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丸山真男論國民主義的流變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丸山真男論國民主義的流變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Law, College of Law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政 治 大 丸山真男論國民主義的流變. 立. Nat. y. ‧. ‧ 國. 學. The Study on Nationalism Research of Maruyama Masao. n. er. io. al. sit. 熊紹惟 Hsao-Wei Hsiung n i C hengchi U. v. 指導教授:江玉林博士 Advisor: Yu-Lin Chiang.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June, 2013.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4) 謝 辭 嬰酬所生魚謝江,綠葉發枝新畢香, 暫將罄聲遣方外,且渡海河覓轡桑。 僅以短詩告謝四方有情。.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6) 論文摘要 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地位,儘管後世對其見 解肯否不一,但他的研究成果確實影響著後來的學術發展。在台灣缺乏相關研究 下,本文試圖以國民主義(nationalism)為核心,整理丸山真男在這方面的研究成 果。在論文的節構上,以時間和概念為經緯,從戰前到戰後的發展,討論國民在 國家中圖像 (image)的轉變。日本近代化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常常建立在對外 戰爭的成敗上,如此評價基準,除了缺乏細緻論證外,更化約這段期間內日本國 內思想、政策乃至制度的轉變。透過觀察日本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國民主義的 發展,可以進一步正確地認識日本近代化的過程。 國民與國家的關係,在國家人格化的想法出現後,可以稱之為主體與客體間 的權力分配。或許可以說,國民是國家所創造出來的產物。而國民主義的討論重 點,正在國家如何創造理想的國民。在這個前提下,本文分成四個面向來分析丸. 政 治 大 山的研究成果,即:(1)國民主義的概念定義、(2) 明治維新前後的國民主義、(3) 立 戰爭期間國民主義的變體與(4)國民主義的思想底蘊。. ‧ 國. 學. ‧. 國民主義的相關論述,自幕末開始重心便在與外國的關係上,例如海防論。 為了抵抗外國,因而開展厚植國家實力的想法,如富國強兵論,從而產生改變體 制如尊王攘夷論的想法。而這些想法隨著時間的經過,成為日後征韓論與自由民 權論的基礎。. sit. y. Nat. n. al. er. io. 實際上由於明治維新的變革方式,政府無法期待民眾自動自發地形成國民意 識,不得不藉由國家教育來產生國民的愛國心。換言之,將國民對家庭或宗族的 認同,轉移到國家統一的具體象徵-天皇之下。此外現實中市民自由的狹隘與經 濟生活的窘迫,統治階級透過不斷鼓吹對外的危機意識,免去社會分裂的危機。 國民的國家意識作為教育與組織動員的結果,無法讓國民成為責任政治的主體。. Ch. engchi. i Un. v. 由於需要迅速建立國民意識,所以日本並未如歐洲成為價值中立的國家。透 過天皇與國體的結合,日本的超國家主義(ultra-nationalism)讓天皇成為絕對價值 的展現,從而讓國家價值的產生具備合法性(legitimate)基礎。在超國家主義的結 構中,丸山另外舉出日本兩項國民主義的樣貌,即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 為何日本的國民主義會發展到如此地步,在《日本的思想》中,丸山分析日 本思想的特性,即無構造的傳統。在引進西方思想乃至制度時,日本出現幾個問 題,如並未徹底理解前者在西方的誕生背景,以及從思想產生的時間來論斷優劣。 在實用主義的想法下,西方的制度被日本繼受,但卻缺乏明確的思想背景。因此 這些思想便「無構造」的散佈在日本人的意識中。具體而言,日本對制度缺乏正.

(7) 確的認識,產生對制度的物神崇拜,而個人的主張又無法提升到規範的層次,從 而造成日本在發展國民主義的種種問題。. 關鍵詞:丸山真男. 國民主義. 立. 超國家主義. 法西斯主義. 軍國主義.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近代化.

(8) The research about Japanese politic history of Maruyama Masao, is well reputated in Japan, even there are some critics afterwards. Nevertheless, his research deeply influenced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Somehow, there isn’t sufficient works about him in Taiwan, hence this thesis is focus on his nationalism study.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which discuss about the change of Japanese “national image” from history to concepts, from 19th to 20th. By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 we can recognize how Japan goes with modernization much more clearly. After the thought of nation-personalize app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s and the nation, can be called as the power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n other word, the nationals are created by the nation. The key point of Nationalism is discussing how the nation creating ideal nationals. Under this premise, this paper uses four parts to analyze Maruyama’s research: (a) the concept and. 政 治 大 definition of Nationalism, (b) the Nationalism around Meiji Restoration, (c) the 立 changing of Nationalism during the war, (d)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ism thoughts.. ‧ 國. 學. ‧. The discussing of Nationalism is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 since the end of shogunate, such as Ocean-defense Theory(海防論). To. y. Nat. resist foreign countries, the thoughts of enhance nation’s strength appears, such as the theory of making country rich and to build military power up. And this helps the. sit. al. er. io. thought of changing governmental structure appear, like honor the king and drive off the barbarians(尊王攘夷). While the time passes, these thoughts become the. v. n. foundation of Korea-conquering Theory and People’s Right Theory.. Ch. engchi. i Un. In fact, due to the reformation Meiji Restoration did, the government expected people to form the sense of nation spontaneously, so there must be national education to make people patriotic. That is to say, transforming the identify with family and clan to the Mikado, the specific symbol of the united country. Besides, to solve the citizens’ lack of freedom and the poor economy in the reality, the governing class kept preaching the crisis from the foreign, to escape the social disruption problem. The national’s sense of nation as the result of educating and mobilizing, the nationals can’t become the subject of Responsible Politics. Since the need of building sense of nation rapidly, Japan didn’t become value-free country like Europe. By combining the Mikado and Kokutai, the ultra-nationalism in Japan made the Mikado become an absolute value, and make the nation’s value have legitimate founda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ultra-nationalism Maruyama enumerate other.

(9) two Nationalism type, the Fascism and Militarism. Why Japanese nationalism end up in such circumstance, in the book of “The thought of Japan (Nihon no Shisou)”, Maruyama analysis the character of the thought of Japan, that is, the tradition of deconformation. While importing Western thoughts and system, Japan confront some problems, such as didn’t figure out background of the former’s birth in the Western, and judging pros and corns by the appearing time of the thoughts. Under the thought of Pragmatism, the Western system was transplanted by Japan, but lack of explicit thought background. Therefore, these thoughts scatter in Japanese’s conscience in the deconformation way. Concretely speaking, it is Japanese lacking of 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about systems that made them take systems as Fetischismus. On the other hand, personal appeals can’t externalize to norms, it is why these problems give birth.. 立. 政 治 大. Keywords:Maruyama Masao, Nationalism, Ultra- Nationalism, Fascism, Militarism,.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Moderziation. Ch. engchi. i Un. v.

(10)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Law, College of Law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政 治 大 丸山真男論國民主義的流變. 立. Nat. y. ‧. ‧ 國. 學. The Study on Nationalism Research of Maruyama Masao. n. er. io. al. sit. 熊紹惟 Hsao-Wei Hsiung n i C hengchi U. v. 指導教授:江玉林博士 Advisor: Yu-Lin Chiang.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June, 2013. 1.

(11) 丸山真男論國民主義的流變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4 第二節 既有研究之回顧................................................................................... 9 第一項 專書................................................................................................ 9 第二項 論文.............................................................................................. 10 一、大陸學界..................................................................................... 10 二、台灣學界..................................................................................... 11 第二章 日本戰前國民主義的流變 ....................................................................16 第一節 丸山眼中的國民主義圖像................................................................. 16 第一項 定義國民主義 ............................................................................. 16. 政 治 大 第二項 歐洲民族主義發展史.................................................................. 19 立 一、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 ‧ 國. ‧. y. Nat. sit. io. 明治維新後的國民主義..................................................................... 46 一、征韓論的歷史意義..................................................................... 47 二、民權論的歷史意義..................................................................... 49 三、歐化主義的悖論......................................................................... 53 第三章 從戰時到終戰-國民主義的變體 .........................................................67 第一節 超國家主義 ........................................................................................ 67 第二節 法西斯主義 ........................................................................................ 77 第一項 泛論法西斯主義 ......................................................................... 77 第二項 日本法西斯主義流變.................................................................. 83. n. al. er. 第三節. 學. 第二節. 二、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前半的亞洲民族主義............................. 22 幕末國民主義的考掘......................................................................... 28 一、幕末國民意識的背景................................................................. 29 二、幕末國民主義諸論..................................................................... 35 三、小結............................................................................................. 45. Ch. engchi. i Un. v. 一、第一期:民間右翼運動的時代................................................. 84 二、第二期:法西斯主義熟成期..................................................... 85 三、第三期:邁向八一五時期......................................................... 87 第三項 日本法西斯主義的意識形態...................................................... 90 第四項 法西斯的群眾基礎 ..................................................................... 98 第五項 結論: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特異性 ................................... 101 第三節 軍國主義 .......................................................................................... 104 第一項 軍國主義概論 ........................................................................... 104 2.

