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魏百谷 博士. 政 治 大. 立 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之研究. ‧ 國. 學. A Study of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Russia.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娜塔莎 (Natalia Andreeva) 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2) 摘要.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不僅加深了國家間的經濟關係,而且也推進國家間的文化交流。 研究軟實力與文化外交的議題成為國際關係的重點。文化外交在中國對外政策的地位也提 升,文化外交戰略必將成為中國整體外交戰略的有機組成部份。因此中國開始實現中國文 化「走出去」的工作,在國外舉辦「中國年」、「漢語年」、「旅遊年」,成立孔子學院。 中國設立孔子學院和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為了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 目前學者關於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的研究較少著墨。因此,本論文試圖從文化外交 角度來分析當代中國與俄羅斯關係,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中國文化外交內涵、目標與發展. 政 治 大. 狀況,論文首先探討;其次探討中國對俄國的文化外交之具體實踐,包括政府層面交流和. 立. 教育層面交往。最後研究中國文化外交在俄羅斯的成效以及中俄關係存在的問題。. ‧ 國. 學. 研究發現雖然中國文化外交政策在俄羅斯有成效,但是中俄關係有還沒解決的問題:. ‧. 中國「威脅」、「擴張」的論調在俄羅斯仍然很有市場,中俄兩國之間深層互信還是不夠, 而經貿合作水平遠低於兩國政治關係的高度。. n. al. Ch. engchi.  . er. io. sit. y. Nat 關鍵詞:文化外交 、軟權力、孔子學院、中俄關係. i n U. v.

(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not only deepened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but also has given an impulse to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world. Soft power and cultural diplomacy issues became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 Culture diplomacy also has turned to be an importanat part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refore China has started to realize the program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and organized the "The Year of China", "The Ye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Year of Tourism", and has established Confucius Instituteы around the world. China set up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conducted various activities in order to sprea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政 治 大 The number of studies on Chinese 立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Russia is limited. Therefore,. ‧ 國. 學.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contemporary China and Russia re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plomacy.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matter of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it’s goals and development. Additionally, we analize concrete examples of China’s cultural. ‧. diplomacy practice in Russia, including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Finally, the. io. al. y. sit. problems that still exist in Sino-Russian relations.. er. Nat.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Russia and explores. iv n C success, but Sino-Russian relations stillhhave problems that i Uhave not yet solved. Firstly, China e h n c g "threat" and "expansion" theory exists in Russia nowadays; secondly, mutual trust between n.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Chinese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Russia has certain. China and Russia is not enough, and, finally,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 is not developed enough in compare with intensive political relations.. Key words: Cultural Diplomacy, Soft Power, Confucius Institute, Sino-Russian Relations.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侷限……...…………………………………….………...…….……………….….17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8. 第二章 中國對外文化政策 ………………………………….……………….………………...20. 政 治 大. 第一節. 文化外交的理論探討……………………………………….………………….………....…..20. 第二節. 中國文化外交的形成及執行機構 ………………………….……………….……………….29. 第三節. 中俄關係與文化交流…………………………………………………….…….……………..43. 第四節. 小結……………………………………………………………………..……………………..56. 立. ‧ 國. 學. ‧. 第三章 中國對俄國文化外交的具體實踐…….………………..………………….……..57 政府層面文化互動:「中國年」、「漢語年」與「旅遊年」……………………………57. 第二節. 語言推廣:孔子學院的狀況與發展…………………………………………………………67. 第三節. 小結……………………………………………………………………………………………78.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n. al 第四章 中國對俄國文化外交的成效………. ………………….……………………..…….80 iv n U i e 第一節 政府層面的文化交流之成果…………………………………..………………………………80 ngch. Ch. 第二節 孔子學院的影響………………………………………………..…………………………...….86 第三節 中俄關係存在的問題…………………………………………..…………………………...….92 第四節 小結………………………………………………………..…………………………...…….…97. 第五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發現………………………………………………..……………………………………....99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104. 參考文獻…………………………………………………………………………………………106.

(5) 圖表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18 圖 2 您認為中國崛起對俄羅斯利益有沒有威脅?(%)………..…….…….………...….…….94 圖 3 您認為中國與俄羅斯是友好的還是不友好的國家?(%)……………………….………95 表 1 「 十一五時期文化外交發展規劃綱要」重要的項目……….……………….…………...…32 表 2 傳播體系建設工程…………………………………...……….…………….…………………36 表 3 中國文化「走出去」工程…………………………….………...…………….………….……37. 政 治 大. 表 4 中方主辦的俄羅斯「漢語年」重要活動 一覽表……………….…..………………….……63. 立. 表 5 2013 年全球成立孔子學院國家數目與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數目…......................….……..68. ‧ 國. 學. 表 6 2013 年歐洲國家成立 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數目……..………….……………..……...……68 表 7 2008-2009 年俄羅斯高校的漢語教學數目一覽表…..………………………...……….……72. ‧. 表 8 俄羅斯 18 所孔子學院和 4 個孔子課堂一覽表(2013 年 12 月止)……...……........…….73 表 9 2008-2009 年俄羅斯孔子學院與孔子課題情況一覽表…………...…………….....………..78. y. Nat. sit. 表 10 伊爾庫茨克孔子學院文化推廣活動一覽表……………….……………...………...………88. n. al. er. io. 表 11 伊爾庫茨克孔子學院文化推廣活動一覽表…………….…………...…………....………...90. Ch. engchi. i n U. 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在國際關係範疇內有關文化的問題一直吸引著許多專家、學 者的注意。其開端是美國學者杭廷頓 (Samuel P. Huntington) 於 1993 年在美國《外交》 (Foreign Affairs) 季刊發表的文章《文明的衝突?》 1(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他提出了 文化是國際衝突的原因,並認為文化的差異造成民族和宗教之間衝突,進而影響國際局勢 的動盪,就是冷戰後國際政治的一種現象,也更加彰顯了文化在國際關係上的作用。這種. 政 治 大. 以「文明衝突論」取代原有的「政治衝突論」的觀點,表示國際間的政治、經濟及軍事實. 立. 力的硬權力已經讓位給文化與文明的軟權力。2. ‧ 國. 學. 經濟全球化不僅加深了國家間的經濟關係,而且也推進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在眾多影. ‧. 響國際關係的因素中,文化因素對國際關係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研究文化及文化對國際關 係的影響也成為學界的一個重點。. sit. y. Nat. er. io. 有別於傳統的政治、經濟與軍事等有形的硬權力(hard power),越來越多學者將 「文化」這個國家資源歸類於軟權力(soft power)中,這種無形的權力往往來自包括文. n. al. Ch. i n U. v. 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作為文化吸引力的軟權力,是國家權力的有機組成部份。文化外交. engchi. 既是對國家軟權力資源的發掘和利用,又是實現國家權力的重要路徑。3. 文化不同於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或科技實力等以實物為特徵的無形力量,而是 一種以思想、意識、精神為特徵的、無形的集體認同力和感召力。這種認同力和感召力往 往通過思維、語言、道德信仰及人格(國格)魅力等方式顯現出來,國際政治學者稱之為 「文化力」(cultural forces)4。文化還不同於綜合國力中的一般性要素和指標,其獨特 1.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72, №3 (Summer 1993), pp. 22-49. 王一川,「理解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藝 術 評 論 (北京),2009 年第 10 期(2009 年 10 月), 頁 61。 3 李智,文 化 外 交 : 一 種 傳 播 學 的 解 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49。 4 Akira Iriye, Cultural Forces in World Politics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90), p.55. 2. 1  .

