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大修(2007),〈性自主的經驗反思台灣的性別認同〉,2007/10/5-7 性別平等教育種子 教師進階研習手冊資料。

王玄如(2001),〈從妨害風化到妨害性自主—刑法妨礙性自主罪章之修正〉,《兩性平等 教育季刊》,第 14 期,頁 74-79。

王保進(2006),《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威仕曼。

王瑞香(2006),〈基進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王翊涵(2002),《女性特質國中男學生其校園人際處境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 導研究所(未出版)。

王穎瑩(2006),《看見民俗裡的性別-一個性別平等教育的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性別教育研究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曉丹(2007),〈性別與法律〉,《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 王澤鑑(2004),《民法概要》,台北市:三民。

王儷靜(2007),〈生物決定論奏進大學學測〉,《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 42 期,頁 64-86。

尤美女(2001),〈打造平權婚姻—民法親屬編之修正〉,《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14 期,

頁 46-61。

申蕙秀(2003),〈性別平等與性別主流化〉,《性別主流化:2003 國際婦女論壇會議實 錄》,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成令方(2007),〈性別團體抗議大學學測英文的腦內性別說〉,《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第 42 期,頁 58-63。

江雪齡(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何春蕤(1998a),《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市:元尊。

何春蕤(1998b),〈性/別教育中之偏見—性教育的動力學〉,《性別解碼全紀錄》,台 北市:教育部。

何春蕤(2003),《跨 性 別 》,中 壢 : 中 央 大 學 性 / 別 研 究 室 。

何慧卿(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下的校園性騷擾暨性侵害調查之程序正義:受害人保 護及行為人權益之兼顧》,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立如(2007),〈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親屬法變遷的觀察與反思〉,《政大法學評論》,

第 95 期,頁 175-227。

李銀河(2004),《女性主義》,台北市:五南。

呂美枝(2007),〈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於學生受教權之維護〉,【線上資料】,網址:

http://www.cmes.tn.edu.tw/gender/%B0%F5%A6%E6%AF%B5%AE%D1%B0V%BDm/word/ok

%A9%CA%A7O%A5%AD%B5%A5%B1%D0%A8|%AAk%B9%EF%A9%F3%BE%C7%A5%

CD%A8%FC%B1%D0%C5v%A4%A7%BA%FB%C5@%A7f%AC%FC%AAK.doc

瀏覽日期【96 年 11 月 7 日】。

呂啟元(2002),〈論民法第 1018-1 條—從家務有給制至自由處分金〉,【線上資料】,網 址:http://www.npf.org.tw/particle-1082-2.html,瀏覽日期【96 年 10 月 1 日】。

但昭偉、蘇永明(2000),《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志光(2006),〈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防治之困境與挑戰〉,2008/6/6 宜蘭縣 97 年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運作研習手冊,頁 4-7。

吳佳倩(1999),〈國內外兩性平等教育法規編纂〉,【線上資料】,網址:

http://www.gender.edu.tw/gender/doc/%AAk%A5O%ACF%B5%A6/%B0%EA%A4%BA%A5~

%A8%E2%A9%CA%A5%AD%B5%A5%B1%D0%A8|%AAk%B3W%B7J%BDs.doc,教育 部,瀏覽日期【96 年 9 月 10 日】。

吳嘉麗(1998) ,〈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期刊》,第 2 期,

頁 58-65。

吳明隆(2006),《SPSS 統計運用與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幸珍(2003),《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臺灣師範大學公 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雅玲(2000),〈女性主義教育學及其對教育之啟示〉,《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第 8 期,頁 227-238。

吳麗芬、盧貞穎(2006),〈「反霸凌」可別反而霸掉教育〉,《人本教育札記》,第 209 期,頁 33-37。

林文瑛(2002),〈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發展〉,《性別平等教育》,台北:一家親。

林安邦(2003),〈性別與法律-法律中的性別意識〉,《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 教育。

林安邦(2005),〈性別 VS 法律〉,94 年宜蘭縣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研討會研習手冊。

林芳玫(2006),〈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林巧芳(2004),《高職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騷擾防治為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雅容(2003),〈家庭暴力防治工作與婦女離婚問題:家庭暴力防治法理念與現況知兩 難〉,《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 4 期,頁 19-52。

林碧雲(2001),《轉化課程的試煉 — 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

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筱雯(2006),《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性別平等教育態度與實施狀況之研究》,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慈郁譯、Julie Mertus, Nancy Flowers and Mallika Dutt 著(2005),《婦女人權學習手冊在 地行動與全球聯結》,台北:心理。