(12) 一、概念定義與生成背景............................................................... 104 二、軍國主義的體現....................................................................... 105 三、軍國主義者的精神狀態........................................................... 107 第四章 戰後國民主義的思索.......................................................................... 117 第一節 回顧日本戰後之國民主義 .............................................................. 117 第一項 戰後超國家主義的解體 ........................................................... 121 一、超國家主義政經體制的解體................................................... 121 二、法西斯右翼團體的分解與重構............................................... 121 第二項 國民情感的低沉與社會分散.................................................... 123 一、舊有國民主義諸象徵的崩壞與貶值....................................... 123 二、喪失國民使命感....................................................................... 123 三、聯合軍司令部初期成功的佔領政策....................................... 124 第三項 戰後國族主義的勃興................................................................ 126 一、戰後世界情勢的推移與「二元世界」對立的激化............... 126. 政 治 大 二、對於佔領的反應....................................................................... 127 立 三、反共與反蘇的動向................................................................... 129 ‧. ‧ 國. 學. 第四項 新興的法西斯運動.................................................................... 130 第二節 無秩序、無根本的日本思想 .......................................................... 131 第一項 開國的意義 ............................................................................... 133 第二項 思想歷史化的障礙.................................................................... 134 第三項 日本思想的繼受問題 ............................................................... 137. y. Nat. sit. n. al. er. io. 一、去脈絡化的繼受與轉用........................................................... 137 二、意識型態的早熟....................................................................... 140 三、思想史上的進化論................................................................... 142 第四項 國體問題與責任之辯 ............................................................... 145 一、國體、精神與臣民意識........................................................... 145 二、天皇制與責任觀....................................................................... 148 第五項 近代化的羈絆:自然狀態與國家狀態的衝突 ....................... 153 第五章 結論:近代化的矛盾.......................................................................... 157 附錄一 徵引文獻 ............................................................................................ 160 附錄二. Ch. engchi. i Un. v. 丸山真男年表 ..................................................................................... 162. 3.

(13)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前言. 丸山真男(1914-1996)思想世界之恢弘,除政治思想外,尚兼及方法論、文 學論乃至電影、音樂鑑賞等,任擇一項皆可開展成文。當前學界,除部分介紹 性論文外,多作為附論之用。丸山其言在今日雖不能謂創新,仍有應時對機的 部分。. 立. 政 治 大. 本文無意逕自以現今日本學界的二手文獻為本,而述其臧否之聲,毋寧希. ‧ 國. 學. 望素樸地整理與歸納丸山的論述。蓋丸山的思想雖去今有時,但中文學界,特 別是台灣學界仍罕見相關專論。因此,基礎的整理歸納仍有其必要,於筆者而. ‧. 言,如能成功地重新詮釋丸山思想,則為筆者之幸。日文二手文獻,本文參考. Nat. sit. y. 雖眾,但為想呈現素樸的丸山研究,實際徵引甚少。. n. al. er. io. 事實上日本的丸山研究略可分為三類,而這三類的出現,實來自於學術社. i Un. v. 群的不同。即:丸山學派、反丸山學派與文化評論派。這樣的分法是筆者觀察. Ch. engchi. 所得,日本並沒有明確的如此區分。前二者化約來說,或可謂與學術地緣有關, 即關東和關西學群的差異。如以事項為例,即表現在馬克斯主義或共產主義的 態度上。 若以生平研究範圍而言,可將丸山的學術業績分為四類:儒學論、近代政 治分析、文學論(或者稱具有政治意義的文學論述)以及思想史論。乍聞可能 覺得四者互不相涉,但就問題意識而言其實環環相扣。丸山研究的問題意識, 率可分為兩條軸線,即近代化與主體性。這兩項軸線的匯通之處在於,日本近 代化的契機乃至生成流變為何,以及主體如何生成且安置於其中。 丸山的儒學研究具有強烈的目的導向。其研究江戶儒學的目的在於,藉由 4.

(14) 江戶儒學分裂與變革,論證日本政治思想中的近代化根基。簡言之,從中國傳 來的朱子學到探求古籍真義的古學派,再到以日本特色為基底的國學派。若輔 以時代背景來看,更在探討日本戰爭期間皇國史觀何以形成。國學派的根基, 在於日本的神國地位及相關的政治結構,因此這裡的研究,成為他晚年的古層 論中的伏筆。古層論探討的,只在解釋所謂的日本特色到底為何。事實上丸山 對此並無定見,僅是指出有這樣的事物存乎日本人的意識中。 丸山另一項儒學的代表性研究,為〈闇齋與闇齋學派〉 。這篇文章以江戶時 代的儒學流變為主軸,但筆鋒暗指的是京都學派。如同山崎闇齋(1619-1682)將 朱子學脫胎為神道思想,丸山分析京都學派如何從「絕對無」的思維,轉變為. 治 政 擁抱左派思想,特別是理論與實踐脫鈎的左派主張。 大 立 近代政治分析的談論重點在,何以日本在明治建國後,漸次走向法西斯國 ‧ 國. 學. 家,甚且是鬆散無效率的法西斯。丸山在此透過概念、制度、思想乃至心理,. ‧. 爬梳日本法西斯化的過程。這也是本文著力所在。. sit. y. Nat. 丸山的文學論,除了出自於個人的喜好外。要在丸山認為,文學是知識分. io. er. 子另一個窗口。日本因為種種緣故,例如自然主義與國家限制等等,將文學的 重心朝向抽象或者個人身體的美,從而與現實世界切割。因此節與本文關係較. n. al. 淺,故此不贅。. Ch. engchi. i Un. v. 思想史論在此作狹義解釋。丸山對此前的近代政治分析,添加了思想的成 分。從《日本的思想》可以發現,該書可謂丸山研究的整體回顧:從思想繼受 到思想與制度的折衝,乃至日本其後種種水土不服的病徵。在丸山的分析中, 日本的思想具有「無構造」的傳統。所謂「無構造指的是,諸般意識形態不加 整理而散布在日本人的思維世界中。思想在片斷地繼受後,反映在制度上卻彷 彿是整體的繼受。也就是說,未經充分理解便引進的思想,在以之為新制度的 根源時,卻彷彿早已通盤理解。. 5.

(15) 這些衝突與矛盾,卻被日本獨特的「國體」1給掩蓋,從而遺留許多懸而未 決的問題,因此導出日本近代化並不確實的結論。正因為近代化的失敗,日本 無法以正常的近代化國家之姿,展現在國際活動上。 回顧丸山整體的研究成果,其晚期的研究代表,表現在福澤諭吉(1835-1901) 研究上。透過福澤的《讀文明論概略》 ,他重新檢視日本近代化的軌跡,蓋「現 代」 (或者稱為歐化)與「主體」本是福澤論述的重點所在。筆者對此僅擇要敘 述,如要細細論之,在無法忽略既有的福澤研究,或恐超乎篇幅。.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治 政 本文的問題意識,要言之,在於丸山真男如何歸納與分析近代日本的國民 大 立 圖像。所謂的國民圖像,即國家如何透過抽象或具體的方式,以主體的地位來 ‧ 國. 學. 打造或形塑從屬於他的理想國民。提問的根源在於,日本近代化成功與否的評. ‧. 價標準,每多建立在對外戰爭的成敗上。因此在不同的時間點,竟然得出完全. sit. y. Nat. 相反的結論,例如對照甲午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此粗糙的評價基準,除. io. er. 了缺乏細緻論證外,更化約這段期間內日本國內思想、政策乃至制度的轉變。 這樣的評價基準儘管有其在理之處,但對為何戰爭以及何以成敗似也難以. al. n. iv n C 回答。也許可以這麼提問: 「難道日本從民治維新到甲午戰爭的運作邏輯,與其 hengchi U 後到二次大戰結束者並不相同嗎?」藉此可進一步勾勒出,日本在這段期間, 究竟試圖打造些什麼。確實常人對日本近代化的想像,就是由上而下的價值灌 輸,然而日本是否一受無辭。所謂價值灌輸易言可謂(來自國家的)教育,如 果成立「日本近代化的成功建立在國民對既定價值的承受」 ,不禁要問日本政府 有何過人之處。近代化的軌跡,某種程度上與文明息息相關,所謂的文明除了. 1. 國體的概念以及在本論文的定位,將在後文進一步陳述。為何國體反覆地出現在丸山的學術 分析中?他曾經反覆感嘆:戰後社會雖然漸次成熟,但戰後民主卻彷彿陷入戰前國體的危險。 也就是這兩項事實,宛如不證自明及自我形塑般出現於日本社會,從而無法用任何方式加以質 疑。參閱苅部直 (2006)『丸山眞男――リベラリストの肖像』p.40 6.

