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出實務應用建議與未來研究建議兩部分,以供未來研究 主動性人格以及生涯決策歷程之實徵研究參考。

一、實務應用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中介效果中有較強的預測力,因此個人對於生 涯決策過程的信心程度會影響其主動探索生涯的頻率,自我效能的信心來源包含了成就 表現、替代學習、言語說服及情感激發 (Bandura, 1977),因此大專甲組運動員應多創造 成功的職涯經驗、學習相關產業或職業上的楷模典範,而重要他人對於個人的鼓勵也非 常重要。本研究中生涯決定在整體模式中的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調節角色,若個人的生 涯決定程度高,其主動探索未來職涯的頻率也相對較高,因此大專甲組運動員在大學期 間不僅在專項訓練上需下苦功,及早了解自己的職能、明確訂出未來的生涯目標,也能 幫助運動員更積極主動的廣泛探索適合自己的路。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生涯動機也是預測主動生涯行為的重要變項之一,然而考量大 專甲組運動員的生涯現況,詹俊成與陳素青 (2013) 認為目前台灣運動員的生涯問題現 況普遍有以下幾個問題:(一) 法令制度不全,(二) 生涯轉換觀念薄弱,(三) 職業工作技 能不足,(四) 課業學習與適應能力不佳。由於運動員並沒有意識到運動生涯的短暫以及 生涯轉換的必要,加上長期的專項運動訓練,運動員幾乎處在封閉的練習環境中,較缺 乏獨立自主的思考與決定能力 (陳志睿、林如瀚,2010),因此更加缺乏探索未來生涯的 理由,致使運動員對於生涯探索抱持著可有可無的心態,且本研究發出 340 份問卷,有 近 1/3 的參與者表示未曾參與過與未來相關的生涯探索活動,如就業博覽會、運動休閒 產業的企業實習、教學實習、搜索未來相關職業的資料等,楊珮琳與林靜萍 (2009) 也 提出師範校院中的體育系學生確實在生涯發展中遭遇阻礙,雖然生涯探索活動較多,但 實際進行個人生涯規劃之活動較少。因此,大學的諮商輔導從業人員或是教練、系上老 師、領隊、防護員等與運動員有密切往來且會影響運動員的有關人員更應鼓勵運動員主 動去找實習機會、蒐集未來相關的生涯資料、提供運動員相關管道,並給予必要的協助。

52

二、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大致符合研究假設,但在研究工具、問卷施測以及研究概念上仍 有幾項限制以及延伸的空間,可供未來相關領域研究者做參考。

研究問卷施測期間發出 340 份問卷,有近 1/3 的大專甲組運動員表示未曾參與過與 未來相關的生涯探索活動,使問卷資料流失,建議未來研究在測量有關生涯動機等需參 與生涯探索活動才能填寫的量表時,可與系所或學輔中心等相關單位合作舉辦生涯探索 等相關講座或活動,並發放問卷請活動與會的學生填寫,預期會有較高的資料回收率。

為了解 Parker 等人 (2010) 的主動性動機模式中其他變項對主動生涯行為的影響,

建議未來研究可檢驗模式中其他變項的效果,例如情境因素與個人因素的交互作用對主 動性動機狀態的影響,尤其在競技運動情境中,大專甲組運動員所受到的環境影響如教 練的領導方式或是家長支持都有可能影響個人的生涯決策歷程,因此個人因素和情境因 素的交互作用或許對於預測主動性動機狀態以及主動生涯行為更具顯著效果。而主動性 動機狀態中情緒對於特定主動生涯行為的影響,也是未來研究可探討的方向之一。另外 本研究在探討各變項間的因果關係時使用該變項的整體分數作為指標,未來研究若對變 項中各構念間的因果關係有興趣,亦可分析不同變項間各構念的因果關係。

最後,生涯決策為每位運動員面臨生涯轉換必經的過程,未來研究若能進行縱貫式 研究,了解競技運動情境中特殊的環境因子或個人因素如何影響運動員的生涯發展,並 藉由不同的案例分析生涯決策歷程的重要因素,將會對運動員的生涯轉換有更全面性的 了解,讓運動員本身及相關從業人員能及早為運動生涯轉換做準備。

5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央社 (2008)。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41564

中央社 (2010)。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72135.aspx#.U6PzY_mSyAU 田秀蘭(2000)。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與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13,1-18。

行政院主計處 (2013)。就業、失業統計。取自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人力資源重要指標。

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844&ctNode=4943&mp=1

李詠秋 (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 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季力康、陳美綺 (2012)。新加坡運動員生涯規畫與輔導。國民體育季刊,172,40-43。

金樹人 (1986)。生計決策面面觀。諮商與輔導月刊,8,22-26。

林清文 (1994)。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驗證之研究 (未出版論博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季燕、季力康 (2003)。運動動機量表之編製-信度與效度分析。台灣運動心理學報,2,

