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未來展望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6

中國在在軍事戰略存在競爭關係,目前看來沒有實踐的可能性。

美國鼓勵日本擴大與中國的交往,期望藉此使中國遵守全球規範,這與美國 對中政策的圍交政策(congagement)是一致的,但是當日本嘗試跳脫出美國,與中 國合作主導東亞區域整合及其他層面的合作時,美國就會有所動作,日中戰略互 惠關係的走向與美中戰略關係是互相牽連的。

五、日中戰略互惠關係與經濟界

本文的研究成果認為:經濟界是推動兩國戰略互惠關係前進的重要行為者,

同時也避免兩國在政治以及軍事層面衝突的擴大。不論是小泉時代總合政策對話 的展開、安倍時代戰略互惠關係的提出以及福田時代簽署第四份政治文件,經濟 一直是推動日本開展戰略互惠關係的主要原因。在自民黨對中外交政策當中,以 經團連為首財界的意見一直扮演著對中外交決策的關鍵,即便是政黨輪替後,民 主黨也任命出身經濟界的丹羽宇一郎擔任駐中大使,著眼對中經貿外交的展開。

對日本來說,崛起的中國市場是帶動日本脫離消費不振,重新恢復成長動能 的關鍵。自 2006 年安倍呼籲雙方建立開始戰略互惠關係開始,日本對中經常帳 貿易順差開始逐步增長,2010 年日中貿易總額與貿易順差均創下歷史新高,然 而同時雙方卻因為釣魚台漁船衝突事件陷入政治低蕩,輿論對中看法創下歷史新 低。當雙方政治與民間關係陷入低蕩時,財界並不樂見兩國的衝突影響到其利 益,並進而向政治人物施壓與中國高層恢復對話,將會是強化兩國戰略互惠關係 的重要推動行為者,2011 年日本經濟因為東北地震與歐美市場衰退創下 GDP 負 成長的情形,在可見的將來,日本將更加依賴中國市場,而經濟界的意見也不容 忽視。

第二節 未來展望

一、情感脆弱與經濟強韌的日中戰略互惠關係

2011 年 8 月根據日本言論 NPO 與中國 China Daily 報紙,在中國以及日本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7

做的日中相互看法民意調查,日本有 78%的民眾對中國持不好看法,中國則有 65%的民眾對日本持不好看法,其中日本對中國持不好印象的主要原因為 2009 年釣魚台漁船衝突中,中國政府的對應,其次是起因於 2008 年毒餃子事件的食 品安全,以及中國在資源上的爭奪;而中國民眾對日本不好印象的主要原因,最 大的理由第一依舊是歷史問題,其次是福島核電廠中日方的對應以及日本政府在 釣魚台的對應。2

言論 NPO 自 2005 年開始舉行東京-北京論壇,作為民間與官方第二軌交流 的平台,而日中戰略對話也在這一年展開。言論 NPO 同時自 2005 年開始進行兩 地民眾的調查,兩國相互看法在小泉時代跌至低點後,自 2006 年開始安倍提倡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逐漸攀升,到 2008 年民主黨鳩山由紀夫上台後更加重視日中 戰略互惠關係,兩國相互看法攀升到最高點,而後因為 2010 年 9 月的釣魚台事 件,日本輿論對中國的印象由高點跌落,創下過去調查以來最新低的紀錄,然而 在調查中日本方面對中國持好印象的主因是因為中國經濟對於日本經濟成長具 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從這份民意調查來看,非常能夠反映日中戰略互惠關係存在著脆弱性與強韌 性,戰略互惠關係雖然已經寫入第四份政治文件當中,然而在歷史問題、領土爭 議上雙方的意見分歧並沒有縮小,雙方政治關係更常因為偶發性衝突事件而迅速 陷入低盪,民意相互看法瞬間跌落谷底,這是兩國關係的脆弱性。

而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強韌性則根基於經濟層面,2010 年雖然發生釣魚台 衝突事件,然而雙邊貿易額卻突破了 3000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日本對中國貿易 順差也是創下歷史新高,隨著對中國市場的日益依賴,經濟層面將是日中戰略互 惠關係繼續發展的動力,日方並不願意政治關係的持續低盪影響到經濟層面的交 流,這樣將會傷及日本的國家利益。

過去以來日本一直以經貿外交作為外交方針,2010 年中國 GDP 正式超越日

2「中国の印象過去最悪に 日中で世論調査―「尖閣」「食品」8 割近く良くない」,言論 NPO,

2011 年 8 月 12 日,http://www.genron-npo.net/media/2011/08/post-100.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8

