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民國 102 年大專學歷以上者的年平均失業率達 4.5%,面 對急遽變遷及高度競爭的就業市場,往往讓大學畢業生面臨剛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失業 率的衝擊也出現在競技運動環境中,2008 北京奧運的銅牌選手,以及 2010 年廣州亞運 的代表隊選手,紛紛在賽後表示希望政府能幫他們找一份工作 (中央社,2008,2010),

由於競技運動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專項運動訓練上,運動員平日生活所接觸的環 境除了訓練場所,鮮少有機會能培養專長運動以外其他領域的能力 (陳志睿、林如瀚,

2010),導致長期投入運動訓練的運動員在追求頂尖成績的同時,雖然贏得榮耀,卻也須 面對卸下選手光環後,隨之而來的生涯問題 (季力康、陳美綺,2012)。

Wylleman 與 Lavallee (2004) 提出優秀運動員的生涯發展需面臨許多不同層次的 生涯轉換,如學業層次、心理社會層次、職業層次等,這些生涯層次轉變通常相互結合 且同時發生。國內的競技運動環境,只有極少數運動員在大學畢業後繼續從事職業運動,

大部分的學生運動員在畢業後,將結束其運動員生涯,轉而投入工作環境中 (凃馨友、

黃崇儒,2012),由此可知大部分學生運動員在大學畢業後不僅面臨學業層次及運動層次 的轉換,也需規劃未來的職涯生活。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民國 99 年至 101 年 間大專院校體育相關科系包含競技運動學類、運動科技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以及體育系、運動 (與休閒) 教育研究所等科系的畢業生人數從 8264 人攀升至 8817 人,

隨著體育相關科系的畢業生人數逐年成長,也代表愈來愈多人力加入競技運動相關產 業,學生運動員應如何有效地做生涯規劃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來因應未來就業市場,

此歷程是本研究所關注的議題。

成功的生涯轉換包含許多不同因素,根據 Stambulova (1994) 所提出的運動生涯轉 換模式,經歷較成功生涯轉換的運動員,較能夠發展和有效運用資源 (如運動員的過去

2

經驗、動機、社會或經濟支持),並克服轉換障礙,而知覺到較高的運動與生活滿意度。

優秀運動員的個人特質因素以及和社會環境的互動也是其成功生涯轉換的因素之一 (Schlossberg, Waters, & Goodman, 1995),Pummell、Hardwood 與 Lavallee (2008) 也指出 重要他人的支持如家人、同儕及教練也是讓運動員成功達成生涯轉換的重要因素,陳淑 娟 (2011) 對台灣四位優秀田徑運動員的質性訪談也指出,影響優秀田徑運動員成功生 涯轉換的關鍵因素包含三個部分:家庭因素、環境因素及個人因素,其中個人因素包含 了人格特質以及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是影響生涯轉換的重要因素。劉泰一及彭慧玲 (2009) 指出,大專運動員的生涯轉換,需要相當的自我了解、職業探索與掌握就業市場 等方面的知識,而一般大專體育績優學生對此部分的知識明顯缺乏,以致在學業學習及 未來發展上均顯示較高的焦慮程度。過去研究中也指出,大專學生運動員較非運動員之 大學生缺少生涯規劃,其生涯發展程度也低於一般大學生 (Blann, 1985; Kennedy &

Dimick, 1987; Sowa & Gresard, 1983)。

相較於一般大學生,大專運動員花更多時間與精力在運動訓練與比賽上,若將競技 運動情境所習得之能力類化到生活中,應能成為個人優勢之一。洪聰敏 (2003) 也提到 運動員應將所具備的特質運用於生涯轉換及職業上,若能將自己的優勢與工作結合,較 容易在未來事業中獲得成功。過去研究認為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習得的技能是可以遷移到 其他情境的,如適應壓力的能力、問題解決技巧、組織能力、迎合挑戰的能力、設定達 到目標的能力、不屈不撓的精神、自我動機、耐心、適應力及了解自己的限制等 (洪聰 敏,2003;Danish, Petitpas, & Hale, 1993),為因應未來職場需求,運動教練、學校及行 政單位應及早幫助學生運動員做生涯規劃,而學生運動員本身更應主動積極地做生涯探 索,將運動情境所學靈活運用至生活中 (涂馨友、黃崇儒,2012),因此本研究將焦點放 在大專運動員的個人優勢上,探討大專運動員在生涯決定歷程中,個人特質及個人對於 生涯目標決定歷程中的信心以及動機如何影響個人探索及規劃其未來生涯。

有關人格特質的研究主流,近幾年人格心理學研究中已整合出有關於人格特質的五 大因素 (Mount & Barrick, 1995)。儘管近年有關人格特質的研究會利用五大人格因素作 為研究參與者的人格特質指標 (McCrae & Costa, 1989),但五大人格因素被認為是一個

3

較高層次,且廣泛的人格分類,因此五大人格因素並不能代表一個非常全面且可以取代 其他人格系統的分類 (McCrae & Costa, 1989; Wiggins & Pincus, 1992)。在組織行為研究 中,主動性人格較五大人格因素更能解釋個人特定的現象及行為 (Crant, 1995; Crant &

Bateman, 2000),主動性人格是指個人對於主動採取行動來影響其所處環境的氣質傾向 (Bateman & Crant, 1993)。具有主動性人格傾向的個人相對不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限制,

且會在情境中找機會行動,表現出高度積極主動,並堅持此狀態直到個人做出有意義的 改變 (Crant, 2000)。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企業員工的主動性人格可以正向預測個人的生涯成功 (Fuller &

Marler, 2009)、自我效能 (Tornau & Frese, 2013)、主動生涯行為 (Chiaburu, Baker, &

Pitariu, 2006; Tornau & Frese, 2013) 等生涯相關變項,在教育情境中也有相關研究指出 大學生的主動性人格會影響個人的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以及主動生涯行為 (Hirschi, Lee, Porfeli, & Vondracek, 2013; Hsieh & Huang, 2014),本研究嘗試以 Parker 等人 (Parker, Bindl, & Strauss, 2010) 的主動性動機模式為研究架構之理論基礎,推論因個人的人格特 質會影響到個人的生涯決策歷程,進而影響到個人的主動生涯行為。與過去其他研究生 涯歷程的理論不同的是,主動性動機模式強調個人的主動性是影響行為的關鍵,唯有在 個人以自己為出發點,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積極尋求改變的契機,對於未來趨勢別 有洞見,使自己一直處於為趨勢而改變的狀態,個人才會有更高的成就,因此有本研究 推測在競技運動情境中,大專運動員的主動性人格也會影響個人生涯決策歷程的信心程 度、動機以及追求生涯目標的行為等,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影響大專運動員其運動生涯、

學術生涯轉換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並以大專運動員的個人因素如主動性人格、生涯動機、

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以及生涯決定等因素為探討主軸,來了解大專運動員為達成生涯目標 的生涯決策歷程及行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