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中國糧食價格變動的解釋觀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二節 中國糧食價格變動的解釋觀點

糧食價格的波動取決於糧食市場的供需情況。在探討中國糧食價格波動的影 響因素時,學者們多將研究焦點置於分析影響糧食市場供需的原因。本節將首先 檢視過去解釋中國糧食價格波動的各種觀點,第三節則提出本文的理論觀點。

一、糧價變動的周期性

基於觀察中國糧食價格與糧食產量的長期變化,學者們指出,兩者之間的互 相影響造成糧食價格呈現趨勢性上漲和趨勢性下跌的周期性波動,也就是圖 1-1 所繪之中國糧食價格波動的軌跡。所謂周期性波動,簡單來說,糧價上漲刺激糧 食生產,而糧食增產到一定程度後,形成糧食過剩並導致糧價下跌。糧價下跌促 使農民減少生產,當糧食減產到一定程度後,形成糧食短缺並造成糧價的恢復性 上漲,而糧價上漲又再次刺激糧食生產。在糧價周期性波動的過程中,人們會預 期糧價的上漲或下跌將持續一段較長時間,而在這當中,糧價上漲的預期會促使 農民和糧食企業增加存糧,糧價下跌的預期則會促使農民和糧食企業減少存糧。

由於存糧數量的增加或減少直接關係到市場上糧食的供給量,因此對於糧價的波 動產生影響。10

學者們認為,中國糧食價格波動的周期性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農民和糧 食企業會對於糧價的變化做出正常反應。因此,糧價波動的周期性決定了 1985 年、1990 年、1996 年的糧價下跌,以及 1989 年、1994 年、2004 年糧價上漲。

但是,因為中國政府忽視了糧價周期性波動的客觀規律,以至於諸多干預糧食市 場的政策,如調整糧食定購價格、糧食省長責任制、大量糧食進口、保護價敞開 收購餘糧等,不僅無法達到及時穩定糧食市場的效果,反而,當期的政府干預會 在後期發生作用,所以對糧食生產及糧價波動造成推波助瀾的效果。11

二、糧食雙軌制的制度效果

糧價周期性的觀點指出,因為中國政府對糧價周期性波動的規律缺乏認識,

所以原本為了穩定糧食市場所採取的干預措施,反而擴大了市場的不穩定。另一

10 宋洪遠,「農產品供給波動與價格上漲」,中國農村觀察,第 3 期,1995 年;頁 15-21;張治華,

「價格對我國糧食生產影響的實證分析及政策建議」,中國農村經濟,第 9 期,1997 年,頁 11-18。

11 盧鋒,半周期改革現象:我國糧棉流通改革和食物安全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37-139;葉慶興,「新一輪糧價周期與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中國農村經濟,第 9 期,1997 年,頁 4-10;葉慶興,「論糧食供求關係及其調節」,經濟研究,第 8 期,1999 年,頁 64-69;王 小魯,「中國糧食市場的波動與政府干預」,經濟學季刊,頁 171-19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種觀點分析糧食雙軌制對於農民生產行為的影響,而調整糧食定購價格是否會影 響糧食產量,是其主要的研究問題。一種看法是認為,由於糧食市場價高於糧食 定購價,而農民的生產行為只會回應價格較高的市場價,因此,在農民完全服從 糧食定購任務的前提下,定購價和市場價的差距,就相當於國家對農民徵收的「定 額稅」(lump-sum tax)。除非定購價高於或等於市場價,或者定購價低於某個水 準,否則調整糧食定購價格將不會直接影響糧食產量。12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市 場價與定購價的變動都會影響農民的生產行為。理由是,因為定購數量是內生的,

與糧食產量有關,所以定購價和市場價的差距,相當於一種由定購數量所決定的

「比例稅」(proportional tax)。如果糧食增產數量當中國家定購的部分愈多,表示 農民所繳的稅也愈多,則農民對定購價變動的反應較大,對市場價變動的反應較 小。因此,在糧食定購數量為內生的假定下,提高定購價格意味著減輕農民的稅 負,因而有助於促進糧食生產。13

上述兩種看法是從農民稅負的角度來分析糧食雙軌制的制度效果。第三種看 法則是從農民利益極大化的角度來分析。此種看法認為,在糧食雙軌制下農民到 市場上出售餘糧之前,必須先完成國家定購糧食的任務,而在給定的市場價格下,

除非定購價的設定達到某個水準,否則對農民而言,生產糧食始終是虧本的,此 時農民將不會積極生產糧食,並且會逃避國家的定購任務。可是,一旦定購價格 達到該水準,此時農民將大幅提高產量,在完成國家定購任務之餘,再到市場上 以更高的價格出售餘糧,藉以彌補國家低價收購帶來的損失。同樣地,在給定的 定購價格下,除非市場價格達到某個水準,否則農民無法透過較高的市場價格來 彌補低價收購造成的損失,此時糧食產量將不會提高,農民也會設法逃避國家的 定購任務。然而,一旦市場價格達到該水準,則農民將大幅增產,在完成國家定 購任務之餘,透過市場交易來彌補損失。因此,不論是國家提高定購價格或市場 糧價上漲,都將對糧食產量帶來突增的效果,從而導致糧食市場的不穩定。14 三、通貨膨脹的影響

此種觀點是探討中國總體經濟的變化如何影響糧食價格的波動。此種觀點源 自於 1993 年底中國糧食價格突然暴漲,什麼原因造成當時糧價暴漲,是其主要 的問題。15由於抑制通貨膨脹是當時中國政府最重要的施政目標,因此在農業政

12 Terry Sicular, “Plan and Market in China’s Agricultural Commer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6, No. 2, Apr., 1988, pp. 283-307.

