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與理論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與理論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與理論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與理論

第二第二第二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與理論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與理論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與理論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與理論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曾說過:「當你遇到一個人的時候最 先做的區別就是「男生」或「女生」。日常生活中幾乎無處不性別,因為人一生下來

學者

Butler ,Judith (1990)

認為在社會規範下,並無所謂的「性」(sex),而只 有「性別」(gender)的差異。(1990:25)

Connell ,R.W.

劉泗翰譯(2004) Vanessa Baird

江明親譯(2003)

性(sex)不等於性別(gender),性是生物的名

詞。(2006:19) 性別是指自我概念與行為(2006:19)

何春蕤(1998a) 性別是歷史文化的產物,是人與人互動所產生的

洪萬生(2003) gender 是社會學的專門術語,性(gender)乃是文化 或社會建構的產物。(2003:32)

徐西森(2003) 生理性別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角色,社會學 上稱『先賦角色』。(2003:275)

社會性別是個人對經由自我努力所獲取的角色,

社會學上稱「自致角色」(achieved roles)(2003:276)

莊明貞(1999) 性(sex)強調男女差別的生物本源性,係以

學者

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於其著名的研究:《三 個原始部落的性別氣質》,曾親身赴薩摩亞群島進行觀察,研究中認為性別氣質是 由文化社會所建構的產物,社會性別(gender)的差異主要來自文化因素,而非先 天遺傳。54米德的研究在 1950 年發表,距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時間,雖然研究結果凸 顯了性與性別之區別,但是由於人類受文化禁錮至深,自父權社會的模式運轉後,

還是容易將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畫上等號,並且仍持續經由社會 化的過程複製各種性別刻板印象(sex role stereotyping)55。何春蕤(2003:3)表示

「性別二分主義」(sexual dimorphism)意指由生殖功能建構出唯有二元的性別分野,

也就是非男即女的生理性別。在性別二分主義的觀點下,社會上對「正常」性別的 假設是「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社會性別」,因此「心理性別」與「社會性 別」必須被強硬的建構於「生理性別」之上。換言之兩性對立的觀念剝奪了其他多 元性別的生存空間,同性戀者與跨性別族群56被看待成不正常、病態,甚至是一種罪。

Ellis & Forrest(2000:121)曾提到在以前的社會中不同性取向者幾乎是無法存活 的,同性戀者一但被貼上標籤,不僅是罪惡的並且處處被打壓, Felice(1996:38-39)

xvii

表示某些國家的法律之中列有反同性戀條款,將同性戀者視為犯罪並處以死刑。舉 例而言,2007 年 9 月 24 日伊朗總統阿瑪迪尼杰應邀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開演講 時表示:「伊朗不像美國,我們沒有同性戀者存在,這位發問者大概是道聽塗說。」

Fritz Klein(2007:23)在其書中引用哥倫比亞傳播公司(CBS)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

72%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症,11%認為同性戀犯了法律上的罪。而英國倫敦於 2008 年也公布一新的調查,有 24%的人認為同性戀應該列為不合法。57

我們的文化自認為很開明,但是任何一個衣櫃58的存在就是壓迫的證據,而壓迫 的來源就是二元的性別刻板專制。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特別強調性∕別之間 的斜線,認為斜線具有重大意義:性與性別不可化約為一,並非簡單的兩性,而是 還有其他可能,斜線則標示了其間曖昧複雜與分裂不穩定的可能。因此,在談論性 別平等之前必須對性別有正確的認知,應超越傳統父權體制下由異性戀主宰的性別 意識,不應任由性別二元論的制式框架限縮了其他的可能,讓想法變的狹隘,讓價 值觀變成利器。美國《企業家》雜誌在 2006 年選出未來十年最有可能消失的十個行 業,同性戀酒吧為其中之ㄧ。同性戀酒吧隨同性戀逐漸被社會接納而消失,此消息 顯示異性戀霸權正逐漸瓦解。何春蕤(1998b:18)認為異質觀點的自在呈現,是任 何平權的必要實踐。簡言之「性別」是由人所建構的,舊時的男/女性別二元已無法 應付層出不窮的社會現象,性別光譜上的每一點都是可能的,在異同之間存在著許 多空隙(包括不男不女或似男似女),唯有相信空隙之存在,覺察語言的有限性才能 真正看見差異,重建多元的新秩序。

二、性別差異理論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發表著作,教導父母在養育小孩時需依性別予以不同的教育 方式,例如一本在西方問世近二十年的書:Brain Sex(中文翻譯為《腦內乾坤》),

中文版在台灣出版且再版,《腦內乾坤》一書所主張我們的社會之所以男女有別,是 因為男女在腦功能與荷爾蒙上的差異所致;人們必須正視這個差異,因材施教,才 不會白費力氣,但這樣的論點出現許多反對的聲浪。59性別影響了我們對人的觀感,

因此性別差異一直以來就是各派學者競相討論的主題,因為性別差異可能影響後天 的教育方式及社會期待,例如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另外像是娘砲、死 gay、

男人婆等口語,甚至是恐同症(homophobia)、恐娘症(sissyphobia)60的出現,均源 於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性別特質而產生的性別刻板印象。可見性別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至深,到底差異是源於先天抑或為後天?以下進行探討。

xviii

57 請參考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27/19/18dkc.html瀏覽時間: 2008/10/27。

