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李宗文 博士

「我當媽媽了!」

──新手媽媽初任母職歷程之研究

研究生:廖玲玲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月

(2)

謝 辭

兩年的研究生生涯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也要畫下句點了。這兩年對我和外子 而言經歷許許多多的變化。我這從小在台北長大的小孩,因為考上東師教育研究 所而搬回台東婆家,逐漸習慣鄉下生活的恬適與安寧。

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郭李宗文博士。猶記得第一次和宗 文老師見面不到一小時,冒昧請求老師當我的指導教授,老師居然爽快地答應 了,令我又驚又喜。老師的生活相當忙碌,但爽朗樂觀的個性、對研究堅持不懈 的態度、清脆有活力的聲音、親切和譪的笑容,對我亦師亦友般,我們在討論時 常愉快地閒話家常。爾後我跟著夥伴們一起和老師集體 meeting,尋尋覓覓的過 程中,很感謝老師讓我在有興趣的母職領域中探索,最後終於找到我要做的研究 題目。在論文計劃、研究進行的過程中,遇到瓶頸時,和老師討論、溝通後,總 是能讓我安心、找到方向。

其次,感謝台南大學幼教系的翠夏老師,在家庭、工作、生活相當忙碌之際,

還是答應當我的論文評審委員,老師相當地親切溫柔;感謝本校兒童文學研究所 的阿寶老師,上老師兒童文學的課真是一番享受,謝謝這兩位教授剴切地指正,

讓我的論文可以修改得更完好。當然,要謝謝三位受訪對象接受我訪談,對我毫 不隱瞞地敘說她們身為新手媽媽的經歷,我很幸運和你們三位邂逅。

感謝湘媛質性研究的分享、君蕙和婷怡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對我的鼓勵。還有 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婆婆和外子,他們兩人永遠處在「備戰」狀態,只要我說 要寫功課,就得有一人犧牲工作、照顧女兒,他們兩人也總是在我遇到困難、沮 喪時給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勵。外子為了我的學業、與我們母女廝守在一起,捲起 褲管下田做農夫是他始料未及、生涯中最大的轉變,謝謝你為家庭的付出。最後,

要感謝的是我可愛的女兒,謝謝妳,讓媽媽有靈感完成這樣的論文題目,每天都 過得很充實快樂,感受上蒼給予生命最大的恩賜,重溫許多美好的童真。

玲玲寫于研究室 2006 年 1 月 17 日

(3)

「我當媽媽了!」──新手媽媽初任母職歷程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了解三位女性在成為新手母親 的心路歷程,目的在探討新手媽媽對母職角色的知覺、感受及經驗,及在母親角 色扮演時所面臨的衝突、改變與適應之歷程。透過書寫女性,本研究提供一些寶 貴的經驗分享給每一位即將成為母親的女性們,促進更多的自我覺察與成長,同 時也提供親職教育工作者一些努力的方向。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新手媽媽從知道要做媽媽了,就開始學做媽媽,初任母職是一連串適應與改 變的歷程,包括:家庭生活週期的適應、家庭系統的改變、工作上的調適與 生理變化對心理的影響。

二、母職實踐是學習的過程,新手媽媽感受很大的壓力,若新手父親或家庭成員 可以幫忙分擔家務、育兒的工作,有助減輕新手媽媽的負荷。

三、新手媽媽與母親有代間傳遞的現象,自我分化程度有高有低。

四、社會支持(尤其女性親友的幫助)的多樣化,有助新手媽媽在母職實踐上早 日上手。

五、新手媽媽們有向他人傾訴、分享經驗的強烈需求。

六、父權制度對家庭的影響仍大,新手媽媽們受女性主義的影響不大。

關鍵字:新手媽媽、母職、質性研究、歷程

(4)

“I am a mother now!” – Study of Novice Mothers' Learning Process of Motherhood

Abstract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by in-depth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life stories of three women becoming novice mothers. The goals were to discuss novice mothers’ consciousness,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in playing the role of a mother, and to describe about the conflicts, changes, and adaptations in their motherhood. Through writing the stories of females, this study provided some precious experiences to share with future mothers, help to promote more self-consciousness and growth, and to provide some ideas to family educational worker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First of all, novice mothers had learned how to be a mother from the time they got to know they were pregnant. To be a novice mother, it took a series of process with changes and adaptations, including their family life cycle, their family system, their work, and their body, as it caused some psychological influence.

Second, the fulfillment of motherhood was a learning process, novice mothers felt that they got a lot of heavy pressures. If novice fathers and other family members could give them a hand with house-keeping and child-rearing, it would help a lot.

Third,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between novice mothers and their mothers did indeed exist, bu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ovice mothers was very different.

Fourth, various social supports (especially from female relatives and friends) could help novice mothers do better in practice of their motherhood.

Fifth, novice mothers felt a great need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with others.

Finally, the patriarchal system had lots of influences on families, and Feminism only had few influences on novice mothers.

Keywords: novice mother, motherhood,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cess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四節 名詞界定………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4

第一節 家庭生活週期及家庭系統理論………14

第二節 母職與女性………21

第三節 新手媽媽與社會支持………32

第四節 生命史及詮釋學的理論………36

第五節 國內相關研究回顧………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流程………43

第二節 研究設計………45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54

第四章 依依:為母則強……… ……….58

第一節 懷孕生產面臨各方面許多的適應與變化………58

第二節 母職實踐是學習的過程………67

第三節 與母親有代間傳遞的現象,自我分化程度不同………69

第四節 新手媽媽無法單打獨鬥,社會支持相當重要………71

第五節 現在的依依………73

第五章 霜霜:愛孩子,就給他最好的……… ………74

第一節 懷孕生產面臨各方面許多的適應與變化………74

第二節 母職實踐是學習的過程………83

第三節 與母親有代間傳遞的現象,自我分化程度不同………86

第四節 新手媽媽無法單打獨鬥,社會支持相當重要………87

第五節 現在的霜霜………89

第六章 珊珊:做媽媽有無限可能……… ………91

第一節 懷孕生產面臨各方面許多的適應與變化………91

第二節 母職實踐是學習的過程………100

(6)

第三節 與母親有代間傳遞的現象,自我分化程度不同………103

第四節 新手媽媽無法單打獨鬥,社會支持相當重要………104

第五節 現在的珊珊………106

第七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 ………108

第一節 懷孕生產面臨各方面許多的適應與變化………108

第二節 母職實踐是學習的過程………111

第三節 與母親有代間傳遞的現象,自我分化程度不同………113

第四節 新手媽媽無法單打獨鬥,社會支持相當重要………115

第八章 結論、建議與反思……… ………..118

第一節 結論………118

第二節 建議………122

第三節 反思………125

後記……… ……….127

參考文獻……… ………131

A、中文部份………..…131

B、西文部份………..136

附錄一 訪談大綱……….137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39

(7)

圖表目錄

表2-1 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1)家庭生命週期……….15

表2-2 Zilbach(1989)的家庭生活週期………16

表2-3 Duvall(1977)的家庭生活週期………17

表2-4 女性主義各派理論中母職的內涵……….23

表2-5 各派女性主義母職概念涉及層面分析………24

表2-6 兩性參與家庭勞務內涵與特質之分野………28

表2-7 新手媽媽自生產開始之生理心理需求………32

表3-1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45

表3-2 研究對象的文件資料來源………48

表3-3 訪談記錄表……….…...49

圖3-1 研究流程圖………43

圖3-2 研究架構圖………44

圖3-2 資料編碼與歸類過程………55

(8)

第一章 緒論

我曾經企求過嗎?

