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 迪化街消費空間的建構

地理學家探索一個地點的地方變遷與轉型,如何緊密連結到其他地方與尺度,

以及連繫到以象徵和物質形式而外顯的特殊社會關係集結(Mansvelt, 2008:95)。

本研究透過對迪化街不同時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各時代的人、物、地之間如何聯 繫,並形成不同的建構要素,來探討這些要素如何影響迪化街消費空間的轉型,

及其在不同時代的意義。迪化街早期因為鄰近大稻埕港口,各地來往的貨物在此 起卸,迪化街就從「中街」開始發展成熱鬧的市街。商船運送來自各地的山海產、

中藥材和布匹,人們在街上貿易往來、人潮絡繹不絕,所有最豐富的食品、最道 地的藥材和最新款式的布料,都得到迪化街來才買得到。這個消費空間隨著貨物、

人潮的不斷聚集,吸引了更多的店家前來開店做生意,進而成為全省具有代表性 的批發中心。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這些產業也分別遭受到打擊。布業是受到大尺度的 消費革命以及整個生產結構改變的影響。1970 年代石油危機的重創和成衣業的 興起,使得迪化街的布業面臨倒閉與轉型的抉擇,整個布匹的消費空間受到大環 境的影響甚鉅,消費者改變了消費型態、店家也因而改變銷售對象、布料的款式 也因應時代而變得更多樣,除了人與物的改變之外,布行的空間分布也大為縮減,

過去的盛況已不復見。

南北貨業則是受到中尺度消費市場分散的影響。南北貨業受到衝擊是在 1980 年代,當時陸續興起便利超商、量販店等零售店,消費者大多改為就近在 住家附近購物,造成南北貨行的下游零售商市場萎縮,由原本的批發轉為兼營零 售,也讓原本南北貨行分布密集的「中街」消失了許多家商店,而由利潤較高的 中藥行陸續搬遷進來。雖然南北貨的經營有受到時代的影響而稍見沒落,但其目 前在迪化街仍扮演著食品批發的角色,餐廳業者、家庭主婦等仍然會習慣到迪化 街採買食品。

中藥業則是受到小尺度消費型態轉變的影響。中藥行是目前迪化街分布最密 集、店家數量最多的商家,社會環境對其影響只在於進口貿易的開放與否、以及 政府對中醫藥的重視程度。1987 年政策開放進口貿易,講求道地的中藥材得以

自由進口,不需再冒風險透過走私一途來取得藥材,但開放進口後卻也造成中藥 材價格下滑。中醫藥的發展到近幾年才被政府所重視,1995 年中醫納入健保給 付,但卻只限於科學中藥,不包含傳統水煎藥,然而傳統的水煎藥依舊有其消費 市場,消費者基於習慣與對店家的信任,仍然會選擇去中藥行抓藥回家自行煎煮。

中藥行因應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而改變了其商品的形式,過去以藥帖為主,現 今則增加了以方便性為主的沖泡式處方茶包。近年逐漸興起的養生風潮,也使得 中藥行的分布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更占據了「南街」和「中街」。

二、 政府對迪化街的規劃

現今迪化街最有名氣和人氣最旺的時間就屬過年前的「年貨大街」了,在政 府的規劃與行銷之下,「年貨大街」變成一個可以消費的符號,不單單只有迪化 街有「年貨大街」,連台北市其他街道、甚至其他縣市也開始打著「年貨大街」

的招牌,在過年期間吸引人潮和錢潮。然而,這樣一年一度的市集,它是屬於特 殊的場合,眾人匯聚到迪化街來,創造出不尋常的消費空間,「這個空間形成於 日常生活的縫隙之中,脫離正常的規則,並且分離出來(Crang, 2003:161)」,也因 此「年貨大街」期間的消費者,有一大部分是平時不會到迪化街來消費的民眾,

他們特別在這個時節前來消費,為的就是想感受街上摩肩擦踵的人潮和過年熱鬧 的氣氛,至於消費了什麼商品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三、 迪化街消費空間的再現

迪化街目前的產業分布狀況:南北貨與中藥行在民生西路、歸綏街及「中街」

上有所重疊,「南街」的部分在城隍廟以北是中藥行為多,城隍廟以南靠近永樂 市場則多為布行分布,而布行又多分布在永樂市場、南京西路及民樂街上(圖 6-1)。南北貨與中藥行所販賣的商品為食品與藥材,是日常民生必需品,兩者的 消費性質較相近;布行所販賣的布料、裝飾品等並非生活必需品,而是消費者休 閒娛樂之餘才會消費的商品。訪談發現迪化街對不同消費目的之消費者可分為不 同的兩個區塊,購買食品或藥材的消費者,大多是有需要時才會到迪化街來消費,

