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世紀日本對中外交決策模式研究-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1世紀日本對中外交決策模式研究-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邱坤玄 政 治 博士. 大. 立. ‧ 國. 學. 21 世紀日本對中外交決策模式研究. ‧. -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為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沈家銘 中華民國一百年九月. v.

(2) 感謝 日本交流協會 補助本論文資料蒐集相關費用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詞. 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就謝天吧。1 奔波於台北、高雄、嘉義、東京,往返在台灣以及日本的天際線上,一邊是 在阿里山與世無爭的山巔小學,走在風災受創顛簸不堪的道路,在課堂上與天真 孩子嬉笑;一邊是踽踽獨行在熙來攘往的公館書店、東京神保町街頭,埋首在政 大、台大、東大、早大、慶應、青山大學以及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的圖書館為著蒐 集論文資料而孜孜矻矻。天壤地別的兩個世界,繁瑣而遙遠的工作曾讓我數度將 論文擱置一旁,勿忘初衷,我總是如此告訴懈怠已久的自己,重燃自己的熱情。 在政大屆三年多歲月,深愛貓空靜謐而充滿學術氣息的校園,總在夜深人靜 走在醉夢溪河畔,眺望遠方的台北 101,天空的雲朵埋藏著我們曾經一起跨年倒 數的青春回憶。感謝恩師東亞所邱坤玄老師、魏艾老師、關老師和張姐,你們對. 政 治 大 學生們無微不至的關心,讓所上像一個大家庭般的溫馨,還有外交系林碧炤副校 立 長、劉德海老師、日語系孫克蔭老師、國關中心蔡增家老師、國貿所的 Jason Hsu. ‧ 國. 學. ‧. 老師、韓語系陳慶智老師、中研院黃自進老師,謝謝你們在國際政經和語文領域 的教誨,當然更要感謝三位口試教授邱公、何思慎老師還有石原忠浩老師的恩情 與包容,邱公就像是東亞所的爸爸一般的和藹可親,感謝何老師在碩一赴台大旁 聽時就對我很照顧,而石原老師更是在論文指導以及赴日訪談上給我很多幫忙。. n. al. er. io. sit. y. Nat. 曾經一起度過難忘碩士生涯的大家,那些年的點點滴滴都將化作永恆的回憶深藏 在我心中,宇松、崑哥在自強宿舍小布達拉宮時代,是我最好找吃飯的夥伴,金 榜題名、光耀門楣時不要忘記請客,安九自助餐也是可以的;政泰,你的口材跟 領導能力將來一定不可限量,在高雄再見了;姿秀、瑞婷,你們正朝著偉大的學 術殿堂前進,那也曾經是我的目標,加油;毅陽、彥榕,謝謝你們來山上探班, 那天在阿里山上的卡拉 ok 是我工作兩年多最自在的一刻;還有人在首爾的勁 垠,不管在台灣還是韓國,都希望妳開開心心做妳自己想做的事情,Fighting, 在東亞所的大家,謝謝你們帶給我美好的回憶。. Ch. engchi. i n U. v. 本論文要特別感謝日本交流協會所提供的赴日訪談資助,同時感謝早稻田大 學天兒慧、青山瑠妙教授、東京大學川島真教授、慶應大學加茂具樹教授、北海 道大學遠藤乾教授、平成國際大學淺野和生教授的協助。本論文僅獻給出身神奈 川伊勢原,卻在台灣屏東牡丹鄉衛生所,奉獻她人生最青春年華歲月的外婆,外 婆是我驅動我開始學日語,想要研究台日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濫觴,今年是她九十 歲生日,祝她生日快樂,最後要謝謝我媽,她一直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事,今後 我會繼續往自己目標前進的。. 1. 陳之藩,謝天(台北:國立編譯館).

(4) 摘. 要. 本論文在探究日本對中外交政策決策模式的體制變革,過去日本外交主要是 受到美國外壓影響,外務省相對保持獨立性,而內閣官邸則受限於人員編制與派 閥牽制,使得功能受限。2001 年橋本行改實施後,大幅擴增了內閣府的人員編 制,使得官邸主導外交成為可能,小泉純一郎善用了體制變革,形成以內閣府為 中心展開對中外交的同時,日中關係卻因為其堅持參拜靖國神社陷入了僵局, 2005 年正值日中關係低盪時,小泉與胡錦濤開啟了第一次總合政策對話(戰略對 話),2006 年安倍晉三上任後便以此平台為基礎,成功訪問中國,呼籲日中建立. 政 治 大 簽訂了確立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政治文件,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架構也延續到民 立. 戰略互惠關係,強化兩國在政治、經濟層面的合作,雙方並在 2008 年福田時代. ‧ 國. 學. 主黨政權的對中外交政策。本文以外交政策分析為出發點,嘗試藉由日中戰略互 惠關係的案例,來了解日本外交決策模式中各行為者所扮演的角色。. ‧ sit. y. Nat. al. er. io. 中文關鍵字:日中關係、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日本外交、外交政策分析、日本外. n. 交決策模式、日本對中政策。.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FPA, Japan’s China policy, Sino-Japan strategic and mutual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5) 目. 次.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4 第二章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之意涵.......................................................................... 15 第一節 戰略互惠關係提出的背景 ................................................................. 15 第二節 戰略互惠關係的國內政治因素 ......................................................... 33 第三節 戰略互惠關係的國際政治因素 ......................................................... 35 第四節 小結 ..................................................................................................... 39 第三章 對中外交決策模式與行為分析.................................................................. 4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一節 鐵三角決策模式 ................................................................................. 41 第二節 2001 年體制自民黨對中外交政策決策模式 .................................... 61 第三節 2001 年體制民主黨對中外交政策決策模式 .................................... 80 第四節 小結 ..................................................................................................... 94 第四章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之面向.......................................................................... 97 第一節 政治層面 ............................................................................................. 97.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二節 經濟層面 ........................................................................................... 109 第三節 阻礙戰略互惠關係的軍事層面 ....................................................... 133 第四節 小結 ................................................................................................... 146 第五章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評估........................................................................ 149 第一節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對東亞地區的影響 ........................................... 149 第二節 中日對戰略互惠關係的認知與差異 ............................................... 156 第三節 展望未來的戰略互惠關係 ............................................................... 167 第六章 結論............................................................................................................ 17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71.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 未來展望 ........................................................................................... 176 附錄一 外務省決策解密檔案……………………………………………………201 附錄二 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203. I.

(6)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次. 2-1 小泉參拜靖國神社…………………..……………………………...………18 2-2 中日關係四份文件………………..…………………………...……………27 2-3 美中戰略對話………………………..……………………….………..……38 3-1 日本政策制定模式……………….…………………………………………45 3-2 1978 年以來亞洲大洋洲局中國蒙古課長…………………...…..…………49 3-3 美日安保協商機制參加人員………………………………...……..………52 3-4 內閣官房組織圖演變………………………………………..……………...64 3-5 瀋陽總領事館事件處分表…………………………………..……………...77. 表 3-6 日本民意對日中關係現狀的評價……………………………..…………...79 表 3-7 日本民意對中國親近感調查………………………………...………....…..79 表 3-8 日本政治人物企業政治獻金來源………………………………….....……85 表 3-9 戰略互惠關係日本對中外交政策行為者分析…………………...………..96 表 4-1 日中總合政策對話………………………………………………...…...…...99 表 4-2 日中歷史共同研究概要………………………………………...…...…….102 表 4-3 日中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成員……………………………...…..………..103 表 4-4 日中貿易總額表……………………………………………….…………..111 表 4-5 日本出口中國/美國金額表…………………………………..……………112 表 4-6 日中高層經濟對話………………………………...……………………....1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表 4-7 第三次日中經濟高層對話雙方事務談判機關...………...…………...…..120 表 4-8 中日東海問題磋商……………………….……...……………………...…131 表 4-9 日中事務層次防衛交流…………………………...………………………139 表 4-10 日中高階防衛交流………………………………..………………………140 表 4-11 2000 年以來主要日中對話機制的建立……….…………………………148. Ch. engchi. II. i n U. v.

