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越戰爭前後南海政策之比較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力,將南海問題導向國際化與東協化,以構建與各大國間的等距平衡交往戰 略,並藉以抗衡中國大陸。2011年5月27日,越南「平明二號」(Binh Minh 02)

探測船在芽莊(Nha Trang)約120公里外的海域,遭3艘中國大陸海監巡邏船割 斷其在水下拖拉的電纜線;越南於29日向中國大陸提出外交抗議,並要求中國大 陸賠償。6月3至5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亞太安全會議上,越南國防 部副部長阮志詠表示:「美國能為本區域帶來和平、穩定以及確保國家主權得到 尊重,越南歡迎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充軍力」。6月10日,越南外交部宣稱希望包 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採取行動,協助降低南海緊張程度;美國和越南聯合呼籲 保障南海的航行自由,避免使用武力,保障南中國海安全、穩定、和平與航行自由,

以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38

越南在綜合國力及軍事能力不及於中國大陸的情勢下,南海政策強調「形成 島嶼占領開發事實,推向國際多邊合作發展」的主軸,除持續在既有占領島礁加 強建設外,並藉開放金蘭灣及以開發石油與天然氣為由,廣邀世界各個國家前往 爭議南海地區探勘,企圖將美國利益及聯合國的安全問題納入地區衝突解決機 制,使南海議題國際化,以在衝突中鞏固其在南海地區主權的合法與正當性。39

第三節 中越戰爭前後南海政策之比較分析

一、國內局勢之比較

(一)從大國干涉到獨立自主

越南是進入中南半島的門戶,地緣戰略位置重要,是中國前往東南亞國家的 必經之地。中國既是越南的鄰邦,又是區域的大國,對越南國家安全來說有相當 的威脅。而越南亦為中國南疆的安全威脅,所以中越之間如何和平共處及採取何

38 同註 32。

39 姜高生,「越南南海政策之意涵與影響」,發表於陸軍官校 86 週年校慶基礎學術研討會(2010 年 5 月 14 日),頁 2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種方式來處理雙邊關係,對中越國家安全與發展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40 二次大戰以後至 1970 年代中期,越南先後與日本、法國、美國與中國大陸 等大國作戰,在長期的對抗中,為了生存,只有選擇依賴大國的支持,41其國內 政局與對外關係,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涉。然而隨著 1980 年代末期,東歐 發生巨變和蘇聯解體的影體,整個國際形勢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越南因而重新調 整外交政策,改變過去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轉而推行全方位,多元化的外 交政策,並積極主動改善與中國大陸之關係。42

1986 年 12 月,越南共產黨召開「六大」,確定了“革新開放”政策, 「六大」

決定對內推進經濟革新;對外“廣交友、少樹敵,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為越南 國內經濟服務”的外交總方針,改變以往「一面倒」依賴蘇聯的社會主義計畫經 濟發展模式,開始與區域組織的東協、中國等周邊國家或日本、南韓、歐洲、紐 西蘭等亞太國家及美國、俄羅斯及歐盟等強權國家與地區,積極交往建立合作關 係,43開啟了越南對外政策調整的序幕。

1988 年 8 月越南頒布新的外交戰略《關於新形勢下的對外政策任務》主張 調整與中國大陸、美國與東協的關係,為經濟建設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此時提出的外交基本方針為“始終如一的奉行獨立自主、開放、全方位、多樣化 國際關係的對外路線。越南願意成為值得國際社會各國信賴的朋友與合作夥伴,

為和平、獨立、發展而奮鬥”。

2006 年 11 月,越共「十大」明確指出繼續全面推行“獨立自主、開放、全 方位、多樣化、多邊化”的總體外交戰略。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經過 10 幾年的發展,成功讓越南融入國際社會,擴大與世界各國、國際和地區組織 的雙邊和多邊交往,44現今越南對美關係發展迅速,與歐盟合作擴大,與日、俄、

40 同註 13。

41 周岳峰,前引文,頁 29~31

42 黎俊清,前引文,頁 26。

43 宋鎮照,前引書,頁 3~4、216。

44 黃真、黎氏秋紅,「革新開放後的越南外交戰略與中越關係」,東南亞縱橫 AROUND SOUTHEAST ASIA,2010 年第 1 期(2010 年 1 月),頁 34~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印等地區大國關係良好,與東協成員國的合作加強,多邊外交活躍。2008 至 2009 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2008 年 7 月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

現已與 173 個國家建交,並與 20 個國際組織及 480 多個非政府組織建立合作關 係。45

(二)從軍事鬥爭到經濟建設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9 月 2 日,

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巴亭廣場宣布越南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46 然而 1946 年 2 月 28 日中國與法國達成協議,法軍重新回到越南,越南為了爭取 獨立又與法國展開長達 9 年的抗法戰爭47,1954 年 5 月 8 日越軍於奠邊府戰役擊 潰法軍,迫使法國撤離越南,隨後的日內瓦協議又以北緯 17 度為界,將越南分 裂為南越、北越。1956 年北越要求南越依據日內瓦協議之規定舉行選舉遭到拒 絕後,為了完成統一,北越開始對南越發動武裝攻擊與軍事鬥爭,並逐漸演變為

