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之面向

第一節 政治層面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7

第四章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之面向

2006 年 10 月 8 日安倍晉三訪問中國時,首次提出戰略互惠關係並發表《日 中聯合新聞公報》,公報中寫入兩國存在的共同戰略利益,而後溫家寶在 2007 年 4 月 11 到 13 日訪問日本期間再次確認了兩國建立戰略互惠關係的方向,其中 朝鮮半島議題、東海能源議題及經濟、安理會改革、東亞區域合作、安全防衛等 議題均包含在內,可見得兩國關係互賴的複雜性。1

2008 年 5 月 6 日到 10 日,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日本期間與首相福田康 夫會面,並發表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日中共同聲明》,聲明中對台灣 議題表示堅持日中聯合聲明的立場,此外還將對五大領域發展合作框架,包含高 階的政治互信與人員互訪、低階政治的民間交流、經濟層面的中日經濟高層對話 與能源開發、亞太區域層面的朝核六方會談以及全球層面的氣候變遷等議題達成 合作,2這份文件被視為中日關係第四份政治文件,同時也為戰略互惠關係定調。

本章將針對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中所牽涉到的層面做初步的分類,從政治、經 濟以及軍事,三個面向作為解析戰略互惠關係的出發點。

第一節 政治層面

東京大學川島真教授用 3T 來簡約表示中日關係中爭議的議題,3T 分別是 (Territory)、教科書(Textbook)和台灣議題(Taiwan),3這 3T 卻都與歷史問題連結 在一起,基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過去,迄今兩國民間情感仍然不佳。

小泉任內六次參拜靖國神社,點燃了雙方敵視的民族主義,日中政治關係陷 入低盪,自 2001 年下半年開始雙方政治高層互訪中斷,一直要到 2006 年 10 月

1「中日雙方在東京發表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7 年 4 月 11 日,

http://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310504.htm

2「戦略的互恵関係の包括的推進に関する日中共同声明」,外務省,2008 年 5 月 7 日,

http://www.mofa.go.jp/mofaj/area/china/visit/0805_ks.html,「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 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mfa.gov.cn/chn/pds/ziliao/1179/t450471.htm

3川島真,「二 O 一 O 年の中国外交と日本」,東亞,2011 年 4 月號,頁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8

安倍晉三訪中才重啟互訪機制。 2005 年 4 月 23 日,胡錦濤與小泉純一郎在雅 加達亞非高峰會會面,胡錦濤提出建立對話機制解決中日分歧的意見,小泉表示 同意,5 月 13 日便在北京舉行第一輪總合政策對話。4

中日總合政策對話採取閉門形式,不對媒體開放,5在總合政策話機制中外 務省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扮演了非常關鍵的溝通與聯繫角色,在雙方政治高層互 訪中斷的五年多期間,雙方間的事務官僚層次的事務性協商就更顯得重要。

2006 年 2 月 10、11 日的第四次中日總合對話是日中建立戰略互惠關係的關 鍵會談,第四次總合政策對話前兩輪在外務省的飯倉公館進行晤談後,第三輪便 前往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的故鄉新潟進行第三輪會談,6在這一次會談當中戴秉 國特地前往首相官邸,與當時最有可能接任首相的官房長官安倍晉三會面,戴秉 國向安倍表示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牽涉到中國的政治原則,希望未來首相不參 訪靖國神社,72006 年 9 月安倍後來在當選為自民黨總裁後透過谷內傳話給中國 外交當局,他表示希望在 10 月完成訪問中國的行程,若中方不答應他訪終將繼 續參拜靖國神社,中方後來同意了安倍的請求,而安倍則接受谷內事務次官的建 議在靖國神社參拜議題保持不表態的模糊戰略。8

4日本稱總合政策對話,中方則稱戰略對話,一直到第七次總合政策對話,日方才承認中方的講 法。張季風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政治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年),

頁 275。

5同上註,頁 282。

6同上註,頁 279-280。

7同上註,頁 281,

8谷內正太郎、高橋昌之,外交の戦略と志―前外務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は語る(東京:産経新聞 社,2009 年),頁 40-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1

中身亡官兵後代所組成的團體,在日本總人數約為十一萬人左右,雖然人數並不 多,卻是自民黨總裁選的重要票倉,小泉任內六次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係的 低盪。1985 年中曾根康弘以及 1996 年橋本龍太郎都曾經以首相的身分參拜過靖 國神社,而後因為中國的抗議,顧及中日關係發展而不再以首相身分進行參拜。

隨著日本新一代政治家的崛起,他們並沒有二戰的歷史記憶,不再如老一輩 的政治家背負著對中國的贖罪意識,11因此在歷史議題上並不肯退讓,認為中國 是在打歷史牌作為外交籌碼,採取務實現實主義的作法與中國往來,而日本主流 民意也認為經歷戰後 50 年歷史問題該告一段落,1998 年江澤民訪日期間再與雙 方高層會面時屢次強調歷史問題,引發輿論的反感。12

2005 年 4 月文部科學省通過扶桑社編纂的新歷史教科書,扶桑社是保守派 的代表,書中對日本在二次戰爭期間的責任進行淡化處理,雖然此教科書在日本 的使用率極低,13但是在中、韓國兩國引發強烈反彈,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日遊行。