58 走出衣櫃是一種同志身分現身的隱喻,稱為出櫃(coming out),由其在假定每個人理所當然都是異性戀的 社會結構中,更是貼切。出櫃代表個人如何克服社會所加諸的羞愧、困惑感受,進而自我接納並且可以與 他人分享自己的性別認同。請參考(黃淑玲、游美惠主編,2007:121)。

59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 42 期對此書有詳細的剖析。

60 恐同症(homophobia)、恐娘症(sissyphobia)顧名思義為同性戀恐懼症與娘娘腔恐懼症,指異性戀男人為了 建構自身男子氣概,一方面對外詆毀女人與同性戀者,一方面對自己的內在要去除女性氣質與同性慾望。

(一)本質論(Essentialism)

1.本質論的意涵

本質論包含了生物決定論、演化論、社會心理學、社會生物學…等,A. Moir&

D. Jessel(1989:34)表示兩性的不同,主要是由於生物機制的影響,而非後天 的一切所遭受到的環境,像是文化、教育、宗教等的影響,後來所處環境下導致 的因素,只是強化了兩性的差異。Archer&Lloyd(2004:67)指出傳統的常識信 念中存在一個普遍的論調,就是相信男女特色的本質乃是由兩性各據的社會角色 發展而來;其社會角色則又奠基於兩性在生殖行為中所扮演的角色。李銀河

(2004:92)表示本質主義強調人的本質是生理和遺傳決定論,以為用自然或人 性可以解釋一切,而且認為自然和人性是不會改變的。黃囇莉(2007:106)也 表示本質論主張男性與女性的差異是天生且固定不變的,例如大腦結構、荷爾蒙 不同等。因此可知本質論信奉的圭臬為:性別差異乃是男女遺傳了不同的素質天 性,尤其在演化歷程中應面臨天擇、性擇61造成的兩性之別是無法根除的性別差 異。潘慧玲、林昱貞(2000:4)提出本質論這類研究一般來說有三個焦點:第 一,女人思考方式與男人不同;第二,男人、女人因為特定的染色體不同而使大 腦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第三, 性別間的行為有天生的差異,例如男人多半被認 為比較有侵略性、競爭性,女人則較具母性等。

總而言之,本質論即是以男、女先天的生理結構為性別發展的分界點,從生 殖器官、大腦至生長激素,都是性別(男、女)產生的差異因素,因此,性別差 異可說是渾然而天成,更精簡地說,本質論認為男女天生大腦就不相同,因此自 出生起性別差異就已存在。

2.本質論對教育的威脅

由於本質論以自然科學的姿態稱霸主流文化,醫學理論也為之背書,長期以 來經由各種社會化過程灌輸此觀念,造成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教育下一代的態度。

Sadker 等人於 1991 年針對教育中的性別議題進行全盤檢視後指出,本質論多半 是用動物做實驗,對人類而言很難劃分究竟是天生形成還是環境使然,因此許多 以人類為主體的研究傾向於顯示沒有特殊關連。Archer(1991:194)認為社會 xix

61 性擇在說明男性因精子數多,能四處播種;女性因卵子數少,因而需謹慎尋覓對象,加上女性擁有生育 之功能,因此負擔較重的養育責任。據此男性較易屬於多偶性,追求多元化關係,女性則重視穩定承諾 的關係。(請參考黃囇莉校閱,2004:106-121)。

生物學的各種基本概念源自於天擇(natural selection)與適應(fitness),

但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不同,人文環境隨歷史演進,變化萬千,但社會生物學 並未考量此變相,致使理論運用於人類時受到很大的限制。Caporael & Brewer

(1991:188)也有所感,認為演化心理學是過度化約主義(reductionism),

對人性預設基本立場而陷入社會刻板印象的泥沼之中。Steele & Aronson 認為 本質論造成的性別刻板印象威脅到女性的發展,他們做了一個實驗,在男、女生 考數學之前先宣布女生因天生數理能力較差,因此分數將預期低於男生,而施測 的結果就如同預言。62回想往昔的教育模式與風氣,鼓勵男生學習數理;女生學 習語文,男性宜動;女性宜靜的無形分類,就是本質論的傑作。但 McGlone 表示 男女腦部不對稱性的基本模式似乎是相似遠勝於不同的,63而國內學者蔡文輝

(1998:40)同樣以科學研究證明男女兩性除在生理構造上的差別外,其他的特 質在科學上所能找到的差異並不多。2005 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 Lawrenc Summers 於一場學術研討會發言指稱,科學和工程領域女性人數較少是先天生理因素所導 致。64關於女性是否天生數理能力低於男性這類問題,居禮夫人早在百年前就以 行動答覆此問題,而根深蒂固的性別迷思仍舊干擾個人之自我成長、左右教育環 境、僵化社會期待、影響資源分配等。神經科學家 Lesley Rogers (2000:34)

也指出大腦不是簡單地選擇作男性或女性,在大腦功能的任何一面,我們都可以 找出男女之間重疊的部分。蘇芊玲(2002:40)指出生物決定論罔顧現狀中不平 等之事實,是脫離社會脈絡的說法,強調不應將兩性的差異直接簡化為生理因素。

也指出大腦不是簡單地選擇作男性或女性,在大腦功能的任何一面,我們都可以 找出男女之間重疊的部分。蘇芊玲(2002:40)指出生物決定論罔顧現狀中不平 等之事實,是脫離社會脈絡的說法,強調不應將兩性的差異直接簡化為生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