(7) 性、不可替代性就在於它是綜合國力中最積極、最活躍也是最革命的要素。從一定意義上 來說,文化是一種外交力量,是國家推行外交政策的一種強而有力的動力,並透過對外輸 出文化來影響他國民眾與國際社會。. 文化外交既是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為內容所展開的外交,是主權國家利用文化手 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對外戰略意圖的一種外交活動。如同政治外交、經濟外交、科技外 交與軍事外交,文化外交作為外交的一種活動形式、手段和策略,也是服從和服務於以維 護和發展國家安全利益為核心的整體外交戰略的。文化外交特點在於使用交涉、談判和其 他和平方式對外行使主權。5. 政 治 大 其是大國關係處正在快速調整,中國面臨一個崛起機會。中國理應在人類歷史舞臺上扮演 立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進入 21 世紀,國際關係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 更重要的角色,擔當起更大的責任,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此同時,中國要時. ‧ 國. 學. 時關注,並修正國際社會對自身的形象定位和行為判斷,以便打造一個發展的、改革的、 開明的、民主的、合作而友好的大國形象。為此,中國應策劃成長中的大國戰略—「和平. ‧. 崛起」的戰略。隨著中國文化利益意識的覺醒,文化外交戰略必將成為中國整體外交戰略. sit. y. Nat. 的有機組成部份。6世界各國,特別是先進國家,十分重視通過文化外交手段弘揚本國的. io. er. 價值體系,以擴大自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而在這一方面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已 逐漸開始大力推動文化外交相關的政策與研究。這一點從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 1999 年在. n. al. Ch. i n U. v. 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談話可以得知,江澤民提出:「在新的形勢下,對外宣傳工作. engchi. 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我們應該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分析形勢,審時度勢,把外宣工作 做得更好,我們要在國際上形成同我國的地位和聲望相稱的強大宣傳輿論力量……」7這 番言論點明此後中國文化外交的主題,就是樹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 中國領導人首次在正式場合提出「文化外交」的外交主張,是在 2004 年 8 月,中國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國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所言:「新時期新階段,我們要加強經濟外交 和文化外交,推動實施『引進來』和『走出來』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深入開展對外宣                                                                                                                                     5 李智,文 化 外 交 : 一 種 傳 播 學 的 解 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24-25。 6 李智,文 化 外 交 : 一 種 傳 播 學 的 解 讀 ,頁 154。 7 江澤民,「在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形成強大的宣傳與論力量加大向世界介紹中國力度」,人 民 日 報 ,1999 年 2 月 27 日,版 1。    . 2  .

(8) 傳和對外文化交流。」8中國的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站在同等高度 的重要位置。. 中俄文化交流是中國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組成。中國與俄羅斯有四百多年的關係史,已 形成牢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基礎。中俄文化交往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至今仍不斷加深, 並進行世代延續和不斷的融合。縱觀中俄兩國文化歷史,在長期的文化交往中,兩國都出 現過互相學習和互相融合期。但在過去的三百多年裡,如同郭沫若在「中蘇文化之交流」 中形象比喻的「洪流與溪澗」9一樣,中俄文化交流一直呈現不平衡狀態:18、19 世紀, 中國的文化像「洪流」一樣流向俄羅斯,而流入中國的俄羅斯文化卻十分有限。 18、19 世紀,受西歐國家影響,俄羅斯出現中國熱。18 世紀的羅索欣和列昂季耶夫和 19 世紀的. 政 治 大 推動了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廣泛傳播。到了 20 世紀,俄羅斯文化像「洪流」一樣湧向中 立. 比邱林和瓦西裡耶夫等俄羅斯中國學家的豐富著作滿足了俄羅斯大眾瞭解中國文化的慾望,. 國,而流向俄羅斯的中國文化卻變得如同一條「溪澗」。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中國先進. ‧ 國. 學. 分子興起了改良和新文化運動,俄國文學作品開始傳入中國。這股浩浩蕩蕩的思想政治文. ‧. 化洪流一直持續 40 多年。20 世紀 80 年代中蘇關係走出低谷,兩國的文化交流得以恢復 並逐步發展,20 世紀最後 20 年,中蘇、中俄文化交流仍為俄蘇文化入超,但已不再是洪. er. io. sit. y. Nat. 流。10. 20 世紀 90 年代末,中俄兩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合作逐步展開。現在是中俄歷史. n. al. Ch. i n U. v. 上交往最頻繁、最廣泛時期,中俄兩國的關係也處於前所未有的高水準。當今俄羅斯,其. engchi. 民族文化歸屬問題似乎仍未完全解決,但許多跡象表明俄羅斯越來越重視東方。中國與俄 羅斯的關係經歷了各種不同階段,從 20 世紀 50 年代的兄弟友誼、60~70 年代的勢不兩立、 80~90 年代初的關係正常化,到 90 年代開始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其間有友好交往,有 嚴峻考驗,有共同探索過的道路,有共同分享過的悲歡。.                                                                                                                                     8 「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在京舉行」,人 民 網 ,2004 年 8 月 30 日。 9 況雨霞、王娟,「中俄文化交流淺論」,文 學 和 文 化 研 究 ,第 1 期(2010 年),頁 46。 10 同上註。    . 3  .

(9) 開展中俄文化交流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2001 年 7 月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 作條約》確立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為保障兩國關係在 21 世紀長 期穩定發展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基礎,為雙邊關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眾所周知,俄國是中國最重要的周邊國家之一。中俄有 4300 多公里的共同邊界線。 開展好中俄文化交流,促進中俄兩國人民長期友好相處,永不敵對,永不戰爭,有利於中 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爭取到一個和平的周邊環境。同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上海合作組織 成員國的中國和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加強磋商與合作,不僅有利於維護兩國的共同利益, 也有利於維護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發展。中俄兩國在 21 世紀共同面臨的時代主題是和平 與發展,雙方都需要一個和平的內外環境。在國際和地區形勢發生複雜深刻變化的大背景. 政 治 大 無論是戰略協作夥伴,還是「世代友好」,兩個大國的交流合作,都離不開彼此文化的浸 立 下,加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維護共同利益、促進共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潤溝通。. ‧ 國. 學. 總而言之,過去對於中俄關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俄政治、軍事和經濟關係。直至中. ‧. 國開始實行文化外交政策之後,研究中俄文化交流之問題便日趨重要。因此,以現今國際. n. al. er. io. sit. y. Nat. 關係局勢作為出發點,探討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政策,遂成為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Ch. i. e. i n U. v. ngch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壹、研究目的. 近年來,軟實力與文化外交的議題成為國際關係的研究重點,但是目前學者關於中國 對俄羅斯文化外交的研究較少著墨。因此,本論文試圖從文化外交角度來分析當代中國與 俄羅斯關係,並嘗試研究下列目的:. 一、瞭解中國文化外交內涵、目標與發展狀況。.    . 4  .