(7) 圖. 次. 圖 3-1 鐵三角外交決策模式…..……………………………………...………..……43 圖 3-2 2001 年體制自民黨對中外交決策模式……………………….....……….…62 圖 3-3 小泉、安倍總理與政策執行者接觸情形……………………..……………70 圖 3-4 2001 年體制民主黨對中外交決策模式……...………………….…………..80 圖 4-1 日本出口中國/美國比率……………..………..………………..….....……113 圖 4-2 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金額………………………………………..…..……114 圖 4-3 日中經常帳收支……………………………………………………………116 圖 4-4 中日東海油田共同開發示意圖……………………………………………128 圖 4-5 中日就東海問題達成共同開發示意圖…………………………..……..…129 圖 4-6 日本防衛白皮書對中國軍費預算圖示(1988-2011)………………..…......134 圖 4-7 防衛白皮書針對解放軍進出宮古海峽與津輕海峽示意圖……….……...14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第一章. 第一節. 導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1 世紀以來國際政治發生了結構性的權力轉變,2001 年的九一一事件與 2008 年次貸危機所導致的金融風暴,讓美國深陷反恐與經濟衰退的泥潦當中, 所謂後美國世界或無極世界之言一時蔚為主流。1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與軍. 政 治 大. 事權力的迅速崛起,亞洲區域逐漸發生權力轉移,也使得日本的對中外交政策面. 立. 臨了變革的可能。2. ‧ 國. 學. 日本外交政策被美國學者 Kent E. Calder 稱為是美壓式的反應國家(reactive state),戰後長期以來官僚們奉持著吉田主義的政策,重經濟、輕軍事的平和主. ‧. 義,在外交上面追隨著美國的亞洲政策,因此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多只是依照美國. sit. y. Nat. 和官僚的劇本來演出的卡拉 OK 外交(Karaoke diplomacy),3外務省北美局與防衛. n. al. er. io. 省等官僚在外交政策上與美國進行密切的合作。然而官僚體系這種由下而上的政. v. 策制定,在 21 世紀逐步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逐漸轉向由政治家主導由上而下 決策的模式。. Ch. engchi. i n U. 官僚曾被視為是帶領日本走向經濟奇蹟,創造「日本第一」的重要功臣,4然 而隨著 90 年代泡沫經濟的崩壞,日本進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蕭條,反應過慢的. 1. Zakaria 認為後美國世界在政治、軍事上仍單極世界,但在產業、經濟、文化上已發生權力轉移。 Fareed Zakaria 著,杜默譯,後美國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年),頁 26。Richard N. Haass.―The Age of Nonpolarity: What Will Follow U.S. Dominance,‖Foreign Affairs, vol.87, no.3(May/Jun 2008), pp.44-56. 2 Samuel Huntington 認為傳統上日本會跟當時的權力大國扈從(bandwagon)而非抗衡(balancing), 因此當中國在亞洲的權力超越美國,日本可能會對中國採取扈從的戰略。Samuel Huntington 著, 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年),頁 317-318。 3 Inoguchi Takashi and Purnendra Jai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Today (New York: Palgrave, 2000), pp.1-2. 4 Ezra F. Vogel, Japan as Number One(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6). 1.

(9) 大藏省被視為是罪魁禍首,各廳間官僚只追求省益,缺乏危機處理能力。52000 年以來外務省與防衛廳(省)弊端不斷,引起了民意的強烈反彈,根據朝日新聞的 民意調查,官僚是信賴指數最低的職業,還遠比政治家來要低。 橋本行改以來,不論是自民黨或民主黨展開對行政官僚體系的改革,讓政治 家主導政策是獲得民意支持的。2001 年 1 月內閣府設置法修正案的通過擴增了 內閣府的編制,並賦與了總理大臣決策權力,小泉純一郎得以展開了強化美日關 係的官邸外交,但同時也為中日關係埋下了不定數。 政治主導對中政策,政治家在作出外交決策的同時也必須考量國內民意與國. 政 治 大 交政策所牽涉的行為者是多元的,在國際層次上權力的轉移(美國、中國),以及 立. 際政治的因素,在此雙層博弈(two-level game)下為自身謀求最大的國家利益,外. 在國內層次上決策者的轉變,都會使得日本對中外交政策面臨修正的可能。. ‧ 國. 學. 本文期望藉由文獻回顧了解國際關係典範下日本對中外交政策的思維,同時. ‧. 從外交政策分析的觀點出發,分析五五年體制日本外交決策模式以及 2001 年體. y. Nat. 制日本對中外交決策模式的轉變,以及行為者在決策模式中的角色。台灣位處在. er. io. sit. 中日兩大國間,分析日本對中外交決策模式,了解參與其中的行為者攸關我國安 全,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n. al. 二、 研究目的. Ch. engchi. i n U. v. 過去國內學者對日本對中外交政策的研究多從國際關係典範的結構現實主 義作出發,但對於其中的決策過程與行為者研究則較少,已出版的專書有何思慎 教授分析二次戰後與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維與外交路線的辯論。6蔡增家教授 從政治經濟途徑出發分析決策背後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影響因素。7楊均池 教授從省廳改造變革為出發,分析行政改革使得決策逐漸跳脫出派閥轉向為官邸 5. 堺屋太一,「官僚支配打倒のチャンスを見逃すな」,中央公論,2010 年 4 月號,頁 99-103。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 :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台北:東大出版社,1999 年)。何思 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2008 年)。 7 蔡增家,日本轉型:九零年之後政治經濟體制的轉變(台北:五南出版,2004 年)。蔡增家,誰 統治日本?經濟轉型之非正式制度分析(台北:巨流圖書,2007 年)。 2 6.

(10) 主導。8趙全勝教授從日本對中外交政策制定過程中了解到各個行為者在日中關 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大國權力關係如何影響日本對中外交。9然而國內學界對於 對中外交政策的行為者和決策研究論述相對較少,多從結構現實主義的角度作為 出發,本文嘗試由外交政策分析(Foreign policy analysis)為出發點,外交政策分析 被認為是連接國家內部單元與國際體系的橋梁,研究對象不是把國家當作行為 體,而是作為個人或組織的決策者(human decision makers acting as state),10一國 的政治文化抑或是官僚、團體組織文化都會對外交政策產生影響,這是結構現實 主義所不關注的地方,本文嘗試以此研究途徑為出發點,從行為者與決策模式分. 政 治 大. 析作為補遺之處,並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作為案例分析。. 立.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想要分析以下三點研究問題。. ‧ 國. 學 ‧. 1、 分析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提出的國內與國際政治背景,2001 年內閣府的體制 改變對於對中外交決策模式的影響為何?. Nat. sit. n. al. i n U. 3、 分析未來兩國持續發展戰略互惠關係的可能。. Ch. engchi. er. io. 扮演的角色。. y. 2、 分析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中所牽涉的議題層面以及各行為者在決策模式中所. v. 第二節 文獻回顧 國內外論述日本外交政策多從國際關係理論三大主流學派作為分析途 徑,本節將整理已出版的專書或論文的觀點作初步分類,了解既有的研究中,如 何來解釋中日關係與日本對中政策決策的演變。 國際關係主流學派的觀點較不重視外交決策者與國內政治的角色,因此本文 8. 楊鈞池,從派閥均衡到官邸主導-1990 年代日本政治體制改革之分析(台北:翰蘆總經銷,2006 年)。 9 趙全勝,大國政治—美國、日本、中國與大國關係管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年)。趙全 勝,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兼論日本對華政策制定與中日關係(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年)。 10 王鳴鳴,外交政策分析: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頁 9。 3.

(11) 將分為日本對中外交政策與外交決策兩個部分進行文獻回顧。. 一、國際關係學派典範下的日本對中外交政策 (一)現實主義學派 現實主義從相對利得(relative gains)為出發點,在無政府的國際體系架構中國 家基於自助(self-help)會全力取得保護自己的有利位置。 何思慎借用結構現實主義 Kennth Waltz 的分析架構,從國際、國內和決策者 的層次分析途徑來解釋日本對中外交政策的演變,11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大國的權. 政 治 大 現實主義學派研究日本對中政策的論文不在少數。 立. 力結構決定了國家的外交政策,因此決策者的角色並不是其討論的重點,國內以 12. Samuel Huntington 認為傳統上日本會跟當時的權力大國扈從(bandwagon)而. ‧ 國. 學. 不是抗衡(balancing),如同一戰以後的英日同盟,二戰以後的美日同盟,因此當. ‧. 美國在亞洲的角色式微,中共躍居強權的時候,日本自然會修正其外交政策. io. er. 文化觀點來解釋日本的結盟行動是依靠強者。. sit. y. Nat. ,選擇和中共和解。13Huntington 的觀點除了單純有權力轉移的因素之外,也用. John Meisheimer 也認為中國崛起將對會東北亞安全造成威脅,而日本的軍. al. n. v i n 事投攝(power projection)能力將會受限於中國,因此美國應該扮演好離岸平衡手 Ch engchi U (offshore balancer)的角色,維持在東亞地區的軍事部署。14. 川崎剛借用 Stephen Walt 的威脅平衡論分析近代的日本外交,他認為日本在 面對威脅時所採取的抗衡或扈從是以威脅對抗型、利益擴大型和霸權穩固型三者 為政策,然而如果同盟國與抗衡國間發生權力逆轉的想定時,如美國在東亞區域. 11.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2008 年),頁 33。 現實主義從國家利益與國際體系結構作為出發點分析日本對中外交政策。柯玉枝,冷戰後「日 中」外交關係之分析與展望,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年。 13 Samuel Huntington 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年), 頁 317-318。 14 John Mearheimer 著,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03 年),頁 539‐543. 4 12.

