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男同志的意象─台灣在地性的視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男同志的意象─台灣在地性的視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碩士論文. 男同志的意象─ 政 治 大 台灣在地性的視野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黃季平老師 研究生:力宏勳. 民國 103 年 1 月.

(2) 謝誌 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老師黃季平老師,還有從大學一路看顧我成長的林 修澈老師,老師們在我研究領域轉換時,給我很多鼓勵,也在論文寫作上給我很 多意見與成長。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我跟黃老師討論論文時,常常不禁聊起男 同志社交的種種怪象,我想黃老師那段時間聽到我開的黃腔應該過載了,沒能給 老師六根清淨,真是抱歉!當然,系上老師都非常疼惜我,不斷給予鼓勵,感謝 張中復主任、陳文玲老師及系上所有老師,研究一個非典型民族學的題目,也讓 你們肉顫心驚了。 特別要提到的是系上的助教。張文思助教跟何德隆助教在生活上給我很多幫 忙,讓我保持身心靈愉快。雖然不可能是你們永遠的工讀生,但在我心中,你們 是我永遠的 BOSS(越發煽情了現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此外,有很多鼓勵我的學長姐、同學與朋友。首先是我的好朋友彥廷跟紀方, 他們在我孕育章節大綱的階段聽我叨叨唸宴,讓我不至於在理論打轉,簡單說就 是讓我的論文能讓普羅能看得懂,所以這論文的簡單易讀性可能不符合老師們的 學術眼光,但我覺得能向大家介紹猴族、熊族,怎麼樣都是有意義的事。. n. al. er. io. sit. y. Nat. 寫作當中我的好同學立真也幫了大忙,雖然我們討論論文時,經常會岔題, 甚至對同志運動路線開始憤世嫉俗起來,但從他一位女同志身上看到男同志的現 象,我受益良多,也因為有了立真,那種「為同志做點什麼」的心情才得以穩固。 還有一位朋友是松辰,其實跟他一開始就是在交友軟體認識的,原本以為又是個 過往雲煙的對象,結果後來變得很聊的來,我論文很多觀點是從他聊天過程中意 外發現的,讓我有種火山爆發的開竅感,他對 1、0、哥、弟的矛盾情感,簡直 是 1、0、哥、弟錯置的寶庫。當然,也包括過程中所有的報導人,謝謝你們的 傾囊相授。尤其是成蹊,我有幸可以在成蹊同志生活誌裡擔任義工,讓我接觸到 不同領域的男同志,豐富了我論文的視野。. Ch. engchi. i n U. v. 我的前男友。很多人力勸我不要感謝他,畢竟他現在視我如糞土,不過我真 心覺得我要跟他說些什麼,我們交往時,我的論文已經幾近完成,當時他很熱心 幫我校對,改善我不通順的文句,又在我口試遇到挫折的時候陪著我。雖然漫長 的修改論文過程中,我們彼此磨掉許多耐性,最後走向分手,但還是希望他以後 做人更有擔當一點,你的小恩小惠我沒齒難忘,但分手的時候你真的很爛。 最後,讓我花了一年時間修改論文的口試委員,趙彥寧老師與紀大偉老師, 雖然過程中我一直有種我為誰而改的煩躁心情,但是最後可以把論文至少修到符 合你們的學術眼光(或許是最低下限啦),也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希望我的論 文還能對學術圈有一點貢獻。.

(3) 摘要 男同志的術語有其特殊性,它們到底是在哪些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下產 生的呢?這套體系如何運用呢?隨著時代演進,這些術語如何轉變呢?同時,受到西 方與日本男同志文化的影響。加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男同志非常容易接收國外男同 志的資訊,尤其是台灣的流行文化,長期跟隨日本的發展,在過程當中也把大量詞語 與概念介紹進來,有時反而成為台灣男同志的一種重要象徵。因此,最初這些術語怎 麼被引進、怎麼被翻譯而又怎麼被使用的?在這些詞語變化與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抽 絲剝繭發現台灣男同志的特殊性。從男同志的術語當中,諸如 1 號、0 號、葛格、底 迪等等,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不同術語之間所形成的位階體系。.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至於熊、猴、迷你馬或狼這些用動物來表現男同志的形象,我們必須重新檢視男 同志追求什麼樣的外表與特質,當特定氣質被賦予特定的象徵後,一名擁有該特質的 男同志,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決定地位的高低?. ‧. 因此,當混用的現象如 1 號弟、0 號哥、熊哥、迷你馬底迪等合成的術語出現時, 是否可以觀察到性/別分工跟社會體系的互動關係,到底同志欣賞什麼樣的形象與特 質?抗拒的又是什麼?男同志認識彼此的時候,彼此的地位關係會是交往的阻礙嗎?. sit. y. Nat. n. al. er. io. 對男同志來說,許多習以為常的概念,並非憑空發明,即便不少術語與概念源自 西方的男同志,但在翻譯與使用的過程中,一直在跟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互動, 本研究希望能讓研究的焦點,放在男同志跟台灣脈絡的互動關係。不同於大部分社會 學與教育學的研究,傾向把同志當作個案,並以「男同志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結構」的 方式來分析,筆者著重男同志如何跟社會結構進行認識與互動,從中看見台灣的男同 志文化。.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文化建構、男同志、男同志次文化、性別分工. I.