(10) 二、探討中國對俄國的文化外交之具體實踐。. 三、研究中國文化外交在俄羅斯的成效以及中俄關係存在的問題。. 貳、研究範圍. 一、時間範圍 作者的研究的主題是冷戰後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及其對兩國關係的影響,從時間上. 治 政 合作條約》開始中俄關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這個期間國家間的聯繫不僅僅是從經濟上 大 立 來考量,更可從文化的角度來考量,所以國家間的文化交流變得十分必要。筆者認為這十 來看,主要研究的是從 2001 年到 2013 年為止。 從 2001 年 7 月中俄簽訂《中俄睦鄰友好. ‧ 國. 學. 二年之內中俄關係發生很大的變化,21 世紀初兩國關係面臨很大的挑戰,因此進一步研 究雙方之間產生問題對兩國關係的持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 二、研究對象. y. Nat. sit.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是中國與俄羅斯兩個國家,而且從整個國家層面探究雙方文化交流,. n. al. er. io. 瞭解中國在俄羅斯文化政策的過程及成效。. 三、名詞界定 (一)「軟權力」. Ch. engchi. i n U. v. 「軟權力」理論概念是曾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S Nye)首先 提出來的。他在 1990 年於《外交事務》期刊上發表「軟權力」的概念,奈伊認為每個國 家有兩種權力,即硬權力和軟權力,並指出由資源、經濟、軍事和科技四大實力元素造成 的硬權力是有限的,而只有軟權力有無限力量11。2002 年奈伊在《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一書, 進一步說明他對於軟權力的看法。而且在 2004 年出版的專書《軟權力:在世界政治中之 成功途徑》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中,奈伊比較完整地闡述了                                                                                                                                     11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 80(Fall 1990), pp. 153-171.    . 5  .

(11) 軟權力的概念:「軟權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願的能力。它源於一 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軟權力依靠間接的「吸引」而得到他國的自 願認同。最後在 2005 年出版了《硬權力與軟權力》(Hard power and Soft Power)12,作 者比較兩種權力。. 按照奈伊對於軟權力的看法,硬權力來自於「軍事力量」以及「經濟力量」,這是一 種強制力(coercion),以命令的方式改變對方的看法,用武力威脅或經濟制裁來得到想 要達成的目的。軟權力則是一種不具有侵略性的力量,而是一種人類最初的生活態度和價 值。其發揮作用的模式在於吸引力(attraction)與魅力(seduction)。13如果一個國家透過影 響和說服別人相信或同意某些價值觀與制度安排跟隨他的目標,就不需要用硬權力而付出. 政 治 大 意界定該國利益的能力。這個能力來自於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國際機制的規則和制 立 巨大的代價,並且達到彼此同化的目的。同化力是一個國家所創造的情勢,使其他國家願. 度等資源。14. ‧ 國. 學. 從二十世紀 90 年代開始「軟權力」的概念逐步引入中國國內,引起學界和媒體的關. ‧. 注,並開始從文化角度思考中國國際戰略,進而系統研究文化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15第. sit. y. Nat. 一次對軟權力的概念指出自己的看法是王滬寧,在其文章「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 io. er. 他提出文化是軟實力重要的部份,並且把政治體系、民族士氣、民族文化、經濟體制、歷 史發展、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視為是構成文化力的重要來源。『軟權力』的力量來自擴散. n. al. Ch. i n U. v. 性,只有當一種文化廣泛傳播時,『軟權力』才會產生強大的力量。」16中國學者龐中文. engchi. 認為中國的軟權力跟美國的不一樣,並提出「『軟力量』說是『軟』的,實際上卻是『硬』 的,即試圖把一系列『非物質的』、『觀念性』的東西『力量』化,這無形中使討論的 『軟』變質了。」17.                                                                                                                                     12 Joseph S. Nye, Jr., Hard Power and Soft Pow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5). 13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the World Politics, p. 5 14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pp. 167-168. 15 童世駿,文 化 軟 實 力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年)頁 1。 16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 旦 學 報 (上海),1993 年第 3 期,頁 93。 17 龐中文,「中國軟力量的內涵」,瞭 望 新 聞 期 刊 ,2005 年 11 月 7 日,頁 62。    . 6  .

(12) (二)「文化」與「文化外交」 文化是一套替社會創造意義的價值與風俗習慣、語言、歷史、藝術、價值觀等都吸引 其他國家的權力。當一個國家的文化容易被人接受,那麼也就容易對他們產生吸引力,並 且提高得到所想要的東西的機會。政治價值觀是一種意識形態,一國所實行的政治價值觀 會透過該國行為或是國際機制中行為來影響他國政府的喜好。18奈伊認為當一個國家的外 交政策被視為具有正當性且有道德權威,那麼它的行為在別的人看來就具有正當性。. 美國現實主義大師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最成功 的政策,其目標不在於征服領土與控制經濟,而是在於人心的征服與控制,這也是國家之 間改變權力關係的一種方式與手段。19這樣的方式是透過文化本身的吸引力而非強制力而. 政 治 大 家權力分為有形的與無形的,若人口、資源、軍事、經濟能力是屬於有形的力量,那麼民 立 達到該國的外交政策與目標,最終產生彼此同化的效果,這就是文化外交的展現。他將國. 族性格、土氣與政府能力就是屬於無形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被視為一國的文化力量。. ‧ 國. 學. 「文化外交」的定義很多,文化外交是「主權國家以維護本國的利益及實現國家對外. ‧. 文化戰略目標為目的,在一定的對外文化政策指導下,藉助文化手段來進行的外交活動」。 20. n. al. er. io. sit. y. Nat. 筆者引用李智的定義,因為他對於文化外交有相當深入的研究。. i 第三節 文獻回顧U n C hengchi. v. 首先,文化外交的研究方面,西方國家在過去已經有比較好的基礎;而即便中國學界 開始進行文化外交之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相較於台灣,研究數量仍然較多;至於俄羅斯目 前對軟權力與文化外交的研究沒有相當程度的研究成果,故筆者以西方與中國的觀點作為 研究問題的基礎。再者,於探討中俄關係的方面,中國與俄羅斯學者早有許多研究成果, 但是以中俄文化交流為專題探討之專書並不多。因此,筆者主要探討的文獻可分為以下兩                                                                                                                                     18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the World Politics, p.14. 19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85), p.74. 20 李智,文 化 外 交 : 一 種 傳 播 學 的 解 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25。    . 7  .