在暗夜歸家的路途中,

抬頭仰望愈來愈稀疏的星空,或倚著山崖老樹,

眺望閃爍的萬家燈火時,

我是否曾低下頭,誠心誠意地祈求:

「給我一個可以靠岸的人,給我一個嬰兒。」

~簡媜(引自《紅嬰仔》,1999,頁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楔子:研究背景

2003 年我 29 歲生日的前一週,身體出現些微的變化,在好奇心驅使下,我 買了一隻從來沒用過的驗孕棒。

(一)驚喜

回到家,在吃晚餐前我按照說明書上的指示將驗孕棒放入尿液中。我邊吃著 晚餐,等待的時刻只有一則新聞的長短,當我回過頭來看驗孕棒時,竟驚訝地看 到二條線!我和外子雖然深怕懷孕會為我即將參加的研究所考試帶來變數,但我 們心中卻是無比驚喜的;對我而言,那個驗孕棒正是一張通往「母職」的車票,

我的人生開始踏上這趟母職實踐的旅程。

(二)無知

自驗出那兩條線,我開始關心一切有關懷孕的事物。我買了一些類似懷孕百 科的書,同時開始搜尋「媽媽網站」,透過網路而結識一些預產期同在十月份的 準媽媽們,彼此互相分享、加油、打氣。另外,懷孕讓我成為整個家族關注的焦 點,周遭有生產經驗的女性親友只要碰面,無不傾囊相授許多的建議──這才發 現,有好多好多的事情是我以前從來不知曉的。

例如:懷孕不能吃薏仁否則會滑胎、要多攝取葉酸有助胎兒發育、多補充鈣 質才不會腳抽筋、不要喝綠茶會影響胎兒神經發展、少吃醬油,多喝牛奶和甘蔗 汁生出來的baby 皮膚才會白晢、孕吐可以服用維他命 B 來改善、不要吃蝦蟹以

(9)

免胎兒有過敏體質……等等。

(三)禁忌

打從懷孕伊始,長輩諄諄告誡民間習俗有許多禁忌:在房間不能拿剪刀針線 不然小孩會兔唇、孕婦不能剪髮,非不得已要剪須擇吉日、孕婦不能參加婚喪喜 慶、孕婦不得摸別的孕婦的肚子或抱初生寶寶、不能釘釘子、不能舉高手晾衣服、

房間的物品不能隨便移動、不要去廟裡拜拜(尤其是陰廟)……,凡此種種,都 是怕動了胎氣,對腹中的嬰兒會不利。……

研究所開學前兩週,我順利剖腹生了一個女娃娃。

(四)衝突

研究所上學期我辦休學,專心在家帶小孩。也因為親自照顧,遭遇很多問題 與突發狀況,與婆婆傳統的育兒觀時有牴觸,衝突日起。

例如:嬰兒滿月前臉上有俗稱胎毒的紅疹,婆婆買了甜膩看似感冒糖漿的「紅 嬰水」餵女兒;婆婆認為換尿布後就要搽厞子粉,但護士曾教導我們不要用痱子 粉;婆婆認為嬰兒要多喝水,但女兒因喝母奶大便很稀,護士有交代不用另外餵 水……,有的問題可以在書籍中找到專業解答(雖然有時觀點不同,建議的做法 也迥然不同),更多的時候,我上網搜尋資訊、在媽媽網站中尋求有類似經驗者 而獲得安慰。

婆婆生養了四個小孩,她有很多的規矩及習俗要我們遵守:孩子取名要算 命、出生第24 天要剃光頭、不能在嬰兒面前說讚美的話、三歲前不可回娘家和 去廟宇、晚上不可以帶嬰兒出門……,她會說:卡早我養了那麼多個小孩不都沒 事,照以前的經驗就對了(台語)!於是,婆媳、母子衝突一再地上演……

(五)關懷、好奇

我漸漸地發現,雖然我有愛孩子的本能,但如何做一位母親對我而言是需要 經過學習的……在我心中一直有個疑惑:難道每一個新手媽媽都像我這般,在育 兒過程中經歷種種錯誤與嘗試?她們也像我一樣內心有許多衝突和掙扎嗎?其

(10)

他新手媽媽們有什麼樣的社會支持,她們大部份時候是沮喪的還是快樂的?

二、研究動機

成為母親是女性一生中一個很獨特的事件,許多女性將它視為生命中的某種 實現(Tarkka, Paunonen & Laippala, 2000),有學者認為,成為母親是發展上的一 個里程碑(Cronin, 2002)。人們期待他們的孩子可以為他們帶來一種個人成長的 感受、成就感,還有提供某些生活目標。人們認為孩子帶來情感關係新發展的契 機,最重要的,孩子證實了大人的自我認同,並且是擁有相當獨立人格的象徵,

對女人而言尤其如此(洪惠芬、胡志強、陳素秋譯,2003)。然而在成為母親的 同時,身形產生很多變化,例如LaRossa(1997)指出,不少女性認為她們懷孕 時很醜,因為她們把懷孕和肥胖聯想在一起,像這個女性所關注的議題──新手 媽媽在歷經生理變化之際,心理上也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她們對於母職的知 覺、感受、經驗是怎樣的,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洪惠芬等(2003)指出,成為母親或父親就意味著獲得一組新的經驗、新的 關係、新的自我。……母職與父職如果不是被迫的,通常被視為是令人羨慕、正 常的事情,而且是生命發展進程中很自然的一個部份,許多研究指出,在女性成 為母親的過程中,母親們一般體驗到最大的改變是在懷孕時期、嬰兒出生以及產 後三個月間(Mercer, 1986;Lederman, 1984 & Rubin,1984,引自 Tarkka 等,2000)。 Conway 認為這是一個角色衝突的時期,母職帶來的是多樣性的責任(引自 Cronin,2003)。而母親本人的健康情形、自信心、心理狀況、教育程度、有無 育兒的經驗以及社會支持等背景變項由於是因人而異的,對於新手媽媽在母職體 驗上也會形成不同的影響。鍾思嘉(2000)的研究顯示,面臨這些角色發展的轉 變之際,對大多數的為人父母者而言,可視為一個成人發展危機的經驗,適應良 好,則能帶來自我實現、成就和價值感;適應不良,則可能產生壓力或自我功能 失常。本研究欲關注新手媽媽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所遭遇的衝突和適應之過程,這 是本研究動機之二。

(11)

當了母親,嘴邊總有說不完的「媽媽經」。由於時間點的巧合,對研究者而 言,作為一名研究生與作為一位母親在生命的歷程中是齊頭並進、共同成長的。

從一開始毫無心理準備到女兒誕生,我知覺到體內的「母性」漸漸滋長,我開始 回溯母親和我的關係,思考母親對我的影響,在母職實踐的過程中,也常常拿母 親來做對照,同時我也開始關注社會上對「母親」這個角色的期待……緣於本身 的經歷,使研究者對於其他新手母親的生命故事感到好奇,希望藉由書寫女性,

去關切「家庭」這個對她們而言相當重要的場所,因此決定以此為研究主題,由 自己的經驗及感受作為理解的起點,嘗試深入了解新手媽媽們在蛻變為母親時的 心路歷程,同時也這是本研究動機之三。

生育是女性生命中的重大改變,在社會變遷的脈絡下,新觀念與舊傳統夾 雜、交織在一起,現代母親們面臨這樣的挑戰,要如何調適自己,扮演一位母親 的角色。而在個人所處的環境中,新手媽媽們如何獲取育兒知識、周遭的人在精 神上、物質性能提供什麼樣的實質幫助……這些社會支持的多寡是否會影響到新 手媽媽母職的實踐,了解她們是如何學習與成長的,這是本研究之動機四。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母親的角色和我預期的不同。

那是個挑戰,這個謎,讓人疲勞轟炸又收穫豐盛。

沒有保證,沒有導引,沒有手冊。

每個母親都不同,也因為每個孩子的差異而不同。……

雖然有時感覺無法承擔、孤單、憤怒;

然而母親這個角色卻為我帶來了挑戰,它改變了我。

我無法想像沒有這項經歷會是一種怎麼樣的人生。

這是我走過最驚險的一條路。

~卡洛‧T‧傑克生(引自《母親的聲音》,1999,頁 26)

本研究希望透過質性研究,傾聽女性在成為新手母親後的心路歷程、書寫女 性,對新手媽媽們的生活經驗、支持網絡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探討,目的在了解新 手媽媽對母職角色的知覺、感受及經驗,及成為母親前後角色扮演時所面臨的衝 突、改變與適應之歷程。也希望本研究有助於每一位即將成為母親的女性們,提 供一些寶貴的經驗,促進更多的自我覺察與成長。

對於新手媽媽而言,結婚後,從為人妻、為人媳的角色外,因升格做母親後 而必需多扮演「為人母」這個角色。面對這個重大的生命事件,必面臨適應及轉 變,緣此,本研究的待答問題為:

一、新手媽媽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生理及心理有何變化?對於「母職」的知覺、

感受、經驗及態度為何?

