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二元經濟模型與中國糧食價格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大幅調高定購價格和市場糧價大幅上漲,都會對糧食生產造成突增的效果。但是 從圖 1-1 中可以看出,在糧食市場價格上漲的 1986-1988 年間,糧食產量並未明 顯增加,而在糧食市場價格大跌的 1990-1993 年間,糧食產量則並未明顯減少。

其次,糧食雙軌制期間產量突然大增的現象是發生在 1989-1990 年和 1995-1996 年,可是中國政府真正調高定購價格卻只有在 1994-1996 年,因為這三年定購價 格的調幅高於通貨膨脹率,其他時間定購價格的調幅都低於通貨膨脹率,也就是 調高了的價格都被通貨膨漲所抵銷的意思。另外,後文將會提到,即使這三年大 幅提價,但是實際上這幾年農民種植糧食的收益,並沒有因為國家調高定購價格 而增加,換言之,價格誘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刺激農民的生產行為,從而造 成產量突增的現象仍有待商榷。

第三,就通貨膨脹的影響而言,此種觀點的理論基礎在於,通貨膨脹透過影 響糧食市場的供給量而造成糧食價格的上漲。在這當中,糧食庫存乃是理論中最 重要的變數。雖然此觀點被中國學術界廣泛接受,但是仔細檢視這些文獻之後發 現,僅管研究者選擇不同時期、運用不同的統計模型,證明通貨膨脹與糧食價格 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是實際上卻無法證明,或者沒有去驗證這兩個變數之間的 因果關係是經由糧食庫存的變化而成立。換句話說,研究者僅僅指出通貨膨脹與 糧食價格兩個變數在統計上的關聯,但是糧食庫存這個理論上最重要的變數卻被 忽略。一個對立的假設是,很有可能糧食庫存的增加,就只是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的結果,而根本與農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沒有關係。這是此觀點最大的缺點。

回到本文的研究問題:「為什麼中國糧食價格波動大起大落?」「如何解釋中 國糧食價格從逐漸下降轉為逐漸上升的趨勢?」雖然本文亦將藉由探討糧食市場 供需的影響因素來分析中國的糧食價格,但是與上述諸觀點不同,本文將透過「二 元經濟模型」的研究途徑,對這些問題進行理論上分析。

第三節 二元經濟模型與中國糧食價格

約莫半個世紀之前,在國際政治局勢的影響下,學者們對於落後國家如何推 動經濟發展相當重視。許多研究著重於探討工業部門的成長,另一部分的研究則 從農業與工業兩部門的關係出發,探討農業如何支援工業發展的問題,此種研究 途徑稱為「二元經濟模型」(dual-economy model)。18

18 關於二次戰之後經濟發展各種研究途徑的介紹,請見 Charles P. Oman and Ganeshan Wignaraja, The Postwar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Thinking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19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一、 二元經濟模型

所謂「二元經濟」是指,一國的經濟結構由傳統的、維生的農業部門與現代 的、資本主義的工業部門所構成,並且農業部門占國民所得相當高的比重。在這 種經濟結構下,由於農業人口眾多以至於人地比例很低,並且以傳統的方式從事 農業生產,因此農村的生活水準僅處於餬口的維生邊緣,而農業生產的目的,則 是為了滿足農家自身消費所需。19換句話說,所謂二元經濟結構指的就是貧窮國 家的經濟結構,而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的過程。以下首先說明 二元經濟模型在理論上三次重要的發展,接著再提出本文的論點。

Lewis 模型

如何消除二元經濟結構?W. Arthur Lewis 提出農業與工業兩部門之間勞動 力移動的觀點,為往後以二元經濟模型為分析架構的經濟發展理論奠定了基礎。

20首先,他認為,工業部門的資本積累是貧窮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由於投 資取決於儲蓄的多寡,又貧窮國家的儲蓄主要仰賴資本家的利潤,因此資本家的 利潤是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其次,他假定,由於貧窮國家有過多的農業人口,

因此農業部門存在許多邊際勞動生產力極低甚至為零的「剩餘勞動力」,也就是 所謂的「隱藏性失業人口」(disguised unemployment)。21在農業勞動力過剩的情 況下,為了滿足溫飽,農業生產以追求最大產量為目標,同時,農業勞動力的價 格,也就是雇用農業勞動力從事其他工作所需支付的工資也是極低。這種極為廉 價的農業部門工資,稱之為「維生工資」(subsistence wage)或「制度工資」

(institutional wage)。22基於以上兩項假定,他提出關於落後國家如何推動經濟發 展最重要的理論觀點:因為農業部門存在許多剩餘勞動力,所以資本家只需支付 低廉的工資,便能將這些剩餘勞動力吸引至工業部門。一方面,低工資有助於資

19 Gustav Ranis, “Is Dualism worth Revisiting?” in Alain de Janvry and Ravi Kanbur eds., Poverty, Inequality and Development: Essays in Honor of Erik Thorbecke (New York: Springer, 2006), pp.

371-385.

