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從戰時到終戰-國民主義的變體

第一節 超國家主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第三章 從戰時到終戰-國民主義的變體

從德川幕府終結後到明治維新時起,日本民族主義的基底在丸山的研究中,

從儒學式的架構往「超國家主義」、「軍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甚至是「自 由主義」漸次開展。這些概念於現今或可聯想到各自的脈絡與解讀,但若欲定 義乃至比較差異所在,又顯磕磕絆絆,是以對此間的理解實有再次探究的必要。

然而丸山據以開展的日本論述,其是對比歐洲的情況而生。彼之考察或許與歷 史事實的層面有所出入,然此非本文討論之重心,是於此間不另深究。

第一節 超國家主義

著眼於戰後日本政治情狀,日本國民長期以來被論斷為政治意識低落,此 間緣由多歸咎於外部權力結構。但在丸山的觀察中,這是來自於 「內在強制力」。

在丸山的研究中,可以反覆見到他訴諸於心理或心靈意識的傾向。但因為此種 強制力欠缺理論架構,思想體系亦顯紛呈,故難以查其全豹。而只能從例如探 究「八紘一宇」此口號的生成與展演,藉由片段的表現與現實的發展,挖掘出 共同的邏輯。245

近代國家多半以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形式出現,而以之為國民/家主義 的基底。而超國家主義(ultra nationalism)或者極端國家主義(extreme nationalism) 與國家主義究竟有何差異?或以為此二者皆具有帝國主義或軍國主義的意涵。

然而丸山認為:在十九世紀末所謂帝國主義時代前,民族國家甫形成之際,多 半以專制國家之姿大舉進行對外戰爭,是以武力擴張成為國家主義的內在驅力。

然而日本在這方面的表現是毋寧更為顯著,且「其對外擴張乃至對內壓制的『精 神原動力』,更可以看出本質上的差異,因而帶有真正『超』或『極端』的特性。」。

245 丸山真男著,林明德譯,《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臺北市:聯經,民 73 年,頁 2。

家(Ein neutraler Staat)的色彩。因此對真理、道德等價值抱持著中立的態度。其 將價值的填充委由教會等社會團體與個人良知,將國家主權的基礎,建立在捨 非教徒者。教會的作用為何?丸山僅簡單地提及可與皇權抗衡。參見 Karube Tadashi 著,

《Maruyama Masao and the Fate of Liberalism in Twenty-Century Japan》,Tokyo:

International House of Japan,2008 年,頁 132。余英時認為:「教會所代表的是社會良心,又 加上有完善的組織,因而能與王權抗衡。比如清教徒就有著極大的力量,代表上帝發言。事實 上,他們所說的話大多都是與中國儒家士大夫相似的,是為民請命的,對社會現況不滿的聲音。

雖然它表上聽起來是宗教語言,內裡卻包含著許多政治意味,涉及社會抗議與社會批評。」參

261 霍布斯的主權理論(theory of sovereignty)取消政府良窳之別,而將關注重心置於合法與否。

伸言之,則為探究主權者有無權力(power)來命令臣民形成秩序的問題。而其所追求的政治秩序 理論為放諸四海、亙諸古今都可得成立者,從而未預設任何善的觀念或目標。可謂具有強烈道

美善的內涵,以國家理性(raison d’etat)的概念替換為效率。

26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7。

於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1955),後者認為德國人潛在著一種想法,

即政治的本質是不道德的、無情的。269但對丸山來說,日本人顯然對此無所悉,

法規枝微末節所拘束。276丸山借用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

「距離的感動力」(Pathos der Distanz)為喻,這個概念原為貴族的道德特質;在 日本,為了縮短與最高價值-天皇-間的距離,貴族(華族)深化與「卑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將使自己的利益與天皇的利益融合為一,自然會產生一種傾向,把自

己的反對者逕視為之為對天皇的侵害。藩閥政權對民權運動的憎惡乃

至恐怖感,確實潛藏著這種意識。時至今日,這種意識甚至在一切特

權階級之中仍然一脈相承。279

誇耀階級意識,可進一步從職業角度分析。除縱向的社會分工意識,更重 要的是「縱向直屬於終極價值的意識所產生的種種病態」280,而日本軍隊正為 其典型,揆諸〈軍人諭勅〉即可見端倪。彼開宗明義倡言:「軍人乃國民之精華,

而居其主要。」281軍人對「地方人」的優越意識,無疑是因為皇軍的身分。皇 道派理論家荒木貞夫(1877-1966)曾於《皇國的軍人精神》提及:一般社會的道 德水準與軍隊內部有所落差,為此軍人被評為過於迂直。從而,軍人負有「淨 化一般社會,致力使其與軍隊精神相融合」的使命。282

相對於軍隊,另一被詬病的組織為戰爭期的官僚體系,彼往往會為之冠上

「封建」的評價。丸山認為,封建的性格來自於「爭相據守在自足而閉鎖世界 的心理」283。然而日本的問題不僅於此,實際上沿著丸山一貫的思路,閉鎖世 界的本位主義在當時環境中,終須與終極權威連結,方能定價值的高下。是以 往復連結終極權威的驅力,將比封建更具積極性與侵略性。284藉此可以發現,

