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華文化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54-59)

第四章  學習範疇目標及教學說明

4.3 中華文化

4.3.1 學習目標

文化是語文的重要構成部分,認識文化有利溝通,也有利於文化及承傳。

語文學習材料蘊含豐富文化元素,文化學習和語文學習可以同時進行。中 華文化範疇的學習目標是:

(1) 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文能力;

(2) 對中華文化進行反思,並了解其對現代世界的意義;

(3) 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4) 在生活中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

4.3.2 學習內容

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習慣、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 至日常生活見聞和體驗等,都可以是文化學習的材料。

文化的內容大致可透過以下三方面去了解:

1. 物質方面

指人類創造的種種文明,例如飲食、器物、服飾、建築、科學技 術、名勝古蹟等。

2. 制度方面

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制度、規範,例如民族、禮儀、宗法、姓氏、

名號、交通、經濟、政治、軍事等。

3. 精神方面

指物質和制度文化形成時產生的精神活動和結果,例如哲學、宗 教、倫理道德、教育、文學、藝術等。

學生應均衡學習以上三方面的文化學習內容。教師編選學習內容,

宜衡量其中的深度和廣度,全面考慮這些內容與讀寫聽說學習活動 的關係是否密切、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時間的多少等因素。

4.3.3 學習層面

中華文化的學習可有三個層面。

1. 認識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饒富意趣。認識中華文化,既可提 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又有助於增強語文溝通能力。教師可透過文學 作品,讓學生認識著名的歷史人物或中國小說中的人物如諸葛亮(諸 葛孔明)、關雲長(關公)、包拯(包青天)、林黛玉等,使他們一聽見 人物的名字便會聯想到別人說話的寓意,例如「機智聰明」、「正 氣」、「鐵面無私」和「體弱多病」的象徵,亦會明白「三個臭皮 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事後孔明」等語句。

2. 反思

文化反思,指的是對中華文化進行反省和思考,體察中華文化的優 秀面和不足之處,從而產生榮辱與共的民族感情。透過反思,可以 讓學生更深入認識中華文化,更樂於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歷久彌新 的優秀傳統;在反思的過程中,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 文化,比較異同,取長補短。例如認識外國的孩子不盡以「爸爸」、

「媽媽」、「哥哥」和「姐姐」稱呼自己的父母和兄姊,而是直呼 其名字,這並不表示對人不尊重,而是文化上的差異。中國人着重 孝道,故學生可從「木蘭從軍」的故事認識有關的傳統價值。

3. 認同

文化認同,指的是對優秀的中華文化產生欣賞和思慕之情,例如欣

而感到自豪。例如透過不同的學習單元如「學校生活」、「認識香 港」、「衣服」、「食物」,介紹孔子,比較古今的教育制度;介 紹富中國文化色彩的「廟宇」、「祠堂」等建築、「盆菜」及各南 北美食和傳統服飾。更可比較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衣着和飲食習 慣,從而認識和學習欣賞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及分辨、接納及 欣賞其他文化的特色。

認識是認同和反思的先決條件。在小學階段學習中華文化,宜首先 豐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然後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反思。聆 聽、閱讀與中華文化有關的故事,是豐富學生對中華文化認識的有 效途徑。

4.3.4 教學原則

1. 鼓勵自學,重視啟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涵蓋面廣,文化學習項目眾多,實難在課堂內 逐一處理,故教師須啟導學生自學,善用文字、音像等不同媒體,

幫助學生學習中華文化。本課程宜因應學生的語文能力、生活體驗 和實際需要,有機地透過聽說讀寫活動,配合各學習單元主題,讓 學生從潛移默化中認識中華文化,從而產生興趣,日後能主動或積 極留意、觀賞、參與有關活動,提升生活質素。以下建議一些有助 學生吸收中華文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的方法。

(1) 為學生選取學習材料時,考慮學生能力,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 認識中華文化。例如透過成語故事的歷史背景,了解當時人民 的生活狀況(如平民的服飾、房屋、交通工具、錢幣、工作、戰 爭等)

(2) 在平日的閒談或上課時,隨順話題的轉接帶出相關的文化元 素。例如當學生在談論正在播放中的古裝電視劇集時,教師可 隨機教導如何從服飾、建築等去辨別「清朝」及「唐朝」。