(16) 宮廷禮儀的通俗化,亦在於共同秩序的遵守。2騎機車戴安全帽的交通規則雖行 之有年,諸多違犯仍隨處可見,尚不論闖紅燈與違規右轉等,透過日本近代化 過程的分析與整理,或許可發現深值此地借鑑所在。 透過本文的文獻回顧可知,如此取徑的丸山研究,在中文學界並不常見。 或許是研究者所屬學群使然,因為中文世界的丸山研究,多半開展於歷史、文 學或思想的脈絡。 以下將以要點,敘述本文丸山研究的問題意識,以及徵引文獻之大要。 其一:丸山真男對國民主義的概念界定. 政 治 大 細節的概念分析容後述,大體上丸山對此的理路,依其本人的說法為:自 立. 其二:明治建國前後的國民主義. Nat. sit. y. ‧. ‧ 國. 家主義乃至超國家主義。4. 學. 明治時代晚期以降,Nationalism3如何從民族主義的思想根據,到日後質變為國. al. er. io. 與此似有關係者,即《日本政治思想史》的前二章,即丸山對日本儒學的. iv n C 5 hengchi U 裂與重構為佐證。然而此前提在戰後付梓時,丸山對此表示自我批判。 本文對 n. 研究。但就其成文根柢,對照中國歷史的停滯與日本的進步,以日本儒學的分. 此未多加徵引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德川時代的思想,究竟難謂植本於近代國. 2. 文明化具體展現在國家制度與臣民心理的雙重規訓,前者如憲政制度乃至守法觀念,後者則 是特定的價值崇拜。上述的說法,背後的思想根據為傅柯與伊里亞斯,關於傅柯的規訓論與伊 里亞斯的文明論,可參閱:江玉林,〈空白,宮娥圖,在法律之前〉,收錄於《2008 年法律思想 與社會變遷》,台北:新學林,頁 143-144。 3 筆者以為,丸山論述所及之「Nationalism」,多在現代國家的架構下,兼斟酌行文之齊整,多 譯作「國民主義」 。考量以國家為中心的對外我群意識,或可譯為「國族主義」 ,但在中文的脈 絡中,前者更能體現打造近代國家與近代國民之意涵,故擇之。 4 丸山眞男著,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 年,頁 374。 5 許介鱗認為,此論著成於戰時軍國主義思想支配的「黑暗的谷間」,其將丸山的自我批判整理 為三點,除正文所述之中國歷史的停滯;尚有將封建社會正統意識形態的解體過程,當作近代 意識形態的成熟過程,而陷於機械論的偏向;以及將德川中期「一君萬民」的想法,當作反封 建乃至絕對主義的思想依據。許介鱗著,《日本政治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 66 年, 頁 113-114。對於丸山方法論的批判,亦可參考前述註 10 葛兆光文。 7.

(17) 家觀。日本近代的國家觀終究是仰外(國)力而生,除了對外意識的出現,更 待明治國家的出現,方可謂日本步入近代國家之林。 其三:戰爭期間國民主義的變體 所謂國民主義,或許可以說是政府自上而下,透過教育打造理想國民的思 維與措置。明治維新伊始,重臣元勳為了讓日本躋身強國之林,強行製造種種 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然後制度或者組織,時常隨著時間遞嬗,自動發展超過創 建者的預想與期待,日本的國民主義也是這般。初始僅為打破德川時代的封建 主義,而形塑統一的日本國概念,但由於制度缺漏或先天根性,造成國民主義. 政 治 大. 變體為:超國家主義、法西斯主義與軍國主義。. 立. ‧ 國. 學. 此三者間的定義與關係,乃至生成與變滅,本文多仰賴丸山真男著《現代 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共同參酌中文本與日文本。中文本雖仍有誤譯,譯文難免. ‧. sit. io. al. er. Nat. 其四:「無構造」的思想型態與國民主義基底. y. 受日文語法影響,但翻譯品質已是丸山著作中譯本特出者。. iv n C hengchi U 前寫就者,當時丸山論述重心多在:日本的和談與獨立、亞洲的國民主義、共 n. 在第四章第一節以前,參照文獻幾為丸山早年的作品,即期在 1960 年代以. 產主義等等,關乎世界政治動態與日本的關係6。對本論文題目而言,此時作品 自然與本文關聯較強。1963 年丸山從歐美旅行回國後,在當年的講席中開始嘗 試「以日本思想史的『原型』為核心,描繪日本思想史的整體圖像」7。乍看之 下,更上位且抽象的論述思想,或恐與本題旨未切。然而換個角度思考,衡酌 其寫作背景,該轉向或應 1959 年起的安保爭議8而起,而在新時代的政經社困局 6. 平石直昭,〈中譯本《日本的思想》序文〉 。收錄於丸山真男著、區建英、劉岳賓譯, 《日本的 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頁 5。 7 〈中譯本《日本的思想》序文〉,頁 5。 8 安保鬥爭指的是日本民眾反對安保條約(全名:美利堅合眾國與日本國之間互相合作與安全 保障條約)的抗爭活動。抗爭計有兩個時期,分別是 1951 年訂約時與 1960 年修約時,本文所 舉為後者。抗爭的原因起自多端,簡言之,該條約於日本而言除形同放棄部份主權外,亦將日 8.

(18) 中,思索日本思想的「從來」。而在思索的過程中,他提出思想繼受「無構造」 的命題,然在明治開國後,此「無構造」則被「國體」與「天皇制」論述夯實 其形。在這個意義上,或可謂重新思考並評價日本國民主義之基底。 此節多徵引自丸山著作《日本的思想》 ,共同參考日文原本與中譯本。中文 版除譯者的譯後記與跋外,尚有丸山門生平石直昭(1945-)特為中譯本撰寫的序 文。此外亦有三篇原刊於《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的相關論著。. 第二節. 既有研究之回顧. 政 治 大. 雖言文獻回顧,然實止於中文與英文之間,蓋日文二手文獻多如斗牛,若. 立. 有引述者將逕自介紹於同頁註。而本文寫作語言及對話範疇,仍以中文世界讀. ‧ 國. 學. 者為大宗,復因大陸學界從事丸山研究者燦然大備,故僅舉一二特出者為代表。.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項 專書. ‧. 除簡述作者參酌理由所在,更望以此作為後進檢索之趨。. i Un. v. 當前以丸山為論著對象的專門書籍,僅有陳都偉(1976-)著《日本戰後思想. C9 h. engchi. 史研究:以丸山真男為中心》 ,該書以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帝國主義與亞 洲觀為四端,探討丸山真男的政治思想。本書或可謂大陸學界對丸山批判的代 表,而批判理路除中國式史觀、中國式馬克思主義外,大抵以米谷匡史(1967-)10 為範式。另就形式觀之,其為陳氏論文之擴寫。陳氏與本文對丸山解讀雖多所 不同,然思想的刺激可謂多有啟發。 本牽扯進冷戰的對立結構,在厭戰情緒高漲的彼時自然乏人支持。但岸信介(1896-1987)政府強 行通過,並透過警察驅散反對黨,從而引發大規模的學生與工會示威。丸山在 1961 年 5 月 24 日的抗爭發表演說,其謂:如果日本民眾同意政府如此行使「權力」 ,不啻否定民主主義的理念。 隨後與其他四十九名代表,於首相官邸表達抗議。參閱苅部直 (2006)『丸山眞男――リベラリ ストの肖像』p.6-8 9 陳都偉著,《日本戰後思想史研究:以丸山真男為中心》,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年。 10 米谷匡史為東京外國語大學準教授,其丸山論發表在〈丸山真男の日本批判〉與〈丸山真男 と戦後日本 - 戦後民主主義の始まりをめぐって〉 。 9.

