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主動生涯行為之定義

個人的主動性行為被定義為有能力去掌控和預測未來事件發生,而非被動等待事情 發生 (Fryer & Payne, 1984; Parker et al., 2010)。Grant 與 Ashford (2009) 則認為主動性行 為是個人為了改變自己或環境所採取的預先性行動 (anticipatory action)。在職場中存在 著多樣的主動行為,個人的主動生涯行為 (proactive career behavior) 為其中之一 (Crant, 2000; Parker & Collins, 2010)。與主動生涯行為類似的概念為主動社會化策略與新進員工 的主動性,然而該領域的相關研究背景多為單一雇主與穩定就業情境,因此 Crant (2000) 指出員工的主動社會化可視為主動生涯行為中的一部份,Morrison (1993)、Ashford 與 Black (1996) 則將主動生涯行為定義為當個人剛進入組織時所採取的主動行動及活動。

而主動性除了影響個人的職場表現外,對個人生涯成功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之一 (Seibert, Crant, & Kraimer, 1999)。

主動生涯行為中也包含了生涯自我管理行為。Kossek 等人認為生涯自我管理為個人 為解決生涯問題與做生涯決策而蒐集相關生涯資訊與規劃,而生涯自我管理包含「發展 性回饋的尋求」:此行為與個人目前工作的持續改善有關;另一為「職業變動準備」:此 行為則和工作變動有關 (Kossek, Roberts, Fisher, & Demarr, 1998)。Seibert 等人 (2001) 認 為生涯主動行動 (career initiative) 是個人為了晉升所採行的多種策略,包括生涯規劃、

技能發展以及向資深員工進行諮詢。De Vos, De Clippeleer 與 Dewilde (2009) 以及 De Vos 與 Soens (2008) 對主動生涯行為的文獻回顧指出,主動生涯行為可劃分為兩大因 素,第一為認知因素,指個人對生涯抱負所發展出的生涯洞察力,因此生涯規劃是主動 生涯行為的重要層面之一;第二為行為因素,指個人為了實現生涯目標所採行的具體行 動,並與對自己生涯有幫助的他人發展並維持關係,例如維繫人際網絡行為。

二、主動生涯行為相關理論

主動生涯行為強調在組織中個人主動的生涯管理行為,隨著無邊界 (boundaryless) 與多變 (protean) 生涯觀念的興起 (Arthur & Rousseau, 1996; Hall, 1976, 2004),Claes 與

25

Ruiz-Quintanilla (1998) 認為無邊界生涯下的個人會在不同工作、公司及職業間移動,也 表示員工將會重複地經歷組織社會化的過程。在經歷多位雇主,以及工作場域不斷轉換 的情形下,個人對於生涯轉換需要負擔更大的責任 (Seibert et al. 2001),而主動的生涯 管理行為則是達成理想生涯目標與生涯成功的重要途徑,主動生涯行為將能為員工帶來 更多的就業選擇、發展機會與轉職協商 (Claes & Ruiz-Quintanilla, 1998)。故 Claes 與 Ruiz-Quintanilla 認為主動生涯行為應有更精確的定義,因此參考 Feldman (1976) 的無邊 界生涯概念中組織社會化的主要技巧分類,並結合 Bachman、O’ Maley 與 Johnston (1978) 以及 Penley 與 Gould (1981) 有關生涯策略的分類,進而提出 4 種主動生涯行為:主動 生涯規劃行為、主動技能發展行為、主動諮詢行為與主動網絡行為。

(一) 主動生涯規劃行為 (proactive career planning behavior)

主動生涯規劃行為指個人的主動行動以及介入策略使自己符合未來的生涯。其中包 含設定目標、探索生涯方向以及設定計畫。無邊界生涯觀點則認為個人必須為自己的生 涯發展負責,未來發展的趨勢為個人須成為自己生涯中的管理者,更能訂定特殊的計畫 以符合個人需求,因此主動生涯規劃行為也反應出個個人明確地想改變未來生涯。

(二) 主動技能發展行為 (proactive skill development behavior)

主動技能發展行為指個人在工作中掌控不同工作任務所對應的動作及介入策略。而 主動技能發展行為包含個人在轉換工作時的信譽建立、累積工作經驗以增進就業能力,

以及增加生涯相關知識、技巧及能力。

(三) 主動諮詢行為 (proactive consultation behavior)

主動諮詢行為與個人尋求資訊、建議、以及找他人協助等策略,從組織社會化觀點 而言,主動諮詢是一個社會整合的行為。此類別也包含了建立與雇主及同事間的關係以 取得生涯相關的資訊及幫助。

(四) 主動網絡行為 (proactive networking behavior)

主動網絡行為是指建立人際網絡以取得資訊、建議以及他人幫助。以無邊界生涯觀 點來說,個人把人際網絡視為一個學習系統,以了解與生涯相關的個人價值、興趣、生 涯動機、個人意義、自我認同,另外也可了解人際間、個人與社會間的網絡關聯。

26

& Pitariu, (2006)

企業員工 1. 主動性人格會透過生涯復原力中介而正向預測生涯 自我管理行為。

2. 主動性人格與大眾自我意識的交互作用可以預測生 涯自我管理行為中的發展尋求回饋行為,但無法預 測職業變動準備程度。

Ohly & Fritz (2007)

& Parker (2012)

企業員工 1. 個人對於清楚、明確地描述未來工作自我想像的能 力可以正向預測主動生涯行為。

2. 個人對於未來工作自我想像的複雜度可以正向預測 主動生涯行為。

27

Hirschi, Lee, Porfeli, &

Vondracek (2013)

