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男同志術語:發明、翻譯、內化

第一章 外表標籤與身體展演

第一節 男同志術語:發明、翻譯、內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外表標籤與身體展演

第一節 男同志術語:發明、翻譯、內化

我憤恨地講述昨天晚上跟一個網友見面的情形。

從照片看來,他是中年又斯文的男子,談話當中不免帶著灰色的情緒。我抱著「他 可能是個很孤單的人吧?」的同情心跟他見面,可一見面,我就覺得這人完全不行。

雖然本人跟照片沒差太多,但他踩著小碎步迎面走過來,以一種可愛少女的方式向我 揮了揮手,氣質跟我想像中有天壤之別。外在已讓人有點失望了,更重要的是談吐一 點也不風趣,沒到五分鐘就急躁地打探我想不想跟他回家。正當我表達我對他沒意思 時,他湊過來抓了抓我的下體笑嘻嘻說「那這樣,不摸白不摸了!」

「那人真的是個阿姨耶!不是我在說!」我氣呼呼對朋友說。

「阿姨?什麼叫阿姨啊?」朋友歪著頭問我阿姨的意思。

如同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擁有一套業內的「黑話」來溝通,男同志之間也有

「圈內人」才知道的術語。這套「圈內的黑話」,一方面使男同志確認彼此的身分,降 低「表錯情、會錯意」的風險,另一方面讓男同志在龐雜的交友網絡中,找到一個適 合的位置。所以,當筆者說某個網友像「阿姨」的時候,筆者的男同志友人很快就能 理解筆者描述的是「一位個性有點三八、講話搖頭晃腦彷彿是情竇初開的少女」的中 年男子。反觀筆者的異性戀朋友,對「阿姨」這個形象則是丈二金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歷史上的同志術語

雖然,男同志擁有一套術語進行溝通,可是我們能在歷史文獻上找到的男同志術 語不多。這個現象,是因為男同志不容於當時的社會,所以很少人願意紀錄男同志的 生活點滴,造成後人難以從文獻中整理出比較完整的術語。若想找到以男同志立場來 描繪男同志的社交生態,相關文獻更是付之闕如。歷史上面對男同志的態度,使零星 找到的術語,帶有程度不一的貶抑色彩,尤其大部分的術語,都是自視正常的人用來 描述男同志的「不正常」,帶有自我中心主義。

這一點,與 1990 年代後男同志逐漸蓬勃的體態分類與術語是不同的景象。因此,

台灣稱呼男同志的民間俗語,雖然沒有引經據典,但它們並不是以男同志的立場出發 去發展的術語。像是閩南語中的「查某體」形容的是人妖,也就是言行舉止如女性的 男子,有人甚至會打扮成女子、或充當男妓,異曲同工的還有「母體」、「母形」等詞。1

二、近代「同性戀」概念的出現

當然,男同志不一定就長得像女人,貌似女人的男人也不一定就是男同志,因此這樣 的詞語事實上帶有強烈的偏見,他們都不是男同志自發而生,其背後的涵義都帶有一 點揶揄與鄙視,例如「半閹羊」、「查某體」和「母體」可以連結到娘娘腔;而「賣豆 奶」則以滑稽甚至惡毒的語氣,表現男同志的身體反應,同時嘲弄了男同志之間的性 愛方式。台灣一直要到戰後,才出現比較正式的「同性戀」一詞。

「同性戀」的概念,根基於西方的homosexuality一詞而來。字根homo,希臘文原 意是「同質的」,而sexual在拉丁文當中則有性、性別與性傾向等多重意義,homosexuality 組合起來,就有「對同性產生情慾的傾向」之意。「同性戀」一詞看似中性,甚至帶有 婉約的氣息,實際上,同性戀跟它的西方homosexuality面臨相同的歧視態度,換句話 說,在這樣的語境下,做為一名「男同性戀」是被當作心理疾病的病患來看待的。1973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除病化以前,「同性戀是一種病、

1 這些對男同志的「蔑稱」,筆者曾於不同場合與其他長輩討討論,或是在成長經驗裡,曾聽過長輩以 該「蔑稱」取笑「娘娘腔」或不同性向的人。

3 〈BADINGTIONARY - "F"〉,http://badingtionaryphoenix.blogspot.tw/2010/10/gay-slang-dictionary-f.html,

摘錄於 2013 年 9 月 24 日。

4 「玻璃」指的是芳官,她原是到賈府唱戲的女孩,戲班解散之後改做賈寶玉的丫鬟。六十三回裡,賈 寶玉把芳官裝扮成男人,編一個番名叫「溫都里納」,意思是金星玻璃,眾人一聽嫌拗口,就喚她「玻 璃」。

5 方瑞洋(1991 年 1 月 15 號)。玻璃圈化身家教,最愛男生 玉井國中學生指遭「侵犯」 校方與家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個妖怪,指責「這個妖怪」竟然扮成正常家教的樣貌企圖侵犯學生。從其他新聞當中,