13 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26-146。

14 鄭毓盛、曾澍基、陳文鴻,「中國農業生產在雙軌制下的價格反應」,經濟研究,第 1 期,1993 年,頁 16-25;王德文、黄季熴,「雙軌制度下中國農戶糧食供給反應分析」,經濟研究,第 12 期,2001 年,頁 55-65。

15 陳錫文,「當前中國的糧食供求與價格問題」,中國農村經濟,第 1 期,1995 年,頁 3-8;丁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策上,如第一章所述,中國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希望能透過刺激糧食生產以壓 低糧食價格,進而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效果。此觀點的提出,正是在批評中國政 府對糧食市場不適當的干預。16此觀點主張,是通貨膨脹導致中國糧食價格的上 漲,而不是糧食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理由是,對一般物價持續上漲的預期,

強化了農民和糧食企業增加存糧的動機,這造成市場供給量的減少,從而助漲了 糧食價格。17這種通貨膨脹導致糧價上漲的觀點具有兩項政策意涵。第一,維持 總體物價的平穩是穩定糧食價格的前提,壓低糧食價格並非穩定總體物價的必要 條件。第二,理解中國糧食價格的波動必須注意總體經濟狀況,否則政策干預只 會加劇糧食市場的不穩定。

檢視上述觀點:第一,就糧價波動周期性而言,此觀點主張在分析中國糧食 價格的問題時,要存有周期的觀念。問題是,糧價波動的周期性乃是研究者所觀 察到的中國政府干預糧食市場的結果,它正是需要被解釋的現象而不能當作解釋 糧價波動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糧食價格周期性波動的現象只出現在糧食雙軌制 時期,2004 年糧食市場開放之後便不存在這種現象。如何解釋中國糧食價格波 動趨勢的改變,正是本文的主要課題。

第二,就糧食雙軌制的制度效果而言,(1)定購價與市場價的變動是否都會 影響農民的生產行為,是此觀點中兩種不同的看法。本文認為,定購價與市場價 的變動都會影響農民行為的結論較具有說服力。理由是,如果國家的定購數量很 高,農民能夠在市場上出售的餘糧數量就很少,則此時國家大幅提高定購價格將 對農民生產行為產生激勵作用;相反地,如果國家的定購數量很低,農民能夠在 市場上出售的餘糧數量就很多,則此時農民對市場糧價的變動會有較大的反應。

然而,如後文所述,價格誘因對農民生產行為的激勵作用是值得懷疑的。除此之 外,上述定購數量是外生的假定,忽略了在理論上國家也有將定購糧食數量定得 很高的可能性。至於定購數量是內生的、由糧食產量所決定的假定則無法成立。

這是因為,一方面,雖然研究者試圖利用統計數據證明該假定是成立的,但所使 用的數據卻包含了糧食雙軌制以前更長期的數據;另一方面,1987 年之後,中 國政府調降定購指標並維持在 5000 萬噸直到 1994 年,而 1995 年後又採取保護 價格敞開收購餘糧。因此就實際情況而言,定購數量是外生的。(2)研究者認為,

俊,「南方急需煞住稻產滑坡趨勢」,糧食經濟與科技,第 3 期,1995 年,頁 6-7;尹成杰,糧安 天下:全球糧食危機與中國糧食安全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年),頁 212-223;

16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訪談紀錄,2013 年 12 月 22 日。

17 D. Gale Johnson and Song Guoqing, “Inflation and the Real Price of Grain in China,” in Christopher Findlay and Andrew Watson eds., Food Security and Economic Reform: The Challenges Facing China’s Graining Marketing Syste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9), pp. 148-162.; 盧鋒,半周期 改革現象:我國糧棉流通改革和食物安全研究,頁 147-196;朱信凱、呂捷,「中國糧食價格與 CPI 的關係:1996-2008」,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 3 期,2011 年,頁 16-24;李國祥,「2003 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價上漲分析」,中國農村經濟,第 2 期,2011 年,頁 11-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大幅調高定購價格和市場糧價大幅上漲,都會對糧食生產造成突增的效果。但是 從圖 1-1 中可以看出,在糧食市場價格上漲的 1986-1988 年間,糧食產量並未明 顯增加,而在糧食市場價格大跌的 1990-1993 年間,糧食產量則並未明顯減少。

其次,糧食雙軌制期間產量突然大增的現象是發生在 1989-1990 年和 1995-1996 年,可是中國政府真正調高定購價格卻只有在 1994-1996 年,因為這三年定購價 格的調幅高於通貨膨脹率,其他時間定購價格的調幅都低於通貨膨脹率,也就是

其次,糧食雙軌制期間產量突然大增的現象是發生在 1989-1990 年和 1995-1996 年,可是中國政府真正調高定購價格卻只有在 1994-1996 年,因為這三年定購價 格的調幅高於通貨膨脹率,其他時間定購價格的調幅都低於通貨膨脹率,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