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主動性人格相關理論與研究

一、主動性人格之定義

過去在心理學及組織行為學的研究中,個人與環境間的關係被定義為一個雙向且動 態的交互作用 (Magnusson and Endler, 1977),Bandura (1986) 的社會認知理論中也提到 個人、環境、行為三者會互相影響彼此。根據此脈絡,研究人格特質的學者開始將個人 -環境關係聚焦於個人會改變其所處的環境。有研究指出,個人並不是被動地接受環境給 予的刺激 (Buss, 1987),他們也會主動去影響環境。根據廣義的交互作用論,理論假設 個人有改變情境的能力,除了選擇 (selection)、認知重建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非 意圖喚起他人反應 (unintentional evocation)、或是有意圖的操控他人反應 (intentional manipulation of social responses by others)以外,個人可以有意圖地和直接地改變現狀 (Buss, 1987),這也是構成主動性行為的因素之一。

Parker 等人認為主動性是個人有能力去掌控和預測未來事件發生,而非被動等待事 情發生。主動性包含了三個主要元素:自我開始的、改變取向以及聚焦未來。當個人自 發性地想要追求進步或改變現狀,來增進或改變未來長遠的目標或情境,即為主動性的 表現 (Parker, Bindl, & Strauss, 2010)。主動性行為 (proactive behavior) 是指個人的行為 可以直接改變環境,而 Bateman 和 Crant (1993) 最早將主動性視為一相對穩定的人格傾 向,即主動性人格 (proactive personality)。主動性人格係指個人對於主動採取行動來影 響其所處環境的氣質傾向 (Bateman & Crant, 1993)。具有主動性人格傾向的個人相對不 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限制,且會在情境中找機會行動,表現出高度積極主動,並堅持此 狀態直到個人做出有意義的改變 (Crant, 2000),而其他相對被動的個人在與環境互動 時,較容易因為環境而被動反應、調適、或是塑形。具有主動性的個人有能力改變組織 任務或是找到且解決問題 (Leavitt, 1988),且願意承擔責任去影響他們的周遭環境;相 反地,不具備主動性的個人無法把握機會改變現狀,也不具備主動積極的特質,經常依

8

賴他人的力量來改變環境,也被動地調整自己,甚至忍受不滿意的環境 (Bateman &

Crant, 1993)。

二、主動性人格相關理論

有關主動性的研究,大多在管理學及組織行為等研究領域 (Tornau & Frese, 2013;

Parker, Bindl, & Strauss, 2010; Crant, 2000),Parker 等人 (2010) 提出主動性的個人有能 力去掌控和預測未來事件的發生,而非等待事情發生。主動性也包含了三個重要因素:

自我開始 (self-starting)、改變取向 (chang-oriented)、聚焦未來 (future focused),因此當 個人自發性的想要改變以增進工作效能或是轉變現況,以達到不同的預期結果,這個歷 程就稱為主動性。主動性不僅可以影響組織最初級的層級如客服部門,也會影響高層的 決策部門,有廣泛研究指出主動性可以增加工作表現 (Fuller & Marler, 2009),在工作場 域外也可產生正面效果如取得職缺 (Kanfer, Wanberg, & Kantrowitz, 2001),以及增加生 涯滿意度 (Seibert, Kraimer, & Crant, 2001)。

主動性的概念來自個人想要掌控現況,因此對於未來目標有自發性改變的意圖及行 為,然而引發主動性行為的動機為何?Parker 等人 (2010) 將主動性行為歷程視為一個 有意識的、目標取向的動機歷程,在 Parker 等人提出的主動性動機模式中,個人差異與 情境變項的交互作用會影響主動性動機狀態以及目標追求的歷程,最終則會產生因個人 或情境改變而獲得的不同未來情境。在主動性動機模式中,個體之間的個別差異是主動 性動機狀態重要的前置變項,其中主動性人格是最常被提與主動性有高度連結的變項。

根據 Fuller 和 Marler (2009) 對主動性人格和生涯成功的統合分析中指出,主動性人格 可以預測多種主動性目標,例如人際脈絡建立 (Thompson, 2005)、主動性社會化 (Ashford & Cummings, 1985) 及生涯主動性 (Seibert et al., 2001) 等。

與 主 動 性 人 格 相 似 且 理 論 背 景 建 立 完 整 的 主 動 性 相 關 變 項 還 有 個 人 主 動 性 (personal initiative)、發聲 (voice) 以及掌控 (taking charge),其中個人主動性又分為人格 和行為兩個部分 (Frese & Fay, 2001)。個人主動性/行為的定義為個人出於自發性的、主 動的態度,以及堅持克服困難以達到目標的工作行為(Frese & Fay, 2001)。個人主動性/人 格為 Fay 與 Frese (2001) 針對個人主動性的前置變項探討而發展而成的人格概念,其

9

圖 2-1 主動性動機過程與前置變項

資料來源:”Making Things Happen: A Model of Proactive Motivation”. Parker, S. K., Bindl, U. K., & Strauss, K., 2010, Journal of Management, 36(4), p.830.