(13) 個部份,首先分析中國、俄羅斯與西方學界對於「文化外交」理論理解;其次探究中國、 俄羅斯與西方針對「中俄文化交流」的論述為何。. 壹、文化外交的探討. 奈伊在其著作中指出了軟權力的來源有三個,其中他所提及的第一個來源就是文化。 文化之所以能轉化為軟權力,主要由文化這種軟權力本身的特性所決定。文化要真正轉化 為軟權力,所必須的就是文化傳播力的推動。所謂文化傳播力,就是推動一國文化向外傳 播。一個國家若要將文化轉化成為軟權力,除了要有傳播出去的力量之外,同時也必須要 與國家的政策與主張相配合,滿足國家戰略目標的需求,因此這部分就屬於文化外交政策 的範疇。. 立. 政 治 大. 文化外交研究在西方國家已有一定的歷史和較好的基礎。1947 年,美國國務院退休. ‧ 國. 學. 外交官魯斯.麥克默里(Ruth Emily McMurry)和穆納.李(Muna Lee)兩人合著了《文 化 途 徑 : 國 際 關 係 中 的 另 一 種 途 徑 》 ( The Cultural Approach : Another Way in.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1。 這本書從文化角度來分析國際關係,也對文化外交的歷史與. sit. y. Nat. 功能進行了較系統的分析探討。其次,美國的哈伯特.帕森(Herbert Passin)在其著作 《中國文化外交》(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則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 io. n. al. er. 外一些學術團體和個人在中國從事社會調查和文化交流的情況。22再次,美國外交史學家. i n U. v. 法蘭克.寧柯維奇(Frank A. Ninkovich)在他的專著《思想外交:美國對外政策與文化. Ch. engchi. 關係,1983–1950》》(The Diplomacy of Ideas:U.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 1938–1950)認為美國文化政策早期是源起於私人組織的各種慈善活動,而美國政府開展 文化外交是從 1938 年開始的。此外,該書還論述了 1938~1950 年間美國政府對外文化關 係的早期發展史。. 英國外交官米切爾(J.M. Mitchell)於 1986 年出版了她的著作《國際文化關係》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這本書對文化關係領域中有開創性意義,並且分析了 文化外交與文化關係、文化宣傳之間的異同。米切爾認為除了傳統外交之外,還可以利用                                                                                                                                     21 Ruth Emily McMurry and Muna Lee, The Cultural Approach: Another W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47). 22 Herbert Passin,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New York: Praeger, 1963).    . 8  .

(14) 對外文化關係來達成政府的目的,在這樣關係下也可以促進和平,並成為傳統外交的重要 支柱,同時更可以促進國際間的相互瞭解。23. 塔克 (Hans N. Tuch) 在《與世界溝通》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 中,把「文化外交」 (cultural diplomacy) 定義為:「官方政府為了形 塑海外的溝通環境,以利其後美國外交政策的運作。其目的在於減少雙邊因錯誤的認知或 瞭解,而複雜化美國與它國的關係。」24. 美國文化外交研究著名學者理查.阿恩德(Richard T Arndt)出版了一本書《國王的 第一手段:20 世紀美國文化外交》。他對於文化外交的演變有很詳盡的探討,而分析推. 政 治 大 考慮下的計劃,是對外事務裡一個較沒有爭議的方面。」 立. 動國際文化交流的工具與方式,他在書中提出:「文化外交是一個國家文化與價值觀深思 25. ‧ 國. 學. 中國政府開始重視文化外交之後,中國學界也針對文化外交提出相關的看法。中國學 者從文化國際主義、政府層面與文化交流方面研究文化外交的內涵與內容。. ‧. y. Nat. 首先,「文化國際主義」方面。最初,哈佛大學歷史系入江昭教授 (Akira Iriye) 從國. io. sit. 際關係的文化層面以及文化與世界秩序的關係互動此兩種角度,提出了文化國際主義理論. n. al. er.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並於 1997 年出版了《文化國際主義與世界秩序》 (Cultural. i n U. v.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26一書。他描述了文化國際主義的發展,而且透過跨國界. Ch. engchi. 文化活動而實現的國際合作的發展。文化國際主義者透過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以及透過學術合作、或透過促進各國間相互理解的努力,將各個國家和民族活動聯繫起來。. 胡文濤支持入江昭的看法,並認為文化外交與國際關係一樣古老,它是以文化傳播、 交流與溝通為主要內容而展開的外交。27文化外交是促進國家間、人民間相互理解與信任,                                                                                                                                     23 J.M.Mitchell,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London: Allen&Unwin, 1986), pp. 12-18. 24 孫國祥,「文化外交之內涵與實踐」,發表於非傳統安全威脅論壇(台北:中央警察大學恐怖主義研究 所中心主辦,2007 年),頁 16。 25 Richard T. Arndt, The First Resort of Kings: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hington D.C.: Potomac Book, 2006), p. 553. 26 Akira Iriye, 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27 胡文濤,「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外 交 評 論 (北京),第 96 期(2007 年 6 月),頁 50。    . 9  .

(15) 構建和提升本國國際形象與軟實力的一種有效外交形式。相互性、長期性和誠實性,構成 文化外交的主要屬性。他支持文化國際主義的理論,並認為世界應該建立在文化秩序而不 是建立在權力秩序基礎。從文化國際主義的定義可以較好地瞭解文化外交的表現形式,即 語言、文學、藝術、意識形態等是文化的核心內容, 以語言教育、文學作品交換、藝術 表演、人員交流、科學技術交流、廣播電視的文化教育講座、各種各樣的文化作品展覽以 及為文化教育交流提供的資訊服務都是文化關係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充當文化外交的形式。 筆者認為,要全面準確定義文化外交,必須包括外交的主體與客體、目標與意義以及手段 與途徑。文化外交可以定義為:是政府或者非政府組織通過教育文化項目交流、人員往來、 藝術表演與展示以及文化產品貿易等手段為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相互理 解與信任,構建和提升本國國際形象與軟實力的一種有效外交形式,是外交領域中繼政治、 經濟之後的第三支柱。28. 立. 政 治 大.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在他的一本書《文化戰略》堅持世界各種文化平等對話的. ‧ 國. 學. 立場。作者認為文化輸出有三個目的:「第一,價值與生態重建,強調我們的價值融合進 世界觀;第二,減少文化誤讀,尋求東西方文化對話中的差異性;第三,人類的多元並存. ‧. 與和諧共生。」29另外,潘一禾在《文化與國際關係》著作中指出「國際關係也是一種人. Nat. sit. io. n. al. er. 理。」30. y. 際關係和文化關係。人際關係重視人性化的國際交往,文化關係強調綜合性的全球文明治. Ch. i n U. v. 李智從「政府層面」來分析「文化外交」概念。李智是中國對文化外交有比較深入研. engchi. 究的學者,他出版的《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對文化外交下定義,而且從傳播 學角度分析了國家之間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他認為文化不僅僅是作為國家對外活動的背景、 基礎、動力和決定性要素之一的蘊涵因素,也不再只是國家為其政治或軍事行動、辯護和 包裝的手段,而是站在外交舞臺的前臺,自身獨立地成為國家外交的一部分。31他認為文 化外交中政府起很重要作用,所以文化外交是一國政府所從事的對外文化關係的綜合。其.                                                                                                                                     28 胡文濤,「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頁 52-54。 29 王岳川、胡淼森,文 化 戰 略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年),頁 217。 30 潘一禾,文 化 與 國 際 關 係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2。 31 李智,文 化 外 交 : 一 種 傳 播 學 的 解 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12。    . 10  .

