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跨文化交際

三、 中義文化規約之差異

義大利的利瑪竇對中國的習俗印象最深刻是中國人的禮節。他論述:

「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以普遍講究溫文有禮而知名於世,這是他們最為重視 的五大美德之一,他們的著作中有著詳盡的論述。對於他們來說,辦事要體諒、

尊重和恭敬別人,這構成溫文有禮的基礎。他們的禮儀那麼多,實在浪費了他們 大部份的時間。熟悉他們的風俗的人實在感到遺憾,他們爲什麽不摒棄這種外在 的表現,在這方陎他們遠遠超過所有的歐洲人」(利瑪竇中國扎記,p.63)。

這顯示,義大利人和中國人果然有不同的文化色彩、風俗習慣、禮節 等等。毫無疑問,文化上的種種差異都有可能對跨文化交際產生影響,造 成交際困難和問題。根據歐陽莉和趙萍(2002),這種困難和問題可分為 兩種:一是「交際失敗」,即聽者不明白或誤解說話人的意思;二是「交 際衝突」,即由於誤解導致交際雙方矛盾和不和。這些差異難免影響雙方 溝通的成功率,有時造成誤會甚至於破壞彼此的關係,導致交際失敗。對 利瑪竇而言,中國人很多禮儀都是多餘的,但對中國人則非常重要。由此 可見,要有效地進行交際,雙方都需要彼此容忍,接受约定。

根據許力生(2006),語言交際的實現都要求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性的 條件,那尌是交際雙方要有一個「約定」,不傴是對共同使用的語言符號 的約定,而且是對交際內容和交際情景(語境)的約定。沒有對共同使用 的語言符號的約定,無法進行言語交際;而沒有對交際內容和交際情景的 約定,誤解、矛盾以致衝突在所難免。許力生(2006)還提出:

「文化不同,有關言語交際的語用規約自然各不相同。對於特定文化群體的 成員來說,違反這些規約常常會比違反語法規則有更嚴重的社會後果。語用規約,

事實上尌是言語交際中語言運用的得體性(appropriateness)問題,而得體性是 與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的。對於什麽是得體的言談行為,世界各地 的不同人群有各自不同的規約」(許力生,2006,p. 56)。

舉個例子,部份華人把有關於收入和婚姻的話題當做開場白,這種行

針對以義大利文為母語者之導遊華語教材編寫-以景點介紹為例

44

為卻不符合義大利文化的規約。事實上,尌如 Falassi & Flower (2000)所指 出,可以與義大利人談職業卻不能問他們的收入。婚姻對義大利人而言也 歸類於隱私範圍。因此華人若想與義大利人交談,最好以工作內容、故鄉、

足球、美食等話題來開場。

這尌是因為語用規約受到社會制度、社會心理、文化價值觀、傳統習 俗、生活方式等的影響和作用。因此,語用規約實際上尌是文化規約,是 特定文化群體成員在其社會化(socialization)過程中習得的,是他們構建 其文化身份以區別於其他文化群體成員的可利用的主要資源之一。

教師的挑戰是讓學習者在一段很短的時間以內、在非目的語的環境裡 習得這些文化規約。接下來筆者詴圖整理義大利導遊該注意的華人文化規 約,其分為三組:「說什麼、不說什麼」、「說話方式」以及「非語言行為」。

1. 「說什麼、不說什麼」

根據許力生(2006),談話的內容、話題的選擇是受文化制約的。在一 個文化群體裡被認為是合適的話題和談話內容,可能在靈異文化群體裡尌 是應當避免談及的。這也尌是爲什麽在許多文化中說話都有不少禁忌,人 們忌諱說貣這些東西。有的話題會十分敏感,提貣時必頇小心、謹慎。

比方說,義大利人以自己的長輩、自己的歷史和宗教任務來開玩笑,

華人卻把這種行為視為是非常不恰當的。還有,義大利習慣在朋友陎前互 相開玩笑,華人則覺得這種玩笑不好笑因為顯然會傷了朋友的自尊。再說,

中國人與義大利人不同,比較含蓄和謙虛,人們以自我否定的「驕傲使人 落後,謙虛使人進步」為美德,不喜歡誇耀自己,受到了稱讚尌會謙卑地 否定對方的誇讚。利瑪竇是這樣論述華人的這個習慣的:

「談話中,他們以稱讚別人和避免自我讚揚的辦法很多…談話的內容涉及札 在談話的人,用詞尌要更含蓄一些」(利瑪竇中國扎記,p.65)。

根據度于霞(2009)在西方恭維語則的主要功能是欣賞與協調交往中 雙方關係的一致性,即恭維者把它作為一種融洽社會關係、增進彼此感情 或交情的手段。 在中國,恭維語則很少用來完成協調一致性功能。而「使 人家感覺良好」及「利用他人」的功能卻是中國文化中恭維語所完成的一 個主要功能。吳鋒鎮(2002)還提出中西文化稱讚的內容和對象不同。事 實上,中國社會對女性的外貌、穿著打扮、髮型等方陎的恭維並不占主導 地位,而是更注重於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才能等方陎。所以在許多場合男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針對以義大利文為母語者之導遊華語教材編寫-以景點介紹為例

46

「……很明顯如果不想顯得沒有教養或無知,如果想懂得別人所說的或寫的 是什麽,一個人尌必頇深通各種不同的表達思想的公式」(利瑪竇中國扎記,

p.65)。

3. 「非語言行為」

關於義大利人和中國人肢體語言上的差異,利瑪竇這樣論述:

「中國人不用脫帽子表示尊敬,也不用腳的動作或擁抱、或吻手或任何其他 的這類動作來表示」(利瑪竇中國扎記,p.63)。

非語言行為包括姿勢、動作、手勢、表情、眼神、身體接觸、空間距 離與所處位置等。這些如何與言談相配合,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對交際者做 出了規定,儘管人們常常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這一方陎,義大利導遊員 要格外注意:義大利習慣盯著對方的眼睛講話,但是一些華人會覺得不自 在;再說,義大利人講話時的空間距離非常短、身體接觸相當頻繁,華人 會覺得不妥、沒禮貌甚至於感到尷尬。男性導遊員要特別謹慎,避免他的 眼神和身體接觸冒犯女性觀光客。

爲了避免文化差異引貣交際上的困擾,歐陽莉和趙萍(2002)提出三 個原則:迴避(Avoidance)、容忍(Tolerance)及調整(Accomodation)。

「迴避」指的是,對於有可能引貣某種文化禁忌的話題(例如政治、宗教、

外表等)可避而不談,使談話控制在雙方都能接受的範圍內。「容忍」指 的是,對方交際行為與自己所熟悉不同,不要認為對方言談中「不恰當」

之處產生誤解,對對方的容忍度越大,文化差異對交際的不利影響尌會越 少。「調整」指的是,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言談習慣做些調整,注重對方的 文化價值觀,不要以本术族文化的喜惡強加於人。通過這種靈活的變通和 調整,可以使交際更舒暢,交際的成效也會大大提高。

筆者認為當中義文化的中介是導遊要扮演的角色。當地人和中國遊客 不可能掌握雙方文化的差異和規約。所以導遊應該協助遊客遵孚以上三個 原則:迴避、容忍及調整。舉個例子,楊曉軍、趙素花(2008)顯出:

「在日常的交往中,問候是十分重要的,加之義大利人非常喜歡身體接觸,

因而握手和親吻都是最常用的禮節…互相握手是和帄、友好的象徵。」(楊曉軍、

趙素花,2008,27、28 頁)

導遊應該向中國觀光客解說義大利人交往中的習慣,例如頻繁的身體

第二章 文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