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策畫校本課程的學習評估政策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81-87)

第五章  促進學習的評估

5.3 策畫校本課程的學習評估政策

5.3.1 第一階段:制訂校本中國語文科的評估政策

考慮整校課程及中國語文課程規畫去制訂校本中國語文評估政策。學校可 就校本中國語文科不同學習階段的主線(見第二章2.3.1(3)段)、學習重點 和內容。

1. 整體策畫切合學習階段和能力組別的評估目的、範圍、形式、評估 準則、評估項目的比重、次數、時間等。

2. 計畫如何平衡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

(1) 訂定以何種學習活動搜集學習顯證,設訂綜合學習或評估活動 或從平日的學習活動中搜集資料,並就這兩種評估模式確立其 目的及比重;

(2) 因應中國語文科學習單元或跨學科範疇,計畫如何及何時綜合 進展性評估顯證或進行總結性評估活動,以便就學生的學習成 效作整體性的匯報(例如完成每一學習單位便進行總結性的評 估活動;透過平日的生活流程及校內/校外活動觀察學生在不 同處境和環境中的表現;完成一個或數個學習單元/單位後,

設計綜合學習或評估活動,以檢視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 力;

3. 就整校/級別/能力組別/班別的中國語文學習活動或計畫,確切 其定位,並作出適切的評估準則或要求。例如:低年級學生每月借 閱圖書1本;高小學生2本,並能簡單口述其中一個故事;高年級學 生3本,並能以不同方法表達閱讀的內容。

要達致上述評估規畫的目的,學校需要編訂整校或語文科的評估藍 圖,以便有關教師,言語治療師及圖書館教師清楚校本評估政策,

按共同訂立的原則,進行評估;以及於有需要時,與其他專業商討 及協作評估。

4. 全體中國語文科教師、言語治療師、圖書館教師及其他科目的教師

勵計畫),以便從多角度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能力、知識、態度、

策略、習慣、興趣、共通能力等)。

5. 訂定綜合評估資料的一些原則和指引,以確保評估的準確程度及評 估紀錄的一致性。

(1) 語文科教師之間或各有關專業之間能就學習評估如觀察學生行 為的技巧、評估準則的訂定及學習表現的紀錄等取得共識,使 評估結果更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

(2) 教師及其他專業人員須訂定進展性評估的準則和如何解讀資 料,以便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成效和學習進展,以及就其學習 表現作總結性的報告等;

(3) 如涉及跨科的評估,語文教師必須向同工解釋學生在語言運用 上的困難,以免其他教師作出不適切的要求;

(4) 語文教師及其他專業人員商議何種評估最能促進語文學習而又 能給予教師、學生和家長最明確的學習表現資料;

6. 建立一個校本評核資料庫,以便放置學生評估資料,方便其他教師 或家長瀏覽;採用有助教師和家長或學生了解自己整體語文表現的 匯報方式,以便作出跟進。

7. 要建立多方參與的評估文化。識別有哪些評估項目是需要家長協 助,然後向家長介紹共同評估計畫的目的和內容。有需要時,給予 家長培訓,以便他們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輔導,並成為評估的協作 者,從不同角度評估學習成效。(請參閱附錄四)

5.3.2 第二階段:實施促進學習的評估

結合學與教的評估活動既能反映學生的學習進展,亦能節省時間,騰出空 間進行更有意義的學習。有效的總結性學習或評估活動能提供機會讓學生 綜合運用(在某個單元學習的)語文知識。透過學生在該評估活動的表現,

教師便能清楚知道學生所掌握的學習成果。要有效應用平日學習活動或設 計總結性活動,以收集及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教師宜仔細考慮下列各 點。

關注事項 說明 示例

1. 清晰各學習階 段聽說讀寫的 學習重點及預 期學習表現

(1) 清晰聽說讀寫在各學習階段的學 習重點,選取適當的評估材料,

設置相關的提問(口頭及書面均 可)。

(2) 利用學生作品作為教學及評估資 源。

(1) 利 用 不 同 題 型 和 不 同 層 次 的 提 問,評估學生的閱讀能力。

(2) 同儕批改默書;指出同學口頭回 應 的 對 錯 ; 利 用 學 生 的 作 品 教 學,從中指出可以改善及值得讚 賞之處。

2. 選取評估重點 (1) 兼顧基礎語文知識及運用語文能 力的評估;