(16) 並指出:「文化外交既是以文化傳播、交流與溝通為內容所展開的外交,是主權國家利用 文化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對外戰略意圖的一種外交活動。」32. 張清敏認為文化外交概念的產生和重要性的突顯,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文化 交往從原來的低政治 (low politics) 範疇到全球化背景下成為高政治 (high politics) 範疇的轉 變,它突出了政府在對外文化交往中的主導作用。作者從兩個方面探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 外交:第一,文化外交的首先目的是爲了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性;第 二,通過外交途徑促進文化交流,塑造一個有利於自己國家的良好形象,從整體上服務於 國家的對外政策。33. 政 治 大 播、交流與溝通為內容所展開的外交。在世界外交史中,文化外交與經濟外交、政治外交、 立 孫紅霞和李愛華指出「文化外交」是為達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對外戰略意圖、以文化傳. 軍事外交構成外交活動的四個層面。」34 文化是決定民族國家凝聚力強弱的重要因素,並. ‧ 國. 學. 賦予國家對外行為充滿民族特色,會對綜合國力產生極大的正負效應。. ‧. 從「政府層面」分析「文化外交」的俄羅斯作者比較多。俄羅斯學者沃斯特裡亞科夫. y. Nat. (Л.Е. Востряков) 在《文化政策:概念、理解與模式》 (Культурная политика: концепции,. er. io. sit. понятия, модели) 35指出,文化外交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其會涉及到政府單位、學校單位 以及各官方與非官方的組織,而且文化外交的實行需要長遠且連貫的執行,並非在短時間. n. al. Ch. i n U. v. 內可以完成的。執行文化外交相關人員的培養,主要在於保護歷史文物、宣傳俄羅斯文化、. engchi. 語言教育、文化創意等人才。他認為,文化外交特質在於國家文化傳播和其普及化,並且 提出,文化會成為獲得與實現國家利益有效辦法。. 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阿斯塔霍夫(Е.М. Астахов)指出,文明之間對話應該透 過文化外交而實現,就是說用外交而不是力量來向外推動國家政治、思想與宗教觀點。所                                                                                                                                     32 李智,文 化 外 交 : 一 種 傳 播 學 的 解 讀 ,頁 24。 33 張清敏,「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化外交」,外 交 評 論 (北京),第 87 期(2006 年 2 月),頁 37。 34 孫紅霞、李愛華,「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山 東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 社 科 版 ) (山東),第 52 卷第 1 期 (2007 年),頁 69。 35 Л.Е. Востряков (沃斯特里亞科夫), «Культурная политик: концепции, понятия, модели» (文化政策:概念、 理解與模式). <http://www.cpolicy.ru/analytics/80.html>.    . 11  .

(17) 有認清其利益的文明國家已經爲了推動文化外交而盡力劃出需要的資金,這種外交方向變 成文明國家最重要的任務。36. 按照俄羅斯外交部發佈的《俄羅斯聯邦外交部與外國文化關係發展之基本方向》 (Основ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работы МИД России по развитию культурных связей России с зарубежными странами),俄羅斯文化使人類文明的普世價值具體化,並且是人類歷史的 珍貴遺產,所以俄羅斯政府有責任向外宣揚俄羅斯的文化價值。俄羅斯聯邦政府認為,文 化關係是最有效靈活的外交工具,並且通過文化關係讓世界上其他國家更加認識民主、自 由的俄羅斯。俄羅斯文化外交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協助俄羅斯海內外的同胞與外交公眾學 習俄羅斯的文化以及語音。37. 政 治 大 另外,有學者從「文化交流」方面來解釋文化外交概念。關世傑認為文化外交問題涉 立 及到多種科學,而且從文化人類學、傳播學和國際政治等角度來看這個問題:(1)文化的. ‧ 國. 學. 不同由文化各個要素體現出來。文化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部份構成。國際文化交流 是一種不同文化的傳播,其中有文化共性、文化衝突性問題。(2)國際文化交流中包含著. ‧. 文化產品的物物交流和文化的資訊交流。傳播在文化的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與傳. sit. y. Nat. 播密切相關。國際文化傳播表現出文化的變異性功能,使得文化群體的部份成員,文化某. io. er. 個方面,以至於整個文化群體的社會發生變異。(3)文化是實施權力一個重要方面。國際 文化傳播的文化傳遞功能在世界範圍內,是一種向超級大國文化趨同的功能,也成為文化. n. al. 強國利用文化實施文化外交的手段。38. Ch. engchi. i n U. v. 總的來說,中國與俄羅斯學者對於文化外交有相當多研究,但是沒有全面性的分析文 化外交現象。從瞭解中國學者文章起,便可總結中國政府對文化外交的看法,就是文化外 交必須配合政府的施政方向,同時對外文化工作必須根據國家的需要與政策保持一致。同.                                                                                                                                     36 Е.М. Астахов (阿斯塔霍夫), «Мировая практика культурн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世界文化外交的實際), Диалог культур и партнерство цивилизаций. VII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Лихачевские научные чтения, (СПб.: Изд-во СПБГУП, 22-23 мая, 2008). <http://www.mgimo.ru/files/34255/34255.pdf >. 37 «Основ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работы МИД России по развитию культурных связей с зарубежными странами» (俄羅斯聯邦外交部與外國文化關係發展之基本方向). <http://www.ln.mid.ru/nsdksu.nsf/6786f16f9aa1fc72432569ea0036120e/3ab2f674ebfae614c3256e39002d28a6?OpenDocument> 38 關世杰,「國際文化交流與外交」,國 際 政 治 研 究 (北京),第 3 期(2000 年),頁 127-129。    . 12  .