(12) 霸權讓給中國,則會發生利益擴大型的可能,15這也是日本會提倡和中國建立戰 略互惠夥伴關係的原因,屬於利益擴大型的對中外交政策。 1990 年代開始,日本國內興起了軍事上的中國威脅論,防衛省的白皮書中 稱中共的國防預算連續二十一年持續兩位數的數字增加,將對亞太地區和平造成 威脅,這種軍力上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觀點來制定對中政策是以現實主 義為分析典範的。 (二)自由主義學派 自由主義學派從絕對利得(absolute gains)為出發點,在無政府下的國際政. 政 治 大 益,軍事安全也不再是世界政治的焦點。 立. 治,國家已不是國際體系唯一的行為者。同時雙方可以藉由制度合作獲取共同利. 金熙德藉由 Joseph Nye 和 Robert Keohane 提出的互賴理論(interdependence). ‧ 國. 學. 來解釋中日關係,雙方在經貿、社會的往來,彼此都會影響到其他國國家的行為. ‧. 與決策,而互賴也需考量到敏感度(sensitivity)與脆弱度(vulnerability)。中日關係. y. Nat. 彼此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日本依賴中國出口與進口的比重在近年來已. er. io. sit. 超過中國依賴日本的比重,而在能源資源上日本在東海問題上更存在著敏感性相 互依賴。16從小泉到鳩山政府,關於東海議題的能源開發一直是日本對中外交政. n. al. 策著重的焦點。. Ch. engchi. i n U. v. 而從經濟互賴的觀點出發,雙方從比較利益法則進行垂直分工與經貿互補, 中國對日本而言不是威脅而是機遇,17日本國內興起的「中國機遇論」是基於此 典範出發的。 (三)建構主義學派 建構主議從身分與文化、規範結構作為出發,由於無法用量化的數據來佐證 理論的因果關係,因此主流國際關係學者較少用此典範作為分析途徑。石之瑜從 15. 川崎剛, 「同盟締結理論と近代日本外交―脅威の均衡論の検制」,国際政治,2008 年 12 月號, 頁 115-127。 16 金熙德,21 世紀的中日關係(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年),頁 280-283。 17 關志雄,「反駁中國威脅論」,獨立行政法人經濟產業研究所,2001 年 9 月 10 日, http://www.rieti.go.jp/users/kan-si-yu/cn/010910ntyu.html 5.

(13) 亞洲主義、文化的觀點來分析日本中國威脅論算是比較創新的觀點。18 Peter Kaztenstein 和藤重博美均從國內與國際規範的角度分析日本自衛隊角 色的演變。Kaztenstein 批判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把國家當作經濟人的假 設,並沒有預測到冷戰結束的國際變革,19他並論述日本在規範、身份、文化等 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國家的安全政策,他認為物質力量是要通過觀念結構才有意 義,國家利益是特定歷史文化環境下的產物,他認為在政府內部權力組織中制度 化的規範是軍隊受到經濟部門嚴格控制,技術官僚掌握國家權力核心,在國家與 社會關係的規範是將軍隊排除在公共事務,在跨國關係的規範則是建立在日美同. 政 治 大 共需求而被延續下來,因此日本戰後在國內安全形成反左保右的集體認同進而確 立. 盟中。在官僚角色上,Kaztenstein 也認為日本國家官僚組織在戰後由於美國的反. 定了他的國家利益。20. ‧ 國. 學. 藤重博美則認為小泉在政治主導下,在九一一後快速通過反恐三法,日本國. y. Nat. 脅的認知,逐步改變了國內民眾平和主義的規範認同。21. ‧. 內和國際積極角色的規範逐漸走向一致,小泉並連結了日本民眾對中國和北韓威. er. io. sit. 添谷芳秀認為日本應該在傳統國家主義和平和主義間找尋到平衡方法,成為 一個中等國家(middle power),藉由多邊主義的合作,22避免走向大國單邊主義的. n. al. 道路。. Ch. engchi. i n U. v. Richard Sammuel 認為二戰後的日本外交在修正主義與平和主義間形成了吉 田共識(Yoshida consensus)的外交路線,這和 Thomas Berger 認為日本戰後的國家. 18. 以亞細亞主義認同作為分析日本對中政策的演變,以石之瑜所組成的團隊為主,文化思潮的轉 變也會使得日本對中外交政策發生轉變,因此建構主義可以作為補充。台大政治系中國大陸暨兩 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http://politics.soc.ntu.edu.tw/RAEC/act03.php. 19 Peter J. Katzenstein 主編,宋偉譯,國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規範與認同(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9 年),頁 3。 20 Peter J. Katzenstein 著,李小華譯,文化規範與國家安全:戰後日本警察與自衛隊(北京:新華 出版社,2002 年),頁 131-134。 21 藤重博美, 「冷戦後における自衛隊の役割とその変容―規範の相客と止揚、そしてへ積極主 奕の転回」 ,国際政治,2008 年 12 月號,頁 95-113。 22 添谷芳秀,日本の「ミドルパワー」外交:戦後日本の選択と構想(東京:筑摩書房,2005 年),頁 217-226。 6.

(14) 認同是商業國家,在聯盟上面依賴美國,但不參與美國戰略的外交政策,23所謂 吉田主義(Yoshida Doctrine)。24這一脈所相承的是吉田茂、池田勇人、佐藤榮作、 大平正芳和宮澤喜一,相對於非主流修正主義的鳩山一郎、岸信介。然而進入 2000 年後,修正主義者占了上風,所謂吉田主義的務實派和反戰的平和主義均 被邊緣化,日本正進入新的外交路線共識的形成。25 趙全勝認為日本外交政策存在所謂中間道路的主流思想,不論保守派或自由 派的政治家上台,日本外交政策或對中政策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動,26主要是因為 戰後外務省官僚主導了外交政策的走向。. 政 治 大 由與他國互動下也會轉變,昔日日本以身為西方一員(West in Asia)的認同是他主 立 Kuniko Ashizawa 認為國家認同的價值會型塑日本的外交政策,而認同再經. 張和美、澳等民主國家發展良好關係的原因,然而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這種亞洲. ‧ 國. 學. 唯一代表的地位也面臨著挑戰,27勢必要修正其對中政策。. ‧. 學界從建構主義作出發,探討日本國內的安全認知和認同角色如何影響外交. y. Nat. 政策,28也開創了新的研究視野。. 將著重在外交決策機制上的研究。.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外交政策執行者用何種典範來觀察國際情勢,將會影響其做出決策,而本文. i n U. v. 二、日本外交政策分析相關文獻探討. 外交政策分析(Foreign policy analysis)是國際關係理論的一部分,從比較政治 23. Peter J. Katzenstein 主編,宋偉譯,國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規範與認同(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9 年),頁 317。 24 中島信吾,戦後日本の防衛政策―吉田路線めぐる政治‧外交‧軍事(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 會,2006 年),頁 92。 25 Richard J. Samuels, Securing Japan–Tokyo’s Grand Strategy and the Future of East Asia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7), pp.29-37. 26 趙全勝,「日本外交的主流思維-帶傾向性的中間路線」,日本學刊,2009 年第 1 期,頁 16-27。 趙全勝,大國政治—美國、日本、中國與大國關係管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年),頁 202-222。 27 Kuniko Ashizawa, ―When Identity matters: State Identity, Regional Institution-Building and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10, No.3(September 2008), pp.571-598. 28 Akitoshi Miyashita and Yoichiro Sato eds,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 Domestic Interests, American Pressure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p.5‐6. 7.

