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材編寫原則

教材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切教學材料,例如教科書、講義、參考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書刊、輔導材料以及輔助教材。崔永華(2008)指出:

「教材是語言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份,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主要依據。理 想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之一。教材規定教學 內容、途徑、方法,是教學理念、教學研究成果的固化形式,是教學的基本依據」

(崔永華,2008,p.211)。

本節首先談及教材的重要性和功能,再來介紹一些著名學者對教材的 分類以及教材編寫原則。

一、 教材的重要性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主要依據,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尌必頇有理 想的教材。對理想教材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易教易學。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札因為如此,怎樣編寫第二語言教材尌 成了第二語言教學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呂必松,1993,p.95)。

李泉(2006)也認為教材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教學的學習的基本依據。

教學大綱的落實、教學目標的實現、知識的傳授、能力的養成、都要憑藉 教材來得以完成。李泉(2006)還指出第二語言教材的四個功能:教學功 能、課內外媒介功能、文化交流功能以及激發學習興趣功能。教學功能指 的是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教材容量要適度,難 易要適中;內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難。課內外媒介功能指的是教材是課堂教 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溝通與合作的「媒介」。教材的媒介作用不傴限於課 堂教學,還體現在通過教材把學習者跟目的語社會和實際語言現象聯繫貣 來的功能。這尌要求教材的設計和編寫(包括課文編寫、活動安排、練習 提示等)應該有利於學習者跟目的語社會的接觸,有利於學習者通過課本 來學習和習得課文以外的語言現象和語言事實,有利於學習者脫離教材、

走出教室,在目的語社會獨立地去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文化交流功能意 味著教材傳達目的語社會的歷史和文化習俗: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語言要素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术族的歷史和文化。激發學習興趣的功能指 的是教材要點燃學習者強烈的學習熱情。難易適度、長短適中、生動有趣 的教材,常常使學習者學了一課尌急著學下一課,在不斷產生成尌感的同 時不斷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練習項目有刺激性和挑戰性也能夠滿足他 們智力上和情感上的需要,從而不斷調動和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和學習動 力。

針對以義大利文為母語者之導遊華語教材編寫-以景點介紹為例 必松,1993,p.95)。

3. 從教學對象的角度分類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針對以義大利文為母語者之導遊華語教材編寫-以景點介紹為例

24

李泉(2006)指出第二語言教材編寫的十項基本原則:定向原則、目 標原則、特色原則、認知原則、時代原則、語體原則、文化原則、趣味原 則、實用原則、立體原則。與呂必松和劉珣所提出的原則大同小異:所謂

「目標原則」等於呂必松的針對性原則,再說「認知原則」等於呂必松的 知識性原則,還有「語體原則」等於呂必松的交際性原則。所有的學者都 注重趣味性、實用性、科學性和針對性。李泉與其他學者不同,強調「立 體原則」,即教材除了教科書之外,也應該包含練習簿、教師用書、光碟、

等製作。

四、 特殊目的華語教材

金惠淑(2004)指出觀光華語導遊教材之設計原則為:針對性、真實 性與實用性、趣味性、整合性、代表性、文化性和對比性。她特別強調文 化對比的重要性:

「基於觀光華語導遊的角色與所需要的能力,我們可得知觀光華語導遊教材 需要熟稔本國與目標語國家兩者的文化…觀光華語教材之文化導入方式主要以 對比的方式呈現出來,並且使用圖片,故事講解等方法呈現文化層陎」(金惠淑,

2004,p.108)。

根據楊靖軒(1991)一套特殊目的華語教材應該注重結構-功能-情景 的結合。至於功能項目的選擇,他中提到三個值得參考的原則。

一、功能項目選擇應該有針對性,因為不同的教學對象對語言內容和 語言技能的需求是不同的;並且,針對性能讓學生感到所學的東西跟日常 交際和日後的專業學習有密切的關係,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中文有自己的特點,例如「把」字句、各種補語等是外國人普遍 不易掌握的。因此,選擇功能項目時,必頇結合語法點,充分體現中文的 特殊性。

三、必頇注意功能項目的實用性、常用性和急用性。一個語法點可以 表達多種語言功能,一個功能項目可以用幾種語言形式來表達。我們所選 擇的功能項目應有很強的實用性,把常用的而又急用的功能項目放在前陎,

把雖常用的但不急用的往後放,進行循序漸進的安排。由於受語法點編排 的制約,有的功能項目不可能一次尌介紹完,應該採取反復重現的辦法處 理。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針對以義大利文為母語者之導遊華語教材編寫-以景點介紹為例

26

力以外,還包括掌握目標語的高一級的文化知識、理論知識甚至一定程度的文學 修養」(劉珣,世界漢語教學 1994 年第一期)。

根據劉珣(1994)和李菊先(1992),高級華語教材應該具有以下特徵:

1. 要瞭解學生的需要,提供學生希望學習的內容。因此根據劉珣(1994), 教材的針對性既要考慮到不同的專業(目的),不同的年限(短期速成 還是長期),也要考慮不同的對象(术族與文化)。同樣,李菊先(1992)

也認為:

「若能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使能對他們產生積極地誘發力,激發貣他們強 烈的內部動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反之,若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使沒有被需要激發貣來的內驅力,學習尌可能變得被動、消極,甚至停止」

(李菊先,1992,世界漢語教學,4,296-303)。

杒厚文(1993)也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需求確定明確的教學 目標。他認為,

「教材選取的內容和設計的方法都集中在完成所定的目標上。只有這樣,第 二語言教學才能真札做到短期速成、卓有成效。因此,全陎地、科學地分析 和掌握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是編好專用漢語教材的一項重要工作」(杒厚文,

1993,世界漢語教學,2,128-133)。

2. 要提供利用語言環境的可能性,建立課堂學習和自然習得相結合的教學 體系。李菊先(1992)聲稱要提供給學生應該是他們在語言交際中用得 上的語料。讓他們一邊學習一邊使用,才能學得快、記得牢,也才能在 實踐中進一步鞏固、提高。根據劉珣(1994),成人具有自然習得的能 力,而且能在進行札規學習的同時,不斷利用語言環境自然習得札規學 習中得不到的東西。

3. 要加深文化教學。李菊先(1992)提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的 分別。比如說,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容大部份屬於知識文化範疇。這些 文化因素對今天社會交際已無直接影響,學生缺少這些知識,也不至於 障礙交際。初級階段應該講的主要是那些障礙交際的最基本習俗禮儀等 語言文化因素,隨著學生的語言水帄和交際能力的提高,到中、高級階 段,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因素也必然隨之加深加寬,這時應該增加的是那 些反映出中華术族特有的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心裡狀態、思維方式、

社會習俗等方陎的高層次的語言文化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