(18) 樣的,在俄羅斯文化外交中,政府發揮重要的作用,國家藉由政府的力量推動國家的文化 外交。俄羅斯學者承認文化外交重要性,而且號召國家領導使用這種實現國家利益的手段。. 貳、中俄文化交流之探討. 如前所述,關於中俄關係的探討文獻雖然較為豐富,但是專門研究中俄文化交流或中 國對俄國文化外交的著作相當少。本論文主要探討一些較突出中國與俄羅斯學者的著作。. 21 世紀中俄關係發展促進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已經存在的文化交流方式,同時尋找可 能的文化交流辦法。全球化的問題涉及了人民所有的生活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交往,. 政 治 大. 而且文化交流變成國際關係很重要的議題。中俄文化交流之研究分為兩個層面:中央層級 與地方層級。39. ‧ 國. 學. 一、中央層級. 立. 首先,從中央層級來看中國與俄羅斯學者對兩國文化交流之研究。2000 年兩國政府. ‧. 建立中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委員會後,俄羅斯學者重新表示對研究中俄文化交往興. y. Nat. 趣。按照官方檔這個委員會建立的目的是爲了「促進文化交往、配合地方與中央行政機關. io. sit. 在文化方流方向行動,全面得實現政府與部門之間相關的協定。」402002~2003 年《人民. n. al. er. 日報》開始發表關於兩國共同文化活動的資料,特別注意俄羅斯與中國的國家年。其中有. i n U. v. 一篇文章描述聖彼得堡的「中國周」,作者援引了趙啟正在新聞發佈會上講話:「通過這. Ch. engchi. 次『中國周』活動,聖彼得堡人民會對友好鄰邦中國和中國的文化藝術,特別是中國人民 對俄羅斯人民友好情誼有更好的瞭解,也會大大增進兩國人民間的傳統友誼。我們也歡迎 聖彼得堡和俄羅斯其他城市的文化團體到中國交流訪問。希望我們兩國科技、文化事業在 相互交流中彼此獲益,共同發展。」41.                                                                                                                                     39 Е.В. Соловьева (索洛维耶瓦),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е культурное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к вопросу об историографии проблемы» (論中俄文化交流研究的問題), Ойкумена. Регионовед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2009. No 1. С. 99. 40 «Чжао Цичжэн и А. Прохоренко активно оценивают развитие культурных обменов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 (趙啟正與普羅霍連科對中俄文化交流發展的成果之評估), <http://russian.china.org.cn/russian/82079.htm>. 41 「趙啟正在聖彼得堡『中國周』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Aug/387480.htm>.    . 13  .

(19)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季塔連科(М.Л. Титаренко)對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做出相 當大的貢獻。他認為,近年來中俄合作夥伴關係創造了實現雙方利益的良好條件,同時對 建立雙方邊界區域合作、加強兩國在國際關係的地位有好處。「在我看來,我們所有針對 中國的政策應該在於互相瞭解和合作,合作應該建立在互相尊重和追求雙方利益的基礎上。 最重要的是不破壞在中國還存在的俄羅斯是列強國觀點,並支持中國人相信中俄合作對他 們帶來穩定和利益。」42另外,他指出 2006 年普京對中國進行訪問的重要性。作者還分 析簽署的合作協定與記錄的數量,並且強調舉辦國家年之後,中俄關係躍升到新的層面。 43. 除此之外,俄國學者庫利科瓦(Г.В. Куликова)探討了中國與俄羅斯之間文化對話,指 出互相瞭解、友誼與合作重要性。44值得注意是她的另外一個著作關於 2006 年中國的俄. 政 治 大 她引用了胡錦濤的講話:「2006 年在中國舉辦的『俄羅斯年』與 2007 年俄羅斯的『中國 立. 羅斯年,作者描述了一系列中國城市的活動,特別強調普京 2005 年對中國訪問的重要性。. 年』對全面發展兩國關係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5. ‧ 國. 學. 韋爾琴科 (А.Л. Верченко )與夫怒科夫 (К. Внуков) 的文章中46對「中國年」與「俄羅. ‧. 斯年」中舉辦的活動寫出相當詳細的描述。他們指出活動最重要的任務在於加強雙方合作. sit. y. Nat. 的社會基礎。另外,利維申 (С.Ливишин) 認為,由於兩國決定舉辦「中國年」與「俄羅. io. al. n. 官方組織溝通。47. er. 斯年」中俄夥伴關係達到新的互相相信程度。通過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促進發展雙方非. Ch. engchi. i n U. v.                                                                                                                                     42 М. Л. Титаренко(季塔連科), Россия лицом к Азии(俄羅斯面向亞洲), (Москва: Республика, 1998), С. 274-275. 43 М. Л. Титаренко(季塔連科), «Важный этап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К итогам визита 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 В.В. Путина в Китай)»(中俄關係的重要階段(關於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中國的結果)), в 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в 2006г.: политика, экономика, культура. Ежегодник(М.: РАН.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2007). 44 Г.В. Куликова(庫利科瓦), «ОРКД: укрепление доверия, взаимопонимания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中俄友誼協 會:強化相互的瞭解、信任與合作), в 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в 2006г.: политика, экономика, культура. Ежегодник(М.: РАН.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2007). 45 Г.В. Куликова(庫利科瓦), «Друзья – это вечное достояние»(朋友是永遠的財富), в 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в 2006 г. : политика, экономика, культура. Ежегодник (М.:РАН. 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2007), С. 361-362. 46 А.Л. Верченко(韋爾琴科),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года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и»(在俄羅斯舉辦的「中國年」活動), 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в 2007 г.: политика, экономика, культура. Ежегодник (М.:Русская панорама, 2008). К. Внуков(夫怒科夫), «Год России в Китае и год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и – две половинки единого целого»(中國年與俄羅斯年是統一體兩個方面),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1, 2007, С. 33-37. 47 С. Ливишин(利維申), «2006 – Год России в Китае. Новое качеств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2006 年在中國舉辦的「俄 國年」:夥伴關係的新品質),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1, 2006, С. 11-21.    . 14  .