二、新手媽媽在懷孕及育兒的過程中的衝突與適應歷程為何?

三、新手媽媽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如何?母職實踐過程是否有代間傳遞的現象?

四、新手媽媽們有什麼樣的社會支持?她們是如何學習與成長的?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有關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三部份 進行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欲探討「新手媽媽」初任母職之經歷,對於新手爸爸、家庭中其他成 員如公公、婆婆等並未列入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新手媽媽」初任母職之經歷為所關注的焦點,對於新手媽媽們的 家庭與婚姻並未深入探究情況,僅能做輔助性的探討。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做深度訪談,對於研究對象而 言,在她們初任母職的經歷中或許有其他事件是她們更關注的焦點,然而受限於 本研究既定的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時間上的壓縮,以及研究者的詮釋,本研究 的主觀性是不可避免的,而新手媽媽們所敘說的全部內容也無法完整呈現出來。

四、研究結果

本研究僅以三位新手媽媽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無法類推於不同的家庭、背 景、經歷之新手媽媽,如單親媽媽、外籍媽媽、未婚媽媽等。在訪談過後會將逐 字稿請訪談對象檢視,有疏漏、不明之處予以澄清、更正,並以三角檢定來進行 信度、效度之檢核。

(14)

第四節 名詞界定

研究者針對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加以闡釋,以界定該名詞在本研究中所代表 的意涵:

一、新手媽媽

本研究中的「新手媽媽」指的是二十歲以上、已婚、雙親家庭、育有一名二 歲半以下的子女之台灣女性。

二、母職

本研究中的母職可由兩方面來檢視,一是生物性的母職,包含了母親懷孕、

分娩、哺乳等;一是社會性的母職,即文化上對於母親角色的形塑,以及女性在 成為一位母親後所做的一切有關養育、教育子女的事務。

三、歷程

歷程是動態的,而知覺是考量歷程的關鍵因素,其焦點在事件是如何發生,

而非其最後結果,且歷程經驗是因人而異的(吳芝儀、李奉儒,1998)。本研究 欲探討新手媽媽初任母職之歷程,了解其在懷孕、生產、育兒等事件中所經歷的 主觀經驗、想法、情緒、反應、態度等心理現象及活動。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新手媽媽對母職角色的認知,及成為母親前後角色扮 演時所面臨的衝突、改變與適應之歷程。因此,本章第一節探討家庭生活週期及 家庭系統理論;第二節探討母職與女性;第三節則探討新手媽媽與社會支持;第 四節則是國內相關研究的回顧。

第一節 家庭生活週期及家庭系統理論

一、家庭生活週期理論

生命發展理論(lifespan developmental theory)認為每個人的一生可以以有順 序的階段來區分,在每一個階段,每個人都必須精熟其發展任務(tasks),而每 個發展任務在個別的或家庭的生命中皆有其成長責任,顯現其生物需求、文化義 務與家庭目標。這些任務必須成功達成使得現階段得以滿足、獲得社會認可以及 將來的成功(Poon & Bader, 2005)。林顯宗(1985)指出,大多數的人在他的人 生旅程中,大都在相同的時期,共同經歷幾項共同的歷程……,在家族方面可以 找出同樣的歷程與關節,而且它與個人有著密切的連結。

家庭發展的理論可追溯至 1777 年鄉村社會學者對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的研究,至 1930~1950 年代萌生家庭發展的概念,1957 年 Duvall「家庭 發展」一書的完成,使家庭發展理論趨近成熟(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等,2004)。

楊連謙與董秀珠(1997)認為,當我們把家庭視為一個整體、有機體來看待 時,它會有它的出生、衰老、生病和死亡,這個過程就是家庭生命週期。Goldenberg

(1991)界定家庭生活週期為:一連串的階段或事件,可以提供人們辨認家庭這 系統在時間的演變中,一個有組織的分析架構(引自彭懷真,1998,頁 226)。

也就是說,從人與家庭的發展歷程中檢視,一些重大事件如結婚成家、生產、育 兒、家有青少年、孩子成年離家、空巢期……等各階段在家庭的演變過程是普遍 性的。學者們針對生命週期或者是家庭週期的起點不同與階段性任務不同,而提

(16)

出不同的階段劃分。以下提出三位學者的理論:

(一)Goldenberg & Goldenberg

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1)分析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生命週 期,將之劃分為六階段:

2-1 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1)家庭生命週期

階段 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 階段任務

情緒未分離的年輕成人 1. 自我與原生家庭的分化。

2. 發展同儕間的親密關係。

3. 建立工作中的自我。

新婚 1. 建立婚姻系統。

2. 重建親族及朋友的密切關係於父母和祖父母的角 色中。

有小小孩的家庭 1. 調整婚姻系統、給小孩空間。

2. 接受為人父母的角色。

3. 重建親族關係於父母和祖父母的角色中。

有青少年的家庭 1. 變換親子間的關係。

2. 重新關注於中年的婚姻與事業。

3. 開始關心更老的一代。

小孩離家 1. 再度面對兩人的婚姻。

2. 與子女的關係轉變為成人對成人的關係。

3. 建立姻親和孫輩的關係。

4. 處理(祖)父母的老、病、死。

晚年 1. 在面對生理衰退時維持自己和老伴的功能和利 益,探測家庭或社會角色新的選擇。

2. 對中生代更多的支持。

3. 在系統內給老人的智慧與經驗更大的空間。

4. 處理失去另一半、兄弟和友人,準備接受死亡,

回顧一生與整合。

(資料來源:楊連謙、董秀珠,1997,頁 71)

在 Goldenberg & Goldenberg 的階段劃分中,生兒育女是人生一大階

(17)

段,家中有新成員的加入,為原本只是夫妻而升格做新手父母的家庭帶來 新的發展任務。

(二)Zilbach

另外有一個學者 Zilbach(1989)將家庭生活週期劃為三時期七階段,

普遍被學術界所引用(王以仁,2000),茲將其劃分以表格呈現如下:

2-2 Zilbach(1989)家庭生活週期

時期 階段 發展任務

一:結為夫妻 1.兩人同居開始了家庭,不論完成結婚手續與否。

2.由各自獨立生活變成兩人共同生活且相互依賴。

早期:結婚並築巢

二:變為三個

1.家中第一個孩子出生。

2.從夫妻兩人的相互依賴到加入孩子的依賴。

三:進入 1.孩子入學或進入家庭外的其他環境。

2.從依賴轉變為促進分離的開始。

四:擴展 1.從最後一個孩子或依賴成員自家庭進入社會開始。

2.支持以促進其不斷的分離(直至離開)。

中期:家人分開過程

五:離開 1.從第一個依賴成員完全離開家庭開始。

2.由部份分離轉變成第一個完全的獨立。

六:規模變小 或擴大

1.當最後一個孩子離家時。

2.獨立的繼續擴展。

晚期:發展完成

七:終結 1.從丈夫或妻子死亡開始,至另一個也去世止。

2.協助家人度過哀悼,以完成最終分離。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列表)

(三)Duvall

Duvall(1977)認為,家庭與個人之生長過程一樣,它的成長必須經過 一些特定的階段,每個階段至少有三種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文化規範,

以及個人之抱負與價值體系。表2-3 即是 Duvall 的家庭生活週期劃分:

(18)

2-3 Duvall(1977)的家庭生活週期

階段 大約年數 階段說明 基本技能(工作)

2 未有小孩的已 婚夫婦階段

1. 配偶兩人每日日常生活(事業上與休閒時間)上之 互相適應。

2. 建立新的認同──成人配偶。

3. 對新的親戚關係之適應。

4. 可能開始期待第一個孩子之來臨,對懷孕之適應。

21/2 養育幼兒階段

(第一個小孩 未滿30 個月)