(15) 的觀點為出發,被認為是連接國家內部單元與國際體系的橋梁,一國的政治文 化、官僚等組織文化都會對外交政策產生影響。 從學界的著作中可以得知日本外交政策存在著官僚主導與政治主導的辯 論,本文將從既有研究中,了解中日關係中官僚與政治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官僚主導外交 Kent Calder 認為日本外交決策屬於外壓反應型外交,由於國家權力過於分 散,自民黨內的派閥分立、各省廳間權限又不明,使得日本外交在面對美國外壓 政策時缺乏主動性,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29而大藏省(財務省)、通產省(經濟產. 政 治 大 追隨美國的對中政策成了官僚們的準則。 立. 業省)、外務省北美局與防衛廳(省)等省廳官僚則肩負著與美國協商的重要角色,. 田中明彥認為由於大臣多是派閥政治下權力分贓下的結果,除了本身對外交. ‧ 國. 學. 或防衛事務缺乏了解,依賴專業性官僚所蒐集來的情報,30冷戰後內閣改組的頻. ‧. 繁更迭,事務次官才是實際上的決策中心,大臣充其量是扮演發言的角色。廢除. y. sit. io. er. 稔本身議題。. Nat. 政府委員(官僚)以及導入複數的副大臣制就是希望首相和大臣等政治家能對熟. 永野信利認為外務省事務次官除了是國際情報的中心外,也主導了外交政策. al. n. v i n 的決定和交涉,同時握有人事建議的特權,大臣通常會與予採用。 Ch engchi U. 31. 以往自民黨. 非常依賴官廳提供的情報和建議,在外交調查會所作出的決定,往往只是外務省 方針的事後承認而已。 孫崎享認為在外交政策上,當自民黨權力者的構想不切實際時,外務省官僚 也會表示反對,官僚們實際上是有自己的主意和信念的。32 辻清明認為日本官僚制和各省中心的本位主義和稟議制間密不可分,稟議制. 29. Kent E.Calder, ―Japanese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Formation: Explaining the Reactive State,‖ World Politics, Vol. 40, No. 4 (Jul. 1988), pp.517-541. 30 田中明彥,ワードポリテイクスー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の中の日本外交(東京:筑摩書房, 2000 年),頁 151-152。 31 永野信利著,外務省研究(東京:サイマル出版会,1975 年),頁 89-95。 32 孫崎享,日本外交現場からの証言: 握手と微笑とイエスでいいか(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 年), 頁 186。 8.

(16) 指的由沒有決策和領導權最基層的事務官作為起草人製成稟議書,在層層上報讓 上級長官蓋上印章,最後到達決策者的方式,33以往事務次官往往被視為決策的 中心,大臣實際上只是扮演發言的角色。 Lunus Hagstrom 認為日本對中外交政策的制定所牽涉的官廳除了外務省與 防衛省之外、經濟產業省、財務省和農林水產省和經濟企劃廳都包含在內,而稟 議制這種由下而上(bottom up model)的政策制定模式也成為慣例,通常由亞洲局 中國課的擔當官主導政策撰寫,而後交由首席事務官,轉由亞洲局長,在端賴議 題轉由更高層的事務次官、審議官,甚至是官房長官來批准。34. 政 治 大 官僚在主導對中政策的同時也包含了各個利益團體的意見在內,其中也包含經 立. 豬口孝用官僚主導、大眾包含型多元主義來說明日本政治系統和對外政策,. 35. 團連等財界團體在內。. ‧ 國. 學. 總結而言,此派學者認為在政、官、財鐵三角外交決策模式中,官僚扮演了. ‧. 主導的角色,而政治家只是扮演事後承認的角色。. y. Nat. (二)政治家主導外交. er. io. sit. 趙全勝認為日本對中政策在高度敏感的議題上是由內閣所決定,如 1972 年 中共與日本的建交,外務省官僚(局級)一周到自民黨總部匯報外交政策審議過. al. n. v i n 程,外交政策由政治領袖和自民黨政調會作出決定,官僚僅在日常工作和爭議性 Ch engchi U. 較少的問題上作出決策,而外務省地位也會因省廳間的衝突而削弱權力,36其認 為亞洲局在對中外交政策上一直是少數非主流意見,自民黨派閥內的政治主導才 是關鍵。田中明彥也認為外交政策在有爭議性或危機的議題上會由政治家主導, 例如在 1972 年中日建交是由自民黨內三派協定所決定。37. 33. 辻清明,日本官僚制研究新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149-151。 Lunus Hagstrom, Japan’s China Policy-A Relational Power Analysis(London: Routledge,2005), p.70. 35 豬口孝著,現代日本外交-世紀末変動のなかで(東京:筑摩書房,1993 年),頁 68。 36 趙全勝,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兼論日本對華政策制定與中日關係(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年),頁 92-93。 37 田中明彥,ワードポリテイクスー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の中の日本外交(東京:筑摩書房,2000 年),頁 151-152。1972 年建交由自民黨內的田中派、大平派、三木派在黨內所達成與中共建交 的協定。 9 34.

(17) 豬口孝將官僚與政治家的關係區分為二,多數的政治家通常由官僚設定政策 框架後,微觀的部分在由政治家介入,而主導外交與防衛政策的政治家多被視為 有信念的政治家,38當政治家嘗試主導外交政策時甚至會和官僚所制定的既定路 線發生意見相左的意見,如金丸信、小澤一郎、竹下登、安倍晉太郎、宮澤喜一 等。39 竹中治堅首先提出 2001 年體制取代五五年體制外交決策,他認為在五五年 體制中首相實際上並沒有政策立案的必要權力,在當時是以二重權力或者是闇將 軍為主導,首相充其量只是派閥妥協下的產物。2001 年 1 月的行政改革、2001. 政 治 大. 年 4 月小泉就任總理,竹中認為 2001 年體制使得首相為主的政治家主導政治立 案握有必要的權力。. 40. 立. 楊永明認為小泉純一郎直接訴諸民意的民粹主義政治,迎合了多數民意的民. ‧ 國. 學. 族主義訴求,在與布希時代美國新保守主義的外交政策結合下,日本往普通國家. ‧. 更邁進一步,41而小泉的對中強硬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獲得民意背書的,42戰後. y. Nat. 日本政治世代與人民並沒有經歷過二戰的歷史記憶,因此對於中國將所有議題都. al. er. io. 外交。. sit. 連結到歷史認識上,已感到不奈,主張中日間要建立新的關係,而非以往的援助. n. v i n 信田智人提出日本版同心圓來解釋 C h 2001 年內閣法修正後小泉的外交決策模 engchi U. 式,小泉在制定外交政策是略過了自民黨政調會的共識形成與官廳緩慢的秉議制 立法過程,訴諸與聯立政黨、在野黨的合作,以及強大民意的支持形成以首相官 邸為同心圓展開的外交決策。43在外交與防衛政策上需要統合各省廳的意見,決 策權力從外務省到首相官邸轉移,也使得總理大臣擁有更大的權力發揮領導權。. 38. 豬口孝著,現代日本政治の基層(東京:NTT 出版,2002 年),頁 114。 同前註,頁 131。 40 竹中治堅,首相支配-日本政治の変貌(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6 年),頁 252-259。 41 川島真、楊永明、松田康博、清水麗著,日台関係史 1945-2008(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頁 212。 42 Susan L. Shirk 著,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 年),頁 181-182。 43 信田智人,冷戦後の日本外交―安全保障政策の国内政治過程(京都:Minerva 書房,2009 年), 頁 61-62。 10 39.

(18) 44. Richard J. Samuel 認為 2001 年的改革是日本首相前所未見的總統化,第一是 強化首相議題設定的能力,第二是設立了內閣府,內閣府包含了原來的總理府以 及防衛廳。45 Kent E. Calder 也修正其官僚主導下反應式外交的看法,他認為 2001 年內閣 法修正法案使得總理可以在內閣會議中提出關鍵政策,強化由上至下(top-down) 的總理領導,改變傳統由下而上(bottom-up)的日本決策模式,使得官房長官得以 站在戰略高度上,避免傳統省廳之間的派閥主義。46. 政 治 大 修正過後,首相官邸成了影響力最大的決策中心,而政調會、族議員和省廳的影 立 建林正彥在針對日本國會議員所作的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 2001 年內閣法. 響則大幅下降。47. ‧ 國. 學. 何思慎認為日本外交決策逐漸從以外務省為中心,轉向以國會為中心向國民. ‧. 直接參與的轉變,由官僚主導轉向政治家主導,小泉對外務省中國派官僚的改革. y. Nat. 與介入人事任命即是例證。48. er. io. sit. 金熙德、金贏認為小泉上任以來日本決策模式發生逆轉,49戰後日本決策過 程下而上的程序和尋求全體一致的共識,官僚主導了政策的制定,小泉官邸外交. n. al. Ch. 的特色,藉由上而下的決策,取代外務省主導,. engchi. v i n 直接訴諸輿論與民意,藉由非 U. 50. 制度性的改革與立法,總理官邸主導了日本外交的走向。 小澤一郎主張,日本以往由官僚主導政策的方式應該改變,透過加強首相官 44. Tomohito Shinoda, Koizumi Diplomacy –Japan’s Katei Approach to Foreign and Defense Affair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p.85. 45 Richard J. Samuels, Securing Japan – Tokyo’s Grand Strategy and the Future of East Asi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7), p.85. 46 Kent E. Calder, Pacific Alliance-Reviving U.S.-Japan Relations(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149-150. 47 建林正彥以 1987 年和 2002 年針對國會議員所作的調查,以安保外交、經濟、政治改革等政策 為分野。松村岐夫、久米郁男,日本政治変動の 30 年―政治家、官僚、団体調査に見る構造変 容(東京:東洋新聞新報社,2006 年),頁 76-83。 48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2008 年),頁 26-27。 49 金熙德, 「日本政治結構的演變趨勢」 ,日本學刊,2006 年 1 期,頁 83-95。金贏,密室與劇場— 現當代日本政治社會結構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頁 136。 50 Tomohito Shinoda, Koizumi Diplomacy: Japan’s Kantei Approach to Foreign and Defense Affair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 p.83. 11.

