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日中戰略互惠關係之意涵

第三節 戰略互惠關係的國際政治因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5

中政策方針正發生改變,如果持續中日關係的低盪,將會使日本在亞洲陷入孤立 的局面。

第三節 戰略互惠關係的國際政治因素

安倍時代提倡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建立,與布希政府前期對中外交政策從新 保守主義視中國為戰略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轉由後期現實主義視中國為 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有很大的關聯性。

美國的東亞戰略調整影響著日本對中外交,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受限於美日 安保權力結構的限制。1970 年代尼克森與 1990 年代柯林頓時代,日本都受到美 國越頂外交的衝擊,因此日本對中外交的決策者一直很關注美中關係的演變。72 1990 年代美日在柯林頓時代時代因為貿易衝突和沖繩基地問題,雙方歷經 經「同盟漂流」73最後在 95、96 年台海危機後,1996 年雙方建立了奠基在 95 年 奈伊報告(Eastern Asia Strategy Report,EASR,又稱 Nye Report)主張強化美日聯 盟關係的美日安保再定義,並在 1997 年制定了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新指導方針 (The New Japan-U.S Cooperative Defence Guidelines),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正是重 新強化美日關係的主要因素。

2000 年 10 月被視為共和黨知日派的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與民主黨知 日派的奈伊(Joseph Nye)等人在戰略研究中心 CSIS 發表第一份阿米塔吉.奈伊報 告(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dvancing Toward a Mature Partnership)主張美日 應聯合制衡中國區域霸權,此外雙方應建立類似美英兩國的特殊關係,除了共享 情報、共享軍事科技之外,也應當建立更緊密的聯合作戰訓練。74此報告為布希 第一任期美國對日、中政策的主要方針。

布希政府在第一任期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strategic competitor),改變柯

72「日中関係と日米関係」,外務省中国課,1971 年,外務省情報公開室解密檔案。

73船橋洋一,同盟漂流(東京:岩波書店,1997 年)。

74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dvancing Toward a Mature Partnership, INSS Special Report (Washington D.C:INSS, 2000), pp. 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6

林頓將中國視為戰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的對中外交政策,日後發生 2001 年 4 月的美中兩國在海南島的 EP3 軍機擦撞事件,美中關係陷入低盪。

小布希政府的外交政策團隊分為主流派與非主流派,主流派以副總統錢尼 (Richard Bruce Cheney)、倫斯斐(Donald Henry Rumsfeld)、和副國防部長 Paul Wolfowitz 為首的新保守主義,非主流派則包含了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和助 理國務卿阿米塔吉,前者主張美國是東亞地區的霸權,推廣民主價值是美國的使 命,而後者則主張擴大與亞洲各國接觸(engagement)。75在第一任期副總統錢尼、

國防部長倫斯斐主導了對中強硬政策,76因此小泉在上台後,在強化美日關係的 同時,對中政策並沒有太大的讓步,與整個美軍戰略的演變有一定的關係。77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需要在反恐議題上與中國達成合作關係,再加上日 後美軍深陷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戰線上,更使得布希政府立場轉趨現實主義,

2004 年 11 月,小布希總統任命原國家安全顧問萊斯(Condoleezza Rice)接替 鮑爾擔任國務卿,2005 年 1 月被視為知日派的阿米塔吉轉由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擔任副國務卿一職,引起日本外交當局的憂慮。

2005 年 8 月第一次美中戰略對話在北京展開,國務委員戴秉國與美國副國 務卿佐利克舉行首次戰略對話,中方提出反對日本以四國聯盟在擴大聯合國安理 會的決議草案。78

2005 年 9 月佐立克就美中關係演講時,提出希望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 關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布希第二任期對中外交政策轉趨務實。79

2006 年開始美國便警告日本,日本在東北亞逐漸陷入孤立的局面,806 月小

75Mark Beeson,Bush and Asia: America’s Evolving Relations with East Asia(London: Routledge, 2006), p.81.

76馮紹奎、林昶,中日關係報告書(北京:時事出版,2007 年),頁 66、頁 261-262。

77Takashi Inoguchi ed. , Japan’s Asian Policy:Revival and response (New York: Palgrave, 2002), p.109.

78國際時評:欣見中美戰略對話第一成果,新華網,2005 年 08 月 05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8/05/content_3312809.htm

79荒井利明,東アジアの日米中ー平和と繁栄をどう確保するか(東京:日中出版,2007 年),頁 88-99。

80Ricard J. Samuels 著,劉鐵娃譯,日本大戰略與東亞的未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

頁 2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7

泉訪問美國時,小布希政權內的知日派如阿米塔吉等人已經逐漸遠離決策中心。

美國對中政策轉趨現實主義,因此當時候小泉在訪美期間並沒有能夠在美國國會 發表演說。81

2007 年 2 月的第二份阿米塔吉‧奈伊報告(The US-JAPAN alliance Getting Asia Right through 2020)主張美日中三邊應建立良好的關係,82象徵布希由第一任 期新保守主義所主導對中外交政策轉趨第二任期的現實主義。布希第二任內,政 府內新保守主義者紛紛離開決策中心轉由現實主義者取代之。

小泉執政末期,美國希望中日兩國能夠和解,對其反恐與亞洲戰略的執行才 有所助益。83因此當日中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低盪,日本的政治領導者勢必要有 所突破,否則將使日本在美日中三邊關係陷入被動的態勢。

中美戰略對話的展開,雙方就經貿、國際政治展開協商,邁向務實協商機制 的大國關係管理,日-美-中三邊關係呈現了美國主導,美中戰略關係的擴大,使 得日本可能成為美中關係的從屬變相。84

2006 年 10 月安倍訪中行開展了日中戰略互惠關係的時代,日中關係也接著 提高到戰略層次,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建構,與美中邁向戰略對話的展開有一定 的關聯,安倍憂慮美國忽視日本(Japan passing)的情形再次發生。

81天児慧,中国‧アジア‧日本―大国化する「巨龍」は脅威か(東京:筑摩書房,2006 年),頁 176-177。

82―The U.S.-Japan Alliance: Getting Asia Right through 2020‖,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February 16,2007.

http://tameike.net/pdfs7/US-Japan%20Alliance.PDF

83劉江永,中日關係二十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334-335。

84鮫島敬治、日本経済研究センター,中国の世紀 日本の戦略(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2002 年),

頁 230-252。

角色,對美國來說不包含美國在內的共同體,意義是非常負面的(negative),86

85Kent E. Calder and Francis Fukuyama ed., East Asian Multilateralism: Prospects for Regional Stability(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247.

86阿米塔吉曾擔任共和黨副國務卿,奈伊則曾擔任過民主黨助理國務卿,兩人曾一起發表過阿米 塔吉奈伊報告,可視為美國在對日政策的主軸。リチャード・L・アーミテージ、ジョセフ・S・

ナイ Jr、春原岡著,日米同盟 vs.中国‧朝鮮(東京:文藝春秋,2010 年)。轉引自孫崎享,日本 の国境問題―尖閣‧竹島‧北方領土(東京:筑摩書房,2011 年),頁 2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9

伊更表示若美國被排除在共同體之外可能會有報復的措施。87

美日關係在鳩山時代陷入低盪,2010 年 6 月鳩山因為遷移基地問題跳票而 下台。9 月中日之間便爆發釣魚台衝突事件,菅直人重新回到強化美日同盟的既 有外交政策,美日安保體制的強化,對中國來說日本的戰略重要性更為重要。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