1. 對新的父母角色之適應。

2. 學習為人父母之各種技能。

3. 夫婦與父母角色之協商。

4. 對事業、前途等工作上之各種適應。

31/2 有學齡前兒童 之階段(第一 個孩子年齡在 21/2至五歲間)

1. 教導輔育兒童新的技能。

2. 對因孩子們之成長而失去隱私之適應。

3. 對事業與生涯之適應。

4. 對可能有第二個小孩降臨之準備。

7 有學齡兒童的 階段(第一個 孩 子 年 齡 在 6~12 歲之間)

1. 鼓勵每位子女身心之成長。

2. 對學校需求之適應。

3. 妻子或丈夫可能重返學校或工作崗位。

4. 逐漸增加參與和子女有關之社區活動。

7 有青少年子女 在家之階段

1. 對子女日增自主權之適應。

2. 計劃夫妻之各種活動並做子女離家之準備。

3. 事業可能在此階段達高峰。

4. 家庭經濟在此階段多達最高峰。

8 步入突飛之階 段(自第一個 孩子離家到幼 兒離家)

1. 促使成年子女之獨立機會(工作、結婚等)。

2. 繼續給予子女支持與協助但注意不過份控制他們。

3. 鞏固父母之婚姻生活。

4. 對可能失去配偶(死亡)之適應。

15 中年父母階段

(空巢階段)

1. 享受老伴之恩情。

2. 對健康狀況之適應。

3. 對祖父母角色之適應(若有孫子時)。

4. 可能增加社區活動或其他休閒活動。

5. 保持親戚關係。

10~15 老年階段或鳏 寡階段(自退 休到死亡)

1. 對邁入老年及健康衰微之適應。

2. 接受「老人」之認同。

3. 對退休及失去社會或工作地位之適應。

4. 在健康狀況許可之範圍內參與有意義之活動。

5. 對可能失去配偶而須獨居之適應。

(資料來源:藍采風,1980,頁 33-34)

(19)

由於Duvall 的家庭生活週期是以長子(女)的成長為基點,以其生長 過程與受教育階段來做劃分,其中,第二階段由於家中第一個小孩誕生一 直到小孩二歲半,清楚劃分新手父母生活因家庭成員的增加而有所改變。

因此,本研究採用其理論,以家中有一位兩歲半的新手媽媽為研究對象。

小結

從上面三個學者對於家庭生活週期的劃分,我們可以了解第一個小孩的誕 生,對於原本的家庭來說,經濟、空間、情感、家務都需做重新分配,夫婦也由 二人世界變成「三人世界」,影響更大者,在整個家族中關係與角色重組,養育 下一代及照顧下一代的任務可能也會有所改變。因此,長子(女)的到來使夫妻 在個體生命發展、及家庭生命週期過渡到下一階段,而突顯出了本研究的重要性。

二、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是一個人接觸最早也是最久的社會團體,由兩個以上的人,經由婚姻、

血緣、或收養的關係而組成。家庭是一個藉由互動模式運作的系統,重複的互動 模式建立了如何、什麼時候和跟誰互相聯結,而這些模式便奠定了系統的基礎

(Minuchin,1974;劉瓊瑛譯,1998)。系統是由許多的「部分」組成,這些部 分彼此互動、有組織、相互依賴,有互動的模式及規則。在系統理論中即強調家 庭或其他關係中的行動是彼此相關的,每一個人都會影響另一個人,這些人的回 應依序反過來影響到另一個人(Muncie, Wetherell & Langan et.,1997;洪惠芬、

胡志強、陳素秋譯,2003)。家庭系統理論便是把家庭當做一個有機體來看待,

它是一個整體、隨時在演化與成長、有結構及層次、同時是有序性的;也就是說,

家庭系統會組成、發展、改變和最後死亡,這個觀點與家庭生命週期是相同的。

(楊連謙、董秀珠,1997)

一九五○年代以來,教育及輔導工作開始將個人及所屬的家庭視為一個整 體,於是家庭治療的方式取代過去以個人為中心的輔導方式,而將家庭視為一個

(20)

系統,於是家庭系統理論成為各派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學者的理論基礎。

著名的如Beavers 的家庭系統模式、Bowen 的跨代模式、Minuchin 的結構性家庭 治療模式、Olson 的家庭系統環繞模式,等等。從他們的理論中延伸出許多核心 概念,有助於我們對家庭功能的理解(陳曉蕙、蔣碧君,2000;曾端真,1998;

楊連謙、董秀珠,1997;劉瓊瑛,1998):

(一) 家庭結構

結構代表家庭成員間交流的所有規則,包涵了家庭成員「如何」、「何 時」、「與誰」和「用什麼方式」與其他人互動,它是動態的。家庭結構 即是成員間互動時的動力關係,它是一個無形的功能需求,在重複的成 員互動中將行為組織成可預期的常規。

(二) 次系統

在家庭中,成員可依性別、角色、年齡、興趣、代間等分成各種次系 統(subsystem),個人是次系統的最小單位,一般家庭中最主要的次系統 由兩人組成的有:夫妻次系統、親子次系統、手足次系統。每一個家庭成 員可隷屬在不同的次系統下,在每一個次系統中會去維持其認同、擁有不 同的權力,並從中學習到不同的技能。

例如,一個女性在家庭中因次系統的不同,她可能是一位女兒、母親、

妻子、媳婦、姊姊……等。由此可看出,次系統組織提供個人學習成長 的機會,讓個人在「分化自我」的同時,又能學習到不同層次的人際關 係、與其他不同次系統的家庭成員生活的方式。

(三) 界域

界域(boundary)是家庭系統中,區分個體與個體間、次系統與次系 統間無形的界線,它規定了人際彼此間的接觸程度,清楚的給成員知道

「我」和「我們」的感覺,並保障家庭及次系統間的分離與自主;每個成 員是獨立存在的,但並不失去對家庭的歸屬感。

功能良好的界域可以維持個體與次系統的自主性,保護之使其不受

(21)

外界干擾,並得以完成應有的任務,也就是說,界域必須兼顧自主性與 保持關係的功能,在親密關係中仍要保持清楚的界限。例如有些家庭成 員間缺乏分化、角色模糊、沒有自我,其界域即過於黏絆。

(四) 聯盟

聯盟是家庭成員在情感或心理上的結合,聯合或對抗以執行家庭的某 些任務。家庭中最常出現的功能聯盟現象即「三角化」:例如一對夫妻有 衝突,未依正途解決問題,卻各自與子女形成聯盟以對抗配偶。還有常見 的婆媳衝突也是三角化的一種。

(五) 權力

權力與權威(由誰做決定)和責任(誰來執行)有關,與聯盟有些相 似,但聯盟重在成員間情緒心理的聯結,而權力則是成員間相互影響運作 的結果。在家庭中,聯盟、界域與次系統,三者是互動的結構要素,權力 來自於聯盟關係的強弱與功能的健全與否。權力若用來執行家庭功能的正 常運作,則是正向的力量,相反的,若用來操控家人,則會妨礙家庭功能 的運作。

小結

從家庭生活週期及家庭系統理論出發,有助於我們將時間拉成一個橫軸,來 剖析家庭中有第一個小孩的新手媽媽們,在這個階段所要面對的「發展任務」;

同時,第三者的來臨,使原本夫妻兩人的世界產生巨變,許多次系統的衍生(例 如夫妻多扮演了親職的角色,而孩子的到來產生了父子、母子、祖孫等次系統)、

界域的建立(親子之間在建立親密感的同時又需保有自主性;母親對小孩過於依 賴時,父親常感到受冷落)、聯盟與權力的產生(對於小孩的教養觀念和方式有 不同意見時,公婆、夫妻、孩子之間產生的不同聯盟與權力運作),這些都提供 我們在後續分析資料時注意與探討的方向。

(22)

第二節 母職與女性

一、母職的意涵

「母職」從字面上來看就是母親的職責,「職」這個字表示必須負責,對父 母而言,父母必須對自己、對另一半以及對孩子負責;「職」字也表示「主管」

某些事務,你有職務必須執行,相對的也是一種「負擔」,當你有虧職守的時候 自然必須承擔並負起責任(周蔚,1995;轉引自高淑清、廖昭銘,2004)。

何謂母職?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個人的看法與社會上所形塑的形象或有差 異。邱育芳(1995)認為母職是:「一種角色、功能,也是一種職務,是社會建 構的一組活動和關係,包括撫育和照顧,而且也是一種程序,是主要的傳遞媒介,

