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評估

第二節 中日對戰略互惠關係的認知與差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6

會擴及到安全防衛領域的合作,兩國在戰略互惠關係若擴大為大國關係管理模式 (Managed Great Power Relations,MGPR ),中日共同處理台灣問題,163將對台灣 利益將造成損害,而中國則期待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架構作為兩國共同處理台灣 問題的平台,寄望寫入政治文件中改變 1972 年體制日方對台灣地位的看法。164

第二節 中日對戰略互惠關係的認知與差異

外交決策在過去一直是政治領導高層與專業外交官主導的領域,因此決策者 以何種戰略觀點與典範來看待國際政治情勢,將影響其做出外交決策判斷。

然而隨著大眾媒體與網路傳播業的發達,透過電視與網路新聞,迅速將外交 事件傳達給一般民眾,並進而形成輿論壓力。外交事務不再只是過去黑盒子般由 政治菁英說了就算,而必須獲得民意的支持與諒解。

本節將統整日中雙方外交決策者的認知與差異,以及雙方民意認知上的差 異,分析對日中戰略互惠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

一、決策者的認知與差異 (一)中國

1998 年 11 月江澤民在訪日期間再三強調歷史認識問題,並要求在第三份政 治文件《日中共同宣言》中,寫入日本對二戰謝罪的言詞,日方認為中方是在打 歷史牌,並不願比照《日韓宣言》寫入官方文件中,江澤民訪日行導致日本民間 對中國看法的轉壞,歷史認識問題則成為日中雙方民族主義互相敵視的主要原 因。

在江澤民訪問日本期間,中方原本欲將戰略關係定位在其大國外交的一部 分,165但對日本而言,戰略牽涉到軍事同盟的意義,因此為日方所拒絕,1661998

163趙全勝,大國政治—美國、日本、中國與大國關係管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年),頁 16。

164廉德瑰,大國日本與中日關係(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10 年),頁 195。

1651996 年中俄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1997 年中美建立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

166殷燕軍著,飯塚喜美子譯,日中国益の融合と衝突(東京:日本僑報社,2008 年),頁 2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7

年日中關係定位僅在「面向 21 世紀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夥伴關係」。

2002 年 11 月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十六大)胡錦濤接下江澤民棒子擔 任共黨總書記的職位,2003 年 3 月第十屆全國人大接任國家主席職位,然而胡 錦濤的執政實力並未穩固,解放軍的領導權依舊在江澤民手中。一直要到 2004 年 9 月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才從江澤民 手中接下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位子,象徵黨對解放軍的實質領導,2005 年 3 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再接任國家軍委會主席,胡溫體制在黨政軍的權力 才真正獲得鞏固。167

然而也就在 2002 年 11 月胡錦濤剛接任共黨總書記位子不久,2002 年 12 月 以《戰略與管理》期刊為起點,引發了中國對日新思維外交論戰。

贊成對日外交新思維者以當時人民日報的評論員馬立誠、168中國人民大學國 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馮昭奎以及中國社會科學 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王逸舟等人為代表,169贊成者認為日中關係應該脫離歷 史問題的糾結,避免政治影響經濟,時殷弘更提出中日外交革命的看法,他認為 應該將歷史問題置於對日外交主軸之外,大幅度增加對日進口與日本對中投資金 額,使日本大眾與財界了解到中國對於帶動日本經濟的重要性,以此作為日中接 近的戰略需要,同時支持日本在聯合國中安理會中積極的角色,時殷弘認為日中 接近可以使得中國對美外交戰略地位獲得顯著改善,170馮昭奎則表示支持時殷弘 的主張,並強調雙方應跨越歷史,建立對日新思維外交。171

反對新思維者則以南開大學教授張睿壯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金 熙德為代表,張睿壯抨擊馬和時的論文,他認為對日新思維不應該拋棄歷史問

1672005 年 3 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也通過針對台灣問題的反分裂國家法,胡錦濤對日新思 維外交的展開,開始日中戰略對話,其中主要目的便是解決中國國家核心利益中的台灣問題。

168馬立誠,「對日關系新思維—中日民間之憂」,戰略與管理,2002 年 6 期,頁 41-47。

169王逸舟、時殷弘、馮昭奎、凌星光、龐中英、張沱生、楊燕怡,「中日關系能否超越歷史」,

世界知識,2003 年 16 期,頁 16-25。

170時殷弘,「中日接近與外交革命」,戰略與管理,2003 年 2 期,頁 71-75。

1712003 年-2005 年馮昭奎在戰略與管理與世界政治等重要期刊陸續發表對日新思維的文章。馮昭 奎,「今年中日關系關鍵詞:新時期 新思維」,世界知識,2003 年 20 期,頁 35-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8

題,中國要堅持民族主義,反對支持日本在聯合國扮演更積極的角色,172金熙德 則認為要牽制美國而日中接近非常不現實,同時表示日中關係的惡化並非中國方 面的問題。除了在重要期刊的論戰之外,中國重要網站也有許多言論抨擊新思維 外交為媚日外交,甚至以漢奸稱之。