「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 1973 年 3 月 29 日最後一批美軍撤出 越南,1975 年 4 月 30 日南越西貢政府投降,越南統一,48並於 1976 年 7 月 2 日 更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語: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

49

自 1946 年的抗法戰爭起,迄 1975 年越南統一,越南歷經了近 30 年的軍事 鬥爭,雖獲得最後的勝利,但長期的戰爭造成國家斷垣殘壁,農田無人耕作,交 通建設破壞嚴重,50而照用蘇聯的經濟模式、錯誤的決策及 5 年經濟計畫的失敗,

使國家經濟徹底崩潰,511976 至 1980 年越南通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為 1.4%,國民收入只增長 0.4%,通貨膨脹率高達 120%,521980 至 1985 年的通貨

45 同註 18。

46 同註 1。

47 同註 3。

48 同註 4。

49 同註 5。

50 同註 6。

51 同註 7。

52 谷源洋,「越南革新的歷史沿革:經驗與教訓」,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 第 10 期(2009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膨脤率也高達 80%至 100%,加上蘇聯的援助逐漸停止,迫使越南在 1986 年第 六屆全國黨代表大會中,正式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經過 20 多年來的探索,

現在的越南成為亞洲發展最快速、最有活力的國家之一,社會政治長期穩定,經 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國際地位顯著上升,國民生產毛額(GDP)

在 2009 年達到 2,569 億美元,為世界第 42 名,經濟成長率自 2002 年迄今,每 年均有 7%以上的成長,更名列東南亞各國之首,越南已成為未來具發展潛力的 國家。53

二、對外關係之比較

(一)與中國關係-從合作到競爭

越南位於東南亞的中心地帶,為太平洋與印度洋之交通要衝,是歷來大國爭 霸東南亞的必爭之地,也曾是列強入侵中國大陸西南邊疆的跳板,對中國而言,

極具地緣戰略的價值。而越南曾為中國藩屬近千年,54此種關係一直持續到 1885 年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中國也淪為西方列強的次殖民地之後才告終止。越南 與中國大陸雲南、廣西、廣東三省接壤,地緣上共有的陸地邊界有 2,280 公里,

又有北部灣等共同水域,55是東南亞各國和中國接觸最早、關係最深,歷史文化 相互交融的國家之一。56

二戰結束後,越南於 1945 年 9 月 2 日宣布獨立,但旋於 1946 年 9 月與重返 越南的法軍展開長達 9 年的抗法戰爭,1949 年中國大陸建政後,立即於 1950 年 1 月 16 日與越南建立外交關係,成為越南獨立後外交上的首次重大成就,也打 開了越南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外交關係的關係。57受到兩極對抗的影響,在 50 至 70 年代中越兩國均採取「反帝、反殖、反霸」的對外策略,所以在越南 50

10 月),頁 42~51。

53 劉啟文,「南海情勢中不可忽略的國家-越南」,國防雜誌,第 26 卷第 4 期(2011 年 4 月),

頁 24~36。

54 同註 5。

55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頁421

56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1964年6月),頁1。

57 同註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年代的「抗法戰爭」與 60 至 70 年代的「抗美戰爭」中,中國大陸均給予大力無 私的援助,雙方關係雖曾經出現一些負面因素,包括越南土地改革的失敗、對共 產國際認同的差異、全越鬥爭方針及戰爭原則的意見紛歧等,但整體來說,這個 時期雙方的關係仍是友好親密的,所謂「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正是在此時 期雙方關係的最佳寫照。

1975 年至 1991 年是中越兩國關係發展的低潮時期,在 1978 年以前雙方還 有正常的往來,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及科技方面均持續交流,尤其是中國大陸 對越南的援助仍不斷進行著,但因若干負面因素迅速的激升,如越南一邊倒向蘇 聯、「印支聯邦」的建立、排華仇華運動、領土與領海的糾紛以及軍經援助的斷 絕等事件均紛至沓來,終致兩國的親密友好關係崩解。1979 年的「懲越戰爭」

使雙方關係跌入谷底,此後中越間便無任何正常的交流,有的主要是些邊境和南 海的局部軍事衝突和對柬埔寨問題雙方的持續呼籲與叫囂。然此時,一些有利於 恢復兩國關係發展的因素也正在滋長,如中蘇關係緩和以及「改革開放」與「革 新政策」的合流。

1991 年,在上述正面因素及領土、領海局部軍事衝突的逐漸減少和越南調 整華僑華人政策等事件的催化下,中越實現了關係正常化。此後由於雙方對關係 維持與發展的共識、陸地邊界與北部灣領海的劃定、華僑華人政策的落實、中國 大陸持續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以及國際間互賴程度的加深,使得兩國關係不斷的向 前邁進。

中越關係基於地緣政治與歷史背景,不同於其他國際關係而具有特殊性,然 仍未超脫一般國際關係的理論與通則,由於兩國關係的發展取決於兩國對彼此的 外交政策,因此,從國家和國際體系兩個層次來探討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因素有

「國際情勢」、「意識形態」、「民族矛盾」、「領土糾紛」、「軍經援助」等

「國際情勢」、「意識形態」、「民族矛盾」、「領土糾紛」、「軍經援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