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藥消費空間的再現

第四章 迪化街中藥的消費空間

第二節 中藥消費空間的再現

一、 年與季的律動

中藥的消費頻率是以季節來區分淡旺季,由於消費者多在冬令時期才會購買 中藥材來進補,因此中藥行的旺季大約是中秋節過後,從天氣開始轉冷的立冬24 一直到過年期間,消費者大多購買十全大補、四物等補氣血的商品;中藥行的淡 季則是天氣轉熱的三月至九月,消費者以購買蓮子、四神湯、白木耳等的消暑商 品為主。

「差不多秋天的時候,北方冷氣團來,感冒的人很多,感冒好了就要吃中藥,

延續到過年那時候生意最好,因為買燕窩、高麗蔘很多東西送禮。過年以後 延續一段時間到春天的時候,大概媽祖出巡,大家平安,那時候三月開始,

我們都講三九四五月是淡季,三月到九月有七個月是淡季。」(民生西路上 的中藥大盤進口商 M2)

「一般的話,淡季在夏天差不多國曆 4 月到 7 月三個月,7 月、8 月啦,都 可以啦,就三個月至四個月就比較淡季。夏天來大約都是比較消暑的東西啊,

像說四神湯啊、木耳蓮子湯啊、酸梅湯啦、青草茶,像這個都是夏天比較溫 和性的,比較消暑的東西。旺季的話,大概是在中秋節過後到過年這時段,

就是在冬天過年的那段時間,差不多國曆 11 月到隔年的 2 月份。對補身體 的或是說客人說如果想要補的話,都是冬天手腳比較會冰冷,才會比較說去 注重保養,吃補一點的東西。冬天就是當歸啦、黃耆啦,買這個的就比較多,

補氣啊、補血的商品。隨著季節轉換有差別。」(歸綏街上的中藥批發兼零 售商 M1)

「補冬、立冬前一個月往後就是旺季,到了元月份開始就是淡季。這是關係 到他立冬就是進補,立冬還有冬至,這是我們台灣的習俗進補好時機,就因 為這樣所以那個時候藥材比較旺,還有冬天到了,大家比較喜歡吃進補的東 西。那你到元月份以後,就是天氣開始轉熱了,進補的人就比較少,你夏天 要吃這個中藥的人也比較少,就是這個原因。元月份以後就是進入淡季,起 碼有七到八個月的淡季。淡季的時候就是吃涼的,淡季都是買一些感冒要啦、

吃涼茶,一般就是這樣,消火氣的啦,大部分就是這些。那旺季的話大部分 都吃進補的比較多,十全大補湯拉、花生湯啦這些。」(迪化街上的中盤批 發商 M3)

24 台灣立冬日有進補的習俗,俗稱「補冬」。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是四物、八珍、十全等補品。

一方面犒賞自己一年來的辛勞,一方面為補充元氣以抵禦嚴寒。

年貨大街時,主要是對南北貨的生意影響較大,中藥行大多只是配合活動推 出各家的主打商品出來販賣而已。

「年貨大街的時候大部分是一樣、兩樣這樣來促銷。他就是有發一個公文說 你什麼想要促銷,他就會在永樂市場那邊會擺個攤。市政府有時候會叫你看,

有沒有拿什麼東西想來促銷,那就是說你每一個商家有,店家有人有想要促 銷的東西你可以報,報到他們那個在蒐集專門要做這個促銷活動的,去規劃,

你就是一定要拿出你什麼東西要促銷這樣,你要先告訴他們。」(迪化街上 的中盤批發商 M3)

「迪化街的年貨大街是每年固定過年前十五天,一年一次的年貨大街,都是 由台北市政府商業處主辦,再由我們台北市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協辦,辦年貨 大街讓消費者民眾來購買。」(歸綏街上的中藥批發兼零售商 M1)

「每家中藥行都會有他們自己的藥方,有些店可能強項是婦女病等等。」(購 買中藥的四十多歲女性消費者 C8)

二、 週與日的律動

在有些食物裡,除了可以食用外,還具有治療或強身、美容、預防疾病的作 用,例如糙米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B,可以治療腳氣病。由於許多食物兼具藥物的 益處,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所謂「食藥同源」的說法,簡言之,中國的飲食文 化和中醫學是具有密切關連的。中國人在平常不生病時,為了要保持健康、強壯、

長壽、青春,多習慣性的喜歡服用天然藥材來滋養身體,例如人蔘雞湯可以強身,

許多在食物中加入藥材所作成的「藥膳料理」,在中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裡更是 普遍的可以見到(朱德蘭,1999:240)。

再者,中國有句俗語「病從口入」,是說人發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 為飲食不當所引起的,例如氣喘、腸胃疾病等都和飲食有關。因此,當中國人患 病時,因為病人不能完全的依賴藥物,還應注意飲食的平衡與調養,故藥物治療 和飲食治療並重變成為治病過程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朱德蘭,1999:240-241)。