中國共產黨對日外交路線當中也一樣存在著辯論,在江澤民時代,歷史認識 問題一直是兩國糾結難解的題,日方認為江澤民時代強化愛國教育,藉以確立共 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正統性,是其共黨政權維繫的根基,也因此兩國民意之間,

迄今仍糾結在二次大戰的歷史記憶;而中方則認為日本遲遲未在歷史問題上道 歉,是兩國關係難以向前的主要原因。

小泉連續參拜靖國神社的行動,引爆了兩國因為歷史認識而產生的敵對民族 主義,同時也限制了胡錦濤對日外交採取溫和政策的可能,2003 年 5 月 31 日,

身為國家主席的胡錦濤首次與小泉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會面,當時雙方在日中首腦 會談中決定設立新日中友好 21 世紀委員會,由鄭必堅擔任中國方的團長,鄭必 堅本人曾經擔任過胡耀邦的秘書以及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深得胡錦濤的淨 重,173同年 8 月外交部長李肇星接著訪日,9 月人大常務委員長吳邦國也跟著訪 日,象徵胡錦濤時代中國對日新思維外交的展開,2003 年 10 月溫家寶與小泉純 一郎在印尼峇里島會面,小泉表示參拜靖國神社已經取得中國高層的諒解,不會 阻害兩國關係,使得溫家寶在國內面對強烈的批判,174胡錦濤雖然嘗試要讓歷史 認識問題不再是中日關係糾結的問題所在,採取對日接近的外交戰略,卻面臨黨 內強硬派以及國內民族主義的強烈反彈,而此當時江澤民仍握有軍委會主席的位 子。

對胡錦濤來說,鄧小平時代的前任總書記胡耀邦因為被黨內抨擊親日而下台 的歷史記憶應該是存在著,在共產黨集體領導的決策模式中,不能忽視日益高漲

172張睿壯,「從―對日新思維‖看中國的國民性和外交哲學」,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 年 12 期,頁 25-30。

173清水美和,「対日外交」,国分良成編,中国の統治能力:政治、経済、外交の相互連関分析(東 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6 年),頁 286。

174同上註,頁 2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9

的民族主義以及黨內強硬派的立場。以 2004 年大規模反日遊行之前,在網路上 面發起反對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活動為例,在社會與網路控制嚴密的中國社 會,中宣部的默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關鍵,換句話說,黨的宣傳部門認可了反日 遊行在網路所展開的串連,網絡民族主義又導致兩國民間關係陷入更加惡化的局 面。

慶應大學東亞所國分良成便認為:「2005 年春天的反日示威遊行,可以視為 在歷史議題上對日和解的胡錦濤派,與主張重視歷史議題的江澤民派與軍方強硬 派之間權力鬥爭的關係。」175胡錦濤新思維外交的展開,必須兼顧到輿論與黨內 的反應。

2005 年 3 月胡錦濤從江澤民手中接下軍委會主席的位子後,胡溫體制獲得 全面鞏固,也可見到對日新思維逐步在胡錦濤的對日外交政策上發揮影響力,

2005 年 4 月 23 日胡錦濤與小泉在雅加達亞非高峰會議中會面,胡錦濤提出建立 對話機制解決中日分歧的意見,小泉表示同意後,雙方在同年的 5 月 13、14 日 便在北京展開第一次日中總合政策對話(日方稱法),中方代表是國務委員兼外交 部副部長戴秉國,而日本方面則是外務省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中國方面稱這一 次對話為戰略對話,而日方則認為戰略牽涉到軍事意涵,與美日同盟有所違背因 此以總和政策對話稱之,戰略對話的溝通機制對於開啟兩國戰略互惠關係扮演了 非常重要的角色,藉由制度化的事務性協商,雙方外交政策的實際執行者得以在 兩國政治高層互訪中斷之時,扮演溝通與傳遞訊息的重要功能。

2006 年 9 月底,安倍當選自民黨總裁選之際,透過了實際上參與戰略對話 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的協助,向中方傳達上任後訪中的意願,獲得了中國政治高 層的許可,展開了兩國戰略互惠關係的時代,然而要注意的是日中政治高層升溫 的同時,民間情感卻並沒有顯著改善。

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便表示中日友好的基礎在民間,兩國的政治互信,兩

175国分良成,「日米中の力学における日中関係と東アジア共同体」,王緝思、国分良成編,トラ イアングルー三か国協調への道(東京:岩波書店,2010 年),頁 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0

國國民的感情,還是薄弱環節,還與全面推進戰略互惠合作的新形勢不相適應。

176胡錦濤的對日外交新思維,迥異於過去江澤民著重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對日 外交,並且同意安倍的建議,日中雙方由專家學者展開日中共同歷史研究委員

176胡錦濤的對日外交新思維,迥異於過去江澤民著重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對日 外交,並且同意安倍的建議,日中雙方由專家學者展開日中共同歷史研究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