(4) 目錄 緒論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台灣男同志的浮現 ................................................................................................................ 3 三、名詞釋義 .............................................................................................................................. 14 四、文獻回顧 .............................................................................................................................. 15 五、問題意識 .............................................................................................................................. 23 六、研究方法 .............................................................................................................................. 25. 第一章. 外表標籤與身體展演 ................................................................................................. 29. 政 治 大 第二節 熊族與猴族:群體的互動與邊界的形成 .................................................................... 44 立 第三節 身體標籤:術語運作與身體的權力結構 .................................................................... 57 第一節 男同志術語:發明、翻譯、內化 ................................................................................ 29. ‧ 國. 學. 第二章. 自身的「性」與社會的「別」 ................................................................................ 68. ‧. 第一節 體位的上下階級:1 號與 0 號 ..................................................................................... 68 第二節 主從的互動關係:葛格與底敵 .................................................................................... 80. sit. y. 「1」、「0」、「哥」、「弟」 ............................................ 90. 男同志與台灣社會結構的互動 .............................................................................. 100. io. er. 第三章. Nat. 第三節 雜揉的性別概念:. al. v i n C h ............................................................................. 第二節 理想關係:「1+0」與「哥+弟」 107 U i e h n c 第三節 男子氣概:男/娘的比較與價值觀g .......................................................................... 113 n. 第一節 霸權:文化建構下的身體與性別 .............................................................................. 100. 第四節 家庭的建構:男同志「家人」的角色 ...................................................................... 122. 結論 ............................................................................................................................................... 132 參考文獻 ...................................................................................................................................... 139 附錄 ............................................................................................................................................... 150. II.

(5) 表目錄 表 1-1 以「斷袖」為標題之非社會新聞.....................................................................8 表 2-1 以「玻璃」代稱「男同志」之新聞標題整理表.........................................32 表 2-2 現代男同志常見術語表....................................................................................37 表 2-3 泛熊族術語與外型標準對照表.......................................................................4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6) 緒論. 一、研究動機. 「說自己『現約不囉唆的人』通常都很囉唆」 、 「明明在交友檔案上說自己是不約 的人,才一搭訕就問我有沒有地」、「老愛強調自己man的人,其實根本是姊妹」 1, 這些抱怨,還可以繼續列舉下去,事實上,它們反映的是男同志的社交現象,身為男 同志,筆者也對這些現象頗有感觸,甚至也有很多質疑與不滿之處,為什麼男同志需 要這些複雜的「你來我往」呢?. 立. 政 治 大. 我們應該回到男同志的社交圈內進行觀察,男同志社交圈內的行為,並不是男同. ‧ 國. 學. 志天生就知道怎麼運用,事實上,男同志必須花一段時間突破不同的關卡。首先,男. ‧. 同志得逐漸自己的情慾,認識自己是一名男同志,接著,尋找其他男同志、還得知道 到哪裡找男同志,找到其他男同志之後,必須學著搭訕的技巧,最後建立自己的交友. y. Nat. er. io. sit. 網絡。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可幾,由於男同志並不是一開始就生活在充滿男同志的 環境裡,大家都有不同的經驗與體悟,甚至在不同時代、不同空間的男同志,都面臨. al. n. v i n 不同的社交術語與互動模式,有時特定的社交「禮儀」在當代才有其功能,但有時卻 Ch engchi U 留下深遠的影響,不斷形塑男同志的社交圈。當社交圈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後, 新加入的男同志就會受到影響,延續男同志的社交文化。因此,可以理解「非男同志」 的異性戀、甚至女同志,初次接觸男同志的社交文化時,總會嘖嘖稱奇。 「非男同志」的「嘖嘖稱奇」是筆者經常遇到的狀況。一直以來,筆者覺得自己. 1. 這些對話出現在男同志的社交圈裡,諸如交友網站、交友軟體、部落格或論壇等地方可以看到,筆 者與男同志友人也有親身的經驗。 「說自己『現約不囉唆的人』通常都很囉唆」 ,意思是對方即時即刻 想發生性關係,但進一步約會時,卻發現對方重重設限,反映出男同志希望自己看起來熱情直率,內 心卻有許多不同的考量。 「明明在交友檔案上說自己是不約的人,才一搭訕就問我有沒有地」則是相 反的情況,對方雖然表明不想發展純粹的性關係,可是聊天的內容竟然是問對方可不可以提供地方, 暗示想發生性關係,這種言行不一的現象,反映男同志想塑造的健康形象跟實際的慾望有落差。「老 愛強調自己 man 的人,其實根本是姊妹」則說明「男子氣概」與「娘娘腔」的矛盾關係。 1.

