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從戰時到終戰-國民主義的變體

第三節 軍國主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與芝加哥盜匪的雜種(Cross)」其比對德日法西斯領袖的個性,評價日方「不屬 於近代人的類型」甚至是「連絲毫近代的合理性都不存在」,觀察彼等可知日常 生活欠缺計畫,更遑論政治舉措。407同時亦有立憲政友會總裁鈴木喜三郎 (1867-1940),藉由國體明徵大肆批評天皇機關說,產生立基政黨主義卻反對政黨 主義的弔詭。民政黨與政友會為了政爭,不惜與外在勢力合作,使得獨立於議 會外的半封建勢力抬頭,迎向東條獨裁時代的到來。408

第三節 軍國主義 第一項 軍國主義概論

一、概念定義與生成背景

軍國主義(militarism),容易讓人聯想到強大的軍事組織,或窮兵黷武的對外 政策,然而絕不僅於此。丸山認為軍國主義指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為 了戰爭或準備戰爭所形成的意圖與制度。此意圖及制度佔有半永久性的最高地 位,使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乃至其他國民生活的全部領域,均從屬於軍事 價值的思想及行動方式之下。」409如其引述 R. H. Tawney(1880-1962)所說,軍國 主義並非是軍隊的特性,而是社會的特性。此特性可以存在於多種政治體制,

未如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標榜特殊的社經結構,也非民主主義涵蓋整體政治體 制。410

丸山 進一步將 軍 國主義劃 分三階, 首 開為專制主 義君主 創 設常備軍 (Standing Army),其次為美法革命時期的國民乃至群眾軍隊(Mass Army),其三為

40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61-62。該書日譯名為《日本の粘土の足》,而 clay 亦有軀體、

肉體之意,因此較適切的翻譯可為《日本的底蘊》。

408

40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0-261。

41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1。中文本誤作 R. H. Tony,其為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代 表性著作為《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而前引文出自《The Acquisitive Societ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5

拿破崙(1769-1821)以後國民官僚化的過程。411

常備軍係以貴族為核心的軍官團,及不分國籍的傭兵組成。從貴族原具的 騎士精神開展出下殊特徵:(1)犧牲、忠誠、獻身、勇敢等道德與榮譽感,(2)崇 拜軍事英雄,(3)尊崇軍刀、軍服、軍旗的象徵,(4)輕蔑相反的產業、貿易或勞 動與(5)強調官職的階級組織(Hierarchie)。412這五點可謂軍國主義的共同特徵。美 法革命時期以後,精神層面匯聚由下而上的國民力量,技術上則證實人海戰術 較菁英主義為優,從而產生全民武裝(Nation in arms)的概念。從而舊式軍隊的身 分意識朝國民擴展。甚且,軍國主義在十九世紀與反革命運動結合,將中產階 級的革命,轉換成由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近代的普魯士,即在封建貴族與地主 的指導下建構。日本與此模式幾無二致,差別僅在於,武士階級長年統治與尚 武精神提供更佳的環境。

近代戰爭需要高度的組織性與機械性,所以需要國民均具備某種程度以上 的知識水準。另一方面又壓抑合理思維的批判精神,灌輸盲目且絕對的服從。

從而,丸山認為軍國主義的生成背景在於:

在國民之間,普及技術的知識與政治意識的成長無法平衡,愈呈剪刀 狀的地方,軍國主義的成長愈容易。就此而論,近代軍國主義實為群 眾國家與民主主義間的裂縫所產生的畸形兒。413

二、軍國主義的體現

進入總體戰爭的階段後,軍國主義成為輿論所及,必須向大眾推銷自我謀 求支持。高唱軍事象徵,與其說是表徵榮譽感或嚇阻外敵,不如說是為國內宣 傳之用;與其說是為戰鬥的實用目的,不如說是為煽惑群眾的虛榮心。因此,

41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1。

41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1。

413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6

軍隊的階級主義、權威主義與對命令的快速反應與無條件的服從,在宣傳的推 波下,成為人際關係的表率,進而投射到各式各樣的人際網絡,如勞資關係等。

414此間描摹無過於丸山引 A. Rosenberg(1893-1946)所言,彼謂:「德意志國民現 正在尋找正確的生活方式,……今日任何德國人都不把自己意識為『個人』,才 是德意志生活方式的真正表徵。」415

軍國主義的動力來源自是軍部無疑,然而軍部是國家權力體制下的特殊集 團,難謂有國民基礎,是以需要民間或半官方團體的中介。更兼近代國家除最 高指揮部外,軍人以不參政為原則,中介團體成為軍部的替身,公然地從事政 治運動,從而吸納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對軍國主義的批評。軍國主義除能提供 實質的物質給養,精神亦有所貢獻。416要言之:「軍隊中閉鎖的特權『階級社會』,

對於在社會上昇遷之途被阻塞的下層民眾來說,常是登上榮譽與權力之階的唯 一途徑。」417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的開展,造成國民時代過度的水土不服,軍隊 組織可以治療都市居民的單調生活,也可以緩解農民的挫折感。