(2) 較聚焦的評估如聆聽理解能力及 較廣泛的觀察如解難能力;

(3) 如何編排不同的評估活動或從各 項評估活動中,釐定學生的共通 能力。

(1) 說 出 常 用 標 點 符 號 , 例 如 「 問 號」、「句號」、「逗號」等的 名稱,然後,寫出一句句子,讓 學生決定運用哪個標點符號。

(2) 透過學生用腦圖與同儕合作重組 句子的活動,評估學生對字詞及 句子結構的理解,解難及協作能 力。

3. 從學習重點中 選訂需要評估 的項目

(1) 並非每一個學習重點都需要評估 或每次評估都要包括所有學習範 圍內的學習重點/活動。

(2) 設計學習/評估活動時,應考慮 利用哪些活動/環節/部分搜集哪 些學習顯證;

(1) 若學習重點是閱讀理解,學生的 書寫能力便不應在評估之列。在 文中劃線、加入標號等方式也可 顯示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口 頭回應較高層次的閱讀理解或口 頭表達個人意見也可。雖則書寫 不被評估教師還需了解學生在書 寫 及 表 達 方 面 的 困 難 , 從 旁 協 助。

4. 評估的次數 (1) 糾正評估為主,教學為次或為評 估 而 評 估 的 做 法 。 評 估 不 能 過 量,甚至干擾教學或影響教學效 能。

(1) 要求學生沒有變化地重複認讀同 一個字詞/圖片,從而記錄學生能 正確認讀的次數,而當中缺乏有 意義的學與教元素。

5. 訂定評估準則 (1) 評估方法或準則須有效及貫切,

否則評估結果無法如實反映學習 成效。

(1) 從兩個字卡中認出指定字詞及從 句子(如字幕)中認出字詞其實有不 同的難度。在口頭提示下認出及 學生自發性讀出字詞也應有不同

6. 評估形式 (1) 教師須因應學生的能力和學習 進 展 , 不 同 的 學 習 範 疇 和 評 估 重點,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方式,

設計相關、有效及有意義的評估 活動,進行適當的評估 (見上文 6.2);

(2) 透過不同的提問或活動搜集語文 知識以外的學習顯證,如態度、

習慣、共通能力等。

(1) 通過設計情境,例如聆聽或閱讀 一個生活故事去評估學生的語文 能力(如理解)、知識(字詞)、策略 (聆聽或閱讀技巧)、思維(解難、

想像)、態度和興趣(如學生聆聽時 的專注程度)、文化(對故事中有關 文化元素的理解)、品德情意(如評 鑑故事人物的行為)。

7. 設計適切的評 估表

(1) 設計適切的評估記錄表(文字記 錄、觀察檢查表、評估量表),

或準備錄音及攝錄器材以記錄學 習過程和成果;

(2) 為促進自評及同儕評估,設計供 學生使用的評估記錄表及問卷調 查,或給予學生分享和反思的機 會;

(3) 制訂簡單的評估準則,讓學生評 估自己和同學的作品,並作出比 較或就同學的口頭匯報按特定的 評估準則給予分數及評語;從而 *更能掌握評估的要求

*了解自己的強弱,改善學習 *學習互相欣賞和接受批評

* 只須按評估重點,選擇性地記錄 足以反映學生學習表現的顯證。

(1) 請參閱附錄五。

8. 觀察學生的反 應和表現

(1) 除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外,亦要 重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例如學生的主動提問、瀏覽及借 閱 圖 書 、 觀 賞 語 文 節 目 、 參 與 語文活動(比賽、角色扮演)的次 數、主動性和投入感等。

(2) 任何時刻留意學生的即時表現和 回應,以便作較全面和深入的分 析。

9. 分析及運用評 估資料

(1) 利用從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所搜 集的學習顯證,分析其意義和信 息;

