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德情意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59-63)

第四章  學習範疇目標及教學說明

4.4 品德情意

2. 親屬•師友

(1) 尊重別人:尊重對方權利、感受

(2) 寬大包容:接納多元觀點、容忍不同意見、體諒寬恕 (3) 知思感戴:知所回饋

(4) 關懷顧念:尊敬長輩、友愛同儕、愛護幼小 (5) 謙厚辭讓

(6) 重視信諾

3. 團體•國家•世界

(1) 守法循禮:心繫祖國、遵守法律、有公德心、尊重社會規範 (2) 勇於承擔:履行義務、盡忠職守、有使命感、具道德勇氣 (3) 公正廉潔

(4) 和平共享:團結合作、和平共處

(5) 仁民愛物:尊重生命、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在「個人」層面主要的要求是人格的優化;在「親屬•師友」層面是自親 及疏,由親愛家人做起,以至於關心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其他人;在「團 體•國家•世界」層面則再推己及人,及於整個社會群體,發揮民胞物與 的精神。

4.4.3 教學原則

1. 結合語文能力的培養

品德情意教育不宜孤立進行,教師可利用語文學習材料中與品德情 意相關的素材引導學生討論、反省,讓學生在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 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品德情意的培育。例如學生透過閱讀華盛頓童 年的故事,學習有關情緒的詞語,例如不安、驚慌、憤怒、慚愧 等;再講述自己說謊的經驗,並透過提問句,如「你認為爸爸當時 知不知道你在說謊?你有什麼感受?」去反思自己當時及事後的感

受和做法。教師也可因應學生的能力,着他們閱讀華盛頓和「掩耳 盜鈴」的故事,然後比較兩者的做法,並作出結論。

2. 結合文學的學習

品德情意的教育可以結合文學的學習進行,因為文學作品往往反映 作者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透過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培養情 意和品德,而透過創作則可以抒發真摯的情感,提煉出美的意念,

甚或昇華到善的境界。因此,文學學習是品德情意教育的有效途 徑。教師可按學生的心智、年齡和語文能力選用示不同的文學作 品。例如年幼的學生可透過寓言「龜兔賽跑」學習「勝不驕,敗不 餒」的精神;「快樂的小王子」去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精神;能 力較高及初中學生可透過古詩《憫農》或其白話版本去明白要珍惜 食物和懷有感恩之心;「行行出狀元」和「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的故事激發意志和訂定目標(用白話簡化版)。

3. 結合文化的學習

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既是中華文化的要義,又是品德情意的要 素。學習優良的傳統文化,對學生品德情意的培養起積極的作用。

因此,品德情意的培養可結合文化學習進行。例如透過閱讀文章、

聽故事,觀看旅遊節目或教育學習光碟,了解更多有關中國的山河 (如黃河、長江)、古蹟(如兵馬俑)、建築(如萬里長城、故宮等) 和傳統文化特色(如太極、功夫、書法),從認識開始至培養熱愛祖 國,最後達致國民身份的認同。課程也可配合傳統節日,例如在端 午節讓學生聆聽屈原的故事,探討忠心愛國的表現;在清明節時,

讓學生朗讀古詩《清明》,讓學生感受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傳統 美德;在冬至和團年時,向學生解釋中國人以農立國和重視家庭的 傳統價值觀等。

4. 連繫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學習

除了中國語文外,學生從其他學習領域或學科(如常識科)也可得到 品德情意的培養,教師宜靈活地設計跨學習領域或跨學科的綜合性

中,進行專題研習,讓學生觀看視聽資訊,以了解不同服務社會的 行業(警察、消防員、空中服務員、社會工作者、醫生等)或聆聽他 們述說與工作有關的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學習品德情意。教師 也可把有關偽冒食品危害人命、偶像歌手藏毒事件、酒後駕駛引致 傷亡及青少年被利用販賣盜版光碟的事件等新聞內容簡化,着學生 閱讀,並引導學生評斷有關的不法行為所帶來的後果,討論珍惜生 命的可貴。

5. 學習材料的組織和學習活動靈活多變

教師可因應學習材料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用隨機或滲透的方 式,靈活施教,也可把若干品德情意的項目配合某些語文學習重點 有機地組織起來,成為以品德情意為主題的增潤單元,進行教學。

品德情意教育的學習活動要靈活多變,讓學生積極參與,例如角色 扮演、兩難困境討論等活動,既可使上課氣氛生動活潑,也可培 養學生思維及聽說能力。例如在「交朋結友」的單元中,學生以專 題研習的方式,透過訪問老師、閱讀新聞或真況故事等,探討「友 誼」的真締,從而建立對「友情」的正確價值觀和處理問題的積極 態度。教師也可着學生閱讀「折箭」(白話版)的故事,然後安排學 生合作排句成篇,讓他們明白團結的力量;並引導他們從個人感受 和實際難度,比較獨自面對與共同解決問題的分別。同樣,學校可 讓學生參與校內升國旗禮或到金紫荊廣場親身體驗升旗禮的莊嚴,

以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

6. 重視思辨過程和道德實踐

品德情意教育重視思辨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避免說教,

而要營造開放、互相尊重和接納的氣氛,讓學生能自由發表意見、

抒發感受。透過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的學習方式,擴 展學生的思考空間,從而培養學生明辨是非、推理判斷和解決問題 的能力。另一方面,透過討論和思考的刺激,學生可自我反省,從 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並提高道德實踐的意願和能力。教師可多組 織課外活動、社區服務等,讓學生把道德認知付諸實踐。例如學校 安排學生參與童軍、擔當協助學校活動的工作人員如圖書館理員、

書展介紹員、開放日或家長日工作人員及參與復康機構的賣旗活動

等,讓學生從工作崗位中,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承擔責任,

並且明白各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生存價值。

7. 以身作則

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品德情意教育重視薰陶,教師平日的言行對 學生的品德情意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可以透過日常與學生的接 觸,讓學生在情意上有所感染,薰陶品德。例如老師指示錯誤,會 向同學說:「不好意思。我說錯了。應該是...。」;同學有爭執 時,老師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問題所在,分析各人的對 錯,本着敢於承認過錯、勇於承擔、遵守校規及友愛同學的精神,

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也可以和同學分享個人的生活經 驗,例如當義工、就學時當兼職幫補家計的體驗等。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