且很少會逛到布行的消費空間去購物;而購買布料的消費者,雖然主要目的是買 布料或相關材料,但也同時會逛逛附近的商圈或到餐飲店消費。

在早期探討消費議題時,強調物的性質,而現今則強調人的自我與身體再現,

由關注商品轉為聚焦於消費者的主體性,消費者的消費實踐及消費論述才是構成 消費空間的主要影響要素。早期的迪化街所販賣的商品代表的是新鮮的、是大量 批發進口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是品質保證的,而現在隨著時代的演變,商品必 須因應消費者的需求與喜好而做改變。南北貨的傳統食材與中藥的水煎藥皆需要 花費較多時間煎煮處理,現代年輕一輩的消費者需要能節省時間的包裝式或便利 性為主的商品,商家因此改變商品形式,以因應新的消費型態,而發展出冷凍包

裝食品、沖泡式處方茶包等產品。消費文化是透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去創造有 意義的關係、地方以及消費經驗,不同的消費者有其消費習性、生活習慣和消費 實踐(Mansvelt, 2008)。如同新的消費型態是由新世代有不同消費習性的消費者影 響下所形成的,他們創造出新的消費文化及消費實踐。

地方是透過消費而持續創造與重塑,可視為是透過貨物中的個人歷史與資訊 而擁有意義的空間(Crang, 2003:185)。消費的實踐與意義,跨越了時空而構成今 日再現的空間,消費者與店家對迪化街的想像與使用,體現了消費空間的再現。

裡仍然有活絡的市場。有不少同行的店家彼此是同鄉人,他們離開故鄉一起在迪 化街打拼、一起做生意、一起過生活,對迪化街產生了共同的情感。老一輩的消 費者習慣到固定的店家去消費,因為從小就時常跟著長輩到這裡來買東西,這是 消費者對店家及迪化街的情感。

圖 6-1 研究區域產業分布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實察資料繪製

南北貨 中藥行 布行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

研究限制

1. 店家通常以生意忙碌為由而拒絕接受訪問,因此訪談的店家數量較少,若 能訪問到更多店家,研究會更加完整。

2. 消費者在消費律動上有時間性的差異,受限於調查時間限制無法完整訪問 到不同時間、季節的消費者為本研究之不足。

二、

後續研究建議

1. 未來研究可考慮加入中南部的消費者及外地的觀光客,並採用問卷調查方式,

蒐集範圍更廣、數量更多的消費者資料,可探討迪化街的服務圈及其帶給觀 光客的空間意象。

2. 可擴大研究範圍,討論整個大稻埕各產業的興衰,包括已經沒落的茶行及延 平北路上的零售布店等。

3. 本研究只討論消費者的部分,但到訪迪化街的人並不全是只為了消費而前來,

有的是為了古蹟建築31、有的是為了美食、又或許是為了來城隍廟拜拜、或 者單純觀光等的原因,而這一部分的人對迪化街的論述也很值得加以探討。

4. 從 2010 年開始政府對迪化街有個新的規劃:「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它可以是任何一種的工作型態,不管是政 府部門的分駐所,或是純粹的民間部門推動點,也可以是藝術單位進駐、或 短期閒置的空間再利用,由使用者來定義。每一個 URS 基地都跟所選擇的 場域周邊相關,它必須回應所在地點的產業性格與文化特性,它也必須承載 轉化與同化所在地區的蛻化與重生。目前在迪化街已設置了三個 URS32,它 是一個在地空間公共化的概念,地主將空間捐給市政府,政府再把它打造成 一個文化創意的空間,鼓勵任何單位進駐。關於這個空間是否為迪化街帶來 了不一樣的影響與意義,可供後續研究做探討。

5. 近期在迪化街也陸續發現一些巷弄裡有新的店面進駐,有的是從事印花布的 開發與設計、有的是販賣古早時期的居家生活用品。他們共同看上的是迪化 街由歷史塑造出來的形象與街區,亦或是期望能在此找到消費喜好相近的消 費族群。往後可持續觀察是否有更多的新店面開張,它們是否給迪化街帶來 了新的氣息與影響。

31 自從民國八十六年(1997)六月開始的「大稻埕逍遙遊文化資產巡禮」 活動是由霞海城隍廟所 舉辦,每個月兩次的免費導覽活動,由文史專家學者帶領民眾認識大稻埕各個歷史景點。期望透 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能夠更加了解大稻埕的建築、歷史及文化特色。

32 URS44(迪化街一段 44 號)、URS127(迪化街一段 127 號)、URS155(迪化街一段 155 號)。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Bocock, R. (1993)著,張君玫、黃鵬仁譯(1996):《消費》。台北市:巨流。

Crang, M. (1998)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台北 市:巨流。

Gottdiener, M. (1993)著,王志弘譯(1995):〈當今的馬克思:昂希‧列斐伏爾與 空間之生產〉,《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譯者自印,193-203。

Gottdiener, M. (1993)著,王志弘譯(1995):〈當今的馬克思:昂希‧列斐伏爾與 空間之生產〉,《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譯者自印,19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