(19) 第二項 論文. 一、大陸學界. (一)區建英:如論大陸學界研究丸山之先聲,或無過於區建英(1955-)11與 孫歌(1955-)12,前者是翻譯著作中文化的重要推手,如《日本近代思想史家福澤 諭吉》13與《日本的思想》14皆有其手筆於其中。就筆者所掌握到者,僅有其在 前者的譯者序與後者的跋,乃至其在《丸山真男的世界(丸山真男の世界)》中. 政 治 大 澤諭吉、丸山真男與中國的現代化〉 。末篇文章並不長,可謂中國在八十年代 立. 的追悼文-〈思想的力量超越國境(思想の力は国境を超えて)〉15,以及〈福 16. ‧ 國. 學. 改革開放後的簡短回想,其認為儒學確實在中國與日本造成問題,而福澤的建 議方針雖多受批評,但誠如丸山所言: 「福澤思想的根本並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從. ‧. 精神上的『虛學』轉換為物質上的『實學』,而是『實學』自身的轉化。」 17尚. Nat. sit. y. 不論這樣的說法如何可能,但仍值深思。區氏在文中反省中國的教條主義時,. n. al. er. io. 意味深長地說: 「人們把改革稱作歷史的轉變,卻沒有意識到僅僅對現行主義憎. i Un. v. 惡或簡單地否定是一種姑息,這種對『絕對化觀念』的姑息是怎樣給中國心理. Ch. engchi. 帶來再循環(信仰與失望反覆出現)也就可以想見了。」18這樣的想法,若理解 為丸山研究的心得,應該也不離譜。日本戰後也出現,一路走來始終服膺於民 11. 區建英為東京大學文學院博士課程修了,現任教於新潟國際情報大學,研究主題為中國的民 主化與多民族社會。著有《近代日本與東亞(近代日本と東アジア)》、 《自由と国民 厳復の模 索(自由與國民 嚴復的摸索) 》等書。 12 孫歌為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所,研究主題為 文學與政治思想史。代表性著作為:《亞洲意味著什麼》、 《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 。 13 丸山真男著、區建英譯,《日本近代思想史家福澤諭吉》 ,北京:知識世界出版社,1997 年, 頁 14-23。 14 丸山真男著、區建英、劉岳賓譯,《日本的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年,頁 71-74。 15 みすず編輯部編, 《丸山真男の世界》 ,東京:みすず書房,1997 年,頁 61-64。 16 區建英著、吳鈞譯, 〈福澤諭吉、丸山真男與中國的現代化〉 ,收錄於《 國外社會科學》1990 年第 5 期,頁 11-13 17 《丸山真男の世界》,頁 13。 18 《丸山真男の世界》,頁 13。 10.

(20) 主主義的說法,這種對既有主義的否認,在現實與主張間留下相當大的距離。 復因區氏曾親炙丸山講席,於概念翻譯亦多有討論,在概念的究明上甚值閱讀。 (二)孫歌:其可謂中文丸山研究之特出者,其較區氏的福澤諭吉論外, 提供更為全面的丸山研究。孫氏的丸山研究代表性論文為: 〈丸山政治學中的政 治〉19與〈丸山真男的兩難之境〉20。然而對孫歌而言,其學術重心仍無過於透 過竹內好(1910-1977)與魯迅(1881-1936)來回顧中國,而此間的學術關聯在於文學 中的政治展現,是二文亦為逸脫如此旨趣,雖然這也是丸山的關懷旨趣所在, 但在孫氏的研究中或可謂旁論,這樣的理路也影響著後進研究者。. 政 治 大. (三)葛兆光:其曾將思想史的授課內容整理成冊,成《思想史研究課堂. 立. 講義》21,該書以學派與對象為分界,論各家之方法與要旨。該講次以丸山早年. ‧ 國. 學. 的儒學研究為起點,論其方法與成果,進而評介其晚年的「古層論」與「頑固. ‧. 低音」論等。其間深值思考者,在葛氏整理相關評價與後繼研究成果,或許可 以說是丸山學派或日本儒學研究演進的過程。尚待研究的是,葛氏將丸山學定. y. Nat. er. io. sit. 位成他山之石,因此實為中國思想史的借鑑。雖然現代學術研究要將當他山作 本山亦無不可,但早年同源的概念,歷經數百年的在地化與交融,於今重新檢. n. al. Ch. i Un. v. 視「中心到邊緣」到「多元中心」的思想產出,適可看出論者提醒吾人不可或. engchi. 忘的文化差異,而這也與丸山的「主體化」、「現代化」研究相互關聯。 二、台灣學界. (一)文本評論 19. 孫歌著,〈丸山政治學中的政治〉,收錄於《臺灣社會研究》第 73 卷,2009 年,頁 219-242。 孫歌著,〈丸山真男的兩難之境〉,收錄於《亞洲意味著什麼 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巨 流圖書出版社,2001 年,頁 99-142。實際上該文最早刊載於後文所提之《當代》雜誌復刊第二 十六期的丸山專刊,進而在王中江譯《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上刊載修改版,巨流版雖是定稿, 但回頭審視一系列的修刪所在,亦有值可觀者。 21 丸山的部分在葛兆光著,〈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變化-以日本學者研究日本近代史思想為例〉 , 收錄於《思想史研究課堂講義》 ,北京:三聯書店,2005,頁 336-358。該文除對丸山方法論有 提綱挈領的介紹外,對思想史有興趣者亦甚直參考該書其他部分。 11 20.

(21) 1、《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就筆者文獻蒐羅所及,台灣第一篇丸山研究或許是 1977 年許介鱗(1935-)收 錄在氏著《日本政治論》中,評論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文章22。 該文對丸山其書有著精闢的介紹與分析,簡潔明快地點出丸山早年的問題意識 乃至其缺漏。與此可並舉為藍弘岳(1974-)著〈戰後德川儒學研究史論評――以對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批評與修正為中心〉23。該文除了從原著綿 密的章句中分析出理路,更進而從「民眾思想史論」與「後現代主義」來反思 德川儒學。前者可謂儒學在德川體制時地位的再探,後者則是用「後現代」的. 政 治 大 史研究的軌跡,即丸山真男-渡邊浩(1945-) -黑住真(1950-) 立. 思路來重新解讀文本中的「現代」 。就該文而言,可以看出丸山其門對日本儒學 24. 25. -藍弘岳。. ‧ 國. 學. 2、《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 李永熾(1939-)曾在《中國論壇》發表〈評介「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26,. sit. y. Nat. 該文可分為四個向度,即成書背景、 「近代人類型(形象)」 、日本法西斯撮要與. n. al. er. io. 侈譯更正。所謂近代人類型,根據大塚久雄(1907-1996)的說法,必須具備三個. i Un. v. 條件,即自立意識、合理思考與自主判斷。丸山則統括為「知性的自由」 ,也就. Ch. engchi. 是近代人應該具有審查、判斷行為結果之善惡,而後付諸實踐,並對結果負責 的能力。27 因為日本近代社會並未成熟,所以欠缺如此意識。日本停留在前近代的原 因,造成社會或國家組織鬆散,以致分崩離析各自為政。一旦要強自統一秩序 22. 許介鱗著,《日本政治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 66 年,頁 111-114。 藍宏岳為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師承黑住真。該文收錄於:黃俊傑等著, 《東亞儒學 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頁 219-268。 24 前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關於德川儒學的定位可參見:渡邊浩著, 《近世日本社会 と宋学》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5 年。 25 黑住真對丸山儒學的研究,亦可參考:黑住真著,<德川儒教と明治におけるその再編>, 收錄於《近代日本社会と儒教》 ,東京:ペリカン社,2003 年,頁 166-172。 26 李永熾, 〈評介「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 ,中國論壇第二四三期,民 74.11.10,頁 54-57。 27 〈評介「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55。 12 23.