使人們形成他們的認同及社會位置。廣義來說,也就是可能包涵了女性作為母親 的一切過程,包括懷孕、哺乳等與母職事務,及作為一種社會身份的指稱角色。」

(轉引自黃儀娟,2000)這個說法強調了母職是社會認可的角色,也就是女性擔 任母親一職是社會化的過程。

現代的女性身處在工商社會,雖然有更多的彈性可以發展個人的能力及志 趣,然而,女性仍須面對自古以來女性所面對的生育之責任。張瀞文(1997)指 出,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女性的母職已儼然成為社會制度之一;她更進一步說 明:母職分為生物性的母職與社會性的母職。生物性包括孕育與滿足子女吃、住 等需求,社會性則指一切社會化的行為及意識形態符合社會的規範與期待。Mead 曾經研究三個新幾內亞部落中兩性行為特質之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兩性的人格 與行為差異應歸因為文化因素,生物的母親不必然需擔負社會性的母職。也就是 說,不同的社會文化,對於父母親之角色該如何扮演有不同的期許與規範。

由於母職的分配是根基於女性生殖的功能,母職的意涵通常是帶有本質論的 詮釋──也就是母職通常被認為是自然的、普遍的、不會改變的(蕭蘋、李佳燕,

2002);「女性」等於「母親」等於「母職」(motherhood),女性的母職向來很少 被質疑,大多數人視此為女性的天職,成為女性無法推缷的負擔,女性主義有鑑

(23)

於此,而開始將研究的重點轉向「母職」的探討(陳惠娟、郭丁熒,1998)。

二、女性主義與母職

「母職」是探討兩性平權的核心議題,女性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對其有激烈 的探討。藍佩嘉(1991)指出,不同的學者立論觀點不同,如 1970 年激進主義 女性研究者Shulamith Firestone 在其著作《性別的辯證》中以唯物史觀為基礎,

闡述造成兩性不平等的物質基礎是兩性差異中的生殖功能,因此,她主張必須消 除女性負擔人類生殖的生理和心理責任──透過發展「人工生殖」的科技以及由 整個社會共同負擔育兒的工作,才能使婦女自由解放。然而另一學者 Adrienne Rich 在《女人所生》一書中卻認為要摧毀母職的制度,並非廢除生物性母職之 經驗,因為母職作為一種經驗,是創造力、喜悅的來源,要完整探討在父權制度 下的母職經驗,女人才能從母職制度解放出來,創造有別於男性的新的思考方式。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的Nancy Chodorow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出發,在《母職再 製》中探索為何女性的母職是一不斷循環再製的現象,她質疑為何大多數女性都 想當母親並從中獲得成就感,認為這是一種潛意識想當母親的慾望所造成的。而 母職的再製始於早期嬰兒發展的母子關係,由於兩性不同的客體關係的經驗,而 分化出兩性差異,形成了女性母職的不斷再製(陳惠娟、郭丁熒,1998)。

關於各派女性主義的看法,王光宗(2003)做整理如下表:

(24)

表2-4 女性主義各派理論中母職的內涵

派 別 母職的內涵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Liberal Feminism

女性生存的目的必須能自我實現與發展自我潛能,可以在家庭與 事業間找到平衡點,強調男女應接受平等的教育,女性可以進入 公領域,利用其所學得到一個自我發展的機會,而非僅將之帶入 家庭。

激進女性主義 Radical Feminism

女性如果放棄生殖角色,而就生殖科技,反而是讓男性剝奪了女 性生殖的權力,其實母職是可以選擇的,可以選擇成為母親或不 要成為母親,甚至透過社會分工,消除生理決定的性別分工。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Existential

Feminism

作母親不是女人的終身事業,作母親的生物本能(生育子女),

並不等同作母親的社會責任(養育子女),母職是自願的,節育 與墮胎都必須合法,婚內與婚外的母親與孩子都享有相同權力。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Psychoanalytic Feminism

女性獨占養育一職,造成男性畏懼女性權力,長大後反過來壓抑 女性權力,利用女性來滿足生子慾望。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Socialist

Feminism

母職為一異化過程,女性無法自己做主,從生育到教養都必須依 男性的標準與規定進行,女性僅被視為「物」,從事的家務工作 都不具生產價值,進而造成疏離與被貶抑。

(資料來源:王光宗,2003,頁 23)

在不同思潮下,女性主義研究者所關注的母職焦點自然不同,陳惠娟、郭丁 熒(1998)將自由主義、激進主義、存在主義、精神分析主義及社會主義各思潮 下女性主義所著墨的「母職」內涵加以統整,歸納出「理性/教育」、「婚姻」、「家 務」、「事業」、「生殖」、「撫育」七個向度,呈現出的概念層面及說明如下:

(25)

表2-5 各派女性主義母職概念涉及層面分析 母職

內涵/派別

自由主義 女性主義

激 進 女性主義

存在主義 女性主義

精神分析 女性主義

社會主義 女性主義 理性/教育 ※

婚姻 ※ ※

家務 ※ ※ ※

事業 ※ ※ ※

生殖 ※ ※ ※

撫育 ※ ※ ※ ※ ※

註:※代表該派女性主義有提出該層面論述的觀點。

(資料來源:陳惠娟、郭丁熒,1998,頁 95)

(一)理性/教育

自由主義強調理性,認為理性是人類的共同本質,因此女性與男性的 本性一樣,都具有人性、理性,是同一平等的。女性只要與男性一樣接受 教育,就可以成為完整的人,同時有助於日後的操持家務、養兒育女。

(二)婚姻

女性主義認為婚姻制度是保障父權優勢的社會制度,男性在婚後仍為 一獨立個體,但女性卻被框限生殖與家務的角色,因此女性長期在被壓迫 的處境中。

(三)家務

傳統的角色分工即「男主外、女主內」,然而在工商業社會將女性納 入勞動市場「公領域」之際,並未鼓勵男性在「私領域」中分擔家務,加 上家務管理被貶抑為私人化的活動,女性卻得花相當長的時間投入,受壓 迫的情況可見一斑。

(四)事業

女性由於受母職的牽絆,在事業上只能從事較低階層的工作;而沒有 工作者由於經濟無法獨立,家中權力於是掌握在先生手中。因此女性主義

(26)

鼓勵婦女應走出私領域,從事一項事業,以獲得經濟獨立、減少受男性的 支配。

(五)生殖

這是女性主義討論最激烈的議題,女性由於具有子宮而必須生殖。女 性主義最早認為母職是毀滅女人的制度,主張女性應該放棄生殖,使女人 獲得解放;至中期則轉向女性有拒絕母職(例如安全墮胎)的權利;後期 女性主義重新省思,認為女性所要揚棄的是在父權體制支配下的母職制 度,但非廢除母職經驗。

(六)撫育

女性不僅孕育子女,在角色分工中,比男性花更多時間養育照顧子 女,可以說育兒的重擔幾乎完全落在女性,即使不是由親生母親來撫育小 孩,替代者大多也是女性保姆、女性長輩等。唐文慧與游美慧(2002)指 出,女性主義認為生小孩的是母親無法規避的,但養小孩的卻應該是父母 雙親、家族團體、社區與社會、國家……等團體及社會上的力量,也就是 主張由社會國家來負擔養育小孩的責任。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女性主義提出要從父職的根源去解構母職的意識型態,

Oakley(1974)認為現代母職的迷思包含了三種信念:1.所有的女性都必須成為 母親;2.所有的母親都需要自己的孩子;3.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自己的母親(引自 蕭蘋、李佳燕,2003,頁 11)。過往的迷思將母職視為自然而然的模式,並以父 權的意識型態將女人捆綁在生殖的枷鎖中無法掙脫,於是乎便否定了女人在母職 之外的發展。

母職是「先天」或「後天」的?或許有些人從來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甚 至對生了很多小孩、如今早已兒孫滿堂的老阿嬤而言,在她們心目中或許從來也 沒有產生過問號。然而,新手媽媽們呢?在擔任母親角色短短數年的經驗中,她 們的想法如何?女性主義帶給我們一個省思與知覺的另一視角,讓我們對於社會

(27)

體制、文化脈絡下的母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三、女性在家庭的角色

科技再怎樣進步,現代家庭仍無法脫離維持夫妻情感及養兒育女這兩大功 能。生育由於女性的生殖功能而成為母親必經之路,然而養育、教育小孩的責任 為何大多也由母親一肩扛起呢?