(7) 相當幸運,因為台灣的男同志跟鄰近的國家比較起來,擁有相對自由的生活空間,台 灣的同志運動也比鄰近國家更加發達,所以從高中起,筆者就不再隱藏自己的性向, 也沒再遇過令人不快的騷擾、排擠或威脅。當然,筆者在成長的過程中,並非完全沒 有受到言語的攻擊,但這些遭遇大多發生在筆者小學到國中的階段,除此之外,這些 發動攻擊的人,幾乎沒有例外地攻擊筆者的女性化特質。有一段時間,筆者根據這種 經驗學著不去表現自己陰柔的舉止,也開始計較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娘娘腔」, 除了害怕自己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而且還畏懼這樣的自己不受歡迎。如此的心理, 直到就讀高中之後才逐漸好轉,一方面,當時筆者就讀高中的環境開明,對男同志擁. 政 治 大 在這個瞭解自己、認識別人的過程中,筆者漸漸發現,許多對男同志不友善的論 立. 有寬容的態度,另一方面,筆者在這個階段逐漸瞭解自己,也開始認識其他男同志。. ‧ 國. 學. 調,大多來自膚淺的認知,有些人甚至在完全不認識男同志的情況下,提出偏執的見 解,因此,筆者一直試圖跟身邊周遭的人對話,以自身的例子來讓別人認識男同志的. ‧. 想法與社交文化。令筆者驚訝的是,每當筆者闡述男同志之間如何互動與交流時,這. sit. y. Nat. 些筆者認為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釋的概念,對「非男同志」來說卻是非常陌生的,. io. er. 舉例來說,男同志使用「天菜」來表現高不可攀的優質對象,但筆者對「非男同志」. al. v i n Ch 右一句「不是我的菜」的時候,彷彿男同志將所有男性都視作可能的對象。還有一個 engchi U n. 友人形容某人是「天菜」時,卻讓他們感到困惑,於是,當男同志左一句「天菜」、. 例子,男同志經常跟陰柔、 「娘娘腔」連結,所謂「娘娘腔」 ,在男同志的互動過程中, 擁有一套複雜的理解過程,但對大部分「非男同志」來說,因為不知道男同志的這套 系統的運作法則,很容易直接把男同志跟女性特質劃上等號,甚至產生男同志是不是 想當女人的誤解。有趣的是,男同志雖然深知「男子氣概」與「想變成女人」的心願 截然不同,卻因為「非男同志」的誤解,造成部分男同志在意自己的「男子氣概」, 更進一步強調自身的「男子氣概」、排斥其他「娘娘腔」,這反映出「老愛強調自己 man 的人,其實根本是姊妹」的抱怨背後,隱含男同志對自身形象的焦慮。 我們可以發現,男同志的社交文化是一個完整的文化,透過不同的術語、身體符 2.

(8) 碼、行為模式進行交流。這個體系不被「非男同志」知曉,很可能曲解男同志的對外 形象,即便是對內,男同志也在互動過程中強化特定的價值觀,造成許多男同志的不 解與不安。然而,男同志的社交文化並非憑空而生,在不同的時空當中,男同志跟當 代的社會與文化進行對話,其經驗逐漸累積成一個特殊的文化體系,因此男同志的文 化包含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筆者認為,如果男同志的社交文化與體系不能 好好地理解,不僅造成男同志產生困擾,也讓「非男同志」捕風捉影,進一步形成新 的偏見與歧視。男同志到底有哪些不同的術語、身體符碼、行為模式,它們怎麼形成 的?怎麼運作?反映的又是台灣的什麼歷史、社會、文化脈絡?這些問題,都有必要. 政 治 大. 進一步探究。. 立二、台灣男同志的浮現. ‧ 國. 學. (一)戰前的男同志. ‧. 我們若想在歷史文獻中找尋台灣男同志的身影,必須等到 17 世紀以後。台灣的. sit. y. Nat. 原住民族雖然早在漢人來到前,已生活在台灣島上超過數千年的時間,但原住民族一. io. er. 直以來缺乏文字的記載,因此,我們對原住民族的男同志缺乏深入的瞭解,只能透過. al. v i n Ch 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吳紹文研究的時間點是台灣解嚴之後,由於當時的社會 engchi U n. 晚近的研究一窺究竟。例如吳紹文的論文《階級、種族、性身分─從原住民同志之社. 運動正在蓬勃發展,原住民族運動也方興未艾,在這樣的情況下,原住民族男同志如 何在民族身份與情慾探索之中取得平衡,是吳紹文的研究焦點。 2瑪達拉達努巴克的 論文《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Dakanow的生命之歌》,探討的是原住民族 男同志如何面對自己的性向,觀察他們在傳統文化裡產生的適應問題。 3整體來說, 若想針對台灣原住民族的男同志進行瞭解,相關的研究仍然不多,而且大部分的研究 者,將議題置放在現代化的脈絡底下,因此,我們無法往前追溯台灣原住民族的男同 2. 吳紹文,《階級、種族、性身分─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 (台北:世新大學社 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3 瑪達拉達努巴克, 《是原住民,也是同志:排灣男同志 Dakanow 的生命之歌》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3.

