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布匹消費空間的再現

第五章 迪化街布匹的消費空間

第二節 布匹消費空間的再現

一、 年與季的律動

目前布的消費頻率並不像南北貨和中藥有明顯的淡旺季,只有業者販賣的商 品會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不同時間賣的東西不一樣,譬如說你春天、夏天的東西賣薄的啊,秋冬的 話就賣厚的布料。」(經營四十多年的布匹中盤批發商 F1)

布業因為講求流行性,再加上開發、設計布料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在作業程 序提早一年之下,過年「年貨大街」期間,布店生意已告一段落,所以「年貨大 街」對布行的影響並不大。每年農曆年底,布商們依照傳統必須出清所有的瑕疵 布、樣品布,然後以紅紙將店面置放布的布櫃、布架封起來,表示送舊迎新(林 綠紅,1999:192)。

「以前是很明顯有淡旺季,現在是沒有了,現在是春夏秋冬一直輪流的做,

就比較沒有淡旺之分。比起來喔,這個過年之前是有一小段時間,生意比較 好一點。我們大概是年貨大街前兩個月,年貨大街那段時間,布業已經結束 了,因為我們都是提早作業,所以到那個時候年貨大街專做食品跟中藥材的 生意。中藥材食品行這些喔,反而因為年貨大街的關係更擴大,因為吃這個 人生必需品,他反而因為市政府辦這個年貨大街喔,其實是對他們有很大的 助益。」(經營四十多年的布匹中盤批發商 F1)

「以前淡旺季明顯是有分的,要看是哪一類的客人,因為有的是開發盤,它 們就是有請設計師,所以固定四季都會設計新的衣服,那就是會固定春夏秋 冬不同時期跟我們買布;阿如果客人是 copy 盤的,那種就是看當年哪個款 式的衣服比較熱銷,他再依照那個款式做衣服,所以會等大約過年那時候才 買布,因為一年大約是以過年做一個開始和結束嘛,所以就是那時候才買布 來做。」(經營三十多年的副料中盤批發商 F2)

除此了過年前的生意較好之外,另外有比較明顯的消費需求時間,是大學服 飾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們,於每年三、四月系上舉辦服裝週或畢展時,會經常來 迪化街購買做衣服的材料。

「每年大約三、四月份系上就會舉辦大二、大三服裝週的校內比賽,隔一、

兩個禮拜則是大四的畢業展,所以這時候作業會特別多,就會很常來。」(購 買服飾材料的二十多歲的女性消費者 C1)

二、 週與日的律動

近幾年因為手工藝的興起,許多人會自行買布做一些包包或飾品,因此平常 會來迪化街消費的消費者大多是以購買布包材料和裝飾品為主。手工藝並沒有時 節上的問題,因此消費頻率並不固定,消費者通常是有需要時,才會來到迪化街 添購新材料。

「一、兩個禮拜會來逛,主要是為了做服裝來買布。不同時間來買的東西不 一樣,要看那時候作業需要的材料是什麼來決定。」(購買服飾材料的二十 多歲的女性消費者 C1)

「大概三個月來逛一次,假日不會來,只有平常日星期一到五的下午才會來。

今天是來買一些做 DIY 需要的材料。」(購買拼布材料的四十多歲女性消費 者 C2)

消費者來迪化街消費久了,會有習慣去的店家,與老闆熟識後也經常會有一 些專業知識的經驗交流。消費者對這個地方產生了一些情感,迪化街除了來消費 之外,更有其他吸引他一來再來的原因。

「逛久就會大概知道,像是平織的棉布就要去那一家買,她比較多也比較便 宜;毛料到那一家買比較好;做國服的哪幾家會有。」(購買服飾材料的二 十多歲的女性消費者 C1)

「這裡的店家很熱情,因為工作需要常常在這裡出入,和很多店家早已變成 朋友,不僅可以一起工作更可以分享生活。甚至對於布料專業知識有不懂的 時候,他們也會熱心的將經年累月累積而來的無價經驗傳授給我,實在太有 義氣了!」(林虹華/「美味星球」設計總監,從事服裝設計工作超過 10 年)

「這裡的小吃也很吸引我,麥芽餅、杏仁露,想到都流口水!貴德街的建築 和大稻埕碼頭的夕陽也很吸引我。每次累了都會過去走走,看看繆思女神會 不會突然降臨!」(林虹華/「美味星球」設計總監,從事服裝設計工作超過 10 年)