(19) 邸的機能,讓執政黨與內閣一體化,同時各官廳也應該由政務次官來負責,由官 僚擔當的政府委員的國會答辯應該全部廢止,而由大臣和政務次官來取代,最終 的責任應該由政治家承擔。51各省廳應該有執政黨政治家加入政策立案,避免官 廳在內部政策過程中缺少透明化,而官僚則應保持政治中立純粹扮演輔助政治家 的角色,這才符合民主主義。52 菅直人也呼應了小澤的主張,菅直人說明設立國家戰略局的目的在於改變官 僚主權和官僚內閣制,而由大臣、副大臣、政務官政務三役會議主導。53 除了政、官、財三者的角色外,毛里和子認為日本對中外交所牽涉的行為者. 政 治 大 ,而當政治主導成為常態,外交決策上也跳脫出過往的黑箱子(black 立. 包含了政府、經濟界和輿論,輿論會對政府施壓,進而在對中政策上具有一定的 54. 影響力. box)、缺乏透明的決策,勢必需要考量民意的看法作出決斷。. ‧ 國. 學. 川島真認為民主黨政治主導的對中外交,太重視輿論的轉變導致其外交政策. ‧. 缺乏一致性,中國問題的內政化更使得政治家不能忽視民意支持的變化。55. y. Nat. 總結學者的文獻分析基礎上,我們可以得知政、官、財三者的角色是互為影. er. io. sit. 響的,然而在日中關係上輿論、民意、美國、在野黨等所扮演的角色也十分重要, 由其在人民所關心的議題上,政治主導必須考量到民意的走向。因此本文將以. al. n. v i n 政、官、財鐵三角決策模式,結合同心圓多元決策模式的架構,來分析日中戰略 Ch engchi U 互惠關係中,各行為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51. 小澤一郎,日本改造計画(東京:講談社,1993 年),頁 55-61。 同上註,頁 62-63。 53 菅直人, 「いま真に新しい政治がうまれている」 ,世界,2009 年 12 月號,頁 65。菅直人,大 臣(東京:岩波新書,1998 年)。 54 毛里和子著,徐顯芬譯,中日關係—從戰後走向新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頁 178。 55 筆者與川島真教授訪談,川島真教授提出的看法(2011 年 1 月 25 日,東京大學駒場校區)。 12 52.

(20)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一、 研究途徑 分析日本對中政策最常借用 Kennth Waltz 在人、國家、戰爭中所建立起來的 層次分析法,從決策者行為、國內結構、國際無政府狀態,作為了解外交政策 產出的系統分析。 然而外交政策分析雖然隸屬於國際關係理論,但研究對象不是把國家當作行 為體,而是作為個人或組織的決策者(human decision makers acting as state),56. 政 治 大 交政策分析(foreign policy立 analysis)的焦點。. 因此決策者如何看待國內政治結構與國際政治的變化,進而做出外交決策,是外. ‧ 國. 學. 本文將借用鐵三角決策模式與同心圓決策模式的架構,將兩者分析架構結合 起來解釋日本對中外交決策模式的轉變,同時應用在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案例. sit. y. Nat. 二、 研究方法. ‧. 上。. al. er. io. (一) 歷史比較分析法. v. n. 本研究藉由歷史比較分析法(historical/comparative research)作為分析方法,. Ch. engchi. i n U. 藉由政府的官方文件、期刊論文、民意調查等資料作為分析。歷史比較研究是一 種質性分析法,通常從一個特別的理論典範作為出發,57因此本文將借用鐵三角 決策模式、同心圓模式的多元因素決策,兩者結合作為分析架構,了解各個行為 者在對中外交決策上所扮演的角色。 (二) 文獻研究法 本論文屬於對外政策研究的範圍,在對外政策研究中,通常將文獻研究法和 調查研究法作結合,筆者通過官方發表的外交青書、防衛白皮書文獻作為了解日. 56. 王鳴鳴,外交政策分析: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頁 9。 Earl Babbie 原著,林佳瑩、徐富珍校訂(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2004 年) ,頁 432-433。 13. 57.

(21) 本對中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和目標,但是此研究方法的弊端在於無法切確了解該 國貫徹執行其政策的方法,58通常輔以調查研究法來檢視其成效,因此藉由訪問 參與政策學者、外務省解密檔案和外交官僚的回憶錄作為輔證資料。 (三) 個案研究法 研究日本對中外交決策的面向廣大,從政治、經濟、外交等,為了將焦點聚 焦,避免研究範圍過大,本文將以日中關係中個別事件作為探究,尋找變項和理 論細部的延伸,檢驗問題的所在。59. 治 政研究範圍與限制 大. 第四節. 立. 一、 研究範圍. ‧ 國. 學. (一)時間範圍. 本文分析自 2001 年內閣府體制變革前後的日本對中外交政策的決策機制,. ‧. 並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為案例分析,了解決策模式與行為者在其中的角色,作為. y. sit. al. er. io. (二)內涵範圍. Nat. 論述的焦點。. v. n. 日本對中外交政策也包含在與美國關係、台灣議題在內,本文將從案例分析. Ch. engchi. i n U. 來了解外交決策模式的展開,並以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為例。. 二、 研究限制 外交決策分析需要進行調查研究,本論文由外務省解密文件、外交官回憶錄 以及訪談學者作為研究佐證,同時也待外務省更多情報解密公開,和決策者的回 憶錄發行。. 58. 閻學通、孫學峰著,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頁 24。 Arend Lijphart,―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5, No.3(1971),pp.690-693 14 59.

(22) 第二章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之意涵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分居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兩國便占了東亞地區 GDP 的六成左右,1兩國的經貿往來呈現緊密的互賴,日中關係的發展牽動亞太 地區的安全情勢。 2001 年-2006 年間小泉純一郎任內六次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了中日關係的緊 張,日中關係呈現政冷經熱,甚至逐步往政冷經涼的低盪期邁進。低盪的中日關 係不利於美國的東亞戰略佈局,同時也損害日本經濟界在中國的利益。. 政 治 大 惠關係,並對參拜靖國神社議題持保留態度,極力修補日中關係。 立. 2006 年 10 月安倍晉三上任總理大臣後,旋即首訪中國呼籲兩國建立戰略互. ‧ 國. 學. 戰略互惠關係的建立與國內、國際政治的情勢有一定的關聯性,本章嘗試從 歷史的爬梳來理解、分析其所代表的意涵。. ‧. Nat. sit. y. 第一節 戰略互惠關係提出的背景. n. al. er. io. 自 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日本藉由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 n U. v. Investment, FDI)、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提供中國. Ch. engchi. 所需要發展的資金與技術,帶動了中國的經濟成長,80 年代是兩國關係最密切 的時期,雙方在政經、文化合作等交流緊密,菅直人也曾經在 1980 年代參加胡 耀邦所帶領的日中青年交流團,中日兩國民間好感度達到最高,1989 年的天安 門事件日本人的中國觀急轉直下,透過媒體的傳播與放送,對中國的看法由友好 逐步趨壞。 20 世紀 90 年代後,雙方經濟逐漸呈現此消彼長的狀態,日本深陷於泡沫經 濟的泥淖,直至今日尚未恢復。對比日本經濟失落的二十年,中國則在 1992 年 鄧小平南巡後開啟另一波投資熱潮,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湧入,此消彼長下,憂 1. 1968 年來日本國家 GDP 一直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 年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日退居第三位。 15.