定義與主動性人格相似,在該研究中主動性人格與個人主動性/人格之相關達 .96 之高 度正相關。發聲此概念強調個人應力求具建設性的挑戰以求進步,發聲也強調運用創新 的建議來改變情境,以及修改標準程序,即使他人並不認同 (LePine & Van Dyne, 2001)。

掌控則強調員工出於自願且具有建設性的努力,來影響個人工作情境的運作及組織內部 功能的改變 (Morrison & Phelps, 1999)。Tornau 與 Frese (2013) 針對以上四個變項所做的 統合分析指出,四個變項在定義及概念上都有重疊的部分,但主動性人格與個人主動性

10

近 幾 年 的 人 格 心 理 學 研 究 中 已 整 合 出 有 關 於 人 格 特 質 的 五 大 因 素 (Mount &

Barrick, 1995) , 分 別 為 自 覺 性 (conscientiousness) 、 外 向 性 (extraversion) 、 神 經 質 (neuroticism)、親和性 (agreeableness)、以及開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exist)。自覺 性和組織能力程度、持續、以及對於目標取向行為的動機有關;外向性則和對刺激、活 動、及自信的需求,以及人際互動間的強度和品質有關;神經質,或稱情緒不穩定性則 代表個人較沒有安全感以及經常感到無助;親和性則代表個人富有同情心而非與他人敵 對的人際關係;開放性則代表思考的彈性與容忍度,以及對感覺、經驗及新概念的開放 及敏感程度 (Bateman & Crant, 1993)。

在過去研究中已有文獻指出五大人格因素中的自覺性、親和性和神經質與生涯成功 有關 (e.g., Boudreau, Boswell, & Judge, 2001; Judge, Higgins, Thoresen, & Barrick, 1999),

然而與其他具有特定性個人歸因、氣質、興趣及行為的人格分類系統相比,五大人格因 素被認為是一個較高層次,且廣泛的人格分類,因此五大人格因素並不能代表一個非常 全面且可以取代其他人格系統的分類,不過五大人格因素可被視為其他人格系統的基本 架構,來解釋其他人格系統的特質組成 (McCrae & Costa, 1989; Wiggins & Pincus, 1992)。

在組織行為研究中,主動性人格較五大人格因素 更能解釋個人特定的現象及行為 (Crant, 1995; Crant & Bateman, 2000),且主動性被認為和自覺性、外向性有正相關 (Fay

& Frese, 2001; LePine & Van Dyne, 2001; Bateman & Crant, 1993),LePine 與 Van Dyne (2001) 認為發聲 (voice) 與神經質和親和性有負相關,與開放性有正相關。Tornau 與 Frese (2013) 根據 148 篇有關個人主動性、主動性人格、發聲及掌控四個主動性相關變 項與與五大人格因素及其他相關變項所做的統合分析指出,主動性人格與自覺性、外向 性以及開放性有高度正相關,與親和性有高度負相關,而與神經質則有低度負相關。

三、主動性人格相關研究

已有大量文獻探討主動性人格和生涯相關變項間的關聯,如生涯成功 (Fuller &

Marler, 2009)、自我效能 (Hirschi, Lee, Porfeli, & Vondracek, 2013; Hsieh & Huang, 2014;

Tornau & Frese, 2013)、主動生涯行為 (Chiaburu, Baker, & Pitariu, 2006; Hirschi et al., 2013;

Tornau & Frese, 2013) 等,本研究整理主動性人格相關研究,如表 2-1。

11

表 2-1 主動性人格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Seibert, Crant, &

Kraimer (1999)

企業員工 1. 主動性人格與客觀生涯成功:薪資及升遷有正相關。

2. 主動性人格與主觀生涯成功:員工對生涯的滿意度 有正相關。

Seibert, Kraimer,

& Crant, (2001).

大 學 畢 業

& Pitariu, (2006)

企業員工 1. 主動性人格會透過生涯復原力中介而正向預測生涯

Hsieh & Huang (2014)

大學生 1. 父親的教育程度會正向預測個人的生涯決策自我效 能,而母親的教育程度則無法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 能。

2. 主動性人格可以正向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