不難發現「玻璃圈」這詞充滿道德批判的立場,詳見表 1-1。

表 2-1 以「玻璃」代稱「男同志」之新聞標題整理表

作者 標題 時間 報紙版次

楊柳青 邪惡的玻璃圈 1975/3/226 中時 14 褚鴻蓮 扮演「玻璃」不敢上街 張英頎造型真夠「絕」 1975/8/10 中時 17

秦德川 「玻璃圈」病態變本加厲 「斷袖癖」風氣應予遏

止 1983/4/11 中時 4

台北訊 新公園內的黑暗面 涉嫌向兩少年恐嚇取財 玻璃

圈前科犯當場被捕 1985/11/18 中時 27

羅東訊 老翁偕少男、旅社闢室休息 濺血流五步、二十三

刀斃命 年輕男子已無蹤 凶手指向玻璃圈 1987/3/20 中時 9

台北訊 ○+1 不能隨便做的公事 玻璃圈 請注意自己的

社交 1988/5/22 中時 51

台北訊 預防愛滋病、勿搞同性戀 遠離玻璃圈、要從小做

起 培養健全人格、啟蒙階段最重要 1988/9/19 中時 33

祁止戈

觀護所淪為玻璃圈?少年慘遭同伴雞姦 一人發 生性別錯置 矯正本身產生問題、現階段少年法制 應當徹底檢討

1989/7/19 中時 8

台北訊 流連玻璃圈惹上惡魔黨 美髮師具瑞命案偵破 覬

覦死者富有、五人共謀持刀入侵 奪財害命 1989/7/31 中時 8

證實。中國時報,第 15 版。

6 此為資料庫第一則使用「玻璃」指稱男同志的新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高年億 情海迷航 玻璃圈又添冤魂 不滿同居人藍玉湖

「欺騙感情」李勝明行兇後自殺未遂 1991/11/5 聯合報 7

陳金章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少來這套情人看刀 玻璃圈是

非圈 沙籍同性戀者 殺傷「新歡」圖劫財 1993/10/25 聯合報 7 梁玉芳 新公園晚上鎖門 玻璃圈夜遊被趕 1997/8/9 聯合報 6 游淑綺 封閉玻璃圈憂鬱人口多 2003/11/27 星報 14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全文影像資料庫、即時報紙標題索引資料庫

以上這些術語,都不是男同志自己自願使用的。更重要的是,這些語詞並不能勾 勒男同志眾多的面貌與真實的社交生態,即便像「玻璃」一詞已被男同志納入插科打 諢時的用語,例如白先勇的小說《孽子》中就出現互稱彼此「玻璃娃娃」的橋段,但 這樣的用法純粹是玩笑,而非男同志做為瞭解彼此的詞語與符號,在當時的大眾傳媒 的用法裡,「玻璃」仍然具有負面的意義。

三、同志術語:從客位(etic)到主位(emic)

男同志稱呼自己「同志」、或「姐姐」、或「小熊」,透過的是特定的社交模式與 階級體系來認識自己、稱呼自己。然在 1970 年代,伴隨白先勇的《孽子》問世,原來 只有男同志才熟悉的術語,才漸漸在大眾傳媒的文字裡浮上來,所謂的「正常人」才 開始瞭解男同志的交友生態。可是這種瞭解畢竟有限,頂多從「賣豆漿」一種對於精 液被浪費的訕笑,前進到 1 號╱0 號具象性器官「有進有出」的理解。不過,此時的 1 號╱0 號確實是男同志的常用術語,也不再是供人訕笑的語詞,這也反映當時的男同 志社交圈具備一定規模,男同志在其中來往頻繁,才有辦法讓術語成熟發展並散佈出 去。

7 此為資料庫最後一則使用「玻璃」指稱男同志的新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台北新公園,也就是現在的二二八紀念公園,為台灣戰後到 1990 年代男同志的社 交重鎮,如今雖受到網際網路交友的便利與公園改造成更明亮的空間後,漸漸失去過 往的光彩,但其歷史地位,早在日治時代就建立起來,當時新公園就有男同志出沒,

可是直到戰後,新到的外省人才把新公園推上男同志文化的中心。8《孽子》許多的著 名場景就在新公園發生,來自台灣各地的男同志,上台北時也不免要來這兒巡幽訪勝,

除了品味白先勇的一字一句,也順便認識對象。由於許多男同志前到新公園聚集,男 同志的術語就在這樣的情境下逐漸茁壯。新公園被喚作「公司」,聽起來尋常又掩人耳 目,「進公司打卡」即暗示進新公園認識朋友。公園內的許多景致也被取了代號,例如 公園的花架因為聚集許多陰柔的同志而被取名「妹子亭」,衡陽路入口旁的小橋是《孽 子》要角阿鳳死去之處,於是被叫做「阿鳳橋」,偌大的露天劇場則是碰面的地方,被 戲稱「blind date」。9除了地景的術語,形容不同人群的術語也因應而生,1 號╱0 號只 是最基本的性代號,還有妹子、姊姊等,一群姊妹聚在一起暄譁又熱鬧。其它像台客,

形容的是打扮流裡流氣、談吐粗魯又氣質不佳者;米皇后則巧妙形容想認識東方人的 西方白人。10

雖然上述的男同志術語,對 1990 年代後習慣於網路交友、甚至從來沒有去過二二 八紀念公園認識其他男同志的人來說漸漸陌生,但我們必須瞭解台灣的男同志從戰後 到解嚴這段時間,社交生活備受壓抑,圍繞著新公園的術語是當時男同志重要的社交 語言。除了新公園來往的人潮,還有其他同志娛樂場所酒吧、舞廳或三溫暖,提供男 同志社交的需求與術語的發展。然而 1990 年代卻發生地動天驚的改變,首先在 1987 年台灣政府宣布解嚴,接著四年後宣布解除動員戡亂時期,台灣很快地從政治控管中 鬆脫,舊有的歷史、社會與文化全都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與反思,開啟台灣歷史上最 重要的改革。男同志在台灣風起雲湧的時刻,當然沒有缺席,同志運動於是開始發展。

許多男同志引進大量國外的學術思想與術語,使男同志術語不再只擁有交友的功能,

8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臺北:女書文化),2005 年,頁 33。

9 同上註,頁 48-51。

10 同上註,頁 86-8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逐漸演變成一個充滿各種思潮與社交知識的資料庫。

逐漸演變成一個充滿各種思潮與社交知識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