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治維新後的國民主義

第二章 日本戰前國民主義的流變

第三節 明治維新後的國民主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的脈絡而言,即為「脫藩」。丸山謂:「王政復古的政治變革,一如周知,在封 建支配階級的自我分解過程中,激進派公卿、下級武士與部分上層庶民承擔其 任。」166幕府消滅後的雄藩聯合,其推手亦繫乎上述的脫藩者。然而丸山於此強 調二者,維新政府並非過往封建統治之延續;而幕末為了培養近代產業與技術,

亦長養了專制主義的建立,進而開枝散葉於維新政府。167而幕府覆亡,實假「中 間勢力」之手,廣大庶民未能參與其事,因此如福澤所言「使全國人民腦中懷 抱國家」,只能留待明治思想家解決。168

第三節 明治維新後的國民主義

思想的引介者,首開屬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知識分子根據社會的現存狀 態,鮮明地展現其時其世的思想特質。封建時期的日本,由咒術師、神官、僧 侶、讀書人與儒者,形成封閉的知識階級(caste),獨占社會中正統詮釋世界的地 位。隨著德川幕府的崩壞,帶來自由知識產出的契機。知識分子從身份社會的 臍帶中解放,成為社會中的浮動階層,公權力組織不再頒布所謂的正統思想。

進入新型態資本制社會後,捨棄思想與學派的形式性格,成為自由的知識分子。

169明治時期思想之豐富,上述的社會條件可謂成因之一。另一方面,幕末自開國 時起,歐洲的思想文化對傳統思想帶來極大的衝擊,歐洲思想的介紹、翻譯、

駁斥與編輯成為知識分子的要務。170

為了回應時代的衝擊,明治時代的思想家透過學者、新聞記者與文學家的 身分從事自由的思想活動,展現強烈的社會指導性格171。然而此社會指導性格日 後亦成為壓縮自由思想的間接成因。

166 《日本政治思想史》,頁 361-362。

167 《日本政治思想史》,頁 362。

168 《日本政治思想史》,頁 362。

169 丸山眞男著,〈明治時代の思想〉,收錄於《丸山真男集第六巻》,東京:岩波書店,2003 年,

頁 3。

170 〈明治時代の思想〉,頁 4。

171 〈明治時代の思想〉,頁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至於明治維新的思想精隨,丸山認為其立足點率有二者:一為「尊王攘夷 論」,二為「公議輿論思潮」。172這兩點,背後各有其相應的政治實踐,即老中 阿部正弘將培里議約之事奏請朝廷定奪,與邀集大名出具對策,此二者誠為打 破幕府行政慣例之舉措。誠如本章第二節所指,幕府末年政治力往中央集中,

此即為尊王攘夷論的作用;公議輿論思潮,則是與前者相對的政治擴大原理。

或可謂,尊王論往政治的頂點集中,而公議輿論往政治的底部擴大。在中央集 權的統一國家建設伊始,尊王論便引致出「國權論」,揭開一連串對外國權擴展 主張;公議輿論思潮則來自於五條誓文(五ヶ條ノ御誓文)中「萬機決於公議」, 其後則發展為「民權論」。明治國家精神的梁柱,正在國權論與民權論間,兩者 相互頡頏糾纏,丸山甚且以變奏曲(ソナタ)來形容。173

一、征韓論的歷史意義

公議輿論思潮體現在主張開放言路,乃至更具體的列藩會議論或以土佐藩 為首倡議的兩院制度論174。及王政復古時,治權重歸神武創業之古源,政治集 中與政治擴大或對立、或統一,表現得更為激烈。或有對前述對立或統一感到 矛盾,但丸山認為此間或競或和,實為政治學的普遍法則,蓋政治團體面臨外 在的危機時,必然展現反射般的自我保存本能。即一方面盡可能的集中強化政 治力,一方面尋求基層(團體成員)的支持,如以二戰為例,則前者可比之美 國,後二者譬為蘇聯175。最能取得二者平衡之政治團體,最善於渡過外在危機。

而當時的衝突與合作,則必須從日本的歷史條件開始分析。

首先,德川社會雖然向專制主義傾斜,但並非全然如此。究其本質,要在

172 丸山眞男著,〈明治国家の思想〉,收錄於《丸山真男集第四巻》,東京:岩波書店,2003 年,

頁 51。

173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1-52。承繼丸山真男研究近世政治思想史的松本三之介(1926-),著 有《明治精神の構造》,其簡中譯本的書名即為《國權與民權的變奏》。

174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3。

175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4。丸山於同頁指出,中國共產黨所謂「民主的集中」,展現出此二 對立原理之統一。又,本文成於 1949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維持古典政治經濟的封建制。因此,中央集權下統一國家的歷史任務-資本的 原始蓄積,則為明治政府的課題。隨著地方上封建制度的解體與幕府藩閥專制 政治的排除,雖然獨占的封建支配遭到解放,但庶民對資產蓄積的意識仍舊薄 弱,為此致生不滿或反抗。此種不滿則為下級武士、激烈公卿與上層庶民等社 會中堅,倡公議輿論之所在。176

復次,西風東漸即欲使日本成為世界市場之一員,在這個意義上,日本與 西方的往來時間較中國與印度更晚,然目彼等淪落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之境況,