(2) 學習是持續改變的自我完善歷 程 。 教 師 分 析 學 生 或 學 生 分 析 自己未能達標的原因,例如:語 文知識的不足、不明白指示及要 求、尚未熟習語文的運用或專注 力不足等均有助改善學習。評估 後學校宜為學生作出適切的跟進 計 畫 或 富 挑 戰 性 的 增 潤 學 習 活 動;

(3) 分析學生的評估資料,

* 改善教學(速度、範圍、策略 等),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幫助 他們逐步達標,或因應他們的 學習進展,提供增潤或輔導活 動;

* 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現有及預期 學習成果,採用較有效的策略 學習;

* 提升自信心。

請參閱附錄六。

5.3.3 第三階段:評估後的反思

日常的評估活動,應以進展性評估為主,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從而 回饋學與教,以助學生掌握訂定的學習重點。

1. 評估活動能否促進學習

(1) 評估活動時學生綜合及靈活運用語文知識等要求是否過高?

(2) 學生是否已掌握足夠的的語文知識或學習經歷接受有關的評 估?評估/學習活動?

(3) 如否,他們還需哪些和多少鞏固練習或學習活動安排才能在評 估活動中有所表現?

(4) 學習活動步驟或評估項目是否過於微細、教師未有展示學習後 的好處,以致學生不清楚學習的目的或最終能夠做到的事情?

(6) 評估是否不足或過量?

(7) 評估準則是否有修訂的需要?

(8) 提問的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形態(閉 鎖型、聚斂型、擴散型、修飾型)及技巧(停頓及候答、鼓勵、

澄清、重複提問、轉問)是否運用得宜?

2. 所提供的協助

(1) 學生是否必須經過協助才能完成?

(2) 如是,問題是學生的學習表現還未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或是評 估活動未有考慮學生的特殊需要和學習困難?

(3) 如否,慣性地提供協助會否影響學生的主動學習和信心,影響 學習表現的真確性?

(4) 協助的性質和程度有否配合評估準則(例如有否混淆學習的真正 成效)?

(5) 如何運用有效的學與教策略和評估策略,逐步減少協助或改變 協助的性質?

(6) 如評估時,學生需要協助,該怎樣詮釋和量度學生的學習表 現?

3. 回饋

(1) 學生是否明白教師的回饋?

(2) 回饋(如提問)能否(逐步)幫助學生提取已有知識,提升思考,

最終達到評估要求?

(3) 學生有否利用回饋嘗試其他解決問題的途徑?

(4) 回饋的目的是讓學生盡快完成工作,以便記錄評估結果,還是 以學生的即時反應和學習為前提?

(5) 有否給予同儕機會評估同學的表現或作出回饋?

(6) 同儕能否透過教師回饋同學作品/反應中獲益?

5.3.4 第四階段:檢視評估政策和策略、學習成效的匯報方式

「促進學習的評估」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習成效。學生對自己表現的反應和 理解;教師對教學及評估的反思;學校對整校評估政策包括形式、內容、

記錄及匯報等的規畫和檢視;家長對評估報告的重視,以至各方對評估資 料的進一步運用等,也是提升日後學生學習的關鍵要素。學校宜檢視下列 各點以達致評估的目的:

(1) 報告能否明確顯示學生的學習成效(例如:在評語中指出學生在何種 情況下能運用某些字詞和句子;在何種情況下尚未能完全掌握);

(2) 不同的學習階段、級別及組別對學生語文能力的中國語文學習成果 有否按情況而提升。例如小二及中二的評估匯報不應只是同一個評 語如「能自行閱讀」,至於閱讀什麼、理解程度及閱讀後的反應卻 未有提及;

(3) 利用學習歷程檔案的形式讓教師、學生及家長更清楚了解學生的學 習進展和成效;

(4) 利用剖象分析表達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學習成效和進展;

(5) 評估報告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方便其他教師跟進。校本評估的資料 庫宜放置清楚及足夠的評估紀錄。

(6) 利用學生的學習顯證,作為教職員及家長之間共同研習,以提升教 學或輔導成效的資料。

在文檔中 目錄目錄 (頁 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