(9) 志發展史,也無法從原住民族的相關研究中,探究漢人移入前男同志的樣貌。 1683 年,台灣納進清帝國的版圖。由於台灣還有廣大的土地尚未開墾,對地狹 人稠的中國東南沿岸居民來說,拓墾台灣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然而,中國的東南沿岸 曾受鄭氏王朝與海盜貿易的控制,這讓清代的海防政策採取消極的態度與強烈的戒心, 為了維持沿岸的治安與台灣的穩定,早期移民台灣的政策非常嚴格,其中一項規定男 性移民不得攜家帶眷,只能單身前往台灣開墾,結果是台灣的男性人口遠多於女性, 形成一群「羅漢腳」。人數眾多的羅漢腳為了互助合作,經常選擇共事或同居因此, 當時的台灣男性,即便沒有成家立業,甚至跟同性朝夕相處,也不像往後需要承受極. 政 治 大 移民政策的變化與台灣人口的持續增長,台灣島內的自然增加開始超越社會增加, 立. 大的社會壓力。. ‧ 國. 學. 故男女失衡的人口比例獲得抒解。 4男女兩性可以正常婚配的情況下,終身未娶、同. 性同居共業的社會結構逐漸改變,男同志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中國文化的傳統觀念. ‧. 也開始發揮影響力,男性必須承受「成家立業」的壓力。台灣俚語「蕃薯不怕落土爛,. sit. y. Nat. 只求枝葉代代傳」表現的就是這個現象,意思是環境再糟、再怎麼一無所有,只要有. io. er. 後代延續下去就好,在這個觀念底下,男同志情感就不適合公然表現出來。. al. 隨著清末台灣的社會結構逐漸穩定,男同志的發展也進入一段隱晦的時期,這個. n. v i n Ch 氛圍一直持續到日治時代,男同志幾乎不再出現在官方的文獻裡。日治時代,只有片 engchi U 岡巖編寫的《台灣風俗志》看得到男同志的身影。此外,萬華的三水街在日治時代逐 漸形成風化區,也夾雜少數的男妓,他們是專門服務男性的。至於台北新公園,也在 此時出現男同志的身影, 5新公園甚至在往後成為台灣男同志的文化中心。不過整體 來說,台灣男同志的形象在日治時期非常模糊,我們只能透過極少數的文獻或口述歷 史稍微窺探當時男同志的活動,卻沒有辦法對當時男同志的文化進行瞭解與分析。 台灣屬於日本的殖民地,在殖民體制底下,殖民政府對台灣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發 展都採取嚴格的監控手段,加上殖民政府講求秩序與效率,透過層層的官僚體系處理 4 5. 李進億,〈內有姦情:清代台灣的同性異行〉 ,頁 139。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 (臺北:女書文化) ,2005 年,頁 33。 4.

(10) 台灣的殖民政策,因此,男同志的情事雖不至撼動殖民政府的統治基礎,但在嚴密的 目光下,台灣的男同志缺乏發展的空間。二戰時的內地延長主義,更讓殖民政府強化 台灣人民的日本國族認同,男同志的身影這種「不正常的病態」有可能影響國族的形 塑與帝國的利益,並遭受到日本政府的排斥,加上漢人「成家立業」的香火觀也迫使 男同志隱身起來,所以,我們只能看到這時期男同志近乎空白的樣貌。 (二)戰後的發展 戰後,台灣由國民政府接手。國民政府剛到台灣的時候,台灣男同志的活動相對 單純,,除了三水街、華西街的男妓,就得在新公園認識朋友,這樣的文化,從日治. 政 治 大. 時代延續到戰後初期。這段歷史得以浮現,歸功於解嚴之後政府鬆綁許多過往的限制,. 立. 不僅民風漸開,同志運動也在這個背景下興起,因此,同志社團可以針對「老同志」. ‧ 國. 學. 進行採訪與紀錄,戰後初期台灣男同志的面貌才得以重見天日。 6. ‧. 報導人楊風也提到,他雖然少時就有男男的性經驗,可是一直到他念完大學,都 還不清楚要到哪裡找「同類」 ,直到他當兵時,無意間聽到長官聊三水街男妓的事情,. y. Nat. er. io. sit. 才趁休假前往三水街「探險」,果真遇上正在攬客的男妓,更讓他意外的是,男妓看 到年輕的楊風不屑地表示:「像你們這種少年的,應該去公園才對。」楊風才聽從男. al. n. v i n 妓的話,到「公園」開啟他的社交生涯。 男妓口中的公園是台北新公園,也就是現 Ch engchi U 在的台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從這段口述中,我們可以觀察到 1950 年代末,男妓 7. 與新公園早就存在,同時也開始出現男同志聚集的休閒娛樂場所,例如南陽街的酒吧 「滿庭芳」與「新南陽戲院」 ,它們一起與新公園形成當時男同志活動的金三角。8新 公園是否為男同志最早的聚集地,或因鄰近的酒吧、電影院、咖啡廳等場所,讓新公 園「受惠」成為男同志社交的中心,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已經無法考證, 但是到 1950 年代末,男同志的文化已在台北形成一定的樣貌,特別是台北新公園,. 6. 詳見: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彩虹熟年巴士—12 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 (臺北:基本書坊) , 2010 年。 7 報導人「楊風」,第一次訪談:2013 年 4 月 4 日。 8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 ,頁 39-40。 5.