(22) 時,為了劃一性的要求只能向權威主義靠攏。曾而培養出法西斯主義的基底。28 但因為戰前日本,上起天皇下至百姓,都不是具有主體決斷力的人。因此日本 的法西斯,像是盲動的客體般,在欠缺戰爭意識下開啟了戰爭。 (二)綜合評介 若要尋覓華文學界對丸山較全面性的介紹,不可或缺《當代》雜誌復刊第 二十六期的丸山專刊。該欄定名為:丸山真男與日本現代化,藉此可以想見後 世學界對丸山簡要的評價與定位。第二十六期收錄李永熾〈丸山真男的思想世 界〉 、孫歌〈文學的位置-丸山真男的兩難之境〉與吳叡人〈悔恨與自由-丸山. 政 治 大. 真男與日本戰後民主〉。杜維明〈知識分子的通權達變-初會丸山真男的斷想〉. 立. 則收錄在《當代》雜誌復刊第三十九期。. ‧ 國. 學. 1、李永熾〈丸山真男的思想世界〉29. ‧. 本文可謂丸山真男研究中的典範,若僅能推薦一篇入手文獻,筆者以為本. y. Nat. io. sit. 文以外難作他想。李永熾可謂台灣丸山研究最力者,從文中可知李永熾的丸山. n. al. er. 研究始自留學時期,別具意義的是在互不相知下,兩者分別從事福澤諭吉的研. Ch. i Un. v. 究。浸淫日久後,從而根據其所言: 「將丸山的論述投影到台灣的苦難世界之後,. engchi. 從此傾心於丸山的著作;他對近代世界的思想形成及思想基礎,也常投影到我 對台灣的關懷上。」30 該文在介紹自我研究動機後,旋即轉入影響早期丸山的思想家,如《意識 形態與烏托邦》的作者曼海姆(Karl Mannheim)、《儒教與道教》及《基督新教與 資本主義精神》的韋伯(Max Weber)、以及《封建世界像到市民世界像》的波克 瑙(Franz Borkenau),甚至是《精神現象學》的黑格爾。這些西歐的研究方法,提 28. 〈評介「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55。 李永熾, 〈丸山真男的思想世界〉 ,收錄於《當代》復刊號第二十六期,1999 年 8 月,頁 34-37。 亦收錄於氏著《切腹與心中》 ,台北:稻香出版社,民 98,頁 265-286。 30 〈丸山真男的思想世界〉,頁 36。 13 29.

(23) 供丸山完成《日本政治思想史》的架構。該書的日本儒學論,反映出丸山早期 的世界觀,其中具有近代化的色彩。隨著國家力道的緊收,丸山開始關注國族 主義或國民主義的生成與作用。而國民主義顯露出制度與自然的衝突,丸山希 望透過文學來彌平。然而在日本急速左傾的年代,左派團體理性主張下的非理 性表現,特別是反法西斯的他在此時被打為反革命的法西斯31,深深刺激丸山的 世界觀,讓他開始關注理性底下的非理性,進而開展「古層」與「頑固低音」 的研究。32 2、杜維明〈知識分子的通權達變-初會丸山真男的斷想〉33. 政 治 大. 杜文寫作所由,源其在早先《當代》編輯部舉辦「知識分子論知識分子」. 立. 座談會中,談到其與丸山在美國討論「權變」的問題。該文除論「權、時」與. ‧ 國. 學. 現實政治,更論及丸山在日本學術界的系譜定位,如立基於自由主義而撻伐西. ‧. 谷啟治為首的京都學派,丸山認為「西田幾多郎的大弟子因心儀海德格而且獻 身東方精神文明(如禪宗與神道) ,和戰前宣揚大和魂的軍國主義必有瓜葛,因. y. Nat. er. io. sit. 此認為自由主義和京都學派絕無妥協的餘地。」34文中亦提及丸山對季辛吉與西 谷素無好感,但對於彼等與自己相同都雅好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n. al. Ch. i Un. v. 仍感嘆彼等音樂欣賞之高明。35以茲或可窺丸山內心幽微的一面。. engchi. 3、吳豪人著〈悔恨與自由-丸山真男與日本戰後民主〉36 若欲覓丸山傳記,則有二書頗值參考。首先為福田歡一(1923-)《丸山真男. 31. 〈丸山真男的思想世界〉,頁 46。 〈丸山真男的思想世界〉,頁 46。李氏對丸山學術演進的分析,與筆者研究相洽,若說筆者 無受此影響實屬虛妄,若謂筆者的研究路徑由此給定亦屬誇大,或許這種取參自證的方式,正 是前輩學人的造詣所在。 33 杜維明著, 〈知識分子的通權達變-初會丸山真男的斷想〉 ,收錄於《當代》復刊號第三十九 期,2000 年 9 月,頁 74-77。 34 〈知識分子的通權達變-初會丸山真男的斷想〉,頁 76。 35 〈知識分子的通權達變-初會丸山真男的斷想〉,頁 76。 36 吳豪人著,〈悔恨與自由-丸山真男與日本戰後民主〉,收錄於《當代》復刊號第二十六期, 1999 年 8 月,頁 14-33。 14 32.

(24) 及其時代》37。該書雖僅有 62 頁,其與丸山時代相近,並與其多所往來。其二 為苅部直(1965-)著《丸山真男-自由主義者的肖像》38,該書除描述與整理丸山 不同時期的歷史與著作,更兼及各別時代氛圍與外部評價。此二書的作者,彼 等高等學術養成背景皆與丸山同源,因此描摹功夫多於批判,甚值引為參照。 若以中文世界而言,學術思想的整理可以上述李文為範,而政治業績則可以本 文為式。 該文從丸山早年的特別高等警察調查的經驗,以及父執師長的薰陶起筆, 刻劃出其反皇國思想的基底。在戰後從日本法西斯主義的反省,漸及反對美國. 政 治 大 山一生的學問與實踐,始終環繞在如何建立日本人的『現代的主體性』的問題 立. 主導的修憲爭議,乃至其與日本左翼的鬪爭。如問其間關聯何在,則誠如「丸. ‧ 國. 學. 上。」39縱其於晚年仍有未竟之嘆,但「他為日本民族的精神革命,提供一套嚴 謹、雄辯而熱情的論述。這套『精神的修辭學』的進步視野,將永遠提醒所有. ‧. 懷抱理想的日本人『另一種日本』的可能。」40此間數語雖係吳豪人表彰丸山功. Nat. sit. n. al. er. io. (三)學位論文. y. 業之用,但若以之為研究動機或方向亦有其功。. Ch. engchi. i Un. v. 於篇章間有提及丸山真男的學位論文,雖於「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 統」不限欄目搜尋有 107 筆,唯近年者就筆者掌握所及,僅有石之瑜所指導的 碩士論文,為曾倚萃的〈論溝口雄三的中國方法〉41。該文的丸山研究建立在華 文學界的既有基礎上,對丸山的古層論、東亞觀有一定程度的整理。. 37. 福田歓一著, 《丸山眞男とその時代》 ,東京:岩波書店,2000 年。 苅部直著, 《丸山眞男――リベラリストの肖像》 ,東京:岩波書店,2006 年。該書亦有英文 譯本,題名為《Maruyama Masao and the Fate of Liberalism in Twenty-Century Japan》 。本書 亦於 2006 年獲得日本 Suntory 學藝獎(思想、歷史類)。 39 〈知識分子的通權達變-初會丸山真男的斷想〉,頁 26。 40 〈知識分子的通權達變-初會丸山真男的斷想〉,頁 30。 41 曾倚萃,〈論溝口雄三的中國方法〉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15 38.

(25) 第二章. 第一節. 日本戰前國民主義的流變. 丸山眼中的國民主義圖像. 第一項 定義國民主義 國民主義(Nationalism),究其內涵,除涉及情感(emotion)外,透過諸 般譯名-民族主義、國族主義、國家主義42-更見其概念的浮動。不同的譯名反. 政 治 大. 映不同脈絡,不能皆謂侈譯。今日觀之,此一概念有雙重意涵,正如丸山真男. 立. 所言:. ‧ 國. 學. 民族主義隨著歷史的演變,常能激起憧憬乃至鼓舞的情感,或者憎惡乃至. ‧. 嫌惡的表情。在同一概念下,一方具有獨立與自主,一方卻有壓抑與侵略. y. Nat. n. al. er. io. sit. 之意。這絕不僅是此一用語的恣意濫用,而是用語的混亂本身,刻畫著近. i Un. v. 代世界史政治單位-國家(或民族國家 nation state)的多樣性歷史足 跡。. 43. Ch. engchi. 丸山精闢論道: 「民族主義概念之多樣性,實與國家這一範疇的多義性乃至 曖昧性分不開。」44在進一步申論國族主義的流變前,筆者有義務交代對這個概 念的基本想法。Nationalism 今多譯為「民族主義」 ,然而在近代國家的概念興起. 42. 如 Ernest Gellner 所著之《Nationalism》即被翻譯為國族主義,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 所著《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則譯為《民族與民族主義》 ,此外這二本書譯者皆為 李金梅。 43 丸山真男著,林明德譯,《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臺北市:聯經,民 73 年, 頁 250。 4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0。於此,或許可以說丸山透過國家的概念解消或懸置民 族(主義)在概念上的浮動性,畢竟國家較於民族是更為具象的存在,因為民族可能要進一部 探討主觀認同的問題。或許可以說,具象程度的落差來自於疆界(terriroity)可否明確劃定,透過 疆域概念的操作討論國家機器的作用,正是法國哲學家 Gilles Deleuze(1925-1995)關注所在。 16.