大學生 1. 生涯自我效能、知覺生涯阻隔、自主性目標以及正 向情意可以正向預測主動生涯行為。

2. 個人主動性/人格可以預測生涯自我效能,也能透過 自我效能信念中介預測主動生涯行為。

3. 個人主動性/人格可以預測知覺生涯阻隔,但無法透 過知覺生涯阻隔中介預測主動生涯行為。

4. 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程度的交互作用能預測生 涯主動行為;然而知覺生涯阻隔與生涯決定程度的 交互作用則無法預測生涯主動行為。

有關主動生涯行為的研究大多應用於了解企業組織中員工主動採取行動或策略來 提升個人工作崗位所需具備的職能、職業升遷計畫、以及有關轉換工作的生涯計畫等,

若個人在面臨生涯轉換的挑戰以及各階段不同生涯任務時,可以保持主動積極的態度以 及隨時主動出擊改變現狀以達到目標,將會離生涯的理想目標更進一步。Hirschi 等人 (2013) 探討大學生主動性人格、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主動生涯行為的研究指出,主動性 人格傾向較高的學生可以正向預測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並透過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正向預 測主動生涯行為,在該研究中主動生涯行為則是指大學生的生涯探索活動,該研究所使 用的「生涯參與量表」 (Hirschi, 2011) 包含三題一般性生涯參與問題、六題有關生涯管 理行為的題項如生涯規劃、自我和環境探索、人際網絡、定位行為 (positioning behavior) 以及自願培訓等。本研究將主動生涯行為應用到競技運動領域,探討大專運動員的主動 生涯行為,由於大專運動員的生涯發展階段與一般大學生較類似,因此本研究使用林清 文 (1994) 所編製的「生涯探索活動量尺」來測量大專運動員的主動生涯行為,與 Hirschi 的量表構面類似,量表包含收集職業與教育資料、自我探索、人際詢問、系統性探索活 動等四個構面,以探討影響大專運動員的主動生涯行為之情形。

28

第六節 主動性人格、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動機、生涯決定 與主動生涯行為之關係

根據 Parker 等人 (2010) 提出的主動性動機模式 (圖 2-1),個人的個別差異與情境 變項的交互作用會影響個人主動性動機狀態,進而影響個人產生主動性目標以及努追求 主動目標的過程,因而透過改變自己或情境產生不同的未來。在個別差異中,個人的主 動性人格傾向的也會影響個人的主動性動機狀態以及未來的主動行為,其中目標歷程的 品質,也就是個人對目標的決定與否以及明確程度也會調節主動性動機狀態對於主動行 為的影響。個人也依據不同的情境和對未來事件的預測,產生不同的主動性動機狀態來 激發主動行為。Parker 等人將主動性動機狀態分為三種類別以解釋個人在主動行為上的 不同,分別為:「可以做」、「有原因去做」、以及「有動力去做」。

(一) 可以做 (can do)

「可以做」動機狀態包含知覺自我效能、控制評價與歸因、以及知覺行動風險。主 動性包含個人可以預測未發生的事件以及預測主動行為如何影響該事件。因此對於自己 是否能正確預測未來事件發生以及預測事件結果的信心程度,對個人來說特別重要 (Parker et al., 2010)。

(二) 有原因去做 (reason to)

「有原因去做」動機狀態是指個人訂定或堅持特定目標的原因。根據 Deci 與 Ryan 的自我決定理論 (2000),個人若知覺到他們的行為是自發性的、自主性高的,且具有內 在動機,個人會更願意去執行該行為或是制定目標;相反地,若個人知覺到自主性低,

且具有外在調節或是內射調節等外在動機時,則個人則有較低的動機去追求目標或是展 現該行為。

(三) 有動力去做 (energized to)

「有動力去做」動機狀態則與個人的情緒狀態有關,指出當個人知覺該事件或行為 可以激發自己的正向情緒時,個人有較高的動機去從事該活動或行為;相對地,當個人 知覺到負面情緒時,則較無動力去追求目標以及從事該活動及行為。

29

本研究於文獻探討中已整理出個人主動性人格、生涯決策自我效能、生涯動機、生 涯決定與主動生涯行為之間的關聯,而本研究也以 Parker 等人 (2010) 的主動性動機模 式為理論依據來探討主動性對於大專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影響,各變項對應至主動性動機 模式,可將主動性人格歸類為個別差異之變項,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則屬於「可以做」動 機狀態,生涯動機為「有原因去做」動機狀態,生涯決定則為「目標歷程的品質」變項,

主動生涯行為則為最終主動性行為。根據 Parker 的人的主動性動機模式,本研究推測大 專運動員的的主動性人格傾向會影響個人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以及生涯動機,並透過對 自己是否能完成生涯探索任務的信心程度、以及知覺到執行生涯規劃等活動的自主性,

進而影響個人主動的生涯探索活動與相關行為,其中個人對於未來生涯目標的決定程 度,也會影響到個人生涯探索活動,若決定程度高,個人將會有較高的頻率去進行生涯 探索活動,反之若個人生涯目標決定程度低,則有較少的頻率去探索未來可能的職涯生

進而影響個人主動的生涯探索活動與相關行為,其中個人對於未來生涯目標的決定程 度,也會影響到個人生涯探索活動,若決定程度高,個人將會有較高的頻率去進行生涯 探索活動,反之若個人生涯目標決定程度低,則有較少的頻率去探索未來可能的職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