(23) 心產業空洞化的中國威脅論開始抬頭。2 2010 年中國 GDP 正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經濟成長依 賴中國的消費動能,冀望中國市場帶領其走出內需不振,經濟上的「中國特需論」 取代「中國威脅論」成為國內的主流觀點。3 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軍事預算連續 21 年呈現 2 倍數增長,1995、 96 年的台海危機更興起了軍事上的「中國威脅論」4,1998 年江澤民訪日時曾提 出建立戰略互惠關係的提議,但是遭到日方的拒絕,日方認為「戰略」二字包含 軍事意味,與美日軍事同盟有所違背。5. 政 治 大 設置修正案通過後,擴大了內閣官房的組織編置,同時首相被賦予關鍵決策與主 立 二十一世紀以來,日中關係進了新的發展階段,2001 年 1 月日本內閣組織. 導權力。2001 年 4 月小泉純一郎高舉著結構改造與打破自民黨的旗幟上台,在. ‧ 國. 學. 日本政治與外交上掀起了一連串的改革,在外交關係上藉由一連串修法強化了美. ‧. 日關係,支援美國的反恐戰略。隨著美日關係的升溫,中日關係卻因為小泉持續. io. er. 一、小泉內閣(2001 年 4 月 26 日-2006 年 9 月 26 日). sit. y. Nat. 參拜靖國神社陷入政治僵局,逐漸由政冷經熱轉往政冷經涼的可能。. 2001 年 4 月 26 日小泉純一郎挾帶著基層的高支持度在自民黨總裁擊潰黨內. al. n. v i n 最大派閥橋本派的領袖橋本龍太郎,順利當選為 87 任日本首相,小泉在競選之 Ch engchi U 初,為了與橋本爭取遺族會的選票,因此表示若當選將在 8 月 15 日二次大戰結. 束日前往靖國神社參拜,此政見埋下日後五年多任期中,日中關係崎嶇顛簸的命 運。 2001 年 1 月內閣府修正案通過後,內閣官房的編制大幅擴充,以首相官邸 為中心展開官邸外交的決策模式成為可能。小泉在競選之初便聲稱要改變自民黨 2. 高井潔司編著,日中互相理解のための中国ナショナリズムとメデイ分析(東京:明石書店, 2005 年),頁 168。 3 小原雅博,東アジア共同体―強大化する中国と日本の戦略(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2005 年), 頁 260。 4 Robert G. Sutter,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Power and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Lanham: Rowman&Littlefield, 2010), p.177. 5 殷燕軍著,飯塚喜美子譯,日中国益の融合と衝突(東京:日本僑報社,2008 年),頁 256。 16.

(24) 傳統的決策結構,獲得基層民意的支持而成為首相。隨著媒體對中國問題的關注 與報導,對中外交內政化,輿論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在靖國神社參拜與瀋陽大 使館事件上,小泉充分利用輿論的支持,將外務省進行改造,弱化過去主導對中 政策的中國派(China school)。6 2002 年 11 月 28 日小泉個人的外交諮詢機構「對外關係工作小組」向小泉 提交《21 世紀日本外交基本戰略》的政策報告,報告中提到日本要如何應對過 去 150 年間未曾出現的強大中國,將是 21 世紀初日本對外關係中最重要的課題, 7. 然而因為靖國神社所引發的歷史認識問題,使得日本的對中外交陷入了僵局。. (一)參拜靖國神社. 政 治 大 1985 年 8 月 15 日中曾根康弘因為在此日參拜靖國神社而在中國引起反日示威遊 立. 基於二次大戰而引起的歷史問題,在過去一直是日中關係最不穩定的因素,. 行,並導致主張對日友好的胡耀邦總理在黨內強硬派的壓力下下台。1996 年 7. ‧ 國. 學. 月 29 日橋本龍太郎任內也以總理大臣的身分參拜過一次,然而不同的是二者都 在中國的反對下而停止參拜的行為,唯獨小泉不顧中國與日本國內財界的反對持. ‧. 續每年參拜,並在其卸任之前完成八一五參拜的政見。. y. Nat. sit. 小泉時代日中關係陷入了戰略敵對的狀態,兩國關係陷入 1972 年關係正常. n. al. er. io. 化以來的最低潮,8其中根本的原因出在小泉在任內六次參拜靖國神社導致雙方. i n U. v. 政治高層與民間情感均陷入低潮,中日兩國敵對的民族主義升至高峰。. 6. Ch. engchi. 金熙德,21 世紀初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年),頁 216。 金熙德,21 世紀的中日關係(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年),頁 438。 8 Ming Wang. Sino-Japanese Relations-Interaction,Logic,Transformation(Washington: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06), p.29. 17 7.

(25) 表 2-1 小泉參拜靖國神社 日. 期. 事. 件. 相 關 註 記 顧慮中國反對,避開 8 月 15 日參拜。. 2001 年 8 月 13 日. 第一次參拜靖國神社. 2001 年 10 月 8 日. 跳過外務省的安排,進 入大使館與武大偉大 小泉以首位自民黨總理身分參 使見面。9小泉表示對侵 觀盧溝橋以及抗日戰爭紀念館。 略戰爭中國死難者表 示哀悼。. 2002 年 4 月 21 日. 第二次參拜靖國神社. 2002 年 5 月 8 日. 瀋陽大使館事件. 政 治 大 第三次參拜靖國神社 立 第四次參拜靖國神社. 2006 年 8 月 15 日. io. 資料來源:作者製表. 第六次參拜靖國神社. al. y. ‧. Nat. 2005 年 10 月 17 日 第五次參拜靖國神社. 完成八一五參拜。. sit. 2005 年 4 月. 以日本欲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 5 月 24 日中國副總理 任理事,在中國網路掀起反對簽 吳儀突然取消與小泉 名連署,並在上海、北京各地發 的會談。 生大規模反日示威遊行。. 學. ‧ 國. 2004 年 1 月 1 日. er. 2003 年 1 月 14 日. 輿論抨擊外務省中國 派過於軟弱,外務省中 國課人事懲處。. n. v i n Ch 外務省中國課在過去與中國接觸時,多半會顧及中國官方與民間的感受,重 engchi U. 視對中國的「面子外交」,而在檯面下運作。10然而隨著日本國內對中國問題的. 關注,輿論開始抨擊外務省內中國派(China school)過於軟弱,11顧及中方立場而 損及日本的利益。在歷史問題上,日本戰後出生新一代的政治家開始主張日本不 應該在此議題上讓步,而輿論也認為這是日本的國內事務,政治家不應該顧及中. 9. 飯島勳, 「世界から認められた小泉劇場の舞台裏」 ,中央公論,2011 年 7 月號,頁 60-67。 河東哲夫為外務省官僚出身的外交官。河東哲夫,外交官の仕事(東京:草思社,2005 年),頁 195。 11 外務省在入省之後,依駐派單位國家的語種區分為美國派(America school)、中國派(China school)、俄國派(Russia school)等,而美國派以外務省北美局為主,中國派以外務省亞洲大洋洲 局中國課為主。河東哲夫,外交官の仕事(東京:草思社,2005 年),頁 195。 18 10.

(26) 國的看法而做出決斷。12 2001 年 10 月 8 日小泉一日往返中國進行實務訪問,這是小泉參拜靖國神社 後第一次訪問中國,也是戰後首位以自民黨總理身分參觀抗日紀念館和盧溝橋的 政治家。13小泉在外交決策上面,利用了內閣府體制上的變革,形成了以官邸為 中心的決策模式,在這一次參訪中,小泉並未透過外務省中國課的安排,便進入 北京駐日大使館與武大偉會面,是第一位進入中國大使館的日本首相。14在訪中 期間,中方向日本表示希望首相停止參拜靖國神社,以免傷及中國人民的民族情 感,15然而小泉並沒有因此停止參拜,進而使得雙方政治高層自此中斷互訪,長 達五年之久。 (二)外務省人事任命. 立. 政 治 大. 外相田中真紀子是小泉能夠當選總理的最大功臣之一,其繼承其父田中角榮. ‧ 國. 學. 在對中政策上的看法,主張與中國友好,大選後小泉論功行賞讓其擔任外相,在. y. Nat. 衝突。. ‧. 上任之初並稱外務省為「伏魔殿」,宣稱要改革外務省,與省內的官僚幹部產生. er. io. sit. 2001 年 1 月對於在非政府間組織參加阿富汗重建國際會議問題的問題上, 事務次官野上義二與田中真紀子發生衝突,被視為唯一外交族議員的鈴木宗男曾. al. n. v i n 擔任官房副長官,與外務省官僚關係密切,彼此針鋒相對下,小泉當機立斷立即 Ch engchi U. 撤換了外務省事務次官野上一二、外相田中真紀子和當時擔任眾議員營運委員長. 12. 毛里和子著,徐顯芬譯,中日關係—從戰後走向新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頁 141。 13 霞山會編,日中関係基本資料集―1972 年―2008 年年表(東京:霞山會,2008 年),頁 226。 14 飯島勳擔任小泉內閣的秘書官,在小泉任內外交出訪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小泉在 2001 年 10 月 8 日訪問中國期間,並沒有依照外務省中國課所提出宣言和行程。飯島勳, 「世界から認めら れた小泉劇場の舞台裏」 ,中央公論,2011 年 7 月號,頁 60-67。飯島勳,実録小泉外交(東京: 日本經濟新聞社,2007 年),頁 38。 15 2001 年 10 月 8 日小泉訪日期間中國國家主席仍是江澤民,一直要到 2003 年江澤民卸去國家軍 委主席後才算完全將權力交棒給胡錦濤。在對日外交政策上,江澤民著重在歷史議題,1998 年 江澤民訪問日本期間著中山裝與天皇會面,並且在中日共同聲明(中日關係第三份政治文件)上要 求明確寫上歷史認識議題,遭日方婉拒,而日本國內民意也對江澤民的訪日行持負面看法。胡錦 濤雖然在對日政策上走向務實的新思維外交,但仍須顧及國內民族主義高漲以及黨內強硬派的看 法,歷史議題也是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中,雙方存在歧見與討論的中心。 19.