然而,軍國主義與當時社會亦有所扞格。軍國主義以軍事力量及軍隊精神 為核心,本僅為國民生活領域之一,但後來侵奪其他領域而壯大,成為綜合性 的「國力」。丸山引述 A. Vagts(1892-1986)的說法,認為軍國主義喪失均衡感,

特別是與國民經濟的關係。418軍國主義蔑視生產勞動,與傳統武士或騎士精神不 無關係,然而軍國主義又必須建立在經濟力量上,從而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 對此付出極大的代價。另一方面,由於文明之發展,技術更見分疏細緻,軍人 精神雜揉其間,使得軍部本位主義更加深邃。從而讓軍國主義產生反對物質的 傾向。丸山的想法是,軍部本位主義將自己定為一尊,軍事力量成為卓越的表

41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3。

415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3。Alfred Rosenberg 為納粹思想領袖,戰後大審因殺俘 與種族屠殺言論被判處絞刑。

416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3-264。

41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4。

418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徵,個別的軍人獲得評價保證,從而敵我的差距僅在兵力的多寡。向國民灌注 如此的思維後,如丸山引述 G. Radbruch(1878-1949))在《法的哲學》所言,「卡其 色的軍國主義國家觀最頂點的戰爭,同時又是國民差異的最低點。」419形式均質 的結果,使得軍國主義在面臨危機時手足無措,不僅讓自我崩潰,更將其他國 家導向毀滅。如同 Karl Liebknecht(1871-1919)的評價,現代軍國主義是有規律的 瘋癲。420

三、軍國主義者的精神狀態

軍國主義之定義已如前述,然若欲見其體用,則必須探究軍國主義者之行 止與意識。然而此間分析對象,與法西斯主義領導人有若干重合,以此可知,

軍國主義實為法西斯主義之特出,只是特別強調軍事力量的發展。透過丸山的 分析,可以發現:日本軍國主義者欠缺政治責任感。若將彼等分類,計有三種 類型:代表權威的「神輿」、代表權力的「官吏」與代表暴力的「浪人」。421神輿 是無為而治的魁儡,官吏以前者派生的正統性為基礎而統治人民,另一方面復 受囿於無權力、無目的的浪人。當然此三類型並非固定不變,人人身上亦多具 二到三種特性。

進入正式探討前,丸山言:

對美宣戰並非從世界情勢與生產力,乃至其他國內條件的周密分析與 考量的結論,而是那些連慕尼黑協定、集中營都不知道,極端缺乏國 際知識的權力者-由東條英機直率的說「人類偶爾閉著眼睛從清水的 舞台跳下來(下最大的決心)的事也是必要的」這句話即可瞭解-在 極端失望的心境下斷然進行的。422

41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5。

42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5。其為德國社民黨創始人,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

42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97。

42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6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此語對讀者而言,或恐難以接受,若較之對華戰爭,確係如此。然而對華 戰爭實可謂一連串失控下的產物。畢竟尋常以為,日本對世界兩大強國同時發 動大規模作戰,並有明確的組織與計劃。423這正是何以要研究軍國主義者精神狀 態的理由。

丸山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分析,建構在納粹領導人的比較。相較於納粹領 導人,有嗎啡中毒的戈林、同性戀的希姆萊(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1929-1945) 等等在常人眼中的異常份子。日本軍國主義的領導人,大多是出自最高學府或 陸軍大學的「秀才」(俊彥),深受周遭人士的羨慕與期待。424秀才隨著地位的提 升卻成為俗吏,反而受制於「浪人」。浪人沒有特定政治歸屬,透過與權貴的交 往,獲取不固定收入而於幕後活動。425

東京大審檢察官 J. R. Franks Tavenir 說:

這些人在犯罪方法上完全是鍛鍊出來的,不像那些除了犯罪方法外一

無所知的廢物。站在紐倫堡審判庭之前的,只是一群強而有力的無賴

漢而以;但這些人卻都是國家的菁英,被認為是能委以國家命運的正

直而值得信賴的領導者。這些人都知道善惡之別。426

檢察官認為,日本軍國主義領導者在能甄別善惡的情況下,選擇開啟戰爭,

因此要對此負責。「鍛鍊」的字眼,就心理層面而言,可以說彼等是受到感染才 如此選擇。易受感染的體質,與政治、社會與經濟基礎相關,但丸山的研究反

423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66。戰後大審,不獨辯方認為日本發動戰爭,彷彿是唐吉訶 德般的悲劇,檢察官 Joseph B. Keenan 亦認為:「有關分析此次(指日本發動戰爭)共同陰謀的 困難,一因其範圍牽涉太廣,一因很難想像這是一群人所企圖。」理由之一是,日本太過輕信 德國能夠助其掃除戰爭的障礙。

424 《現代的政治思想與行動》,頁 69-70。

425 《現代的政治思想與行動》,頁 70。

426 《現代的政治思想與行動》,頁 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朝心理層面深掘,而以德日領導人言行差異為比較根本。

希特勒在入侵波蘭前,曾對各軍司令官發言如下:

我在此給予宣傳家開始戰爭的理由,至於其是否正當,則可不顧。勝

利者到後來決不會被追究,其所說的是否真實。當開始發動戰爭時,

利者到後來決不會被追究,其所說的是否真實。當開始發動戰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