(11) 夾在活潑青春的西門町與人聲鼎沸的台北車站之間,不僅擁有人潮的吸引力,也讓男 同志隨時可以換回平常低調的樣貌,重回攘來熙往的城市脈動中,地理位置的優勢讓 台北新公園成為台北男同志的活動中心。 日治時代到二戰期間,台灣的人口成長率為千分之二十四,到了戰爭結束的 1945 年至 1950 年代,人口成長率卻一路從千分之四十七爬升到千分之八十九,可見這段 時間大量移民湧入台灣,而且大多集中台北市區, 9這讓外省的男同志,迅速建立男 同志的社交模式。白先勇的小說《孽子》,反映的就是這樣的狀況,裡頭許多要角都 是外省人,其中一位權力領袖「陽教頭」也是外省人,在「陽教頭」的牽線下,許多. 政 治 大. 年輕男同志得以跟其他外省男同志交往。 10. 立. 這不代表男同志的社交圈內存在外省/本省鮮明的省籍與階級意識,當時的外省. ‧ 國. 學. /本省人在備受侷限的男同志社交圈內互動頻繁,報導人楊風與景大哥都提到,當時 男同志交友的交友條件並不考慮省籍。可是,為什麼《孽子》呈現出來的卻是省籍分. ‧. 明的世界呢?楊風認為,白先勇當年創作《孽子》時,剛好是他兩次旅美的中間期,. y. Nat. sit. 所以觀察台灣男同志的時間很短暫,造成他接觸的大多是背景比較相近的外省人,也. n. al. er. io. 讓《孽子》看似階級分明。 11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外省人的加入,造成台灣的人口. i n U. v. 結構產生莫大的改變,特別是台北市擁有龐大的外省男同志,他們逐漸形塑台北男同. Ch. engchi. 志的社交樣貌。也因為如此, 《孽子》這本小說才得以成形。 《孽子》雖然不是唯一以 男同志為主題的小說,它卻對台灣的男同志產生極大的影響,台北新公園因此從台北 地方性的社交場所,在 1970 年代躍升成為全台灣男同志的文化中心。 台北於清末到戰後一直是台灣經濟繁榮的首府,因此,許多男同志生活在原鄉緊 密的親情與友情聯繫下,男同志的情誼無法順利發展,然而上了台北之後,娛樂的場. 9. 吳瑞元, 《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 》 (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年,頁 26。 10 詳見:白先勇,《孽子》 (台北:允晨文化) ,1992 年。 11 報導人「楊風」,第一次訪談:2013 年 4 月 4 日;報導人「景大哥」,第一次訪談:2013 年 4 月 22 日。 6.

(12) 所與社交的機會變得更多,也更容易形塑男同志的認同。 12 因為《孽子》的關係,當時為了學業、為了工作來到台北的男同志,都想到台北 新公園朝聖,即便只是純粹來台北旅遊的男同志,想的也是到「傳說中的新公園」認 識對象,可見台北新公園在台灣男同志心目中的重要性。因此,原本散落在台灣各地 的男同志,全都集結到了台北,台北新公園不只是台北男同志的社交場所,更是全台 灣男同志的縮影。甚至,台北新公園還影響台灣各地也出現類似的社交場所,例如台 中的台中公園、台南的台南公園、高雄的愛河河濱公園、以及台東鯉魚山公園,都在 1970 年代變成當地男同志認識朋友的場域。 13. 政 治 大. 也因為台北人口繁盛,娛樂活動的選擇五花八門,即便這時台灣還處在戒嚴的環. 立. 境下,但是蓬勃的經濟生產,使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娛樂生活也盡可能在戒嚴的. ‧ 國. 學. 體制下滿足人民的需要,這讓男同志在此時空背景下得到發展的機會。解嚴之前,不 僅是新公園,也有許多男同志喜愛逗留的戲院、餐廳、三溫暖與酒吧,除了台北車站. ‧. 商圈的新南陽戲院與鄰近的新公園是男同志尋遊的地點外,南陽街上的馬德里餐廳、. y. Nat. sit. 滿庭芳酒吧、鄰近西門町的明星咖啡館,都是文人騷客喜愛交際的場所。這些地方,. n. al. er. io. 雖然不是專屬男同志的休閒娛樂場所,但是由知識份子營造出來的包容氣氛,讓許多. i n U. v. 男同志也將這些餐館當作交誼的場所之一。報導人與影評人李幼新就提及新南陽戲院 14. Ch. engchi. 與馬德里餐廳的存在, 報導人景大哥也提到他經常跟一群男同志前去明星咖啡館聊 天,甚至不覺得這樣一群男同志會引人側目。15至於戲院,透過黑暗的空間,男同志 可以「行看電影之名,行做愛之實」,新南陽戲院拆除之後,男同志又轉移到紅樓戲 院,以便快速從事性行為。 16三溫暖也具備類似的功能,只是增加衛浴設備,給予性 愛以外的額外享受。酒吧也是男同志聚集的地方,許多男同志喜歡在新公園認識人、. 12. Tim, 〈舞動生機破繭而出—賣麵郎變身舞蹈老師的蝴蝶大哥〉 ,收於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彩虹 熟年巴士—12 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 ,頁 135-136。 13 吳瑞元,《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 ,頁 47。 14 報導人「李幼新」 ,第一次訪談:2013 年 6 月 17 日。 15 報導人「景大哥」 ,第一次訪談:2013 年 4 月 22 日。 16 兆慶, 〈翩翩君子八十載—紅樓院長王公公的同志生涯〉,收於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彩虹熟年 巴士—12 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頁 46。 7.

