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丸山眼中的國民主義圖像

第二章 日本戰前國民主義的流變

第一節 丸山眼中的國民主義圖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第二章 日本戰前國民主義的流變

第一節 丸山眼中的國民主義圖像

第一項 定義國民主義

國民主義(Nationalism),究其內涵,除涉及情感(emotion)外,透過諸 般譯名-民族主義、國族主義、國家主義42-更見其概念的浮動。不同的譯名反 映不同脈絡,不能皆謂侈譯。今日觀之,此一概念有雙重意涵,正如丸山真男 所言:

民族主義隨著歷史的演變,常能激起憧憬乃至鼓舞的情感,或者憎惡乃至

嫌惡的表情。在同一概念下,一方具有獨立與自主,一方卻有壓抑與侵略

之意。這絕不僅是此一用語的恣意濫用,而是用語的混亂本身,刻畫著近

代世界史政治單位-國家(或民族國家 nation state)的多樣性歷史足 跡。 43

丸山精闢論道:「民族主義概念之多樣性,實與國家這一範疇的多義性乃至 曖昧性分不開。」44在進一步申論國族主義的流變前,筆者有義務交代對這個概 念的基本想法。Nationalism 今多譯為「民族主義」,然而在近代國家的概念興起

42 如 Ernest Gellner 所著之《Nationalism》即被翻譯為國族主義,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 所著《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則譯為《民族與民族主義》,此外這二本書譯者皆為 李金梅。

43 丸山真男著,林明德譯,《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臺北市:聯經,民 73 年, 頁 250。

4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0。於此,或許可以說丸山透過國家的概念解消或懸置民 族(主義)在概念上的浮動性,畢竟國家較於民族是更為具象的存在,因為民族可能要進一部 探討主觀認同的問題。或許可以說,具象程度的落差來自於疆界(terriroity)可否明確劃定,透過 疆域概念的操作討論國家機器的作用,正是法國哲學家 Gilles Deleuze(1925-1995)關注所在。

者以為 Nationalism 的研究取徑,展現自然部落-國家-(想像的)共同體的線 性發展。45 而有所不同。通常可分為:人道主義、雅各賓、傳統、自由主義、全體(integral)47。 然而此間的區分並不是非此即彼。此外,丸山認為亞洲的民族主義並不適用這 種歐洲模型式的區分,因此其僅討論民族主義不可或缺的要素48:國民傳統 (national tradition)、國民權益(national interest)與國民使命(national mission)。「傳 統使民族與過去連結,利益使其與現在連結,使命使其與未來連結。由這三者 的合成而產出國民特質(national character)。49」丸山舉英國紳士、日本武士、美

45 這樣的轉向或許可以從渡邊浩日前於「第三屆臺日亞洲未來論壇」發表的文章〈Nation‧民 主‧自由:日本を例として〉,該文似將國家側重於作為文化集合體的描寫,而非權力發動的主 體。從政治思想史中去除傳統國家論述,或可位延續 Benedict Anderson(1936-)的研究路徑。渡邊 浩(2013,05)。Nation‧民主‧自由:日本を例として。近代日本政治思想の展開と東アジアの ナショナリズム,台北。

46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0。

4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7。此為丸山借用 C. Haye 於 1931 年發表《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當中之概念。

48 丸山在區分民族主義的要件時,受到 F. Hertz 在 1944 年出版的《Nationality in History and Politics》

的啟發。《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7。

4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7。中譯本直接使用日文本所書之「國民的個性觀念」,本 文則以日文本所附之英文為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國常民的形象為例,認為此等不外乎是國民特質的具體人格化。此三要素申言 如下50

1.國民傳統表現在對國語、習俗、藝術等文化的保存與發展的要求,強調歷 史中拒卻敵人的傳統,表彰提高本國榮光與威信的統治者。

2.國民權益則擁有現實與觀念的雙重意涵。在國內,克服區域的利害關係;

在國際間,則承認且開展既有領土與權力。隨著國內政經情勢的轉變,有時國 民權益超越階級並在現實的國民間扎根。而會隨著社會矛盾浮上檯面,壓抑階 級意識的政策亦相伴而生。由此可以看出,民族主義儘管處於不同的政治光譜,

皆可使國內階級秩序標準化,從而使其僵固化。國民權益的內涵,可以透過觀 察國民利益的觀念、機能與方法得知。

3.國民使命,重點在揭示國家的存在理據以及將來的行動目標,從而鼓舞國 民精神乃至解除敵人的精神武裝。

相較於國民傳統與國民利益,「國民使命」較無限定與特殊的性格,因而具 有普遍的影響性。特別是面對帝國主義的發展與國際政治意識形態的紛呈,使 命感更加與國際連結。例如在中日戰爭時,日本提出為亞洲人建設亞洲,建立 日本帝國的大東亞共榮圈。51

於此,丸山勾勒出民族主義發展的普遍模式:一開始民族運動與泛常的政 治運動相同,以不固定群眾的國民感情為基礎,藉由領導者的帶領啟發民眾的 自覺並組織行動。此時的國民情感較接近於原始的情緒,而不具備太多的理論 性質,群眾發散的情緒有時甚至造成盲目衝動,使領導階層受牽制而無從駕馭,

