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從的互動關係:葛格與底敵

第二章 自身的「性」與社會的「別 」

第二節 主從的互動關係:葛格與底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主從的互動關係:葛格與底敵

第一次跟阿浩約會的時候,我們選在一家速食店碰面,一方面從彼此的學校出發 都不遠,另一方面才剛認識不想花太多錢在約會上,這樣讓彼此的壓力很大。我還記 得我們點的是一套雙人分享餐,平均算下來,一個人才一百塊多一點,所以我趁他上 廁所的時候,把錢放在他的位置上,他出來看到先是一愣,問我這是什麼錢。

「剛剛雙人分享餐的錢,我也出一半。」我跟他解釋。

「噢!」他溫吞地把錢收下。直到後來我們正式交往,他才又跟我提起這件往事。

「我那時候以為你不喜歡我。」他有點害羞地說。

「為什麼?我有表現出不喜歡你的樣子嗎?」

「因為你堅持要分攤,我是葛格耶!第一次出去吃飯就不讓我請,豈不是不買我 的帳嗎?」

我感到很訝異,因為我從來沒想過葛格跟底敵之間要有什麼規範,想不到後來,

這成為我們分手的導火線。

不管是身體的體態,或是性愛的體位,男同志花費許多精神描繪這些外在的容貌 與吸引力,然而除了外表之外,男同志伴侶相處的模式,需要更細膩的分工來讓互動 更加圓滑,於是在過程中,男同志伴侶逐漸定義出彼此的關係,「葛格」與「底迪」這 套術語即是一套細膩的分類法。隨著葛格/底迪的角色定位不斷往來辯證,葛格/底 迪標誌著不只是伴侶間誰「做男的」、誰「做女的」疑問,還逐漸演變成男同志的性/

別定位與認同。

31 汪惠迪,〈契弟〉,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wanghuidi/wangxp14.htm,摘錄自 2013 年 11 月 12 日。

32 〈討契兄〉,《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6753&source=9&level1=6&level2=25&level3=0

&curpage=0&sample=0&radiobutton=0&querytarget=0&limit=1&pagenum=0&rowcount=0&cattype=1,摘 錄自 2013 年 11 月 12 日。

33 草戈,〈一群站立著的女人〉,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4-11/2073936_2.shtml,摘錄自 2013 年 11 月 12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擬親屬的行為,我們看到一種「兄尊弟卑」的倫理與秩序,然而,他們沒有直接 演變成當代男同志常用的葛格/底迪。從楊大哥與景大哥的訪談當中,台灣的男同志 在戰後的一段時間內,還不存在葛格/底迪的講法,我們不難想見,在 1、0 都還不流 行的年代,這種細緻描繪男同志感情互動的稱謂,還不讓男同志廣為熟知。

雖然葛格/底迪的術語,還未在台灣戰後初期浮上台面,但蔡孟哲卻分析小說《孽 子》中的「兄弟階序」如何交織出故事人物錯綜複雜的關係。蔡孟哲認為,《孽子》的 兩位男主角,阿青跟龍子,都是所謂的「哥」,他們在各自的交際關係上,都展現出照 顧、養育他人的傾向,尤其是阿青,他孤單寡人且沒有經濟的基礎,所以必須仰賴別 的男人的供養,而也使他不斷意識到自己的不堪,即便遇上成熟穩重的男人願意供養,

但終究還是無法忍受而逃了出來,這行為正是出自於阿青原來是「哥」的身份,是一 個更善於付出的照顧者,因此阿青一直不能接受龍子的追求,因為兩人都是「哥」,在 感情上的依附關係是衝突的。34

二、葛格/底迪的浮現

由此可見,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某種程度上存 在男同志的交際與伴侶關係當中,而非全然新穎的概念。

瞭解葛格/底迪的概念之前,我們可以檢視歐美男同志如何表達類似的概念,也 來解讀歐美男同志如何影響台灣男同志的文化。筆者以美國為例,原因出自美國在戰 後主導國際的政經發展,也深刻影響文化的發展脈絡,台灣在戰後倚賴美國的援助、

加入美國在環太平洋的戰略體系中,是台灣站穩國際局勢的一股支持力量。在這支持 的渠道中,不僅有政治、軍事的輸入,美國文化也在「美國是可以仰賴」的象徵下,

影響台灣人學習、互動與輸入文化的取向,換句話說,文化的輸出與輸入相當反映國 際情勢與流行文化發展的重心,筆者也拿美國男同志術語做為比較的基礎。總而言之,

歐美男同志並不存在葛格/底迪的術語,英語當中的男同志術語,因其語言的親屬稱 謂不如漢語發展來得複雜,不管是哥還是弟,全都是brother這個單字,必須加上形容 詞older(老的)、little(年輕的)之後,才可以分辨出「哥」或「弟」,因此歐美男同

34 蔡孟哲,《哥弟麻煩(Ge-Di Trouble)?台灣男同志情慾類型學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頁 47-52。

就不一定跟aggressive與passive的個性具備必然的關係。歐美男同志的交友網站Planet Romeo,雖然有aggressive與passive的選項讓不同會員斟酌參考,但是大部分男同志的 交友檔案,呈現的只有top與bottom,35至於另一個重要的歐美交往網站gay.com,則完 全沒有這個分類,aggressive與passive在歐美的社交圈當中或許不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而同樣是在「泛熊族」當中的狼(wolf),則指支配慾較強的男同志。37

從歐美男同志的文化脈絡中,我們沒有辦法直接找到「葛格」與「底迪」的概念,

37 Les K. Wright, The Bear Book II: Further Readings in 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a Gay Male Sub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2001), pp.77, 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弟情誼」雖富含獨特的歷史底蘊,讓男同志可以透過兄弟的關係,掩飾真正的感情,《孽 子》也可以找到類似現在葛格/底迪的情感與結構,38