(3) 利用合適的電視劇、電影、文學作品或趣味書籍與學生研究姓 氏及古代的稱呼,例如皇上、格格;阿爹、阿娘。

(4) 延續課堂上的學習,向學生提供學習文化的途徑,例如向學生 介紹書籍、網上資料、電視節目等,讓學生在課餘時候自行學 習。

(5) 輸入有關中華文化的軟件或互動學習軟件,例如《薪火華萃》

(2001)、《致知達德》(2008)、《小學中國語文科教學套》

的《文化穿梭》,讓學生在安排下,在課堂學習或延續課堂學 習;在課餘時候自行學習,增進文化知識。

(6) 定期舉辦有關中華文化的活動,例如在農曆新年、清明、中秋 期間舉辦相關的文化活動。

2. 結合語文能力的培養

語文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培養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等語文能 力時,教師宜多選用蘊含豐富文化內涵的語文學習材料,結合閱 讀、寫作、聆聽、說話等語文能力的培養,寓文化學習於語文學 習,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同時認識中華文化。例如在學習單元「春 節」中,學生朗讀一首與新春有關的古詩,如王安石的《元日》,

從中初步認識與該節日有關的文化,再閱讀一篇有關「新年」的故 事或文章(需附有插圖),藉以深化有關知識,並利用學習軟件觀看 春節的傳統,增加對春節傳統食物、菜色、擺設和禮節的認識,學 習春節時向親友拜年時的吉祥話語等,或讓學生在網上找尋年獸的 圖畫、認讀字詞,如爆竹、揮春、賀年等字詞、朗讀及書寫揮春、

寫賀年卡等。

3. 結合品德情意和思維的培養

文化學習不止於知識的掌握,還須感知、體驗、思考,而價值觀念 和倫理道德,既是中華文化的要義,又是品德情意的要素,因此,

文化學習可與品德情意的培養同時進行。教師在選材及教學時,宜 因應學生的程度和心智發展,透過學習材料如文學作品,向不同 學習階段的學生介紹適合的文化元素、培養切合心智發展的品德 情意,以及激發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例如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 同讀《西遊記》。年幼的學生大多只會注意情節的發展和有趣的人

至學生步入高中階段,教師才可因應學生能力,考慮讓他們初步認 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影響、絲綢之路的地貌、人物的刻劃及借喻 等。

4. 連繫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學習

除了中國語文外,學生也可從其他學習領域或常識學科學習中華文 化,教師宜靈活地設計跨學習領域或跨學科的學習活動,例如透過 專題研習,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其中一個例子是與 藝術教育合作,在課程中安排學習中國畫,利用畫冊及「香港博物 館」網頁,教導學生初步分辨中國畫的特色和類型;能力較弱或低 年級的學生則可以從人物、山水、花鳥分類開始,也可着學生分辨 中國畫和西洋畫。目的是讓學生在欣賞視覺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感 受中國畫的表達方式和意境。最後,學校可以因應學生能力及學習 需要,安排學生參觀畫展,讓學生親身體驗觀賞作品的樂趣,以及 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理解、分析和欣賞真實作品。另可與常識科 合辦參觀活動,讓學生參觀本地博物館如「上窰文化村」或古蹟如

「大夫第」、「三棟屋博物館」等,親身觀賞或接觸有關建築(三合 院、飛簷、雕像、橫樑)、文學(對聯、掛畫)、傳統價值觀(祖先靈 位、風水)、社會地位(科舉、狀元、大夫、府第)等中華文化元素。

5. 在生活中學習並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並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例如在個人方 面,既要自愛自律、積極進取,亦須虛心開放;在家庭方面,要孝 順父母、兄友弟恭;在學校方面,要尊師重道、友愛同學、愛護公 物、遵守秩序;在群體方面,要對人和氣、尊重別人等。學校須創 設情境去觀察學生能否或有否在生活中體現所學的品德情意。例如 在學習「孔融讓梨」的故事後,舉行班際「禮貌」比賽,試看學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上落樓梯、買小食、上落校車時有否實踐禮讓的 美德。教師也需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學生有關品德情意,幫助學生 回憶課堂所學。學校亦應與家長合作,讓他們觀察學生在家的行為 表現。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