另外一方面,胡錦濤為首的中國領導人展開對日新思維外交,嘗試解決兩國 在歷史問題上的僵局。2005 年 4 月的日中外相會談中,擔任日中友好議員聯盟 副會長的外務大臣町村信孝首次提出成立日中歷史共同研究的提案,2006 年 5 月在日中外相會談中會談中達成共識,將在事務性當局協商(次官層次)中繼續討 論。

2006 年 9 月安倍晉三在就任之初便表示,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反省是重視 中日關係的關鍵。14安倍上任旋即訪中,呼籲建立戰略與互惠關係,其中最重要 的議題便是如何形塑兩國在歷史議題上的共識,共同編纂教科書。

2006 年 10 月安倍晉三訪問中國期間,提議建立日中戰略互惠關係,與年內

11黃大慧,日本大國化趨勢與中日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年),頁 242-243。

12毛里和子著,徐顯芬譯,中日關係—從戰後走向新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頁 141。

13根據中研院黃自進的研究,扶桑社主編的歷史教科書在日本小學使用率不到 1%,因此並非主 流民意,日本教師團體—日教組多為左派知識份子組成,主張反戰、反對歷史修正主義。黃自進,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的個案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 年)。

14松田康博、家近亮子、段瑞聰編,岐路に立つ日中関係(東京:晃洋書房,2007 年),頁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2

成立專家所組成的歷史共同研究組織的提案,15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造成 的歷史問題是日中兩國戰略互惠關係的核心,保守派安倍在擔任小泉副官房長官 期間曾經參拜過靖國神社,然而其上任總理以來顧及到財界、美國等國內外的反 對,立場轉趨中立,任內也未曾以總理身分參拜過,而在歷史共同研究上,安倍 嘗試要掌握主導權的進行。16

2006 年 11 月的 APEC 閣僚會議中,日中兩國外相在會談中確定成立歷史共 同研究組織,在此議題上學界則扮演了主要的角色,2008 年 5 月胡錦濤在訪問 日本時,中日領袖對歷史共同研究賦予很高的評價,並且將繼續此形式運行。

表 4-2 日中歷史共同研究概要

日 期 概 要 2005 年 4 月 17 日 町村信孝外務大臣在中國大規模反日遊行時訪問中

國,提出日中歷史共同研究的提案。

2006 年 10 月 8 日 安倍晉三訪問中國與胡錦濤在首腦會談中達成共同 研究的共識。

2006 年 11 月 16 日 麻生太郎外務大臣與李肇星外交部長在河內會談,

雙方達成共同研究實施架構的共識。

2006 年 12 月 26、27 日 日中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 第一次全體會議(北京) 2007 年 3 月 19、20 日 第二次全體會議(東京)

2008 年 1 月 5、6 日 第三次全體會議(北京) 2008 年 5 月 7 日

胡錦濤訪問日本與福田康夫在首腦會談中表示中日 將繼續共同研究

2009 年 12 月 24 日 第四次全體會議(東京)

2010 年 1 月 31 日 雙方在東京、北京各自發表以日文與中文 13 篇論 文,530 頁報告書。

資料來源:北岡伸一,グローバルプレイヤーとしての日本(東京:NTT 出版社,2010 年),頁 215。

15霞山會編,日中関係基本資料集―1972 年―2008 年年表(東京:霞山會,2008 年),頁 336-337。

16日本経済新聞社編,日中逆転―膨張する中国の真実(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10 年),

頁 170。

資料來源:霞山會編,日中関係基本資料集―1972 年―2008 年年表(東京:霞山會,2008 年),

頁 3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4

抗日戰爭所引發的歷史問題牽涉到共產黨政權的正當性,面對中國國內高漲 的民族主義,胡錦濤政權在對日新思維外交上雖趨向務實,但仍須考量國內政治 因素,可能招致國內民意和黨內強硬派的批判。

這一次共同研究所提出的報告中也在中日兩地引起大篇幅報告,成為輿論關 注的焦點,日媒報導認為雙方在近現代史存在認識的差異,輿論認為日方代表對 中方讓步太多。19

歷史認識是最容易點燃雙方民族主義的議題,也是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中最脆 弱的一環,但也是中日兩國東亞共同體形成的關鍵。20在敏感議題,如台灣問題、

釣魚台領土爭議上,往往會連結到二戰歷史認識問題上,進而衝突越演越烈。

二、區域和國際政治合作 (一)聯合國改革

1957 年 9 月外務省首份外交青書中提出了日本外交三原則,(一)聯合國中心 主義(二)身為亞洲一員的外交(三)與自由主義國家的協調,211957 年日本重返聯 合國以來即欲在國際政治中擺脫二戰的包袱,發揮更積極的角色,成為安理會常 任理事國是其外交目標。2004 年 9 月小泉在接受外務省官僚的建議下,親自前 往紐約的聯合國總會表達日本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決心,並獲得了美國 的支持,22中國則由於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議題對日本入常明確表示反對。23

2005 年 3、4 月開始在中國各地展開反日遊行的原因,除了因為扶桑社教科 書事件之外,另外便是日本欲爭取參加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中國各地發起反對簽

2005 年 3、4 月開始在中國各地展開反日遊行的原因,除了因為扶桑社教科 書事件之外,另外便是日本欲爭取參加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中國各地發起反對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