(20) 2006 年,俄羅斯開始出版名為《中國》的期刊,這在中俄文化交流研究中具有重要 的意義。這個期刊把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情況介紹給俄羅斯人,目的是爲了繼續 發展中俄戰略夥伴關係。除此之外,遠東研究所出版的年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經 濟、文化》不僅描述了中俄關係發展趨勢中所隱含的問題,並刊登了許多遠東研究所學者 所撰寫的研究成果。最後,研究現代中國與中俄關係重要期刊另還包含《遠東問題》。期 刊內容大致以俄羅斯和中國學者針對中俄文化交流問題的研究文章和中俄文化交流研討會 的資料為主。例如,2006 年《遠東問題》發佈了中俄社會科學問題大會的資料。. 中國學者探討中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如何針對俄羅斯進行文化外交的研究成果相對較 少,而研究時程大部分以近代早期或現代中俄關係為主。北京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所長李明. 政 治 大 文化在俄羅斯》、《中國與俄蘇文化交流志》中,作者全面地探討雙方文化交流的歷史。 立. 濱教授專門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在他的著作《中國文學在俄蘇》(1990 年等)、《中國. 另外,楊麗梅和張明華在「回顧早期的中俄文化交流」文章中回顧 17 和 18 世紀的中俄文. ‧ 國. 學. 化交流。48閔勤勤的「中俄文化年:文化交流的盛會」49是眾多探討中國的「俄羅斯年」 與俄羅斯的「中國年」文章的其中一篇。況雨霞和王娟在「中俄文化交流淺論」指出了. ‧. 「無論是戰略協作夥伴,還是『世界友好』,兩個大國的交流合作,都離不開彼此文化的. sit. n. al. er. io. 二、地方層級. y. Nat. 浸潤溝通。」50其次,《人民日報》的網站也放置有關中俄文化交流的資料。51. Ch. i n U. v. 從中俄區域間文化交往層面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問題的學者相當少。俄羅斯科學院遠東. engchi. 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所長拉林(В.Л.Ларин)教授在他的著作《在覺醒之龍的陰影下:20 與 21 世 紀 之 交 的 俄 中 關 係 》 ( В Тени Проснувшегося Дракона -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а рубеже XX-XXI ) 52與《90 年代前期的中國與俄羅斯:區域互動的難題》 (Китай и 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России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90-х: проблемы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48 楊麗梅、張明華,「回顧早期的中俄文化交流」,Русский язык (俄 文 ), №3 (2006),頁 62。 49 閔勤勤,「中俄文化年:文化交流的盛會」,時 事 報 告 ,04 期,2006 年,頁 60-61。 50 況雨霞、王娟,「中俄文化交流淺論」,文 學 和 文 化 研 究 ,第 1 期(2010 年),頁 47。 51 中俄文化交流網絡資料:人民網。<http://russian.people.com.cn/ >,中國網。 <http://russian.china.org.cn/index.htm>,中國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消息與學習中文網。 <http://magazeta.com>。 52 В.Л. Ларин, (拉林) В Тени Проснувшегося Дракона-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а рубеже XX-XXI веков (在覺醒之龍的陰影下:20 與 21 世紀之交的俄中關係) (Владивосток: Дальнаука, 2006).    . 15  .

(21)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中評估中俄關係,並強調「自古以來,中俄關係是一種文明之間的關 係」,而「三百多年俄羅斯的外貝加爾山脈與外東北和中國東北省是文化交流接觸區域。」 53. 拉林研究中俄區域間文化交流,他認為,90 年代時期的中俄文化交往比較困難,因為那. 時候雙方文化交流活動相當少,而且這些活動安排只是在有歷史意義日子的時候。在拉林 看來,兩國關係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互相不信任與偏見比較深刻,因它們會妨礙兩國關係 的進一步發展過程」。54. 較多研究中俄區域間文化交流學者指出,文化的商業化問題及其對中俄關係與對兩國 邊界交流產生負面影響。裡亞布琴科(О.Н.Рябченко) 在他的文章「中國東北邊界地區形成 文化通道」中分析中國地方文化政治變化。作者詳細探討中國研究鄰近國家的文化政策,. 政 治 大 與文化關係的裡亞布琴科 (Н.П. Рябченко) 認為,遠東是一種遠東文明之間的橋,對俄羅 立. 並爲了發展中俄關係形成了「文化通道」(культурный коридор)。55研究中俄政治、經濟. 斯文化發展特別重要的地區,它是中俄文化合作「橋」(мост),也是「濾器」(фильтр)。. ‧. ‧ 國. 學. 56. 從上述文獻可得知,俄羅斯與中國學者在分析中俄文化交流方面可分為中央與地方兩. sit. y. Nat. 個文化交流的層級。學者主要是探討當代中俄文化交往的問題,並將注意力放在研究文化. io. er. 交流對中俄關係正面與負面影響。此外,著重探究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文化交 流這個部份的學者特別支持遠東地區對發展中俄關係的重要性。中國與俄羅斯學者專門研. n. al. Ch. i n U. v. 究中俄文化關係的資料較不豐富,而從文化外交角度分析中國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研究更. engchi. 為稀少。筆者在回顧相關中國文化外交與中俄文化交流的文獻中發現,其實有關研究中國 文化外交政策的資料相當多,而從文化外交角度分析中國對俄國文化政策的研究成果幾乎 微乎其微。因此,此議題很值得進一步探討,且研究空間相對較寬,甚至可算是一種挑戰。                                                                                                                                     53 В.Л. Ларин, (拉林) Китай и 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России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90-х: проблемы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90 年代前期的中國與俄羅斯:區域互動的難題) (Владивосток: Дальнаука, 1998), С. 152. 54 Л.В. Ларин(拉林), «Межрегиональное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в начале XXI века: опыт, проблемы, перспективы»(21 世紀初中俄跨區交流:經驗、問題和遠景),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 2, 2008, С. 47. 55 О.Н. Рябченко(裡亞布琴科),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пригранич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коридора на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е КНР»(中國東北地區的「文化通道」之形成), в Россия и АТР, №1, 2007, С.168. 56 Н.П. Рябченко(裡亞布琴科), «Россия – Восточная Азия: проблемы культурных 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й» (俄羅斯和 東亞:跨文化借用的問題), в Россия – Китай- Япония в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й Азии: проблемы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в XXI веке. 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Владивосток, 18-19 сентября, 2000), С. 110-116.    . 16  .

(22) 文化外交在國際關係研究中是比較新的,而且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考慮到這點, 筆者認為本論文對研究中國文化外交與中俄關係會作出貢獻。本論文將研究重點放在中國 文化外交在俄國的發展,以及在當地的實踐。.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侷限.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文獻分析法是一種傳統而典型的研究方法,在. 政 治 大 論文、網絡報導、研究報告、政府官方出版品,以及相關報紙和雜誌的文章,「俄羅斯社 立 社會科學研究法中屬於非實驗性的方法的一種。筆者透過研讀專業書籍、期刊文獻、學術. 會輿論基金會調查網」(Фонд Общественное Мнение) 來探討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通. ‧ 國. 學. 過分析中國對文化外交的看法,研究中國如何採用軟實力的工具影響中俄關係以及瞭解中 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遭到的困難。. ‧. 本論文同時採用了歷史研究法,探究 2001 年至 2013 年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的特點,. Nat. sit. y. 並且瞭解政策的發展方向。歷史研究法具有長時間研究的性質,從事件找出並建立起某種. io. n. al. er. 連續性,對未來發展作出預測的一種分析法,為社會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 貳、研究侷限. Ch. engchi. i n U. v. 俄羅斯與中國學界很少探討文化外交的議題,所以本論文研究在資料方面受到限制, 專書、期刊、網絡資料、碩博士論文,皆較少觸及這個問題。本論文研究中國對俄羅斯文 化外交,以及爲了評估文化外交對俄羅斯的影響,筆者打算分析網路資料及民意調查資料 (例如,「俄羅斯社會與論金調查網」);然這些資料不夠豐富。另外,中國限制媒體與 出版自由,但本研究要用的資料大多是中國政府所出版的刊物,所以資料具有官方的色彩 是難以避免的。.    . 17  .