(13) 找到老朋友後,集結成一塊前往酒吧消費。 台灣的傳播媒體也漸漸注意男同志的存在,然而這些傳播媒體,卻不像文學作品 能夠細膩刻畫男同志,反而將男同志視為一種「社會問題」,只擷取性愛的歡愉與情 感的糾葛加以報導。例如發生在 1974 年的「北投翠嶺血案」 ,當時各大媒體均有報導,17 透過「密友」 、 「留宿」 、 「聊很久」等詞頻繁地出現,兩人的關係呼之欲出,暗示他們 的男同志關係是這樁血案的禍因。此外,廖仙忠殺人案也受到廣泛地報導, 18發生在 1975 年的這場殺人案,起因是廖仙忠受到男同志污辱憤而行兇,由於廖仙忠年僅 22 歲,又是報復「男同志對他的侮辱」,因此異性戀男性與男同志的正常/不正常之界. 政 治 大 的異性戀男性」廖仙忠時, 「正常」的廖仙忠理所當然會「失常」 。事實上,這類的報 立 線被清楚劃開了,這顯示傳播媒體將男同志視為一種病態,當男同志將手伸向「無辜. ‧ 國. 學. 導不勝枚舉,從戰後 1951 年到解嚴後不久後的 1991 年,我們在即時報紙標題索引資 料庫裡以玻璃圈、斷袖等關鍵字搜尋,可以找到玻璃圈的標題有 73 筆、斷袖 48 筆,. ‧. 其中只有下列幾條新聞不是社會事件,也不跟愛滋病有關,詳見表 1-1。. Nat. n. 作者. 標題. sit. 影劇新聞相關. Ch. engchi. er. io. al. y. 表 1-1 以「斷袖」為標題之非社會新聞. i n U. v. 時間. 報紙版次. 白先勇小說劇本費高達百萬! 群龍購得「孽 高愛倫 子」箭頭指向玻璃圈 探討對象特殊 有意網羅坂 1985/2/6 本龍一. 民生報 11. 再忤逆也不敢扮孽子 秦漢 李志奇怕沾玻璃圈 1986/2/22 虞戡平健康寫實無從下手. 民生報 11. 高愛倫. 本報訊 從玻璃圈 走進開麥拉 老係「孽子」 公開亮相. 17 18. 1986/4/29. 吳瑞元,《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 ,頁 60。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 ,頁 51。 8. 民生報 12.

(14) 剪掉蕾絲花邊暫與胭脂絕緣 田威威 這個「孽 本報訊 子」是女孩 「玻璃圈」冒出個大 姑娘 若隱若 1986/5/15 現. 民生報 11. 陳念慈 孫越「投入」玻璃圈 做個道地的「孽子」. 民生報 12. 1986/8/4. 《戲劇新潮》 螢幕 隱然畫起玻璃圈 探討同性 李韶明 戀 兩個男人劇集取材大膽 惟演出 效果 能見 1989/12/16 度不佳. 民生報 12. 法新社 國際剪影 英玻璃圈要圈內名人曝光!. 1991/7/29. 民生報 23. 時間. 報紙版次. 立. 標題. 本報訊 讀者投書. 請勿以異樣眼光看玻璃圈. 范張華 我的經驗. 我是玻璃圈中人. 民生報 7. y. n. al. 聯合報 5. er. io. sit. 自我探索調適.樹立正確形象 玻璃圈成立自救 1985/10/17 組織. 田思怡 打破玻璃圈 同性戀現身 熱鬧滾滾 韋寰. 民生報 6. 1985/9/25. Nat. 林茂. 1985/9/13. ‧. 學. ‧ 國. 作者. 治 政同志現身 大. Ch. 玻璃圈在那裡﹖. engchi. i n U. v. 1991/8/10. 聯合報 21. 1991 /12/16. 聯合報 21. 學術研究 翁玉 文榮光醫師作的「同性戀個案報告」 揭開了「玻 華、葉 1979/11/26 璃圈」的外衣 福榮. 民生報 6. 美聯社. 民生報 23. 玻璃圈中 左撇子多. 1990/7/27 其他. 9.