張永勳(2004)也指出中藥市場中大部分是用於食補,只有 20%用於疾病治療。

消費者購買中藥的目的多是為了配合節令的養生藥膳及治病(游晴閔,2009)。

「固定會買家人吃的藥膳,如四神、當歸、木耳、枸杞等等,有時候感冒會 買治咳嗽的藥、或是先生吃顧肝的、小朋友吃長高的藥、或考試期間要加強 的、或促進新陳代謝的等等,常用的藥材會自己買便宜的來加在湯裡喝。」

(購買中藥的四十多歲女性消費者 C8)

不同於年與季的消費律動,中藥行還有一部分是以週與日的消費律動為主。

中藥行的淡旺季明顯,且淡季時間很長,除了依靠日常消費者購買家用藥膳及治 病藥物之外,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是的生意是替餐廳業者調配獨家的湯頭配方,如 火鍋湯頭、或特調酸梅湯等。

「從小就有習慣吃中藥,加上住在這附近,所以把這邊的中藥行當成一般藥 局在看待。因為有熟悉、認識的店家,就會知道藥材的來源,當然也會去每 一家比價看看,挑便宜又好的來買。」(購買中藥的四十多歲女性消費者 C8)

「中藥批發商有業務員會去跑生意,但有些是外地的餐廳廚師,每個月來一 次迪化街補貨,他們自己來找食材的時候,就會順便問中藥店看有沒有建議 的藥方,那店家就會拿自己的秘方,給廚師帶回去試吃,如果試吃喜歡了,

就會跟店家大量訂購。例如目前有些中藥店,很大一部分的收入來源,就是 依靠做這些火鍋店湯頭藥包的生意、或是餐廳的酸梅湯,有加味的。餐廳那 種一次都是上百、上千包的在叫貨。」(購買中藥的四十多歲女性消費者 C8)

週與日的消費者大多是有需求時,才會來中藥行買藥,因此消費頻率上並沒 有明顯生意特別好的時間,頂多是假日比平日好一些。

「大約我們服務業的話,就是連禮拜天有在開店,以最好的話也差不多五六 日比較好一點。因為會來到這種店裡買東西,客人來的話都是有需求她才會 進來。」(歸綏街上的中藥批發兼零售商 M1)

「自己常吃的東西就會跟中盤批發兼零售商買,但數量比較多,一次一包大 約是一斤或半斤,大概可以吃半年,之後視需要再補貨。如果是要送禮的時 候,就會去跟大盤商買一些梅餅啦、羅漢果等的,它的量是算一包一包或一 桶一桶的,量比較大也比較便宜。」(購買中藥的四十多歲女性消費者 C8)

三、 消費特性

中藥的消費除了有消費頻率上的不同之外,消費者的年齡層差異也形成不同 的消費型態。過去中藥是用於治病,民眾對其專業性之期望較高;現在中藥不僅 用於治病,更廣泛用於養生、保健及日常飲食,因此民眾對方便性之期望可能高 於專業性(張永勳,2004)。老一輩的消費者習慣買十全大補等需燉煮的藥材,

回家自行熬煮;年輕世代的消費者則較願意購買便利性高的藥粉、藥丸或沖泡式 處方茶包(圖 4-4)。此一特性在南北貨的消費型態也有同樣的傾向,因為時代改 變,現代人講求效率與方便性,不喜歡購買需要花時間熬煮的商品,而較喜好選 擇經過處理的、拆開就可食用或沖泡式的包裝產品,這也使得部分店家為了因應 消費者的需求,開始販售自己製做的養生、調理等訴求不同功效的處方茶包,如

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四神湯、瘦身茶、八寶養生茶等等(張賢哲、蔡貴花,2004:

113)。(表 4-2)

「老一輩人他比較相信這個中藥,但老一輩的人他走的都差不多了,常常很 多客人每次跟他聊天說,你以前有常常買那些比較貴重的藥材什麼燕窩啦、

冬蟲啦這些,那些人呢? 他說那些人不在了,就沒有人來買了;現在年輕人 他們不懂這個,你要叫他接受這個沒有那麼簡單。現在中藥很難經營,差不 多這五、六年來,增加或新設立的中藥商很少,相對的歇業的很多,全省差 不多有幾千家喔。因為這傳統的藥材變成不好做,現在的年輕人他有空他就 是看西醫啊,哪有人看中醫。」(民生西路上的中藥大盤進口商 M2)

「老一輩的婆婆、媽媽、伯父、伯母那種,他們都比較喜歡買一些燉的東西,

像十全大補啦、四物湯啦、首烏雞啦,這種回去燉給小孩子吃。年輕的話都 是比較沖泡式的,以沖泡式的、方便的方向來買,回去水煮拆開,看能不能 用泡的,或是直接就是像藥粉、藥丸就是直接吞,就比較不喜歡用老一輩的 方式。沖泡式是中藥店做的一些處方茶包,一些養生的、一些補的、調理身 體的,都有。」(歸綏街上的中藥批發兼零售商 M1)

「以前年輕時候是上班族,比較沒時間煮藥,所以喜好便利性,比較會買花 茶、蜜餞啦這些包裝的產品。那像現在我們當了媽媽之後,坐月子開始接觸 到中藥,才比較會自己去買藥回來煮。」(購買中藥的四十多歲女性消費者 C8)

表 4-2 中藥房消費者的改變

以前 現在

以前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