(26) 之後,群眾集合體的稱謂從民族往國家挪移,所以當本文以民族主義來稱呼時, 國家並不存在或者國家並未在該議題展現作用; 「國民主義」相較於民族主義的 譯法,在重視國家力量的背景下,更可窺見國家的存在與其作用之力道;而「國 族主義」在本文的脈絡中,多半用以指稱複數的國民集合體,和「國民主義」 在概念上沒有太大差別;「國家主義」,正是統稱發揚國家概念的諸般舉措。筆 者以為 Nationalism 的研究取徑,展現自然部落-國家-(想像的)共同體的線 性發展。45 丸山將民族主義的作用界定為:「民族主義乃是志在推動某一國家的統一、. 政 治 大 當中。是以在他的論述內,民主主義的多種舉措,在國家的系譜必定可以找到 立. 獨立、發展的意識形態及運動。」46於此可得確定,丸山將民族主義吸納於國家. ‧ 國. 學. 對應的位置。. ‧. 民族主義可謂主張國民特性的意識形態,自然會隨著歷史階段與民族差異 而有所不同。通常可分為:人道主義、雅各賓、傳統、自由主義、全體(integral)47。. y. Nat. io. sit. 然而此間的區分並不是非此即彼。此外,丸山認為亞洲的民族主義並不適用這. n. al. er. 種歐洲模型式的區分,因此其僅討論民族主義不可或缺的要素 48 :國民傳統. Ch. i Un. v. (national tradition)、國民權益(national interest)與國民使命(national mission)。 「傳. engchi. 統使民族與過去連結,利益使其與現在連結,使命使其與未來連結。由這三者 的合成而產出國民特質(national character)。49」丸山舉英國紳士、日本武士、美. 45. 這樣的轉向或許可以從渡邊浩日前於「第三屆臺日亞洲未來論壇」發表的文章〈Nation‧民 主‧自由:日本を例として〉 ,該文似將國家側重於作為文化集合體的描寫,而非權力發動的主 體。從政治思想史中去除傳統國家論述,或可位延續 Benedict Anderson(1936-)的研究路徑。渡邊 浩(2013,05) 。Nation‧民主‧自由:日本を例として。近代日本政治思想の展開と東アジアの ナショナリズム,台北。 46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0。 4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257。此為丸山借用 C. Haye 於 1931 年發表《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odern Nationalism》當中之概念。 48 丸山在區分民族主義的要件時,受到 F. Hertz 在 1944 年出版的《Nationality in History and Politics》 的啟發。《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257。 4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7。中譯本直接使用日文本所書之「國民的個性觀念」 ,本 文則以日文本所附之英文為宗。 17.

(27) 國常民的形象為例,認為此等不外乎是國民特質的具體人格化。此三要素申言 如下50: 1.國民傳統表現在對國語、習俗、藝術等文化的保存與發展的要求,強調歷 史中拒卻敵人的傳統,表彰提高本國榮光與威信的統治者。 2.國民權益則擁有現實與觀念的雙重意涵。在國內,克服區域的利害關係; 在國際間,則承認且開展既有領土與權力。隨著國內政經情勢的轉變,有時國 民權益超越階級並在現實的國民間扎根。而會隨著社會矛盾浮上檯面,壓抑階 級意識的政策亦相伴而生。由此可以看出,民族主義儘管處於不同的政治光譜,. 政 治 大. 皆可使國內階級秩序標準化,從而使其僵固化。國民權益的內涵,可以透過觀. 立. 察國民利益的觀念、機能與方法得知。. ‧ 國. 學. 3.國民使命,重點在揭示國家的存在理據以及將來的行動目標,從而鼓舞國. ‧. 民精神乃至解除敵人的精神武裝。. y. Nat. io. sit. 相較於國民傳統與國民利益, 「國民使命」較無限定與特殊的性格,因而具. n. al. er. 有普遍的影響性。特別是面對帝國主義的發展與國際政治意識形態的紛呈,使. Ch. i Un. v. 命感更加與國際連結。例如在中日戰爭時,日本提出為亞洲人建設亞洲,建立 日本帝國的大東亞共榮圈。51. engchi. 於此,丸山勾勒出民族主義發展的普遍模式:一開始民族運動與泛常的政 治運動相同,以不固定群眾的國民感情為基礎,藉由領導者的帶領啟發民眾的 自覺並組織行動。此時的國民情感較接近於原始的情緒,而不具備太多的理論 性質,群眾發散的情緒有時甚至造成盲目衝動,使領導階層受牽制而無從駕馭, 此解釋何以民族運動時強時弱。因為理論基礎薄弱,造成民族主義容易為其他 政治力乃至意識形態利用,從而與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君主主義或法西斯主 50 51. 整理自《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258。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8-259。 18.

(28) 義相互連結。52至於民族主義的純粹性,丸山只預想:「在國民統一與獨立對未 來尚保持著純粹的希望時,民族主義運動本身比較具有完整的型態,而能完成 其獨自的任務,但大體上在建立近代國家之後的民族運動。」53 民族主義往往附麗於「民族意識」(national consciousness)。民族意識作為民 族主體性的展現,從文化漸次向政治發展,於其間勾勒出「敵人」的形象與敵 對的舉措。於此,丸山提出民族主義的原始目的,其謂: 「民族主義的最初目標, 始終是作為對國家內部『政治的』統一(共同政敵的樹立)及對其他國家『政 治的』獨立(掌握國家社會的主權)來表現的理由。」54在這個普遍規範下形成. 政 治 大. 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community)從歐洲漸次往世界開展。於此,有必要從歐洲. 立. 學. ‧ 國. 歷史回顧民族主義之發展。. 第二項 歐洲民族主義發展史. ‧. 一、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io. sit. y. Nat. n. al. er. 戰後的四大強國中、美、英、蘇,並非古典民族國家55。歐洲民族主義自中. Ch. i Un. v. 世紀末期開始,歷經數世紀逐漸成熟,在十九世紀以後開花結果。丸山認為,. engchi. 近代民族主義的起源始自法國大革命。56法國大革命時期,因為英國干涉而與法 國爆發戰爭,法國市民結合愛國心與人民主權理論。隨後拿破崙的對外戰爭, 破壞中南歐既有統治體制,引起各個民族的抵抗運動。英國則因為國家統一, 率先完成中產階級革命與產業革命,透過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島國地位。是 以,英國當時在民族主義上,並未展現特殊的意識形態或者運動。. 52 53 54 55 56.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9-26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5。 19.

(29) 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崛起後,歐洲民族主義展現兩個動 向。對內而言,政治領導權從貴族特權階級的寡頭政治,解放擴大為以國民為 基礎。對外方面,王朝主義(dynastic principle)原為國際社會組織的基底,轉變為 獨立國家的國家本位意識。 57 此間動向的內在驅力,無非是民族自決(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而民族自決的主體,率以各國新興中產階級與知識階級為主。 最終,民族自決透過凡爾賽條約(le Traité de Versailles)正式獲得肯定。58 新興中產階級與知識階級開展民族主義時,同時也推動著自由民主主義。 然而此二者間,並不能以簡單的相輔相成來論斷。丸山舉波旁王朝(Maison de. 政 治 大 予波旁王朝反革命的立場。丸山認為: 「新興中產階級的力量本就脆弱,並且由 立. Bourbon)為例。法國的王黨在拿破崙倒台後,將法國大革命點燃的國民情感,賦. ‧ 國. 學. 於產業革命而急遽增大的群眾壓力,產生恐怖之感,民族主義的象徵較之『自 由』與『解放』的表徵,更易與過去王朝的光榮相連結,或成為國民的統一象. ‧. 徵,而使君王保持政治生命。」59. y. Nat. er. io. sit. 自 1848 年起,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1773-1859)伴隨其所 支持的正統主義退出歷史舞台,國際勞工階級開始跨國連結,貴族的保守主義. n. al. Ch. i Un. v. 與市民的自由主義相互妥協。隨後,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步入帝國主義。. engchi.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正來自於巴爾幹半島的民族自覺運動。而此運動的失 敗,正由於先進國與後進國在政治體制,與國家理性(The Reason of State)上的落 差。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表彰的自由民族主義觀更取得領導地 位,從而造成歐洲的巴爾幹化,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伏筆。60 19 世紀後半,民族主義亦收編勞工階級,從結果而言原應「無祖國」的勞. 5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1-252。 5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252。中產階級面對新型政治制度或思潮,屢屢展現出水土不 服,因而向過去專制的或者王(皇)權的政治結構回溯,正是丸山思維基調之一。 6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2。 20 58.

