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生活週期及家庭系統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家庭生活週期及家庭系統理論

一、家庭生活週期理論

生命發展理論(lifespan developmental theory)認為每個人的一生可以以有順 序的階段來區分,在每一個階段,每個人都必須精熟其發展任務(tasks),而每 個發展任務在個別的或家庭的生命中皆有其成長責任,顯現其生物需求、文化義 務與家庭目標。這些任務必須成功達成使得現階段得以滿足、獲得社會認可以及 將來的成功(Poon & Bader, 2005)。林顯宗(1985)指出,大多數的人在他的人 生旅程中,大都在相同的時期,共同經歷幾項共同的歷程……,在家族方面可以 找出同樣的歷程與關節,而且它與個人有著密切的連結。

家庭發展的理論可追溯至 1777 年鄉村社會學者對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的研究,至 1930~1950 年代萌生家庭發展的概念,1957 年 Duvall「家庭 發展」一書的完成,使家庭發展理論趨近成熟(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等,2004)。

楊連謙與董秀珠(1997)認為,當我們把家庭視為一個整體、有機體來看待 時,它會有它的出生、衰老、生病和死亡,這個過程就是家庭生命週期。Goldenberg

(1991)界定家庭生活週期為:一連串的階段或事件,可以提供人們辨認家庭這 系統在時間的演變中,一個有組織的分析架構(引自彭懷真,1998,頁 226)。

也就是說,從人與家庭的發展歷程中檢視,一些重大事件如結婚成家、生產、育 兒、家有青少年、孩子成年離家、空巢期……等各階段在家庭的演變過程是普遍 性的。學者們針對生命週期或者是家庭週期的起點不同與階段性任務不同,而提

出不同的階段劃分。以下提出三位學者的理論:

(一)Goldenberg & Goldenberg

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1)分析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生命週 期,將之劃分為六階段:

2-1 Goldenberg & Goldenberg(1991)家庭生命週期

階段 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 階段任務

在 Goldenberg & Goldenberg 的階段劃分中,生兒育女是人生一大階

段,家中有新成員的加入,為原本只是夫妻而升格做新手父母的家庭帶來 新的發展任務。

(二)Zilbach

另外有一個學者 Zilbach(1989)將家庭生活週期劃為三時期七階段,

普遍被學術界所引用(王以仁,2000),茲將其劃分以表格呈現如下:

(三)Duvall

Duvall(1977)認為,家庭與個人之生長過程一樣,它的成長必須經過 一些特定的階段,每個階段至少有三種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文化規範,

以及個人之抱負與價值體系。表2-3 即是 Duvall 的家庭生活週期劃分:

2-3 Duvall(1977)的家庭生活週期

(資料來源:藍采風,1980,頁 33-34)

由於Duvall 的家庭生活週期是以長子(女)的成長為基點,以其生長 過程與受教育階段來做劃分,其中,第二階段由於家中第一個小孩誕生一 直到小孩二歲半,清楚劃分新手父母生活因家庭成員的增加而有所改變。

因此,本研究採用其理論,以家中有一位兩歲半的新手媽媽為研究對象。

小結

從上面三個學者對於家庭生活週期的劃分,我們可以了解第一個小孩的誕 生,對於原本的家庭來說,經濟、空間、情感、家務都需做重新分配,夫婦也由 二人世界變成「三人世界」,影響更大者,在整個家族中關係與角色重組,養育 下一代及照顧下一代的任務可能也會有所改變。因此,長子(女)的到來使夫妻 在個體生命發展、及家庭生命週期過渡到下一階段,而突顯出了本研究的重要性。

二、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是一個人接觸最早也是最久的社會團體,由兩個以上的人,經由婚姻、

血緣、或收養的關係而組成。家庭是一個藉由互動模式運作的系統,重複的互動 模式建立了如何、什麼時候和跟誰互相聯結,而這些模式便奠定了系統的基礎

(Minuchin,1974;劉瓊瑛譯,1998)。系統是由許多的「部分」組成,這些部 分彼此互動、有組織、相互依賴,有互動的模式及規則。在系統理論中即強調家 庭或其他關係中的行動是彼此相關的,每一個人都會影響另一個人,這些人的回 應依序反過來影響到另一個人(Muncie, Wetherell & Langan et.,1997;洪惠芬、