(23)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壹、研究架構. 首先,筆者要探究中國、俄羅斯與西方學界對文化外交概念的理解。因此,這個部份 將專注探討中國關於文化外交論述,瞭解中國對文化外交的看法;同時看中國對外文化政 策如何,為何國家重視向外推動自己的文化。接下來,本文將探究中俄交流歷史過程,並 且分析有關文化交往簽署的檔案,從這一點轉化到進一步研究當代中國對俄羅斯文化政策 重要項目。在研究過程中,本論文試圖瞭解中國如何在俄羅斯實現它文化外交目的。最後,. 政 治 大. 需要對中國在俄國舉行的活動做評估,爲了完成這個任務,需先探究在十年時間中俄羅斯. 立. 人對中國看法有沒有改變,並且分析中國的文化外交在中國形象變化過程中的作用。本文. ‧. ‧ 國. 學. 嘗試用下圖表示研究途徑。. 中國、俄羅斯以及西方學界對. 中國對外文化政策. y. Nat. 文化外交概念的看法. (第二章). n. er. io. al. sit. (第一章). Ch. engchi. i n U. 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的 具體實踐 (第三章). 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成效 (第四章). 圖 1 研究架構.    . 18  . v.

(24) 貳、章節安排.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作詳 細的描述。筆者主要瞭解中國、俄羅斯與西方學者對文化外交看法與不同點。另外,本論 文探討俄羅斯與中國學界研究中俄文化交流的資料,並把文獻分為從中央層面以及地方層 面探究中俄文化交往。. 第二章的重點在於闡明中國對外文化政策,論述「文化外交」含義及其與文化軟權力 和公共外交之間的關係,並且闡述「文化外交」的方法與途徑。其次探討推動文化外交的. 政 治 大 國文化外交政策的執行機構。筆者希望透過瞭解中國文化外交的政策方向進一步分析中國 立 背景因素及當代中國文化外交的指導方針。闡述中國文化外交的發展及內涵,並且描述中. 對俄羅斯的文化政策。最後,探討中國對俄羅斯的文化政策。首先,須透過分析中俄雙方. ‧ 國. 學. 之間簽署的相關重要的文件,以釐清兩國不管在政治、經濟,抑或或文化方面間的關係緊 接著,必須對中俄文化交流的歷史作回顧,以瞭解當代中俄文化交流的前提與歷史過程。. ‧ sit. y. Nat. 第三章為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的具體實踐,文化外交政策的執行途徑主要可以分為:. io. er. 政府間的文化交流方面、教育文化的交流方面、資訊文化交流、語言文化交流、體育交流 與旅遊交往;而筆者將探究其中幾個方面。首先,俄羅斯的「中國年」、「漢語年」與. n. al. Ch. i n U. v. 「旅遊年」是中國對俄羅斯實行文化外交的明顯內容,透過探究此活動的舉行有助於瞭解. engchi. 中國文化外交特質。其次,筆者將試圖探討中俄教育文化交流中的孔子學院,因為設立孔 子學院以及向外推動中華文化是目前中國的優先目的。 最後,由於中國的俄羅斯旅遊年, 促使雙方旅遊人數的增加,使兩國人民更加認識彼此以及臨近國家的文化與社會特點,如 此一來便愈加形塑並影響俄羅斯人對中國的看法印象,因此此一章節也會針對此部分進行 著墨。. 第四章將研究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的成效,首先,探討政府層面文化交流的成果與 孔子學院在俄羅斯的影響,最後陳述中俄之間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為結論,在此章筆者將要總結本論文的研究結果與後續研究建議。    . 19  .

(25) 第二章 中國對外文化政策.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文化外交在中國對外政策的地位也提升。因此本章節要探 討中國對外文化政策。首先我們要探索文化外交理論探討,其次研究中國文化外交的形成 及執行機構,最後我們想探討中俄關係的重要里程和中俄文化交流的官方與非官方層面。. 第一節 文化外交理論探討. 治 政 大 胡文濤寫道:「文化外交( Cultural Diplomacy) 與國際關係一樣古老,它是以文化傳 立 播、交流與溝通為主要內容而展開的外交。」 所謂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是指 壹、文化外交的含義與屬性. 57. ‧ 國. 學. 政府或者非政府組織以教育文化項目交流、人員往來、 藝術表演與展示以及文化產品貿 易等手段為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相互理解與信任, 構建和提升本國國. ‧. 際形象與軟實力的一種有效外交形式, 是外交領域中繼政治、經濟之後的第三支柱。58. y. Nat. io. sit. 以歷史視角看文化外交, 它是國家和民族間文化交流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政治化的產. n. al. er. 物,同時也是外交活動邁向成熟的標誌。而從根本上看,文化外交又是外交的基礎和內核, 一般來說,外交活動離不開文化外交因素。59. Ch. engchi. i n U. v. 如同政治外交、經濟外交、科技外交與軍事外交,文化外交作為外交的一種活動形式、 手段和策略,也是服從和服務於以維護和發展國家安全利益為核心的整體外交戰略。而且, 毫無疑問的是,這種形式的「和平手段」最能體現「使用交涉、談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對外 行使主權」的外交特點,更準確地說,它這些「和平」之上的「和平方式」使文化外交成 為「外交中的外交」。這種高度的「和平性」或平和性—也可稱之為柔性,恰恰是文化外.                                                                                                                                     57 胡文濤,「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外 交 評 論 (北京),第 96 期(2007 年 6 月),頁 52。 58 胡文濤,「美國文化外交的思想與實踐特徵及其對中國和平發展的啟示」,世 界 經 濟 與 政 治 論 壇 , 第 2 期(2008 年),頁 26。 59 李智,文 化 外 交 : 一 種 傳 播 學 的 解 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頁 23。    . 20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長期以來白俄羅斯之政治、經濟文化深受主要貿易夥伴俄羅斯影 響。2017

類型 教材內容 教學運用 圖片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本文將就俄羅斯養豬 產業高達 業、肉豬市場 概況進行探討 況進行探討 , 並就台灣豬肉 產業高達 品拓展俄羅斯市場之優劣勢與可行作法 提出建議,以作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也是金帳汗國與立陶宛公國間的角力。然而,這個時

國家 確診人數 死亡人數 美國 1745803 102107 巴西 414661 25697 俄羅斯 370680 3968 西班牙 283849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