林麗珊(2005),〈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第 32 卷第 3 期,頁 3-20。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

洪家榆(2005),《一位國中女性教師性別教育實踐之研究:以性別議題融入綜合活動領 域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萬生(2003),〈性別與歷史—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觀點〉,《性別議題導論》,台北:

高等教育。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臺北市 : 五南。

洪鎌德(2004),《西方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高志芳(2004),《解構性別迷思---國小性別平等課程實踐之行動研究》,台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市:張老師。

畢恆達(1996),〈安全與無性別偏見校園空間指標之建議〉,《學生輔導》,第 58 期,

頁 126-132。

畢恆達(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13 期,頁 125-132。

畢恆達(2005),《安全與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小手冊》,台北:教育部。

晏涵文(2002),《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台北: 一家親。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3),《兩性平等教育》,台北:教育部。

莊子秀(2006),〈後現代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莊淑靜(2007),《中學教師處理青少年懷孕事件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上)〉,《兩性平等教育 季刊》,第 7 期 ,頁 87 -96 。

莊明貞(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 台北:高等教育。

莊明貞(2005),〈性別與課程的建構—以九年一貫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教育研 究月刊》,第 139 期, 頁 16-31。

莊明貞(2008),〈九年一貫課程性別議題之知識與權利分析〉,97/4/8-10 性別平等教育 進階種子教師研習手冊,頁 39-52。

陳妙芬(2001),〈探尋女性主義法哲學研究的意義:以公、私領域的劃分為例〉,《婦 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 60 期, 頁 30-35。

陳音汝(2007),《發展性別容納式的在地科學-以國小自然社團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性 別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 高雄市 : 高雄復文。

陳玟池(2005),《性別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性 別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信欽(2005),《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建構取向籃球遊戲教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曉容(2005),《從「陌生」到「熟悉」-性別議題融入高中美術鑑賞課程之教學行動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美(2007),《消除幼兒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教學研究》,台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研究所(未出版)。

陳惠馨(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的時代意義—以法律的有限創造教育的無限〉,

《全國律師》,2004 年 2 月號,頁 74-86。

陳惠馨(2005a),〈性別平等教育法–台灣性別教育之繼往與開來〉,《性別平等教育季 刊》,第 30 期,頁 115-129。

陳惠馨,(2005b),〈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 政策季刊》,第 4 卷第 1 期,頁 21-32。

陳惠馨(2006a),〈葉永鋕案與性別的關係—一個法律人的觀點〉,《擁抱玫瑰少年》,台北 市:女書。

陳惠馨(2006b),〈台灣法律的認同與變遷──以憲法的觀點出發〉,《當代》,第 229 期,

頁 104-121,台北市:合志文化。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含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 第 41 期:73-101。

陳伶艷(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花蓮 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美惠(1999),〈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7 期,頁 32-51。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19 期,頁 98-100。

游美惠(2004),〈多元文化與女性主義教育學:文獻評析與議題深探〉,《台灣社會教 育學研究》,四卷二期,頁 41-69。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台北:女書。

游美惠(2006),〈反霸凌與性別平等教育〉,《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第 32 期,

頁 32-39。

黃尚文,(2006),《多元文化思潮之爭議及其對台灣多元文化教育之啟示》,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源(2004),〈中小學校園性別化暴力現象之檢視與防治研究〉,【線上資料】,網 址:http://www.grb.gov.tw/index.htm,國科會,瀏覽日期【96 年 10 月 5 日】。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 台北:女書。

黃囇莉(2003),〈游移於生物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之間:心理學中的性別意識〉,《女 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 16 期,頁 85-120。

黃囇莉(2008),〈日常生活中做性別〉,《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黃囇莉(2008),〈性別與權力-國際化視野,在地化實現 〉,全國性別平等教育研討會 會議資料 PPT。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張 玨(1998),《兩性教育的精神與目標》,論文發表於台大婦女研究室主辦之「推動 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

張鈺珮,吳雅玲(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意見〉,《兩性平等教育季 刊》,第 5 期,頁 66-81。

張淑瑜(2004),《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張美玲(2005),《國中性別平等教育教學設計對性別平等態度影響效果之實驗研究》,政 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 : 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 : 師大書苑。 楊斐芬(2005),〈愛莉絲.史瓦澤《大性別—人只有一種性別》〉, 《哲學與文化》,

第 32 卷,第 3 期,頁 185-193。

楊清芬(1994),《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婉瑩(2006),〈台灣性別法案推法歷程的比較分析〉, 《政治科學論叢》,第 29 期,

頁 49-82。

頁 4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