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八章 結論、建議與反思

第三節 反思

A、 中文部份

丁興祥(2004)。質量兼重,樂在其中。丁興祥老師的質性研究心路歷程。教育 研究月刊,118,5-15。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2002.8)。Runyan, W. M.(1982)原著。生命史 與心理傳記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以仁(2000)。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學。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 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舒芸(1996)。父親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23-28。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 研究實例(249-270)。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余德慧(1995.8)。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余德慧、李宗燁(2003.12)。生命史學。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吳芝儀、李奉儒(1999.8)。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冠桂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麗明(2003)。女研究生就學就業與母職實踐之對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汪麗真(1993)。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壓力、親職角色適應與教養服務需求之研 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玉慧、李燕玲(2004)。夫妻價值觀之代間傳遞。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 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臺北:南港。

林佳慧(2003)。女性性別意識發展與母職實踐歷程之敘說分析。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佩璇(2000.6)。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

復文。239-264。

林芳玫(2000)。質性研究工作坊系列五:研究者的反省。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56,17-21。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顯宗(199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祁安美(1999)。母親於照顧孿生嬰兒經驗過程中之母育角色與調適。國立陽明 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邱育芳(1995)。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 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姜漢儀(2003)。游移在飛翔與駐足之間:現代未婚女性的母職觀。國立台北大 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洪秀珍(2001)。媽媽來讀書──母職實踐與讀書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洪惠芬、胡志強、陳素秋譯(2003.9)。Muncie, J., Wetherell, M., Langan, M. et.

(1997)原著。家庭社會學。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胡幼慧(1990)。性別、社會角色與憂鬱症狀。婦女與兩性學刊,2,1-18。台北:

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陳秋瑩(1992)。社會角色與壓力的迷思。婦女與兩性學刊,3,25-38。

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胡毓雯(2000)。產後初期母嬰互動之母性行為。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

唐文慧、游美慧(2002)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

63,13-15。

徐綺穗(1988)。親職壓力之探討。國立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1,179-198。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1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95-132)。

高雄:復文。

高淑清、廖昭銘(2004)。父母親職經驗之現象詮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之 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4,117-145。

高寒梅譯(1999.9)。Dyer, T(1999)原著。母親的聲音:讓 100 個媽媽講給媽 媽聽。台北:臉譜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敬文(1996.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惠芬譯(1997)。LaRossa, R,(1997)原著。成為父母。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

張燕滿(2002)。初任母親背景因素、家庭壓力因應策略與婚姻品質關係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張瀞文(1998)。參與讀書會之成年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莊永佳(1999)。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嘉義。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 究集刊,7(41),73-101。

陳曉蕙、蔣碧君(2000)。家庭系統理論及其在親職教育的應用。教育實習輔導 季刊,6(2),39-46。

陳靜雁(2002)。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 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曾端真(1998)。從家庭結構觀點論親職功能。測驗與輔導,151,3128-3131。

曾端真(2000)。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7,34-38。

黃怡瑾(2001)。「私」領域中的女性困境:生育、教養與照顧工作之分工,台南 師院學報,34,341-365。

黃政傑(2001.9)。質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

漢文書店。1-46。

黃迺毓(1992)。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等著(2004.8)。家庭生活教育導論。台北:國立空中 大學。

黃瑞琴(1991.1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儀娟(2000)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質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台裔女性 知識分子為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楊連謙、董秀珠(1997.8)。結構─策略取向家庭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 公司。

鄒金鳳(2000)。《親密戰爭?》由母女關係看性別角色與認知的建構。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熊召弟(2001.7)。從田野到舞台。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

台北:漢文書店(115-132)。

熊同鑫(2001)。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應用心理研究,

12,107-131

劉賢妹(2005)。內山阿嬤。台北:寶瓶文化。

劉瓊瑛(1998.6)。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歐用生(1989.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潘慧玲(2004)。質性研究典範對從事教育研究的啟示─從事質性研究專家的心 路歷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8,16-21。

蔡沛婕(2000)。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嘉義。

蔡秋雄(2002)。現代家庭價值觀之傳遞與父母因應之道。教師之友,43(2),41-47 蔡詩蕙、胡淑貞(2001)。社會人口特質、家庭生命週期與夫妻婚姻滿意度及其

差異之研究:一個社區的初探性研究。成功大學學報,36,23-49。

蔡麗芳(1997)。女性母親角色的省思及諮商上的涵義。輔導季刊。33(1),14-20。

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譯(2004.2)。McKenry, P. C., Price, S. J.(2000)原著。

家庭壓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0-12。

謝曉雯(2000)。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鍾思嘉(2000)。親職角色的成人發展觀點。應用心理研究。7,9-12。

簡媜(1999.5)。紅嬰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藍佩嘉(1991)。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62,84-88。

藍采風(1980.1)。婚姻關係與適應。台北:張老師月刊。

蘇玲慧(2003)。身心障礙兒母親的生命經驗初探。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 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