蔡麗芳(1997)認為這是因為在傳統性別角色分工中,女人最終的目的就是 在合法的婚姻關係下,理所當然地養育子女,並以此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甚至 鞏固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價值。而早在1976 年,女性主義研究者西蒙‧波娃

(Simone de Boauvoir)曾說:「在今天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是十分磨人的,整個 社會與做父親的都把撫養小孩的責任完全推到母親身上,女人常常為了照顧幼兒 而辭掉工作,小孩出疹子也是由母親留在家裡照顧。同時,將來孩子若是沒有出 息,還是會怪罪做母親的。」(引自唐文慧、游美慧,2002,頁 13)相隔近三十 年,我們檢視台灣社會中母親的處境,西蒙‧波娃所言似乎仍是今日母親的寫照,

母親仍然是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社會大眾認為「好母親」是女人應該實踐力行 的目標。張瀞文(1997)指出,這是因為人類在兒童期需要長期的照顧,以及女 性擁有的生殖與哺乳能力,使得女性與養育責任產生不可避免的連結。於是,在 親職的分工中,社會普遍認同的父職是提供母子經濟的支持,而非實際的照顧工 作,母職誠然是外在於所謂的父職之外,而獨立存在。

上述論點由個人觀點出發,從歷史發展的脈絡,我們回頭檢視家庭與女性的 關係,Laslett & Brenner(1989)剖析:在工業革命以前,工作與家庭並未被清 楚劃分,工業化過程中,為應付日益複雜的問題,社會組織之分化更趨多樣,其 結果對家庭變遷的影響在於:工作/公共空間與家居/私人空間被分隔:男性工 作屬前者,女性工作屬後者,而照顧家庭與兒童成為婦女首要或唯一的職責,於 是女性專職作為賢妻良母和家庭主婦之概念因此被確立(引自黃怡瑾,2001,頁

(28)

343)。

社會學者對於性別分工也展開激烈的討論,林顯宗(1995)指出,盧梭在《愛 彌兒》一書中對女性該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即有具體的描述;孔德認為女性 的身體較男性低劣因此留在家庭裡照顧幼兒、料理家務;結構功能論學者帕森思 認為現代家庭功能為子女的社會化與成人性格的安定,藉由「妻─母」對於子女 的養育,影響生物學性別角色的分化,於是構成性別角色分化的基礎;同時帕森 思認為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及性別分工,最能符合工業社會的需求。

由上述的觀點可知,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造成「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 工,男性出外工作賺錢,女性則成為親職角色的主要扮演者。然而,雖然有愈來 愈多的女性加入就業市場,但在家庭裡照顧孩子、處理家務仍是女性的主要工 作,誠如高淑清、廖昭銘(2004)所言:「『親職角色』的扮演就如同『母職角色』

的扮演,家事與育兒之分工仍以妻子為重心,照顧子女、養育與安撫仍屬妻子的 職責,丈夫從旁輔助而已。」針對親職分工之內涵,王舒芸(1996)根據以往相 關之研究整理成下表:

(29)

表2-6 兩性參與家庭勞務內涵與特質之分野

作 者 女/母職 男/父職

Winch

(1971)

撫育(nurturance)

:餵食、穿衣、洗澡

控制(control):社會化,學 習社會要求的行為規範 Berk

(1985)

不間斷(unrelenting)、重複

( repetitive )、 千 篇 一 律

(routine)

罕 見 (infrequent )、 不 規 則

(irregular )、 非 千 篇 一 律

(nnrountine)

高淑貴、黃坤英

(1988)

工具性:洗澡、餵奶、換尿布 情感性:陪小孩玩、看電視

Coleman

(1988)

每天,特定時間,選擇彈性 少,瑣事,厭煩的

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自由決 定時間,內容明確,含休閒成 分

余漢儀

(1995)

勞務(task):滿足食衣住行 生理需求

關係(relationship):情緒發 展、心理需求

Abbott & Wallace

(1995)

必要的、重複的、經常要做的 具創造力的、方便時

(資料來源:王舒芸,1996,頁 25)

針對上表,王舒芸提出了「責任性母職,選擇性父職」的看法,她認為角色 分工使得撫育子女、家務成為母親的職責,而父親若有「幫忙」,則是選擇性的、

指導性的、「新好男人」的好表現,如David 所言:「母職(motherhood)是一種 社會概念,父職(fatherhood)則鮮為人知,做父親僅代表『加分』行為而言。」

(引自黃怡瑾,2001,頁 346)。這樣的說法令人感到不平,然而卻真實呈現於 今社會上仍普遍存在的觀念。

處在這樣勞務分擔不平的境遇下,女性對於自己的角色知覺如何呢?胡幼 慧、陳秋瑩(1992)研究女性在家庭扮演的多重角色(妻子、媳婦、母親、有給 職工作)中,以「母親」此一角色的要求與壓力最高,主要是源於小孩問題的擔 心與困擾很多,同時又缺乏回報的非互惠關係所致。而更令人憂心的,在胡幼慧

(1990)的另一份研究顯示,同是親職角色,母親角色對女性憂鬱症狀的影響是 不利的,而父親角色則未出現不利心理健康的特質,反而呈現正向的功能,可見

(30)

出男女角色對於子女養育職責的分工上具有相當大的差異。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論,女性在擔負「母職」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Wright(1985)曾闡述:初為人父母,時間、體力、心力的負荷是主要的壓力源,

尤其身為嬰兒主要照顧者的母親其壓力往往大於父親(引自徐綺穗,1998,頁 12),在此清楚說明了新手媽媽在初任母職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另有學者(蔡 詩蕙、胡淑貞,2001)從家庭生活週期來調查夫妻婚姻滿意度,結果顯示:幼兒 家庭(長子0~6 歲)的婚姻滿意度最低,夫妻兩人的婚姻滿意度在結婚初期都是 最高,在第一個小孩出生後則明顯下降,顯示出第一個孩子的到來對於家庭系統 之重組、為人父母角色的扮演等都帶來巨大的改變,尤其對女性(母親)而言。

於此,更突顯出本研究探求新手媽媽初任母職經歷的重要性。

四、代間傳遞

家庭乃集合經濟、保護、宗教、娛樂、情愛、生育等多功能(黃迺酼,1992),

其中圍繞著一價值體系,是個人學習與成長的起點,個人從家庭中成長,家庭中 獨特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傳遞,其中,父母的角色極為重要。蔡秋 雄(2002)分析價值觀代間傳遞的理論有:1.依附理論;2.客體關係理論;3.社 會學習理論──它們透過有形無形的方式,進行著家庭價值觀的傳遞。不論是何 種理論,主要陳述孩子在父母身上得到一種模式,將之內化成自我的一部份,自 身不見得覺察得到,但會用類似反射性與自動化的方式來教養將來的子女,這就 是代間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Van Ijzendoorn定義代間傳遞為:

上一代有目的或無目的地影響到下一代的教養態度與行為(引自Li,2001,p29)。 在母職實踐過程中,代間傳遞是一個很重要的探討面向。國外研究證實代間 傳遞是確實存在的(Cohler, Grunebaum, Weiss & Moran, 1971,轉引自 Li,2001), 他們以母親態度量表(MAS—Maternal Attitude Scale)做檢測工具,發現在代間 傳遞中有三項顯著的正面因素:適當地控制小孩的挑釁行為、交互關係中多用鼓

(31)

勵、對小孩的需求感到有能力去供給;而在適當地控制小孩的挑釁行為方面,母 親們比外婆們比較會使用鼓勵、適當地親密感等,但是外婆在供應孩子需求方面 比較會用調適地態度去滿足他們。

