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從戰時到終戰-國民主義的變體

第二節 法西斯主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是終極價值的體現。對照歐洲從中世紀自然法統治契約中解放的專制君主,彼 等從秩序的擁護者(Defensor Pacis)躍昇為秩序的創造者(Creator Pacis),成為近世 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由」人格。294天皇背負著亙古以來萬世一系的傳統,依照 皇祖皇宗的遺訓垂拱而治,為「紹述統治之洪範」。萬民則以天皇為中心加以輔 佐,如同心圓體系般。但天皇並非單獨的中心點,實際僅是貫穿的縱軸。「從此 中心所衍生的無限價值,為無線性的縱軸(「天壤無窮)的皇運)所確保。」295 而自此衍伸出來的世界觀,如同丸山引註佐藤通次(1901-1990)於《皇國哲學》

的說法:

天皇之皇威發出光芒,照耀世界萬邦,就是世界史的意義,光被萬邦

,正因皇國武德之發現而達成。296

以中心間距作為價值基準的邏輯推諸於世界,即為「萬邦各行其所」的世 界政策。日本作為「萬邦宗主」排定各國在身分秩序中的地位,就是世界和平。

徵諸歷史,「皇國武德」透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日戰爭乃至太平洋戰爭次 第擴大,最終休止於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號。從那天起,同心圓的價值排序 被瞬間裂解,一個個獨立自主的人從中釋放。297於此,勢有必要進一步探究彼 等在戰爭期間的形象。

第二節 法西斯主義

第一項 泛論法西斯主義

一、概念定義

29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5。

295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5。丸山軸線的思維,受到山田孝雄(1875-1958)的啟發,其 在《神國日本的使命與國民的覺悟》中曾說:「二千六百年前的事實,如作輪狀剖切,則可成中 心年輪而存在。……因此,神武天皇時代的往事,決不是古代的話,而直到現在仍然存在。」

296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6。

297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法西斯源自義大利語,語源為古羅馬儀式所使用的「棒束」,其後轉變為

「 結 束 」 (fascio) 之 義 。 墨 索 里 尼 所 組 織 的 「 戰 鬥 者 法 西 斯 」 (Fascio di Combattimento),為今日法西斯意涵運動之先聲。自 1920 年代起向全球蔓延,

甚至組成國際軸心集團,然而各國無不強調各自獨特的意識形態。除義大利外,

鮮少出現法西斯之名。因此,歸納法西斯的共通特徵自屬不易。軸心國的敗戰 揭露法西斯的暴行與殘酷,法西斯成為秕政的代名詞,使得概念更為混亂。定 義多有廣狹之分,狹義言之:法西斯乃是極右政黨乃至軍部、官僚的反動分子 的獨裁政治。

法西斯多半以一黨專政之姿,反對立憲主義的議會制度。意識型態排斥自 由主義、共產主義與國際主義,高唱集權主義與國族主義,甚至以領導者的神 話為底蘊。容易興起於低度資本主義地區,或高度資本主義卻較晚成形之近代 國家,乃至殘存封建時代的遺毒,特別在農業領域依賴甚重者,或民主主義經 驗短淺的國家。丸山認為,這種區分可謂美英法等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觀點。298

廣義則將法西斯與現時壟斷資本的統治體制等量以觀,代表學者為第三國 際理論家 Dimitri Manuilski(1883-1959)。丸山認為前者排除美國等高度資本主義 國家成為法西斯,後者容易將反中產階級的反動視為法西斯。法西斯究竟何指,

其謂:

只要屬於任何國家壟斷式資本主義的上層結構,任何先進資本主義國家 都不會免疫。另一方面,因為它集中表現在政治領域,其具體的發生乃 至進行的形態或步驟,從下層結構的一般限制畢竟無法奏效,必借複雜 的政治及文化等因子的結合關係而決定。299

二、社會成因

298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7。

29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法西斯主義的背景,事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面臨的危機,面對經濟環 境的惡化與國際革命的開展,法西斯主義應運而生。細探內在理路,可以勾勒出 幾項因素300:(1)國際對立與戰爭危機日漸緊迫、(2)國會政治不安定,議會與政黨 無能、(3)社會組織僵化、(4)階級鬥爭以及社政集團間衝突不斷、(5)失業人口眾 多。面對這些問題,產生以下轉變:(1)統治階層高壓控制社會革命、(2)農民與 小市民對無產階級組織產生反感、(3)知識分子與技術人員的虛無主義與對政治冷 漠、(4)大眾媒體訊息傳播的瑣碎與喪失方向感、(5)期待權威與超人式的領導人,

彌補群眾的失意及無力感。301丸山對法西斯的角色下了精闢的分析,其謂:

由於危機密集且激烈,體制的安定與均衡已被破壞,不僅統治階層感到,

過去的領導力與正常的方法已無法恢復,並且擴大到大多數的國民。而 且社會主義政黨與勞工組織的組織,缺乏收拾局面的自主性能力與主動 性時,法西斯遂以充當填補「真空」的角色而登場。302