正是日本戒慎所在。177因此政令歸一、天皇親政、將多元的政治支配一元化,

自有其歷史必然。而政令歸依後的新政府,首開的國權大計為征韓論。彼時英 俄兩國,於對馬海峽交相競爭,對日本而言,確保對馬海峽與朝鮮乃至大陸的 連結,形同維持與東亞之聯繫。征韓可防止英俄進窺日本,這種思考方式在幕 末相當濃厚,或可視為尊王攘夷論的延伸。178

深究其內在意圖,率可分為五179

一、傳統武士階級的失業救濟:大規模動員下級武士後的明治維新,裁抑 武士階級,損害其原有之經濟利益。若不將廣大士族的怨恨轉向,將引爆反政 府的浪潮。

二、發揚國威:安正條約以來,日本陸續喪失關稅自主權、領事裁判權成 為明治政府困惱之桎梏。欲藉日本之實力,換求外國之認可。

三、聯合東亞反抗歐洲:歐風東漸,東亞支國無力抵抗,唯有東亞同盟方 能阻止歐洲蠶食鯨吞。此於幕末本多利明、佐藤信淵之思想已可見。

176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5。

177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6。

178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6。

179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6-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四、歐洲帝國的微型模仿,而朝鮮是抵抗幅度最小之處。

五、以國際糾紛為契機,進行國內改革。

征韓論雖胎死腹中,卻成為日本大陸理論的實踐依據,在隨後的歷史發展 顯現出個別的作用。世界經濟恐慌(1929-1933)時,日本便透過九一八事變(満 州事変)解決國內對社會經濟問題的關注。防止歐洲勢力東漸的東亞聯合主張,

體現在日後的大亞洲主義以及東亞共同體。至於獨立國家的象徵,不平等條約 與關稅自主,日本廢除領事裁判權雖在甲午戰爭(日清戦争)前,然要到 1911 年(明治 44 年,明治天皇過世前一年)方取回完全的關稅自主。微妙的是,早 在 1876 年(明治 9 年)藉由江華島事件,日本便取得朝鮮的領事裁判權。在甲 午戰爭後,亦取得對清的領事裁判權。在複雜且微妙的大陸政策中,羼雜日本 的國民解放、國民獨立與帝國主義的發展(進出)。對於明治時期的日本而言,

丸山下了意味深長的評價:「……日本對內尚未成為像樣的(一人前)國家,對 外卻以成熟的(一人前)帝國主義國家行動著。180

或有舉岩倉具視或大久保利通(1830-1878)為例,認為這些內治派論者的存 在,形同否定征韓論。然而丸山認為這不過是時間上的差異,蓋從 1874 年牡丹 社事件與 1875 年的江華島事件可窺端倪。181

二、民權論的歷史意義

明治時期,民權論的發展可以從兩點觀之:即 1874 年民選議院的建言與一 連串至 1877 年的騷動。前者可以說是國權論與民權論巧妙湊泊之所在,蓋倡議 者為早先的征韓論者,如坂垣退助(1834-1919)與後藤象二郎(1838-1897)。後者為 萩之亂、佐賀之亂、神風連之亂以及武力倒幕的尾聲-西南戰爭,一連串的反

180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8。

181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革命運動,在暴動的同時亦主張著民權。182

然而此時的民權論運作展現出微妙之處,如明治政府中板垣退助與島津久 光(1817-1887),共同在民權論的旗幟下抨擊新政府為「有司專治」183。板垣身 為民權運動之旗手自無疑運,然而島津實係新政府中封建思維至深者,竟攜手 共反大久保。又,其後受刺身亡的大久保,在討伐其之「斬姦狀」中,亦有壓 抑民權之字樣,然殺手亦是如雲井龍雄(1844-1871)般的封建主義者184。此外,

日本的右翼運動,亦可謂始自自由民權運動。以頭山滿(1855-1944)為代表的玄 洋社(原稱向陽社),揭示的三大憲章之一即為「固守人民之權利」185。在實際 問題的回應上,玄洋社的國權論者與土佐的民權論者,更時常立基於共同戰線。

實際上,在國權論與民權論的主張背後,容有各式各樣的動機,不能僅以形式 的主張而斷其真意,而這些主張所呼應者,無非是明治國家所背負的歷史課題。

對此最早提出體系性論述者,無非是福澤諭吉(1835-1901)。186

在後世的觀點中,福澤除啟蒙思想家的身分外,容易與國家主義者、國權 論者的形象結合,從而視其為日本主義者。事實上,丸山認為福澤的精神現代 化主張中,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互為表裡。因此,認其僅具其一的想法,根本 與歷史事實脫離。187

福澤言:「此時日本人之義務,唯保國體一條。保國體即使政權不失。若要 政權不失,則民智需進取。智識開展之道,首開在於急掃惑溺之古俗,取西洋 文明精神。」188保國體也者,即不使為外國人統治。福澤將文明的精神與人民 的自由獨立相連結,而給出「一身獨立則一國獨立」的命題,即並舉國內的解

182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58。

183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60。

184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60。

185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60。

186 〈明治国家の思想〉,頁 60。

187 丸山真男著,區建英譯,〈福澤的秩序與人〉,收錄於《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北京:

187 丸山真男著,區建英譯,〈福澤的秩序與人〉,收錄於《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