此解釋何以民族運動時強時弱。因為理論基礎薄弱,造成民族主義容易為其他 政治力乃至意識形態利用,從而與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君主主義或法西斯主

50 整理自《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8。

5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8-2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義相互連結。52至於民族主義的純粹性,丸山只預想:「在國民統一與獨立對未 來尚保持著純粹的希望時,民族主義運動本身比較具有完整的型態,而能完成 其獨自的任務,但大體上在建立近代國家之後的民族運動。」53

民族主義往往附麗於「民族意識」(national consciousness)。民族意識作為民 族主體性的展現,從文化漸次向政治發展,於其間勾勒出「敵人」的形象與敵 對的舉措。於此,丸山提出民族主義的原始目的,其謂:「民族主義的最初目標,

始終是作為對國家內部『政治的』統一(共同政敵的樹立)及對其他國家『政 治的』獨立(掌握國家社會的主權)來表現的理由。」54在這個普遍規範下形成 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community)從歐洲漸次往世界開展。於此,有必要從歐洲 歷史回顧民族主義之發展。

第二項 歐洲民族主義發展史

一、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後的四大強國中、美、英、蘇,並非古典民族國家55。歐洲民族主義自中 世紀末期開始,歷經數世紀逐漸成熟,在十九世紀以後開花結果。丸山認為,

近代民族主義的起源始自法國大革命。56法國大革命時期,因為英國干涉而與法 國爆發戰爭,法國市民結合愛國心與人民主權理論。隨後拿破崙的對外戰爭,

破壞中南歐既有統治體制,引起各個民族的抵抗運動。英國則因為國家統一,

率先完成中產階級革命與產業革命,透過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島國地位。是 以,英國當時在民族主義上,並未展現特殊的意識形態或者運動。

5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9。

53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9-260。

5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1。

55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4。

56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崛起後,歐洲民族主義展現兩個動 向。對內而言,政治領導權從貴族特權階級的寡頭政治,解放擴大為以國民為 基礎。對外方面,王朝主義(dynastic principle)原為國際社會組織的基底,轉變為 獨立國家的國家本位意識。57此間動向的內在驅力,無非是民族自決(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而民族自決的主體,率以各國新興中產階級與知識階級為主。

最終,民族自決透過凡爾賽條約(le Traité de Versailles)正式獲得肯定。58

新興中產階級與知識階級開展民族主義時,同時也推動著自由民主主義。

然而此二者間,並不能以簡單的相輔相成來論斷。丸山舉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為例。法國的王黨在拿破崙倒台後,將法國大革命點燃的國民情感,賦 予波旁王朝反革命的立場。丸山認為:「新興中產階級的力量本就脆弱,並且由 於產業革命而急遽增大的群眾壓力,產生恐怖之感,民族主義的象徵較之『自 由』與『解放』的表徵,更易與過去王朝的光榮相連結,或成為國民的統一象 徵,而使君王保持政治生命。」59

自 1848 年起,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1773-1859)伴隨其所 支持的正統主義退出歷史舞台,國際勞工階級開始跨國連結,貴族的保守主義 與市民的自由主義相互妥協。隨後,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步入帝國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正來自於巴爾幹半島的民族自覺運動。而此運動的失 敗,正由於先進國與後進國在政治體制,與國家理性(The Reason of State)上的落 差。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表彰的自由民族主義觀更取得領導地 位,從而造成歐洲的巴爾幹化,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伏筆。60

19 世紀後半,民族主義亦收編勞工階級,從結果而言原應「無祖國」的勞

5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1。

58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1-252。

5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2。中產階級面對新型政治制度或思潮,屢屢展現出水土不 服,因而向過去專制的或者王(皇)權的政治結構回溯,正是丸山思維基調之一。

6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工階級,將其對階級的忠誠與國際的合作置於國家忠誠之下。透過一連串普及 義務教育、擴大選舉權、發達公會、勞工政黨取得國會席次乃至時機社會政策,

勞工階級因而被納入體制當中,亦使其階級意識趨向市民而非僅僅為勞工。此 外,殖民地的利潤,由國家政策媒介進入無產階級的口袋,勞工「國民化」的 色彩更為鮮明。此可佐以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修正主義為證。因為沙俄無法將利 益均霑於國民,使俄國走向不同的道路。可以說,在一次世界大戰前,「民族主 義以中產階級為樞紐,向上下兩層伸張,正是十九世紀後半時期歐洲國家內部 相對安定最有利的因素,而且國際秩序也由於一方面政治單位的多元化(主權 國家的並存)與另一方面世界經濟體制之單一性,及『基督教文明』的共通性

勞工階級因而被納入體制當中,亦使其階級意識趨向市民而非僅僅為勞工。此 外,殖民地的利潤,由國家政策媒介進入無產階級的口袋,勞工「國民化」的 色彩更為鮮明。此可佐以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修正主義為證。因為沙俄無法將利 益均霑於國民,使俄國走向不同的道路。可以說,在一次世界大戰前,「民族主 義以中產階級為樞紐,向上下兩層伸張,正是十九世紀後半時期歐洲國家內部 相對安定最有利的因素,而且國際秩序也由於一方面政治單位的多元化(主權 國家的並存)與另一方面世界經濟體制之單一性,及『基督教文明』的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