軍部藉由總體戰之名,與國家既有之行政體系相互頡頏,甚至干預國家日常行 政。微妙之處在於,丸山認為以天皇為中心的秩序體系中,獨裁觀念反而難以

27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0-11。

28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1。

281 《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頁 22。中文版譯文為:「軍人為國民之中堅,居於主要地位。」

意思詳備,然強調軍人獨特性的力道似覺稍弱。《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1。又,〈軍隊教 育令〉不等同〈軍人諭敕〉。

28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1。這種軍人至上的想法在彼時的日本隨處可見,丸山曾在 同頁提及,曾與長年在行伍的軍醫談論軍隊的醫學水平,軍隊水平遠超大學乃軍醫界通說。然 而這位病理學者,最終卻給出否定的建否定的見解。

283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

28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孳生,因為獨裁觀念以自由的主體意識為前提。然而人與社會集團,都處於相 互約束的網絡中,不受拘束的者從上到下都無法存在。285縱然戰爭期間,軍部 官僚容或有被視為獨裁的舉動,但丸山認為這是「社會結果的獨裁」,而非意識 上的獨裁。286因為意識上的獨裁必須與責任的自覺相互嵌合,然而軍部和官僚 對此都付之闕如。287此徵乎日本發動戰爭的意識仍曖昧難解可證。

對於被職責發動戰爭的寡頭政治家而言,一方面對寡占國家權力欠缺意識,

在現實上又無法成為最高權力,分別倚賴天皇及並存的權力結構,丸山認為此 即 德 國人 所謂 的「 併立 之國 」 (Das Land der Nebeneinander) 。288東 條英機 (1884-1948)任首相時,曾在第八十一屆眾議院議會「暫時行政特別條例法委員 會」發言如下:

常有人提起獨裁政治問題,希望能在此加以澄清。……東條本係草莽

之臣,與各位初無二致。所不同者,僅係我被賦予總理大臣之職,因

此得蒙陛下光澤而耀然發光。如無陛下之光,實與頑石無異。因蒙陛

下寵信,任此要職而耀然生輝。此與歐洲諸公所為獨裁者迥異其趣。289

從這段話可以看到,東條自陳身為首相的尊崇,表露出與權威親近的優越 意識,卻也直陳自己終究是受制於天皇的朝臣,為此承擔精神壓力而不得不謹 慎從事。丸山因此斷言,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存在自由的主體意識,個人的行

285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丸山的說法似乎把天皇也包括在內,然而對此其未有進 一步的立論。

286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13。

28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3。這個立論看似相當微妙,實際正反映出丸山一貫的思路,

也展現出他以歐洲理論在處理東洋問題的扞格。當時的日本人在丸山心中,或許可以說欠缺作 為獨立自主人的意識,而這正是市民社會開展的基礎。因此,跳躍點說,戰後審判某種程度上 欠缺不少現代法律的法理基礎,例如印度審判員帕爾即因「法不朔及既往」而主張日方全體無 罪,唯就學術的探討而言,轉型正義的討論對此似乎較少著墨。參見纐纈厚著,申荷麗譯,《何 謂中日戰爭?》,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 年,頁 149。

288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3。

28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止無法相應自我良知,須賴較己更為接近天皇者來約束。290於是這樣一層壓制 的一層的結構,取代獨裁意識,維持精神的均衡。要言之,某種程度上可謂彼 此都在互相防範對方獨裁。進一步挖掘此種意識的基底,揆諸福澤諭吉《文明 論之概略》可徵一二,其謂:

上下名分截然分明,名分不同,權力亦異,無一人不蒙受無理者,亦 無一人不行無理者;受無理的壓制,又無理的壓制他人,向此屈服,

則可向彼矜之。……前之恥辱可由後之愉快補償,以平衡其不滿。……

正如貸款與西鄰,而向東鄰催索者然。291

如此的秩序容易被聯想到軍隊生活,然而這正是日本整體國家秩序的運作 法則。權威與權力井然有序的結合與組織,保留了封建社會中偏頗的權力關係。

隨著日本進入國際社會,「壓迫的轉嫁」便向他國開展,如征韓論與牡丹社事件 等是。藉由形成統一國家的契機,迅速局部仿效西歐的帝國主義。對外的鷹派 色彩,民間的力道絲毫不遜於官方。戰爭末期的敗戰或復仇心理姑且不論,日 本國內的卑賤百姓,到了國外戰場雖然仍是低階士兵,但透過皇軍的身分與最 高價值連結,立即取得優越地位,對戰地的異國人施加暴行。「無論市民生活或 軍隊生活,凡無處發洩其所受壓迫的大眾,一旦立於優越地位時,即欲從加諸 己身的全部重壓中一舉解放出來,這種爆發性的衝動時不足為怪。」292

在超國家主義中反覆談論其終極價值-天皇,藉由突顯天皇的存在而論斷 他人欠缺自由或者主體意識,然而天皇可謂唯一具有主體資格的自由人嗎?在

在超國家主義中反覆談論其終極價值-天皇,藉由突顯天皇的存在而論斷 他人欠缺自由或者主體意識,然而天皇可謂唯一具有主體資格的自由人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