「早期的大稻埕可以說是台北最繁華的地方,那時碼頭的船每天都往來很多 次,各行各業在這裡都很興旺,什麼事都很欣欣向榮,給人一種充滿希望的 感覺。」(吳溪寶/龍育發布行老闆。從事布業四十年)

三、 消費特性

在消費特性上,依對象而定。若為專賣男裝的布店,購買的便是適合做西裝、

襯衫等的布料;若為女裝布店,則又依年齡層而分,銷售對象的年齡會決定其消 費傾向上的差異。

「比方說我們這個布,以女生來講簡單的分,就是分淑女盤、少淑女盤、少 女盤,簡單分是這三個類,他們要的布料啦、花樣啦、顏色,幾乎都不大一 樣。」(經營四十多年的布匹中盤批發商 F1)

現代消費者對於流行的定義也與以往不同,過去是一窩蜂地流行,大家都想 要有一樣的衣服,但現代消費者追求的與眾不同,並不是跟別人一樣的才稱做流 行。

「以前的流行是這樣,喔這個好看,你覺得好看、我覺得好看、大家都覺得 好看,這是流行,所以你穿這個、我也穿這個、他也穿這個,現在流行改變 了,這個叫撞衫,所以他們加工廠以前做衣服,譬如說一個款式我要做五千 件,全省我要賣五千件,五千件有時候賣不夠,再追加五千、再追加五千,

現在幾乎不可能,我全省一百件限量,賣完了追加都不願意追加,我就再推 出新的款式,因為這樣客戶的話,比較不會說有撞衫的感覺,你也穿這件、

我也穿這件,兩個穿在一起很尷尬,現在就不願意,一百件全省他的店一間 店大概賣個五件、六件,所以你一個地方,我今天買這件衣服,很少會碰到 跟我穿相同的,那這樣客戶對你的品牌就有認定,不會說我一穿出去都跟人 家穿一樣的,跟菜市場一樣,不敢買他的品牌,所以他的品牌一建立起來的 話,他的價格你賣兩千,我可以賣三千,現在是要創造品牌,製造你的品牌 價值,這樣才有賣點。」(經營四十多年的布匹中盤批發商 F1)

第三節 小結

一、 變化

零售組織的轉變與解除管制及開放市場的政策有關(Crewe, 2000)。布業受到 時代的影響甚鉅,從民國五十年代紡織業的興盛,布商大量在迪化街的「南街」

聚集,當時能到迪化街買布做衣服是一種身分與時代的象徵;到了民國六十年代 時,石油危機加上之後成衣業的興起,布業受到極大的打擊,不是轉而經營上游 的工廠,就是關門轉行,消費者則改為購買成衣而不再買布訂做衣服。

目前布業店家數量跟以往相比已經萎縮許多,現在的批發商也改變了銷售對 象。永樂市場及週邊的布行或副料行零售店,也多以服裝設計的相關人士及手工 藝愛好者為主要消費對象。在消費頻率上沒有以往的明顯淡旺季,而是以消費者 的需求為主要的影響因素。

布匹並非日常生活的必需消費品,因而在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下,布匹所受 到的影響大過飲食必需品的南北貨和治病強身的中藥材。消費空間隨著社會脈絡 的變遷,導致了物的改變,布匹必須轉型以因應時代的需求,在樣式、材質上變 得更多樣化,服飾注入更多的流行元素且以少量及獨特性為主要訴求,不再是過 往大量生產熱銷的同款式服飾。

二、 延續

布行在迪化街聚集,形成具代表性的布匹批發市場,店家的群聚吸引消費者 前來消費,店家也能因此取得最新、最快的市場資訊與流行趨勢。店家彼此除了 商業上的競爭之外,重視的是同業間的信用關係,有信用者不僅生意做得長久,

當有需要時,資金的借貸也較容易。

消費並不只是需求的滿足而已,更是一種具有消費者的存在與意識型態之涵 義的活動(陳坤宏,1995)。布匹的消費空間對於消費者而言,除了時代上的代 表性意義外,也多了一份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建立,消費者習慣來迪化街消費,為 的是齊全的商品、親切的服務、多樣的選擇,也有一部分是為了古老的建築、在 地的美食、人來人往的熱鬧氣氛等。消費者所消費的不僅只是商家所提供的物,

也包含了空間中的文化象徵與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