(30) 工階級,將其對階級的忠誠與國際的合作置於國家忠誠之下。透過一連串普及 義務教育、擴大選舉權、發達公會、勞工政黨取得國會席次乃至時機社會政策, 勞工階級因而被納入體制當中,亦使其階級意識趨向市民而非僅僅為勞工。此 外,殖民地的利潤,由國家政策媒介進入無產階級的口袋,勞工「國民化」的 色彩更為鮮明。此可佐以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修正主義為證。因為沙俄無法將利 益均霑於國民,使俄國走向不同的道路。可以說,在一次世界大戰前, 「民族主 義以中產階級為樞紐,向上下兩層伸張,正是十九世紀後半時期歐洲國家內部 相對安定最有利的因素,而且國際秩序也由於一方面政治單位的多元化(主權 國家的並存)與另一方面世界經濟體制之單一性,及『基督教文明』的共通性. 治 政 而保持均衡,因而沒有引起過甚的混亂。」 大 立 61. ‧ 國. 學. 十八世紀中葉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1805-1872)與其後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所期待,透過個人主義漸次向國民主義、國際主義. ‧. 開展的和諧之夢,遭逢三個事件而碎裂開來。這三個事件分別為:(1)美國以強. Nat. sit. n. al. er. 此時,隨著生產力提升與傳播技術開展,國家與地域間的相互作用更為繁盛,. io. 62. y. 國的地位登場於世界舞台、(2)俄國革命轉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及(3)亞洲的勃興。. i Un. v. 動盪的規模也隨之擴大。戰爭期間,國際聯盟失去原本預設作用。正是因為國. Ch. engchi. 際聯盟試圖透過規範,落實集體安全保障,卻使許多民族國家喪失實質獨立的 政治地位。此外,因襲過往原子論的國際秩序觀,藉由國際民主之名將其發揮 到極限。因此,此時民族國家錯綜的歐洲展現了極大矛盾。63 隨後,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產生微妙的互動,帝國主義作為民族主義的開 展,同時也否定民族主義,正是透過這種推拉關係,民族主義從而得延續生命。 同時地球的另一端,肇因於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均,致使民族主義發展出現落. 61 62 63.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3。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3-254。 21.

(31) 差。64值此之故,亞洲大陸、近東、非洲與南美洲的民族運動,開始登上世界舞 台。緣本文旨趣,將僅論亞洲,特別是遠東地區的民族主義。 二、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前半的亞洲民族主義. 十九世紀隨著歐美列強的海外發展,將「世界史」之外的蠻荒地區,劃進 國際社會當中,然而遠東自古以來早已形成獨立的文化傳統,遠東各國因此蒙 受極大衝擊。日本可謂率先克服此一衝擊,成功打造以歐洲為典型的近代主權 民族國家,並且與歐美列強並駕齊驅,參與瓜分殖民地的競爭。當時亞洲諸國. 政 治 大 多少破壞了閉鎖的社會秩序,因此在資本與鐵蹄的殘酷侵略之下,到了二十世 立. 共同面對的問題: 「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壓垮了傳統的生產方式,交通的發達. ‧ 國. 學. 紀普遍地興起了具有不屈不饒的民族解放運動。」65. ‧. 對比早先歐洲的民族主義,此間最大的落差在於欠缺中產階級。亞洲諸國 共享的社會結構:收取高地租的地主、與列強公司勾結的買辦、龐大的文盲農. y. Nat. io. sit. 民、在惡劣環境底下工作的勞工與從事種種雜役的半無產階級群眾。可堪與中. n. al. er. 產階級比擬者,僅有少量的民族資本商人,與受過教養的知識階級66。因此, 「提. Ch. i Un. v. 供民族主義巨大力量的,不用說是下層的赤貧群眾,他們非人的生活條件與擬. engchi. 似中產階級的不安定性,屢次賦予民族主義以狂熱的性格。」67然而何以亞洲民 族主義發展的如此崎嶇,時不時擺盪於共產主義乃至反西歐主義之間?因為地 方統治階級(土著支配層)與帝國主義的曖昧關係,若在對自身有利的情況下, 則回過頭與帝國主義相互勾結。68 亞洲民族主義的發展展現高度社會運動性格,如透過國家資本推動工業、 6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5。 66 丸山特別指稱受過歐洲教養者。 6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255。雖然丸山並未特別強調,但或許可以說日本並未完全符 合此間的描述。 68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6。 22 65.

(32) 掃除文盲、培養技術人員、農地改革、社會福利乃至建構衛生設備為其適例, 某種程度上與蘇維埃政府的存在互為因果。然而這非肇因於意識形態的認同, 而是將俄羅斯當作後進地區自主近代化的模範。69模範表現在亞洲民族主義活動 中,可以規約出三項共同目的:反抗帝國主義、反抗貧困與反抗西洋70。此外, 亞洲各國尚有幾項共通特質,如階級對立尚未發展為現今勞資關係,亞洲不同 地區間的民族運動存在曖昧難解的共同情感(如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 1947-1964)與蘇卡諾(Sukarno,1901-1970)對中國的態度) ,若欲將共同情感 昇華成組織結構,又會因為傳統宗教、世界政治的兩極化而遇重重險阻71。. 政 治 大 但社會結構、歷史與文化自是無法逸脫於亞洲大陸。戰後仍從屬於美國帝國主 立 日本身為亞洲唯一高度資本主義的國家,雖然透過西歐模式完成近代化,. ‧ 國. 學. 義的軍事力量,政治經濟層面亦多所仰賴。為此,日本與其他殖民地、半殖民 地的問題更加密切。執是通觀整體發展, 「日本的民族主義呈現西歐型、亞洲型,. ‧. 以及傳統因素關係錯綜複雜的情況。」。72. y. Nat. er. io. sit. 探究日本民族主義可勾勒出幾項特質:首先,因為國家發展的特異性,而 具有獨特的性質;此外,對於政治社會進化的方向與型態,思想界欠缺明確認. n. al. Ch. i Un. v. 識,以及統一的見解。這使得日本民族主義的研究展生若干困難。申言之,困. engchi. 難處在於(1)構成內容和(2)時間波動。前者率因日本與歐洲古典民族主義不同, 和亞洲型則具有共通性,卻又不同於中國、印度、東南亞。可視為歐洲民族主 義的變種。後者與 815 終戰有關,雖然和亞洲各國都面臨民族獨立的課題,但 日本在終戰後,民族主義早已經歷勃興與沉淪的循環。73 6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6。 此為丸山引用麥克馬洪波爾(William Macmahon Ball 1901-1986)所說,其與劃定麥克馬洪防線 (McMahon Lin)者非同一人。其集政治學家、外交官、作家、記者與播報員等身分於一身,代表 性著作為 Japan: Enemy or Ally? (1948)、Nationalism and Communism in East Asia (1952)。更多資料 參見:http://adb.anu.edu.au/biography/ball-william-macmahon-12166(最後訪問期間 2012/11/22) 。 7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6。 7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6-257。 73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57-259。 23 70.

(33) 從歷史著眼,日本民族主義的誕生始自幕末歐洲勢力衝擊,此為東亞共享 的模式。反觀歐洲民族主義的誕生,因為普遍主義(universalism)的存在,從羅馬 帝國、羅馬天主教到神聖羅馬帝國所體現的歐洲共同體概念(corpus christianum)。 透過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而誕生近代民族國家,可視為既有統一世界的多元性 分裂。家族意識的勃興,藉由國際(inter-national)社會的意識而彰顯。主權國家 之間的鬥爭,實際上就是國際社會中獨立組成分子的鬥爭,因此戰爭自格勞秀 士(Hugo Grotius,1583-1645)時起成為國際法中的要角。透過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和斐努隆(François Fénelon,1651-1715)的觀點可知,歐洲 雖然分裂成各個主權國家,普遍主義的傳統仍相續不絕。74. 政 治 大 但在東亞而言,並未共享歐洲意義的共同體概念。以日本為例,其踏入國 立. ‧ 國. 學. 際社會,事實上是由於武力或威嚇而「開國」。或許可以說,東洋各國樸實的民 族情感,最先都是起自歐洲勢力的壓迫,所造成的衝擊反應。然在中國與日本,. ‧. 對民族意識最敏銳的無過於統治階級,他們著重於保衛傳統的政治社會體制,. Nat. sit. n. al. er. io. 向剛好恰恰相反。75. y. 以免遭受歐洲基督教與產業主義滲透。這與歐洲舊統治階級擁抱歐洲整體的傾. Ch. i Un. v. 「前期的」民族主義,攘夷思想與統治階級結合,因此國民合作意識淡薄,. engchi. 因而在平民階級產生疏離感,甚至產生不同階級間的敵視。徵諸幕末水戶學76的 文獻,可以見到「姦民狡夷」的字眼77。推而言之,對統治階級而言「姦民」與 「狡夷」被畫上等號,展現出對人民與洋人的疑忌。其次,由於傳統天下觀使 然,欠缺國與國間的對等意識,而是用傳統的階級統治來看待國際關係,因此 若非征服、吞併對方,則必為對方所征服、吞併。國與國間對等意識的欠缺,. 7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18。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18。 76 水戶學從字面而言,是水戶藩的學問之意。起自於德川光圀(1628-1701)編修《大日本史》時 受到朱舜水(1600-1682)影響,將日本天皇類比於中國皇帝,而以尊崇擁有大義名分的天皇為核 心思想,進而成為該藩的意識形態。 7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19。 24 75.