15-32。

林幸台 (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幸台、鄭熙彥、林義男、吳正勝、劉淑慧 (1989)。五專學生畢業前後生計探索歷程與 其職業選擇及職業適應 之相關研究。教育學院學報,14,1-38。

林毓晨 (2008)。教育大學學生的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策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吳芝儀 (2000)。生涯諮商與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濤石。

54

洪子晴 (2011)。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聰敏 (2003)。運動員的生涯轉換。本文發表於 2003 年運動員生涯規畫輔導人員研習 會,嘉義縣,中正大學。

涂馨友、黃崇儒 (2012)。體育相關科系學生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172,

49-53。

高君嫻 (2010)。影響研究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因素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 仁大學,新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 (2012)。大專校院體育相關科系(所)畢業學生人數。取自教育部統計處,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752&Page=22203&Index=7&WID=31d7 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郭玟嬨 (2003)。科技大學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工作價值觀與未來進路調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蓓蓉 (2008)。臺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 (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金定 (1987)。生計決策訓練課程對高一男生生計決策行為之實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娟 (2011)。影響優秀田徑運動員成功生涯轉換的關鍵因素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欣怡 (2000)。依附關係與生涯探索、生涯不確定源、生涯定向狀態之相關研究---以大 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志睿、林如瀚 (2010)。生涯自我轉化對運動選手的重要意涵。中華體育季刊,24(3),

124-130。

許淑穗、張德榮(1999)。生涯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影響之徑路分析。

長榮學報,3(1),117-137。

許雅嵐 (2007)。技職校院應外系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55

張仁家 (1994)。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學生家庭背景因素、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決 策行為之相關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趙育玄 (2005)。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決策模式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 雄市。

詹俊成 (2013)。大專運動員社會支持、生涯信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未 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詹俊成、陳素青 (2013)。落實運動員生涯輔導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7(1),31-38。

楊智馨 (1997)。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珮琳、林靜萍 (2009)。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體育學報,42(2),

67-80。

鄭如吟 (2004)。高一舞蹈資優班學生生涯決定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泰一、彭慧玲 (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諮商與輔導,277,

40-44。

劉怡伶 (2012)。高中學生生涯自我效能、人格特質與生涯定向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宏惠 (1990)。大專生性別角色、場地獨立性、決策型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不確定 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藍唯語 (2011)。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狀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君倫 (2010)。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56

英文部分

Albion, M. J., & Fogarty, G. (2005). Career decision-making for young elite athletes: Are we ahead on point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14 (1), 51–62.

Ashford, S. J., & Black, J. S. (1996). Proactivi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try. The role of desire for contro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2), 199-214.

Ashford, S. J., & Cummings, L. L. (1985). Proactive feedback seeking: The instrumental use of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8, 67-79.

Arthur, M. B., & Rousseau, D. M. (1996). Introduction: The boundaryless career as a new employment principle. In M. B. Arthur, & D. M Rousseau (Eds.), The boundaryless career:

A new employment principle for a new organizational era (pp. 3-2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chman, J., O’Maley, P., & Johnston, J. (1978). Adolescence to adult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the lives of young me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2000).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USA: Freeman and company.

Bateman, T. S., & Crant, J. M. (1993). 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measure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 103-118.

Betz, N. E. (1992). Counseling uses of career self-efficacy theor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1, 22-26.

Betz, N. E., Hackee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399-410.

57

Betz, N. E., & Hackett, G. (1986).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career choice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 279-289.

Betz, N. E., & Luzzo, D. A. (1996). Career Assessment and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4, 413-428.

Blann, F. W. (1985).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competition and students' educational and career plan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6, 115-118.

Boudreau, J. W., Boswell, W. R., & Judge, T. A. (2001). Effects of personality on executive career suc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8, 53-81.

Buss, D.M. (1987). Selection, evocation, and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214-1221.

Chiaburu, D. S., Baker, V. L., & Pitariu, A. H. (2006). Beyond being proactive: what (else) matters for career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1(7), 619-632.

Claes, R., & Ruiz-Quintanilla, S. A. (1998). Influences of early career experiences, occupational group, and national culture on proactive career behavior.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2, 357-378.

Crant, J. M. (1995). The proactive personality scale and objective job performance among real estate ag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 532-537.

Crant, J. M. (2000). Proactiv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 435–462.

Crites, J.O. (1969). Vo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Davis, G.A. & Rimm, S.B. (1989).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2nd ed.). New Jersey : Englewood Cliffs.

Crites, J. O. (1978).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 Monterey, CA: CTB/McGraw Hill.

Danish, S. J., Petitpas, A. J., & Hale, B. D. (1993). A developmental-educational intervantion model of sport psychology.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403-415.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58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In E. L. Deci & R. M. Ryan (Eds.), 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Vol. 38, pp. 237-288).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