(15) 季良玉. 從旅館到玻璃圈 觀光熱線 7173737 服務旅客 萬 1989/9/4 能電話為老外解惑. 聯合報 5. 資料來源:即時報紙標題索引資料庫 以上只有 15 筆標題不跟社會事件或疾病具有直接關係,當中還包含大量影劇新 聞,包括 1986 年虞戡平導演決定開拍《孽子》電影版造成的新聞效應。斷袖的相關 新聞檢索也反映同樣的狀況,48 條新聞中只有 9 則不是社會新聞或批判性的社論。 總而言之,解嚴之前,台灣社會從政府、警察、民間,都對男同志帶有異樣的眼. 治 政 大 是選擇隱「性」埋名,不願意正面曝光自己的性向。這種心態,也造成另外一種社會 立 光,環境非常不友善,除了文學作品能忠實呈現男同志的心情外,大部分的男同志還. 現象,男同志社交圈所謂「仙人跳」的現象層出不窮, 19許多素行不良的人,看準男. ‧ 國. 學. 同志不願意曝光身份的心態,色誘男同志踏入性愛陷阱,楊風表示他曾在中華商場的. ‧. 廁所尋歡而被敲詐。20由於勒索的金錢通常不多,因此大部分男同志遭遇此情況都是. y. Nat. 付錢了事,加上公權力根本不站在男同志這邊,報警之後還有可能被警察欺壓,因此. er. io. al. sit. 男同志只能任由這個現象不斷在社交圈內發生。. n. 1981 年 6 月 6 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通報全球首宗愛滋病毒感染案例,21. Ch. engchi. i n U. v. 1984 年 12 月,台灣發現首例愛滋病個案,雖然該名愛滋病患者是過境的外籍旅客, 但是台灣的傳播媒體開始出現相關的報導, 22台灣本土則在 1986 年出現感染愛滋病 毒的個案,隨後感染人數不斷成長,台灣的傳播媒體開始大量報導。愛滋病毒透過帶 19.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 ,頁 51。 報導人「楊風」,第一次訪談:2013 年 4 月 4 日。 21 愛滋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 HIV)與愛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簡稱 AIDS,音譯為愛滋)不盡相同。人類感染愛 滋病毒之後,由於免疫系統遭病毒攻擊,因而產生類似感冒的急性症狀,少數感染者甚至連急性的反 應都沒有。隨著免疫系統做出反應,愛滋病毒的活動被抑制下來,感染者進入潛伏期,外表幾乎看不 出任何症狀,這個時期短從數週長到十幾年都有可能,因人而異。然而,隨著免役系統越來越衰弱, 原蟲、真菌、病毒、細菌伺機入侵感染者,出現愛滋病併發症,這就是所謂的愛滋病發,愛滋病發之 後的患者,通常在一年內死亡。治療愛滋病毒感染者的雞尾酒療法,即透過藥物維持病毒與免役系統 的平衡,延長潛伏期的時間與延後愛滋病發的時間。 22 台灣第一則關於愛滋病的新聞:台北訊, 〈慶生醫院公布愛滋症患者 兩議員認為不應予處罰〉 , 《聯 合報第 6 版次》 ,1985 年 3 月 23 日。 20. 10.

(16) 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等體液,接觸口腔、生殖器、肛門等黏膜組織,或 者透過針孔注射、輸血等方式感染。男同志的性行為經常從事肛交,然而肛門跟直腸 在陰莖插入之後,黏膜組織容易受到破壞,只要陰莖分泌的體液帶有愛滋病毒,就非 常容易透過損傷的黏膜組織而感染。由於男同志性行為的特殊性,導致愛滋病毒快速 在男同志社交圈內傳播,愛滋病也幾乎跟男同志劃上等號。 (三)逐漸成形的同志認同 1990 年代,愛滋病的陰影籠罩著台灣的男同志,然而隨著解除戒嚴、結束動員 戡亂時期,以往被官方管控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活動開始鬆綁,台灣威權的社會結構. 政 治 大. 逐漸瓦解,許多原是弱勢、被壓迫的群體,在這時候一一站出來,觸發台灣一連串的. 立. 社會運動與街頭抗爭,諸如野百合學運、520 農運、原住民族「還我姓名」 、 「還我土. ‧ 國. 學. 地」運動、女權運動等,成為台灣民主化歷程中重要的一頁。. ‧. 台灣的男同志首先經過飽受歧視的階段,由於愛滋病的陰影,心理學與社工領域 的學術討論,也沒有站在男同志的立場,這讓男同志在學術領域中再次受到歧視,例. y. Nat. io. sit. 如精神科醫師文榮光就認為男同志是人格的違常, 23蘇東平認為男同志容易流於濫. er. 交, 24至於社會工作學者彭懷真則認為輔導與協助男同志「歸正」,是一個嚴肅且認. al. n. v i n 真的使命。 雖然這些學者也嘗試破除一些男同志的刻板印象,例如「娘娘腔不等於 Ch engchi U 男同志/男同志不等於娘娘腔」、「男同志不等於跨性別者」、或者「男同志沒有誰做 25. 男的、誰做女的」等,但這些醫師學者,仍不約而同地認為男同志應該接受諮商,否 則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罪惡深淵中,尤其在愛滋病肆虐的 1990 年代,這個觀念更被 反覆強調。 隨著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1990 年代的台灣同志,試圖為自己找到新的活路。 1990 年,第一個女同志社團「我們之間」成立,接著台灣大學在 1993 年成立男同志. 23 24 25. 吳瑞元,《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 ,頁 72。 同上註,頁 73。 彭懷真,《同性戀者的愛與性》 (台北:洞察) ,1987 年,頁 169。 11.