(34) 使得界定國際關係的規範意識更形薄弱,再加上現實經濟與軍事力的落差,消 極的防衛意識伴隨著未知的恐怖與自尊的膨脹無限制的膨脹開來。78可以說,東 方民族主義是透過民族優越感所開展,自始即不存在如歐洲民族主義式的共同 規範意識,因此東方要達到民族主義的合理化乃至國際關係上的均衡,面臨了 更大的困難。 然而對統治階級而言,不吸收西方文明,則無法維持舊有世界。若要全盤 吸收,則必然變革既有的體制,從而喪失自身的權力。因此採納西歐文明僅限 於產業、技術、軍備等物質文明的層面,至於基督教、個人主義或自由民主主. 政 治 大 (1837-1909)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在日本,佐久間象山(1811-1864)亦說: 立 義等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的理論,一律予以箝制。 79 在中國,曾有張之洞. ‧ 國. 學. 「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然而畢竟物質文明無法輕易與其所孕育的近代精神分 離,在物質生活環境已臻近代化的彼時,要想在思想上或意識上防止近代化的. ‧. 副作用委實困難。中日後來的歷史走向、乃至民族主義發展的差異,皆已表現. er. io. sit. y. Nat. 在兩國統治階級對應問題的落差上。80. 中國由上層結構推展的現代化運動以失敗告終,使中國民族主義運動除抵. n. al. Ch. i Un. v. 抗列強帝國主義的統治,另需承擔改變舊社會與政治體制的任務。舊有的統治. engchi. 階層,為了維持既有的社經地位不得不「買辦化」 ,從而於此無法產生徹底的反 帝國主義運動與民族獨立運動。是以中國民族主義不得不在其他階層中,與社 會革命相互結合。81 日本維新政權的骨幹,本身即為舊統治階級的成員,他們急速解除日本國 內的封建勢力,將日本政治力量收編進天皇權威中,並藉由前述的力行器物、 阻絕思想來推動「富國強兵」 。從而在社會面留下偏差的影響。例如對西歐古典 78 79 80 8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1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0。此所謂藝術當指技術。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1-122。 25.

(35) 民族主義觀中的人民主權論,以及中產階級導向的各個幸福原則懵懂無知,大 眾生活的近代化也無從開展。82日本的民族主義漸次朝帝國主義發展。在此丸山 將日本開展帝國主義的成因歸咎於內部因素,事實上彼時歐美諸國無不以帝國 主義的姿態展現於東亞。在統治階級打著「國家統一」的大纛之下,造成統治 階層與反動份子獨佔民族主義的惡性循環,從而日本的民族主義往「國家主義」 乃至「超國家主義」前進(超國家主義的討論,詳見後述)。丸山總結道:「(日 本)社會的頂峰藏競爭於世界的最尖端,底層則是根深柢固的傳統模式,日本社 會這種缺乏均衡的結構法則,在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本身也很徹底。」83. 政 治 大 徵意義高於實際意義。因此與其稱之為國家愛,不如稱之為鄉土愛更為貼切。 立. 日本民族主義的病灶為:國家作為第一層團體(家族或部落)的延長,象. ‧ 國. 學. 丸山藉由引述 J.E. Renan(1823-1892)所說的: 「國民的存在有如天天投票一樣。」, 認為日本近代的民族主義欠缺自發性與主體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正是民族主義. ‧. 與人民主權結合後最重要的產物。84此外由於維新的變革方式,明治政府的統治. Nat. sit. y. 階級無法期待民眾自動自發地形成國民的共同意識,不得不藉由國家教育來打. n. al. er. io. 造國民的愛國心。85簡言之,就是將國民對第一層團體的認同,挪移到國家統一. i Un. v. 的具體象徵-天皇之下。86此外現實中市民自由的狹隘與經濟生活的窘迫,在統. Ch. engchi. 治階級巧妙的透過國家技術(國家理性?) ,藉由帝國主義不斷地鼓吹對外的危 機意識,從而免去了社會的分裂。87. 8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122。扣除時代序列不論,實際上明治元勳除岩倉具視(1825-1883)、 三條實美(1837-1891)與西園寺公望(1849-1940)等少數公卿出身者外,大多數在明治維新前仍是 各藩的下級武士。又,公卿家在幕末政治上的重要性如何,尚有議論之處。又丸山於此時對大 眾力量抱持著樂觀的論調,但日後庶民生活和傳播媒體的結合,反映在具體的政治事件上,卻 又令其無比失望。在這樣的刺激下,丸山晚年展開日本人思想意識底蘊的研究。 83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2。 8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3。 85 清水幾太郎(1907-1988)曾於氏著〈愛国心〉中描述,其搭乘運輸船回到日本,目長崎群山而 興故鄉之思,其謂如此的感情趨力正是來自教育。轉引自姜尚中著, 《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 岩波書店,2001 年,頁 11-12。 86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124。根據丸山本人的經驗,他認為愛國心的灌輸在不同階層 的人民上有所落差,例如在其所屬的知識份子間,國體意識形態的滲透並不徹底。 8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4。 26.

(36) 然而在「日本國民精神的團結」背後,國民的國家意識並非來自傳統社會, 而是教育與組織動員強烈灌輸的結果,彼時的國民並非責任政治的主體。統治 階級試圖讓國家作為第一層團體(家族或部落)的延長終告失敗,家族鄉黨意識並 未成為國家意識,反而衍生出地域本位的家族利己主義,阻撓國家政策的貫徹 88.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所轄領土回溯到維新初期。戰前打造以國體為. 核心所打造的種種象徵,如神社、國旗(日の丸)、國歌(君が代)等等,迅速地降 低既有的價值。相較於甲午戰後的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戰敗成為. 政 治 大 族主義必然伴隨國民使命感(mission idea)而生,對知識分子而言暫且不論其影響 立 民族主義昂揚的契機,反觀日本卻陷入令人驚訝的蕭條與茫然。丸山認為,民. ‧ 國. 學. 力,但對國民群眾的支配力道仍可見一般。對於民族主義的失落,丸山對比日 本的皇國觀與中國的中華意識,前者依靠武力的優越,後者仰賴著文化。. ‧. 在皇軍必勝以及日本領土既往未曾被佔領,如此「金甌無缺」的概念下,. y. Nat. io. sit. 敗仗造成皇國象徵價值的低落。另一方面,因為「國體論」作為全體的使命感. n. al. er. 概念89,一旦崩潰後精神真空的狀況將更為嚴重。戰後日本新憲法,揭示「和平. Ch. i Un. v. 文化國家」的新使命,卻無法順利取代既有的民族思維。此時日本面臨的問題,. engchi. 如丸山所言: 「資源缺乏、人口過剩、又無軍備的日本,今後在這世界上到底具 有怎樣的存在價值,幾乎是沒有答案。」90. 88.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5。丸山在此舉了幾個例子,例如因為尊重家族制度,軍隊 不徵招長子,因此將次男以下的男孩出養以避兵役。在日俄戰爭中,女作家與謝野晶子(1878-1942) 曾作〈君請勿死-嘆身處旅順包圍軍中的弟弟〉一歌。丸山評論道,與其認之為具有強烈反政 府、主張和平的反戰歌曲,不如說是在表達對第一層團體的慕戀。丸山另舉東條英機在大正翼 贊會的輔弼選舉中的說法:「斷然消除親戚或私情的投票弊端,由國家公共的觀點來選擇候選 人。」,認為在在處處顯示統治階層疏忽民族主義的合理化。 8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 ,頁 126。丸山借用 Robert Michels(1876-1936)的概念,後者將使命 感分為全體的使命感概念(Intergralmissionsbegriff)和部分的使命感概念(Teilmissionsbegriff),後者 如強調藝術、政治等特殊領域為是。日本在維新之後,透過東方的「精神文明」與西方的「技 術物質、文明」 ,再加上日本固有的「尚武文化」 ,發展出全體的使命感。而國體正是這種價值 的象徵。 9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27。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