另外,Grusec, Covell & Paucha(1991)研究代間的家規實務及技巧,發現 母親和外婆多使用相似的社會化技巧:讚美、獎勵以及處罰她們的孩子,然而,

母親和外婆對於順從、誠實及挑釁的標準之相關性卻很低;Hong & Dters(1996)

深度訪談126 位母親和外婆,發現在育兒實務方面,兩代之間在很多面向上呈現 出的相同點比相異點多──在挑釁行為的控制上並無差異,此外,在下面列舉的 規則頻率上母親與外婆也沒有顯著不同,如談話/說理、打/體罰、剝奪、責罵、

身體威脅、隔離、羞辱等。而Olsen 在 1971 年訪談 107 對台灣母女之育兒態度 及實務,兩代比較下,外婆比母親對傳統社會化態度較遵從,她們也較母親們更 有權威;Olsen 在 1976 年又針對台灣外婆們做研究,發現母親雖然被認為是家庭 裡最初始(primary)的育兒者,但家庭成員常常會提供協助,尤其外婆是給予 育兒建議上的一項重要資源,台灣外婆們在家庭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著兩個重要的 角色:一是權威的表徵,一是育兒的替代者。總而言之,學者們的研究顯示兩代 間所呈現的育兒方式是混合的,在某些面向有相同點,在某些面向則是相異的,

但代間傳遞是存在的現象(轉引自Li,2001)。

國內方面有關代間傳遞的研究,鄒金鳳(2000)訪談 6 對母女,研究性別角 色與認知的建構,結果顯示:處在台灣的社會環境文化脈絡之下,傳統性別規範 仍然持續影響著女性,然而,因為身處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轉換過程、不同的生命 經驗及身處的不同處境,卻也使得母親在性別認知上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進而 也影響女兒在性別認知上形成轉變,顯示代間傳遞上有認同也有轉變。而歐陽 儀、吳麗娟(1998)以台北市 338 組青少年及其母親為研究對象,探討青少年子 女與母親的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之代間傳遞關係,結果顯示:外婆教養方式與母 親教養方式有直接代間傳遞的現象存在。

另外從代間傳遞中還發展出「代間反哺」(指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

(32)

上一代的情形)的有趣現象,周玉慧、李燕玲(2004)訪談37位台灣夫妻,深入 探討上一代夫妻與這一代夫妻價值觀的異同。結果顯示,夫妻婚姻價值觀包括擇 偶態度、性別角色與分工、互動與衝突處理、父母奉養態度、子女生養態度、決 策與金錢觀、休閒觀,及婚姻維繫態度等八個向度,研究對象對於自認為「好」

的價值觀,傾向於承認代間傳遞;值得注意的是,休閒觀、分工觀則或多或少呈 現出代間反哺的存在。

在 探 討 代 間 傳 遞 時 , 自 我 分 化 是 個 很 重 要 的 議 題 。Bowen以自我分化

(differentiation)來說明個體與家庭分化或親密關係,分化也是代間傳遞的重要 概念,包括個體與家人之間的黏著程度、個體自我的情感功能和理智功能的融合 程度、及自我的成熟度等三種意涵;一個成熟的家庭,各個成員在情感上並不會 互相黏著,而是彼此分化的(高分化),情感上過份黏著、牽制的家庭(低分化)

屬於不健全的家庭現象(引自周玉慧、李燕玲,2004)。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新手媽媽,在其母職實踐的過程中,原生家庭母親的教 養方式及教養行為對自身是否有影響?新手媽媽們能否自我覺察與原生家庭的 界線,並成功進行自我分化?新手媽媽在生育後,與母親的關係是否有產生變 化?這些都是研究者所關注的議題。

(33)

第三節 新手媽媽與社會支持

成為一位母親代表著女人很重要的一個轉變,並意味著個人的、社會的與生 物上的改變同時發生(Smith,1999)。由於女性在成為母親必須經歷「生產」這 一重要人生關卡,現代醫學的進步雖提供自然產外一個剖腹生產的選擇,然而不 論採取何種生產方式,產婦在此時期幾乎無法一個人料理自己與初生嬰兒。

Cronin(2002)以焦點團體及深度訪談的方式,研究 13 位英國新手媽媽產後至 嬰兒九個月間的生、心理需求,將訪談結果以主題區分製表如下:

表2-7 新手媽媽自生產開始之生理心理需求

主題 需求 時間框架

生產及住院 產前媽媽教室 疼痛經驗 內診 生產 產後教育 餵哺母乳 睡眠/拜訪者 支持 助產士/護士

母親 伴侶 家庭 朋友 診所

其他支援服務 母職 母親和嬰兒

避孕

適應與時間 心理議題 生氣

寂寞 沮喪 順其自然

從生產開始 最初數日 直至嬰兒九個月

(資料來源:Cronin,2002,p262)

(34)

從上表中可以得知,新手媽媽在生產時需同時承受生理上的痛楚與心理上的 壓力,邁過生產這一生死交關,隨之而來的還有照護嬰兒的種種問題,而其社會 支持也是新手媽媽在渡過這段時期的重要關鍵。Cronin 的研究顯示住院愈久,專 業人士(如醫護人員)給予的指導與教育,有助新手媽媽更快學習母職所需,甚 至可減少產後憂鬱症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親友的探訪雖出於關愛的心情,但 是否忽略了新手媽媽需要休息;而有些新手媽媽在生產後數個月內,誤認為餵哺 母乳應該就不會懷孕,在未避孕的情況下又懷第二胎的情形也是時有所聞。這些 都顯示了產後教育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新手媽媽很難單打獨鬥,一個人去面對照顧嬰兒的重責大任。因此有許多研 究從「社會支持」著手來討論她們的需求。House(1981)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 人際間的互相往來,包含以下任一種特色:1.精神上之慰藉(喜歡、愛、同理心);

2.實質上之協助(物質與服務);3.與生活環境有關之物質提供;4.讚揚(引自高 迪理,1991,頁 25)。針對新手媽媽所需的母職支持,Borjesson, Paperin & Lindell

(2004)等人之問卷調查家中有一歲以下嬰兒、120 位瑞典的新手媽媽,研究結 果顯示,新手媽媽們的共同心聲反映,在孩子出生後的這一年她們相當疲勞,母 親們非常需要情感上及實質上的幫助,尤其從個人的社會支持網絡中獲得支持,

她們很希望與他人分享孩子發展的經驗,以減輕她們對餵食、分離、生病、經濟 上與孩子有關的焦慮及擔憂。

社會支持對於來自不同國家的新手媽媽們而言,需求都是相同的。On-Kang Huyn, Wanjeong Lee & An-Jin Yoo(2002)所做的跨文化研究,調查韓國、香港、

美國之新手媽媽們,雖然她們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她們的需要都是一樣的,可分 為三個向度:工具性的(instrumental:在家事及安撫幼兒的直接幫助)、資訊的

(informational:提供有用的育兒資訊及建議)及情感的(emotional:體會育兒 的困難,有同理心,言語鼓勵)三向度;研究中顯示,社會支持的社會網絡資源 來自:先生、朋友、親戚、工作場域、鄰居及機構。在該研究中並提出:女性在 扮演母親角色的過程中最需要先生的支持,對婚姻關係也有影響。值得注意的

(35)

是,在亞洲社會文化中,家族是一個主要支持資源,尤其是夫家的女性親戚。先 生、婆婆、娘家母親的支持上顯示有別,在韓國由娘家母親支援較多,在美、香 港則是先生支持;結果顯現文化的差異性及社會變遷(小孩在過去是代表家庭的 經濟力,現在則是消耗品)的特性。而國人向來有在生產後,產婦必須坐月子的 習俗,「傳統的觀念是:母親生產可以說是元氣大傷,全靠坐月子來補,否則,

未老先衰、全身毛病,可是划不來」(余德慧,1995),對於這樣的習俗,新手媽 媽們是如何看待的也是本研究所欲探討之處。

從社會變遷的角度延伸探討,現代許多家庭是雙薪家庭,懷孕後,母性的光 輝使得女性會重新檢視自我扮演的角色,甚至工作的意義何在。Smith(1999)

