文化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對外戰略意圖的一種外交活動。」32

張清敏認為文化外交概念的產生和重要性的突顯,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文化 交往從原來的低政治 (low politics) 範疇到全球化背景下成為高政治 (high politics) 範疇的轉 變,它突出了政府在對外文化交往中的主導作用。作者從兩個方面探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

張清敏認為文化外交概念的產生和重要性的突顯,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文化 交往從原來的低政治 (low politics) 範疇到全球化背景下成為高政治 (high politics) 範疇的轉 變,它突出了政府在對外文化交往中的主導作用。作者從兩個方面探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