本後,不論是民間或者政治高層都不得不正視到兩國經濟實力已然發生逆轉。然 而在與中國擴大經貿交往,藉由中國特需帶動經濟成長的同時,中國風險(China Risk)在日本開始被廣泛討論,尤其在釣魚台事件衝突上,中國在停止稀土出口、

限制觀光客的經濟制裁手段,都對日本經濟造成衝擊。

戰略互惠關係中的「戰略」並不一定代表著是結盟的關係,也可能代表著敵 對狀態,尤其在雙方敵對民族主義逐漸升高的此刻,兩國的政治家更應該有智慧 避免落入民粹式外交的可能,尤其在中國問題內政化後,政治家日益干涉原本由 外務省、經產省和農林水產省等官僚所主導的外交事務,在日本國內政權不穩固 之際,政治家常常會利用外交作為其在國內獲得民意支持的基礎,如釣魚台島 嶼、東海問題上持強硬立場,相對來說持溫和協調立場的政治家與官僚便會被抨 擊為軟弱、損害日本國家利益,這也是外交決策中心轉移後,輿論影響決策,兩 國戰略互惠關係發展可能帶來的隱憂。

Michael Green 以不情願的現實主義(reluctant realism)來形容日本的外交政 策,日中戰略互惠關係存在著情感脆弱與經濟強韌的現狀,換句話說,在愛情與 麵包做出抉擇時,日本會選擇麵包,即便在雙方相互看法趨惡、政治關係低盪之 時,經貿外交一直是日方展開對中外交的核心。

另外一方面,2009 年開始中國外交逐步走向強硬政策,修正過去韜光養晦 的外交路線,與日本在釣魚台領土爭議趨向強硬,然而隨著中國與美日在東海以 及南海上的爭端白熱化,美日同盟重新獲得強化,中國相對在日美中三邊關係中 可能陷入孤立的局面,也因此在 2010 年底中國重新修正其外交方針,重回韜光 養晦的外交路線。

日中關係的走向與美中關係息息相關,對中國外交決策者來說美日同盟的強 化,日本的戰略價值更加浮現,對日新思維外交的焦點便在於藉由日中接近,使 得中國得以在美日中三邊關係中提升戰略地位,然而現在看來美日同盟漂流再度 走向同盟強化,中國如何看待日本在美日同盟所處的角色將是日中戰略互惠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9

是否淪為中美戰略關係附屬的關鍵。

2012 年中共胡溫體制即將逐步交由以習近平、李克強為班底的新一代領導 人接班,新一代領導人是否會持續胡錦濤時代的對日外交新思維還有待觀察,然 而既有戰略互惠關係雙方協商的機制,將持續扮演政治高層與事務官僚溝通協商 的平台。

二、走向制度協商機制的戰略互惠關係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開展,本身便源自於 2005 年 5 月第一次總合政策對話 的制度性協商,透過這個事務對話平台,外務省事務次官谷內正太郎和中國國務 委員戴秉國才能居中協調,促成安倍訪問中國,開啟了戰略互惠關係,而在兩國 元首互訪展開戰略互惠關係時,雙方又建立了日中高層經濟對話等協商機制,逐 步制度化地開展了經濟、防衛領域和政治高層互訪。

然而雙方政治、防衛領域的互訪與協商機制,常常因為政治關係的低盪而陷 入中斷,在雙方民意看法未有改善之際,政治家又不可能冒於輿論反彈的風險,

重啟爭議議題,如東海問題上的協商。

今後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是否能夠持續發展,包含政治、經濟、軍事跨領域與 省廳的協商機制是否能夠制度化形成常態互訪機制將是關鍵,而日本政治家與官 僚在對中外交決策過程中也將繼續扮演著共同合作的角色,在戰略互惠關係的框 架下將國家利益最大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小原雅博著,加藤嘉一譯,日本走向何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五百旗頭真主編,吳萬虹譯,戰後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年。

中曾根康弘著,王曉梅譯,政治與人生—中曾根康弘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8年。

毛里和子著,徐顯芬譯,中日關係—從戰後走向新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09年。

升味準之輔著,董果良譯,日本政治史。北京 : 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鳴鳴,外交政策分析: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永野信利,日中建交談判記實。北京:時事出版社,1989年。

朱鋒、羅伯特‧羅斯主編,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8年。

江瑞平,激變中的日本經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辻清明著,王仲濤譯,(新版)日本官僚制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 : 致良出版社,2008 年。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 :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台北:東大出版社,

1999年。

何思慎、蔡増家主編,七二年體制下臺日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

2009年。

吳學文,中日關係三十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2

李建民,冷戰後的中日關係史。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

杜浩著,陳來勝譯,冷戰後中日安全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杜浩著,陳來勝譯,冷戰後中日安全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