以四位英國女性為對象──她們的特徵都是第一胎、懷孕三個月、無流產經驗、

計畫生產、有穩定伴侶──在懷孕三、六、九個月時各進行一次深度訪談,另外 在生產完 baby 五個月大時再做一次訪談,目的在了解女性報導人在懷孕初期、

中期、末期及生產後心理認同之過程,以及她們對社會角色(母職)的知覺。

Smith 的研究發現,懷孕時期是個檢視繼續工作與否的好機會,同時,女性 在懷孕後,會漸漸將其關注與生活的焦點由公開的場合轉移至家庭生活中。因 此,有不少女性在經濟情況許可下,第一個小孩誕生後即辭去工作,從此生活以 家庭、小孩為重心。但是不是每一位女性都能愉快地勝任「母職」?Williams, Joy

& Travis(1987)對 238 位有八個月身孕的英國婦女問卷施測;於產後一個月,

有165 人繼續接受問卷調查,其中 86 位受訪;在嬰兒兩歲時有 62 位接受調查,

以質量並重的方式做研究,得出女性對於「母職」的發展與調適是一個漸進的過 程,而母親的生、心理狀況、信心、有無照顧嬰兒的經驗、與娘家父母親的關係 等都是影響其母職適應之因素。

綜合以上的探討,準媽媽從懷孕開始,面對型態逐漸改變的同時,心理上也 開始經歷焦慮、擔憂;至生產這一重要關卡,更挑戰著每一位產婦的疼痛耐受力;

小孩出生後,照護嬰兒的責任又大部份落在母親肩頭上。一位女性從懷孕之始,

如何接受自己即將成為母親的事實?在生理變化的同時,心理上有什麼樣的感受

(36)

及變化?傳統文化及習俗與自己觀點相悖時,她們又是如何去面對?新手媽媽們 有什麼樣的社會支持?……這些都是過往的研究中缺乏探討的面向,而成為本研 究所欲探討的重點。

(37)

第四節 生命史及詮釋學的理論

一、生命史與敘說研究

不管是達官顯赫,或是販夫走卒,研究者深深相信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其 動人的故事。一個人或一群人敘述其生命(生活經驗)或生活故事(life story)

以累積文本(text)的方式,就是在「口述歷史」,透過訪談,研究對象就是口述 歷史者,每一個人在口述的歷程中,都是事件的參與者與解釋者(江文瑜,1996)。 江文瑜(1996)更進一步指出,不論是在西方或台灣,女性雖然佔了人口的一半,

但女性打破私領域至公領域是相當晚近的事,尤於女性過往局限於私領域中、較 少使用文字這雙重限制,使得女性走過的歲月,她們的經歷、感受等等隨著時間 的流逝而靜靜沈澱了。有鑑於此,研究者希望透過「書寫女性」,傾聽新手媽媽 們當事人的聲音,從她們口中得知其觀點、體驗、經歷及感受到的初任母職之歷 程。

有別於社會學的研究以群體為研究對象,口述歷史(oral history)被認為流 於個人經驗、主觀化,而被置於研究主流之外,Reinharz(1992)認為「口述歷 史被邊緣化的現象表現在它的名稱紛歧與方法論的匱乏,不同名稱如:個案研究

(case-studies)、深度生命/生活史訪談(in-depth life history interviews)、傳記 訪談(biographical interviews)、生命/生活史(life histories)、個人敘說(personal narratives)等,這些研究的名稱雖然不同,但指的都是透過訪談,使弱勢者得以 發聲」(引自江文瑜,1996,頁 250)。

過去十幾年來,生命史(life history)和敘說(narrative)的研究方法在社會 科學的研究中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林美珠,2000),Aspinwall(1992)指出生命 史的陳述,可以作為描寫團體或個人評斷的資料(引自熊同鑫,2001),而所謂 生命史就是某人在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麼事實,以及當事人對此事的詮釋與觀點之 記錄。何謂敘說(narrative)呢?根據 Webster’s(1991)的解釋是「故事,敘說 或敘事體」,而故事是「說出發生什麼,或將發生的事連貫起來」,使用或分析敘

(38)

說素材的研究即為敘說研究(林美珠,2000)。Runyan(1982)認為敘說研究「可 以顯示出人們是如何思考和感覺、說的及做的是什麼、所處的情境為何、對事件 的主觀意義、說的話及行為如何被他人解釋,以及隨著時間人們如何與他們的世 界互動的歷程」(引自丁興祥,2002,頁 89)。

不論是生命史研究或敘說研究,每個研究對象都有其豐富的人生故事可以敘 說出來,在敘說這些故事的過程中,研究對象藉由思考與回憶,傳達出故事本身 的情境脈絡與個人在其中的感受,使這些生命經驗意義化了。余德慧、李宗燁

(2003)認為:「敘說」是人在現場對曾經在場的經驗進行反思定序,來理解經 驗的意義;所說的故事具有情節的特性,也就是把每個事件或角色行動組合成有 意義的整體,使得每一個事件的意義得以在某個整體性意義的觀照下得到理解

(頁206)。

敘說不僅將生命故事意義化,更將故事的來龍去脈建構在文化情境下,林美 珠(2000)說「敘事提供研究者一個開啟個人和文化認同和瞭解的錀匙」,意思 是故事被賦與了意義化是藉由研究對象說出、研究者聽入的過程,誠如余德慧、

李宗燁(2003)之言:「事物含藏了往事,而我們以往事的記憶賦予他們特殊的 意義。……事物在等待人的故事而成為這世界的有情物,另一方面人的過往也等 待著事物的召喚而被記得。」(頁191)誠如《內山阿嬤》一書的序中所寫的:「每 個人一生中都有最珍貴的回憶,無論喜努哀樂、酸甜苦辣的故事,經歷過才知珍 惜。」因此,當人們回憶並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時,那必然是深刻的,對於當事 人本身而言富含特別意義的,可以說敘說是表徵和理解經驗的一種方式。

本研究訪問三位新手媽媽,透過她們回憶懷孕、分娩、育兒等過程,用研究 者可以理解的、敘說生命故事的方式,來重構其經驗和歷史。因此,說故事和聽 故事的人得以在互動中重構意義、創造新的意義,在共享的文化意義系統中,說 者與聽者的經驗得以溝通(畢恆達,1996)。

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會適時用文字記錄下相關資料與心得,希冀所收集 到的文字資料與所敘說的故事相互照映,最後呈現出研究對象與研究者所賦予的

數據

表 2-1  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1)家庭生命週期
表 2-3  Duvall(1977)的家庭生活週期  階段  大約年數  階段說明  基本技能(工作)  一  2  未有小孩的已 婚夫婦階段  1.  配偶兩人每日日常生活(事業上與休閒時間)上之互相適應。  2
表 2-5  各派女性主義母職概念涉及層面分析  母職  內涵/派別  自由主義 女性主義  激        進女性主義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社會主義 女性主義  理性/教育  ※  婚姻  ※  ※  家務  ※  ※  ※  事業  ※  ※  ※  生殖  ※  ※  ※  撫育  ※  ※  ※  ※  ※  註:※代表該派女性主義有提出該層面論述的觀點。  (資料來源:陳惠娟、郭丁熒,1998,頁 95)  (一)理性/教育            自由主義強調理性,認為理性是人類
表 2-6  兩性參與家庭勞務內涵與特質之分野  作    者  女/母職  男/父職  Winch  (1971)  撫育(nurturance)  :餵食、穿衣、洗澡  控制(control):社會化,學習社會要求的行為規範  Berk  (1985)  不間斷(unrelenting)、重複(repetitive )、 千 篇 一 律 (routine)  罕 見 (infrequent )、 不 規 則(irregular )、 非 千 篇 一 律(nnrountine)  高淑貴、黃坤英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lthough Taiwan stipulates explicit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organic production process, cert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penalties for organic agricultural

² Stable kernel in a goals hierarchy is used as a basis for establishing the architecture; Goals are organized to form several alternatives based on the types of goals and

•Last month I watched a dance class in 崇文 Elementary School and learned the new..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 Settings used in films are rarely just backgrounds but are integral to creating atmosphere and building narrative within a film. The film maker may either select an already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