(27) 鈴木宗男的職位。16 田中除了在政策上與外務省固有路線不合之外,17也欲插手省內人事任命, 在田中與官僚衝突下,外務省政策與人事任命都陷於空轉,甚至也與小泉意見有 所不同,最後仍由首相官邸敲定人事任命,18 此外小泉也介入了外務省中國課 的人事任命案,任命出身美國派的秋葉剛男擔任外務省中國課課長。 (三)瀋陽總領事館事件 2002 年 5 月 8 日五位來自北韓的脫北者進入位於瀋陽的日本總領事館尋求 政治庇護,中國武警進入有的總領事館內逮捕難民,引起日本國內輿論嘩然,抨. 政 治 大 本與中共建交三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也因此停辦,小泉和明仁皇太子的訪中行也因 立. 擊外務省的反應過於軟弱,日本對中看法趨加惡化。19原本預計在 9 月舉行的日. 而中斷,雙方高層的互訪更趨冷凍。. ‧ 國. 學. 5 月 10 日眾議院會議就川口順子外相在議場中說明事件原由,中國外交部. ‧. 劉古昌助理表示中共武警在未經過總領事館同意下進入逮人,但隨後中國政府表. y. Nat. 示是經過日方同意,並未違反維也納公約。20. n. (四)反日遊行. al. er. io. 長等人均受到處分。. sit. 7 月 4 日針對外務省的處分案就出爐,從駐中大使到亞洲太洋州局中國課課. Ch. engchi. i n U. v. 2005 年 2 月安南聯合國秘書長在記者會中發言表示: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 事國在亞洲增加一席應該為日本」,在中國輿論引起軒然大波,網路上掀起反對 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連署活動。 2005 年 4 月初中國日本大使館、上海總領事館開始示威遊行,並擴及各地,. 16. 谷內正太郎、高橋昌之,外交の戦略と志―前外務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は語る(東京:産経新聞 社,2009 年),頁 179。 17 田中真紀子在對美、對中外交政策上的看法也與外務省既有路線不同。在與美國副國務卿阿米 塔吉會面時,田中臨時以理由推拖,並曾透過電話與唐家璇聯繫,表示今後外務省將不再批給李 登輝的簽證。同上註,頁 172。 18 同上註,頁 173-174。 19 田中明彥,アジアの中の日本(東京:NTT 出版,2008 年),頁 301-302。 20 霞山會編,日中関係基本資料集―1972 年―2008 年年表(東京:霞山會,2008 年),頁 332-333。 20.

(28) 波及了日本在中國投資的相關企業。 正當反日遊行高漲之時,2005 年 4 月 23 日,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與日本首 相小泉純一郎在雅加達所舉辦的亞非高峰會見面,胡錦濤提出透過對話機制來解 決兩國的歧見,並與小泉達成共識。5 月 13、14 日日中之間就因為此緊張情勢 展開第一次的總合政策對話21,日方代表為外務省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中方代 表則為熟悉日本事務的外交部副部長、國務委員戴秉國,雙方在歷史認識、台灣 問題、教科書修改和東海油氣田、日本入常、朝核問體等上進行討論。22 日本 在一開始並不稱之為戰略對話,而以綜合政策對話稱之,此外司局長級的東海問 題磋商也跟著展開。23 (五)中國機遇論. 立. 政 治 大. 2002 年 4 月小泉在前往海南島參加博鰲論壇時提到中國是發展的機遇而非. ‧ 國. 學. 威脅,並向中國總理提議建立日中經貿關係協商機制,2002 年 10 月 15 日第一. ‧. 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每年舉行一次,自 2005 年 12 月東京第四次磋商結束為止,. y. Nat. 共舉行了四次,日本透過此平台在知識財產權、農產品進出口、反傾銷上與中方. er. io. sit. 交換意見,並簽署了中國對日本出口煤炭和中方從日本進口節能環保技術為核心 的第六期中日長期貿易協議,此協議為 2006-2010 年中日兩國的貿易建立的框. al. n. 24. 架。.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廣大的市場與需求動能,帶動了日本經濟的成長,經濟層面上的中國機 遇論逐漸取代中國威脅論蔚為主流,在經貿上面雙方往來熱絡。2003 年日本對 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超越美國成為第一。25 2005 年在中國所引發的大規模反日遊行,對日商在華投資造成衝擊。2006 年日本對中直接投資項目比去年減少了 20.77%,實際投資金額更減少了 9.58%, 21. 谷內正太郎、高橋昌之,外交の戦略と志―前外務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は語る(東京:産経新聞 社,2009 年),頁 35。 22 王新生,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 政治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年),頁 275-277。 23 金熙德,21 世紀初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年),頁 230。 24 李建民,冷戰後的中日關係史(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年),頁 381。 25 Thomas U. Berger and Mike M. Mochizuki and Jitsuo Tsuchiyama, Japa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Foreign Policies of an Adaptive State(London: Lynne Rienner, 2007), p.245. 21.

(29) 26. 日中政治關係的不穩危及經濟界在中國的龐大利益。 日本財界最重要的團體,經團連與經濟同友會多次發表建言書表示,反對小. 泉參拜靖國神社,危及日本企業的國內外投資環境,並表示修補與中國和韓國的 關係是日本建立東亞共同體、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關鍵。27 日本財務省發表的 2006 年度貿易統計,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 貿易夥伴,28也在 2006 年 10 月 8 日安倍晉三上台不久後,旋即訪問中國,呼籲 雙方建立戰略互惠夥伴關係。 二、安倍內閣(2006 年 9 月 26 日-2007 年 9 月 26 日). 政 治 大 小泉時代因為靖國神社參拜使中日關係陷入僵局,雙方高層互訪中斷,然而 立. 在事務性層次上面又缺乏制度性的協商機制。2005 年 2 月中國透過外交途徑,提. ‧ 國. 學. 議就台灣以及朝核問題與日本協商,292005 年 3 月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 ‧. 會結束最後一天的記者會上,表示對日關係改善的條件在於恢復(一)元首交流(二). sit. y. Nat. 日中友好的戰略研究(三)妥善解決歷史問題,在中日關係低盪時,首次表明戰略. io. al. n. 規模的反日遊行。. er. 關係的可能。4 月以日本參與聯合國安理會理事國為導火線,在中國各地掀起大. Ch. engchi. i n U. v. 正當中國反日遊行高漲時,中國首先向日本提出戰略對話的想法,中方認為 正因為中日關係不穩定才必須進行戰略對話,30但是日本方向認為戰略對話是用 來表示有共同價值觀和戰略觀的盟國而言,因此以總和政策對話稱之。31. 26. 江瑞平,「論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的經濟含義」 ,日本學刊,2007 年 04 期,頁 54-63。 「Recommendations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Working to Build Confidence with East Asian Contries」,経済同友会,2006 年 3 月 29 日, http://www.doyukai.or.jp/en/policyproposals/articles/pdf/060501.pdf 28 若包含香港在內,2004 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最大貿易夥伴。「財務省貿易統計 2006 年」 , 財務省,http://www.customs.go.jp/toukei/shinbun/trade-st/2006/200638f.pdf 。 「財務省貿易統計 2004 年」 ,財務省,http://www.customs.go.jp/toukei/shinbun/trade-st/2004/200438f.pdf 29 毛里和子著,徐顯芬譯,中日關係—從戰後走向新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頁 200。 30 同上註,頁 208。 22 27.