20 William A.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Vol. 22, Issue 2, May, 1954, pp. 139-191.

21 隱藏性失業人口的概念,與黃宗智用「農業內捲化」、「勞動過密化」的概念,指涉中國長江

三角洲的農業型態具有同樣的意義。亦即,在農業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總產量雖然增加,但是 勞動生產力卻沒有成長。請見黃宗智,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年),頁 27-83。另外,Lewis 還指出,隱藏性失業人口不僅存在農業,也存在於服務業,沒有外出就業的 婦女也屬於其中一部分。

22 由於農業部門的生活水準處於維生邊緣,因此農業工資被稱為「維生工資」。同時,在農村傳

統社會制度的限制下,為了維持村莊成員的生存,村莊的收入分配具有平均分配的特性,也就是

「道德經濟」(moral economy)的觀念,因此維生工資也稱為「制度工資」,其工資水準相當於平 均勞動生產力。Lewis 認為,資本家所需支付的工資,相當於農業部門的制度工資再加上 30%的 生活成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本家賺取利潤並進行再投資,如此工業部門將能夠繼續擴張並累積更多的資本;

另一方面,在此低廉的工資水準上,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將繼續被吸引到工業 部門,這也就是所謂「無限勞動力供給」(unlimited labor supply)的概念。這種工 業部門不斷擴張和農業剩餘勞動力持續往工業部門移動的過程,將持續到隱藏性 失業人口被工業部門吸收完畢為止,此時工業工資與農業工資都將快速上漲,二 元經濟結構也就此消除。

Ranis-Fei 模型

Lewis 模型最大的貢獻在於,他指出了貧窮國家有為數眾多且價格低廉的農 業剩餘勞動力可資利用,而經濟發展的關鍵,正是要促使農業剩餘勞動力前往工 業部門就業。之後,Gustav Ranis and John Fei 進一步將該模型形式化。23他們接 受了 Lewis 模型中關於隱藏性失業人口及「制度工資」的假定,也認為工業部門 的擴張和勞動力移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他們同時也強調農業部 門的發展在勞動力移動過程中的重要性。24他們指出,隨著勞動力移動的持續進 行,農業剩餘勞動力最終將會被工業部門吸收殆盡,於是勞動力移動的過程來到 他們模型中所稱的「商業化點」(commercial point)。這時農業部門的邊際勞動生 產力會開始快速上升,農業工資將超過制度工資的水準,因而形成了商業化的農 業部門。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同樣都面臨缺少勞動力的局面,

因此兩部門都必須以更高的工資來競爭勞動力。

不過,他們更指出,勞動力移動的過程並非如此順利。在農業人口持續增加 而農業生產力卻沒有明顯成長的情況下,因為移往工業部門的農業勞動力所能得 到的「平均農業剩餘」(average agricultural surplus)將會減少,所以勞動力移動的 過程很可能在商業化點到來之前就停止,此即他們模型中所稱的「缺糧點」

(shortage point)。這意思是說,當農業人口增加但農業總產出卻沒有明顯提高時,

將形成糧食短缺的局面。此時資本家必須提高工資,否則農業勞動力便沒有誘因 離開農業部門。正因為如此,他們強調發展中國家在推動工業化的同時,也必須 重視農業發展,而農業技術進步能夠提升農業生產力,從而有助於提高農業總產 量。25如此,勞動力移動過程中的缺糧點將會延後出現,商業化點將會加速來臨,

23 Gustav Ranis and John C. H. Fei,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No. 4, Sept., 1961, pp. 533-558.

24 農業發展不僅能夠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糧食和勞動力,農產品出口賺取外匯、農民收入提升

帶動消費成長和農業資本累積都有助於經濟發展。Bruce F. Johnston and John W. Mellor, “The Role of Agricultur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1, No. 4, Sep., 1961, pp. 566-593.

25 類似的觀點請見 C. Peter Timmer,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Hollis Chenery and T. N.

Srinivasan eds.,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ume 1 (Amsterdam and New York: North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當這兩點會合時,二元經濟結構也就此消除,經濟發展也度過了起飛階段。

勞動力移動的一般理論

Ranis-Fei 模型除了將勞動力移動過程加以形式化之外,更強調了農、工兩 部門平衡發展的重要性以及農業技術進步的作用。然而,理論如何在政策層次上 被應用,仍是二元經濟模型面臨的課題。為此,John Mellor and Uma Lele 指出,

既然勞動力移動的過程會受到糧食供給的限制,那麼二元經濟模型有必要進一步 探究造成此種限制的因果機制。他們建議,必須同時分析糧食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的糧食供給與工業部門就業的關係。26根據此一構想,林華德將其形式化為勞動 力移動的一般理論:27(1)在糧食市場上,就供給面而言,糧食供給量隨著糧價上 漲而增加;就需求面而言,糧食需求量隨著糧價上漲而減少。在勞動力移動過程 中糧食市場的均衡情況是,糧食價格與工業就業人口的關係為正相關,亦即,工 業就業人口增加將提高糧食的需求,從而推動糧食價格上漲。(2)在勞動力市場

既然勞動力移動的過程會受到糧食供給的限制,那麼二元經濟模型有必要進一步 探究造成此種限制的因果機制。他們建議,必須同時分析糧食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的糧食供給與工業部門就業的關係。26根據此一構想,林華德將其形式化為勞動 力移動的一般理論:27(1)在糧食市場上,就供給面而言,糧食供給量隨著糧價上 漲而增加;就需求面而言,糧食需求量隨著糧價上漲而減少。在勞動力移動過程 中糧食市場的均衡情況是,糧食價格與工業就業人口的關係為正相關,亦即,工 業就業人口增加將提高糧食的需求,從而推動糧食價格上漲。(2)在勞動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