胡志強、陳素秋譯,2003)。家庭系統理論便是把家庭當做一個有機體來看待,

它是一個整體、隨時在演化與成長、有結構及層次、同時是有序性的;也就是說,

家庭系統會組成、發展、改變和最後死亡,這個觀點與家庭生命週期是相同的。

(楊連謙、董秀珠,1997)

一九五○年代以來,教育及輔導工作開始將個人及所屬的家庭視為一個整 體,於是家庭治療的方式取代過去以個人為中心的輔導方式,而將家庭視為一個

系統,於是家庭系統理論成為各派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學者的理論基礎。

著名的如Beavers 的家庭系統模式、Bowen 的跨代模式、Minuchin 的結構性家庭 治療模式、Olson 的家庭系統環繞模式,等等。從他們的理論中延伸出許多核心 概念,有助於我們對家庭功能的理解(陳曉蕙、蔣碧君,2000;曾端真,1998;

楊連謙、董秀珠,1997;劉瓊瑛,1998):

(一) 家庭結構

結構代表家庭成員間交流的所有規則,包涵了家庭成員「如何」、「何 時」、「與誰」和「用什麼方式」與其他人互動,它是動態的。家庭結構 即是成員間互動時的動力關係,它是一個無形的功能需求,在重複的成 員互動中將行為組織成可預期的常規。

(二) 次系統

在家庭中,成員可依性別、角色、年齡、興趣、代間等分成各種次系 統(subsystem),個人是次系統的最小單位,一般家庭中最主要的次系統 由兩人組成的有:夫妻次系統、親子次系統、手足次系統。每一個家庭成 員可隷屬在不同的次系統下,在每一個次系統中會去維持其認同、擁有不 同的權力,並從中學習到不同的技能。

例如,一個女性在家庭中因次系統的不同,她可能是一位女兒、母親、

妻子、媳婦、姊姊……等。由此可看出,次系統組織提供個人學習成長 的機會,讓個人在「分化自我」的同時,又能學習到不同層次的人際關 係、與其他不同次系統的家庭成員生活的方式。

(三) 界域

界域(boundary)是家庭系統中,區分個體與個體間、次系統與次系 統間無形的界線,它規定了人際彼此間的接觸程度,清楚的給成員知道

「我」和「我們」的感覺,並保障家庭及次系統間的分離與自主;每個成 員是獨立存在的,但並不失去對家庭的歸屬感。

功能良好的界域可以維持個體與次系統的自主性,保護之使其不受

外界干擾,並得以完成應有的任務,也就是說,界域必須兼顧自主性與 保持關係的功能,在親密關係中仍要保持清楚的界限。例如有些家庭成 員間缺乏分化、角色模糊、沒有自我,其界域即過於黏絆。

(四) 聯盟

聯盟是家庭成員在情感或心理上的結合,聯合或對抗以執行家庭的某 些任務。家庭中最常出現的功能聯盟現象即「三角化」:例如一對夫妻有 衝突,未依正途解決問題,卻各自與子女形成聯盟以對抗配偶。還有常見 的婆媳衝突也是三角化的一種。

(五) 權力

權力與權威(由誰做決定)和責任(誰來執行)有關,與聯盟有些相 似,但聯盟重在成員間情緒心理的聯結,而權力則是成員間相互影響運作 的結果。在家庭中,聯盟、界域與次系統,三者是互動的結構要素,權力 來自於聯盟關係的強弱與功能的健全與否。權力若用來執行家庭功能的正 常運作,則是正向的力量,相反的,若用來操控家人,則會妨礙家庭功能 的運作。

小結

從家庭生活週期及家庭系統理論出發,有助於我們將時間拉成一個橫軸,來 剖析家庭中有第一個小孩的新手媽媽們,在這個階段所要面對的「發展任務」;

同時,第三者的來臨,使原本夫妻兩人的世界產生巨變,許多次系統的衍生(例 如夫妻多扮演了親職的角色,而孩子的到來產生了父子、母子、祖孫等次系統)、

界域的建立(親子之間在建立親密感的同時又需保有自主性;母親對小孩過於依 賴時,父親常感到受冷落)、聯盟與權力的產生(對於小孩的教養觀念和方式有 不同意見時,公婆、夫妻、孩子之間產生的不同聯盟與權力運作),這些都提供 我們在後續分析資料時注意與探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