(30) 總合政策對話開始於 2005 年 5 月 13、14 日,日方代表為事務次官谷內正太 郎,中方則為主管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戴秉國。總和政策對話的溝通機制在安倍 上台後建築戰略互惠扮演了關鍵的平台。 (一)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提出 2006 年 2 月國務委員戴秉國訪日展開第四次日中戰略對話,當時日方代表 是谷內正太郎事務次官和亞洲太平洋局長,中國方面則是除了戴秉國之外還有駐 日大使王毅,事務協商後,雙方代表皆認為小泉會在今年卸任前夕完成其在八一 五參拜的政見。. 政 治 大 神社是干涉國內事務,民意會引發反彈。而中方則向谷內傳達希望下一任首相不 立 谷內對戴秉國表示日本民意認為小泉若因為中國和韓國的反對而停止參拜. 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意思。32谷內事務次官在協調下於 2006 年 5 月加拿大所舉行. ‧ 國. 學. 的亞洲合作對話實現了日中外相會談,促進雙方高層政治互信。. ‧. 2006 年 9 月第六次戰略對話在東京舉行,9 月 26 日就在安倍就任第 90 任日. y. Nat. 本首相的當天,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將安倍上任後欲訪問中國的消息傳達給國務. al. er. io. 9 日安倍訪中的行程。33. sit. 委員戴秉國,並轉由中國內部高層討論,28 日中國方面便表示同意 10 月 8 日、. n. v i n 安倍晉三上台首先訪問中國,修補兩國低迷的關係,並提出日中戰略與互惠 Ch engchi U. 關係的想法。在政治意識型態上面,安倍與小泉同屬保守派,主張強化與美國安 保的合作,然而日中關係的低盪,使得兩國有政冷經熱朝向政冷經涼的局面,同 時也不利盟國美國的在東亞的戰略佈局,因此日本勢必得打破僵局。 2006 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國,而在區域事務上,重開 北韓核武議題的六方會談、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等議題都需要中國的協助, 31. 谷內正太郎、高橋昌之,外交の戦略と志―前外務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は語る(東京:産経新聞 社,2009 年),頁 34。 32 同上註,頁 36-37。 33 安倍晉三在擔任小泉純一郎官房長官時間便表示小泉下一任首相應該繼續參拜靖國神社。然安 倍上任後即欲打開低盪的中日關係,谷內事務次官向安倍表示應該在參拜議題上表示曖昧戰略, 安倍則表示若中國不同意其訪中行程,將繼續參拜靖國神社,谷內正太郎事務次官也將此傳達與 中方,中方同意後成功完成訪中行的事前協商。同上註,頁 40-41。 23.

(31) 這是安倍上任後立刻訪問中國的主因。34 2007 年 1 月第七次的總合政策對話後,日本同意中國所使用的戰略對話一 詞。35 2007 年 4 月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進行融冰之旅訪日期間,雙方再度確 認戰略互惠關係的相關內容,同時就東海問題達成達成五點共識。 (二)自由與繁榮之弧 2006 年 11 月 30 日外相麻生太郎在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的演講 –「創建自 由與繁榮之弧,拓展日本外交的水平線」,首次揭櫫了自由與繁榮之弧的概念。 麻生在其外交藍圖構思上,圍繞著中國俄羅斯之外和包含蒙古、東協、中南半島、. 政 治 大 榮之弧外交政策並寫入 2007 年的外務省的外交青書當中,麻生表示今後日本外 立. 和中亞各國等歐亞大陸各國加強關係,似乎隱有中國包圍網的雛形。36自由與繁. 交在三大支柱 – 日美同盟、國際合作、重視亞洲各國關係之外,將加上第四個. ‧ 國. 學. 支柱 –自由與繁榮之弧,今後日本要開啟有主張的價值觀外交。37. ‧. 安倍提出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外交政策後,更加強化與美、日、澳、印等自由. y. Nat. 民主國家的政經合作,訪問澳洲時與霍華德簽署日澳安保合作共同宣言。. er. io. sit. 冷戰後日本依循著美國對中外交的基軸,在軍事上圍堵(containtment)與經濟 上交往(engagement)所形成的圍合政策(congagement),38因此在提倡與中國建立. al. n. v i n 戰略互惠關係的同時,在軍事依舊提防中國,展開對沖戰略(hedging strategy), Ch engchi U 2007 年 8 月日本與美日澳印新加坡五國進行軍事演習,日本媒體共同通信社認. 為是針對中國,2007 年包含中國在內的上海合作組織在俄國境內展開了演習。39. 34. 古森義久,日本に挑む中国―いまそこにある危機とは何か(東京:PHP 研究所,2007 年),頁 3-4。 35 石原忠浩, 「日中簽署第四公報後的日中關係與台灣」 ,戰略安全研析,第 38 期(2008 年 6 月), 頁 45-48。 36 「自由と繁栄の弧をつくる」 ,外務省, 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enzetsu/18/easo_1130.html 37 「第 166 回国会における麻生外務大臣の外交演説」 ,外務省, 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enzetsu/19/easo_0126.html 38 筆者曾請教田中明彥,日本在自由與繁榮之弧下對中圍交政策(congagement)的展開,他認為單 就日本的軍事力量不可能對中國進行圍交政策,換句話說日美同盟依舊重要(2008 年 1 月 12 日,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39 殷燕軍著,飯塚喜美子譯,日中国益の融合と衝突(東京:日本僑報社,2008 年),頁 257。 24.

(32) 在安倍時代經濟因素是建構戰略互惠關係的主要原因,在日中雙方的共同聲 明中,雙方表明要基於共同的戰略建立互惠關係而此份文書中提及歷史的部分很 少,也可見歷史問題雙方歧見仍深,此外在軍事關係上雙方缺乏信心建立措施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CBMs),強化美日軍事同盟是安倍外交的重心。 三、福田內閣(2007 年 9 月 26 日-2008 年 9 月 24 日) 2007 年 9 月 23 日福田康夫在黨內主要派閥的支持下上台,福田被視為是自 民黨內的親中派,上任後不再積極倡導安倍時代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外交政策,自. 政 治 大 家所形成的價值同盟,被視為是對中國軟圍堵的外交戰略。 立. 由與繁榮之弧是指從日本出發、經東南亞、南亞到歐洲的弧線,以自由民主的國. 除此之外,福田上任後,在小泉時代被分散在外務省各局處的中國派成員逐. ‧ 國. 學. 漸歸位,重新負責起日本對中外交政策的任務。40福田時代的內閣成員又重新回. ‧. 到傳統自民黨派閥平衡的分配,決策核心又回復到官僚主導的決策模式。. sit. y. Nat. 2007 年 12 月福田康夫訪問中國,兩國關係逐漸升溫,並在 2008 年 5 月日. io. er. 中和平友好條約簽署滿 30 周年的時候,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日本,雙方簽 署了日中關係第四分重要文件「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 al. n. v i n Ch 正式將戰略互惠關係寫入文件當中,中日並達成多達七十項的共識。 engchi U. 在其將近一年的任期中,中日雙方高層互訪頻繁,同時與胡錦濤簽署了被視. 為日中關係第四份文件《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41中日 關係迅速升溫,然而卻冷落了日本外交支柱最重要的美日同盟,在前任小泉與安 倍任內,擴大了美日安保同盟在全球反恐的角色,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在國際政 治的角色更加積極,然而福田相對親中的外交政策,使得日本外交陷入艱難的局 面。42 40. 蔡增家, 「十七大後中國與日本關係的兩重結構分析」 ,中國十七大觀察報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7 年 12 月 4 日) 。 41 1972 年中日聯合聲明、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98 年中日聯合宣言為中日關係三份文件。 42 蔡增家主編,東亞國際關係中的日本:邁向正常國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9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The Colonial State and Rural Protests in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1949 年至 1958 年,是中日維持民間交往時期;2)1958 年至 1971 年,是中日關係挫折 與改善期;3)1972 年至 2006 年,是中日恢復邦交及爭拗期;4)2007

[r]

Westlaw Japan ● h ps://go.westlawjapan.com/wljp/app/welcome?no fyAtSignOn=true Westlaw Japan 由新日本法規出版社與 THOMSON REUTERS 旗下的

15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 an anthology of Premodern sourc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以及最近的著作,Vladimir Tikhonov and Torkel Brekke (eds.), Violent Buddhism: Militarism and Buddhism in Modern Asia (New York:

由於日本厲行鎖國政策(日本為控 制國內社會秩序,西元 17 世紀起 禁止日本人到海外貿易,只准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