三、新好「男人」

卻不像目前男同志普遍使用葛 格/底迪這組術語。葛格/底迪的術語,如同報導人阿峰所說,一直到了 1990 年代後 才在網路上散播開來。其實,除了網路促成葛格/底迪的傳播外,1990 年代的台灣剛 脫離解嚴與動員戡亂體制,促使台灣人嘗試融合一種新的在地化論述,男同志也在這 個時候,開始思考伴侶關係如何將性/別角色定義出來,因此,產生葛格/底迪這樣 的性/別分工,並透過網際網路廣而流傳。

由於葛格/底迪的術語,界定一對男同志伴侶彼此的互動關係,類似異性戀的交 往與互動、或婚姻當中的夫妻關係,進而使人產生男同志「複製異性戀」體系的印象。

葛格/底迪的互動模式並不完全複製異性戀,也非異性戀壓迫下而形成的一種刻意的 模仿,而是一種屬於台灣男同志面對性/別分工的討論與實踐。有趣的是,1990 年代 的台灣社會開始討論「新好男人」的概念與男性的角色,以往「男主外,女主內」的 觀念逐漸被打破,男性試圖分擔家務、聽從伴侶的指示,這反映的不僅是女權的抬頭,

當男性重新思考何謂「男子氣概」,透過主動聆聽女性的心事、關心伴侶的需求,讓「男 子氣概」的特質有所加分時,越來越多男性願意嘗試做一個「新好男人」。39

「新好男人」的概念已是 1990 年代的「產物」,由於兩性的性/別分工不斷在辯 證與調適,「新好男人」已經無法滿足性/別角色討論的廣度與深度。但此概念造成的 改變,卻不可忽視,其改變了台灣人思考「男人」應該擁有什麼特質。因此,以往不 被認為是男人「應該」擁有的特質,也被納入新的判別標準中。男同志伴侶分辨伴侶 之間的性/別角色以及性/別分工,不必然參考「新好男人」的標準,但「另一半」

應該是什麼樣子?什麼特質讓另一半可以符合特定的性/別分工?這樣的問題意識不 免讓男同志思考。可是同為男人的情況下,男同志伴侶要怎麼發展性/別角色呢?因 此,男同志利用兄弟倫理的邏輯連結感情,創造一種新的男同志相處模式:「葛格與底

38 蔡孟哲,《哥弟麻煩(Ge-Di Trouble)?台灣男同志情慾類型學初探》,頁 42-43。

39 鄭黛琳,《台灣社會中的男子氣概認知》(台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頁 1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迪」。「葛格」是一對伴侶中較主動付出的人,相對來說,另一個被動接受葛格關愛的 人則是「底迪」,這樣的機制,原來是建立在愛情的互動上,但受到當代性/別分工的 觀念影響,男同志期望的葛格,不單只是一個主動者,更是一個聆聽者、照顧者與分 憂解勞的角色,與之相對的底迪,則應該勇於表達自己的情感,爭取更多的葛格的關 心,因此,葛格/底迪的發展越來越強調角色之別,這也讓葛格/底迪在伴侶當中的 協調功能逐漸淡化。男同志也在社交的過程中不斷確認自己的角色,不管是被其他男 同志認定、還是自己也認同自己是葛格或底迪的其中一種,男同志都確立了自己的角 色,交友的過程中,若能清楚明自己是葛格還是底迪,可以幫助男同志更快找到合適 的對象。同時間,葛格/底迪逐漸演變成一種階級森嚴的制度,葛格「罩」底迪、底 迪「靠」葛格是不言自明的社交規矩,一旦發生角色越界,等於大大破壞社交的規矩,

應該給「五雷轟頂」,40

四、「葛格」與「底迪」的邊界

所以,男同志無不盡力表現合乎所屬角色的行為,葛格/底迪 的性/別角色,卻更強化男同志本身的「別」,甚至比異性戀伴侶有過之而無不及。

既然葛格/底迪的彼此不能隨便「跨界」,那麼葛格/底迪又如何鞏固彼此的界 線呢?蔡孟哲揭示,「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換句話說,

葛格的付出與底迪的接收,是「葛格」與「底迪」之間基礎的相處模式。41報導人尤 拉就提到,他前兩段戀情都擔任葛格的角色,也慣於在許多生活細節上擔綱主動與付 出的一方,所以,不管決定去哪裡約會、看什麼電影,甚至要不要牽手,主導權都落 在尤拉身上。筆者與尤拉在大學的課堂上認識,當時筆者因尤拉在課堂積極的表現與 社團活動中的活潑身影,直覺他是葛格,然而當筆者對尤拉說明這樣的印象後,尤拉 卻向筆者表示,一直以來,他都渴望在伴侶關係中去仰賴他人、享受被他人照顧的感 覺,也想做一個「底迪」。從尤拉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葛格/底迪轉換的關鍵,就是

葛格的付出與底迪的接收,是「葛格」與「底迪」之間基礎的相處模式。41報導人尤 拉就提到,他前兩段戀情都擔任葛格的角色,也慣於在許多生活細節上擔綱主動與付 出的一方,所以,不管決定去哪裡約會、看什麼電影,甚至要不要牽手,主導權都落 在尤拉身上。筆者與尤拉在大學的課堂上認識,當時筆者因尤拉在課堂積極的表現與 社團活動中的活潑身影,直覺他是葛格,然而當筆者對尤拉說明這樣的印象後,尤拉 卻向筆者表示,一直以來,他都渴望在伴侶關係中去仰賴他人、享受被他人照顧的感 覺,也想做一個「底迪」。從尤拉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葛格/底迪轉換的關鍵,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