填補真空的身分並未走向新體制,卻也非全然維持現狀,而是技術性的組 織反革命與戰爭,藉以解決現代社會中的矛盾。法西斯主義的解決機制,首要 為因應國內革命危機,組織成戰鬥性反革命組織。領導人多半脫離社會正常的 晉升途徑,而對社會凝聚徬徨憤怒與憎惡之情。隨後法西斯團體的發展,受各 國歷史與社會條件的影響而有所出入,更與當時國內外的革命情況有關,因此 視之為特定時期或地區的固定形態並不妥當。303

丸山認為:「研究法西斯主義,不僅要觀察獨占資本、軍部,右翼政黨等社 會的實體乃至制度,且須注意法西斯主義的政治機能,並追蹤其機能普遍化的 過程(即著重 fascisation 甚於 fascism)。304

30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8。

30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8。

30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8。

303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69。

304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三、開展與標的

法西斯主義的政治機能不僅反對現實體制,更重在早於反對勢力壟斷合法 可能性前完成。換言之,即先行阻卻反對勢力合法的可能。如前述,法西斯主 義的目標在於破壞共產革命,此與既有之國家統治率無不同,所別者在方法上 的差異。丸山認為,除了積極壓制革命勢力,法西斯主義更著重在封閉革命勢 力成長的社會網絡。305這體現在,消極阻礙民間自主團體的開展,蓋彼等容易 成為反統治的根基;積極藉由大眾傳播,灌輸民眾法西斯主義所期待的生活方 式。法西 斯化的過 程 可 謂 為 , 排除異己 的 強制性同一 化(即 納 粹所謂的 Gleichschaltung)。306

如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所言,「使大眾思想與感情作系統性變 化」,將群眾的不滿集中於特定的代罪羔羊(scpae goats),如共產黨員、猶太人、

黑人或假想的敵人,亦透過運動或電影解消群眾的不滿。將失意人士吸收到官 僚體系與法西斯黨部,喚起彼等的自尊心,再安置於各個社會階層。透過徵兵、

義務勞動乃至軍需作業,動員大量的失業人口,實現詭異的「全面雇傭」。因此,

群眾的不安被法西斯統治的盲目崇拜所取代。307丸山認為,法西斯的魅力在於:

不僅是由於其暴力與殘酷,最重要的乃是在民主的偽裝之下,將強制 性的統一化,藉著群眾非理性的激情加以動員,而把近代「共識的統 治」(government by consent)原理,不知不覺的更易為『化一性的統 治』。308

法西斯主義並未全然敵視,既有的內閣、司法乃至大學,而是視其對法西 斯化政策的作用,而異其處遇。衡量基準,與其說從立憲制或自由選舉的政黨

305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70。

306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71。中譯或恐誤植,載為強制性「情緒化」。原文則為セメ ント化,直譯為僵化如水泥。《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頁 278。

307

308 《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頁 298-2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制出發,「不如就思想、言論、集會、結社、團結的實質保障,以及民眾之間自 主性的交流程度來決定」。309

法西斯活動的初期領導人,多半是中產階級與具反動軍人或官僚。此時的 國民,一方面透過政治與心理抵抗法西斯,同時期待政治英雄的出現。然而這 些政治英雄多半受制於法西斯體制,藉由彼等的聲望,反而使法西斯統治更為 勃興。此參諸德國興登堡總統(Paul von Hindenburg、1847-1934)與日本近衛文麿 (1891-1945)首相可證。310

四、意識形態

概括而言,不容易從法西斯主義的軌跡,找出意識形態的體系性理論。這 當然與法西斯領袖的好惡取捨有關。丸山引用 Eduard Heimann(1889-1967)所言:

「自古以來任何大思想家都不想要法西斯主義」,蓋從法西斯主義御用學者的論 述中,可以看作古今意識型態的大雜燴。311於此,自有舉出法西斯主義意識形 態特質之必要。

法西斯理論常見邏輯矛盾,也無甚體系。但就政治的作用而言卻始終如一。

即強制國民反對革命,並系統性的奉獻於戰爭。面對不同情況,亦展現不同的 意識形態,如在民族主義或社會主義較強的地方,自我標榜為國家社會主義;

在自由民主主義較強的地方,法西斯亦不惜以此自居。是以,自稱基督教文明 的保護者,乃至扮演恰恰相反的角色皆不為怪。未受囿於教條主義,依照法西 斯主義的政策便宜行事,是其與共產主義最大的差別。312

然而法西斯主義亦共享特定的精神內涵,如主張本國或民族至上,從而導 出「天生優越者」的統治思惟,藉此合理化對群眾乃至婦女的歧視。他方則重

309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71。

310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72。

311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73。

312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頁 2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視本能與直觀,甚過知識與邏輯,從而否定進步思維。上述種種偏狹造成法西 斯崇拜戰爭,嘲諷和平的趨向。313

丸山認為,法西斯精神病灶在於虛無主義-法西斯主義僅會以戰爭與反革 命回應現代社會的矛盾,其未有積極的目標與理想,從而趨向物質崇拜。此之 物質,非事物之實有,而是指涉執著於特定意識形態。例如納粹強調奮鬥精神,

卻在不知不覺間忘卻鬥爭的理據。於此丸山引用 Carl Becker(1873-1945)《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評價法西斯主義的虛無色彩:

卻在不知不覺間忘卻鬥爭的理據。於此丸山引用 Carl Becker(1873-1945)《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評價法西斯主義的虛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