(17) 社團「Gay Chat」,大學開始出現同志社團。網際網路也在這時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不 可或缺的一部份,網路論壇、聊天室集結許多同志,成為凝聚同志的新興空間,這讓 同志獲得足夠的能量,不斷向前邁進。 26 同志也在 1993 年得到「正名」。1991 年,香港劇作家林奕華創辦「香港同志電 影節」 ,藉由孫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鼓勵當時方興未艾的同志 運動,從那時候開始,「同志」在中文圈中逐漸取代「同性戀」一詞,成為一種展現 自我認同的稱呼,不分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都逐漸改稱自己為同志。李幼新回憶 道,271993 年,金馬影展策展人黃翠華在金馬影展製作同志專題,雖然同志的身影早. 政 治 大 放。所謂「偷渡」,就是指這些電影必須在宣傳上淡化同志的色彩,才有可能獲得播 立. 就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可是電影作品卻在嚴格的電影審查下,經過「偷渡」才可以播. ‧ 國. 學. 映的機會。所以,當時台灣能夠籌畫同志電影專題,除了受到林奕華的影響,大鳴大 放的社會氛圍,以及電影《霸王別姬》與《喜宴》在全世界的影展上受到的肯定, 28. ‧. 黃翠華才有能力引進同志電影,甚至邀請林奕華共襄盛舉。在這次的影展之後,金馬. sit. y. Nat. 影展幾乎每年都有同志電影上映,「同志」的說法也迅速普及。. n. al. er. io. 在同志社團的帶領下,同志的權利不斷向前邁進。1993 年,同志社團要求正在. i n U. v. 草擬的《反歧視法》將同志的權益也納入法案之中,並與官方合辦公聽會,然而當時. Ch. engchi. 與會的教育部訓育委員會主任鄭崇卻將「搞同性戀」類比成「吸毒」,他認為吸毒既 然不屬於人權保障的範圍,那麼「搞同性戀」也不應該享有更好的權利,所以希望「同 性戀」不要藉此擴張勢力,進而「污染」其他「正常人」,甚至在公聽會結束後,還 26. 本章關於同志運動的部分,將統一使用「同志」一詞。若是針對男同志的事件,將會標明「男同志」 而非「同志」。 27 報導人「李幼新」 ,第一次訪談:2013 年 6 月 17 日。 28 《霸王別姬》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1993 年上映。 故事講述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與張豐毅飾演的段小樓,如何在苛刻的戲班環境下成廣受歡迎的京劇演 員。程蝶衣對段小樓有曖昧的情感,鞏俐飾演的菊仙的出現,更讓師兄弟的關係瀕臨崩解。三個角色 走過二十世紀初動亂的中國,投射出中國的歷史與文化,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影片、美國金球 獎最佳外語片的殊榮,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華語片。《喜宴》是李安執導,趙 文瑄、金素梅、歸亞蕾、郎雄主演,1993 年上映。故事講述趙文瑄飾演的高偉同,與金素梅飾演的顧 葳葳以「假結婚」的方式,應付歸亞蕾、郎雄飾演的台灣雙親之「成家立業」的期盼。本片獲得柏林 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也在金馬獎囊括最佳導演、最佳劇本(馮光遠) 、最佳男配角(郎雄)與最 佳女配角(歸亞蕾)。 12.

(18) 有與會學者受到威脅。29同志不僅在追求法律權益的時候遭遇阻撓,就連娛樂活動也 受到一定的歧視,例如 1995 年台灣大學舉辦的「同性戀影展」、「扮裝舞會」就遭到 部分學生抗議,這些抗議者認為,同志屬於少數群體,所以有關單位不應該為了少數 而「犧牲」多數人的權益,甚至連學生代表選舉都發生「同性戀黑函」的狀況,特定 候選人的性向成為選舉抹黑的手段。30由此可見,1990 年代初期,同志雖然在藝術、 學術與文化的領域取得許多進展,可是在公民權與日常生活上,社會對同志的態度仍 然相當不友善,尤其當同志影響既得利益者的權力結構時,就會遭受許多質疑的目光。 回顧 1990 年代前期,同志運動隨著台灣民主化的腳步到達新的高度,然而阻礙仍然. 政 治 大 愛滋病對台灣男同志的威脅也獲得抒解,因此 1990. 很多,此時的同志還是會被視作不正常、或是可以被攻擊的對象。. 立. 隨著雞尾酒療法的引進, 31. ‧ 國. 學. 年代後期,男同志採取更活潑、更正向的態度爭取自己的權益,以「陽光正面」 、 「走 出悲情」的形象,加入同志運動的行列裡。到了 2003 年,台北同玩節還「加碼」舉. ‧. 辦台灣第一次的同志大遊行,接下來幾年的同志大遊行,規模越來越大,甚至獨立於. sit. y. Nat. 台北同玩節之外,從最早的數千人,一直成長到數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不僅是台灣. io. er. 同志的一大盛事,甚至吸引許多異性戀與國外人士共襄盛舉。相對於鄰近的亞洲國家,. al. 日本只有規模較小的同志遊行活動,32菲律賓、泰國也有規模不小的同志遊行,至於. n. v i n Ch 新加坡、韓國與中國則還沒有同志遊行,香港受到台灣的影響,直到 2008 年才舉辦 engchi U. 第一次的同志遊行,但規模仍然不比台灣。由此可見,台灣因為最近幾年鼓吹多元文 化的發展,所以逐漸改變成一個更活潑、更開放的生活環境,同志都可以擁有更自在 的生活方式。. 29. 倪家珍, 〈九○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 ,收自何春蕤《性/別研究的新視野》 (台北:元 尊文化) ,1997 年,頁 130。 30 倪家珍,〈九○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 ,頁 142。 31 科學家何大一提出的一種治療愛滋病感染者的方法,將當時已存在的抑制愛滋病毒的數種藥物,透 過組合的方式,有效控制愛滋病毒。由於「調配」如同「調製」雞尾酒,而被稱作雞尾酒療法。 32 筆者於 2013 年 10 月 26 日第 11 屆台灣同志大遊行曾與同行的日本友人詢問,來自東京的友人表示, 東京雖然有同志遊行,但是規模較小。一方面日本男同志不擅於公眾場合表現自己的性向,另一方面 日本有數個同志組織分頭籌辦同志遊行,整合力道不足。由於非正式的訪談,筆者並無另外放入報導 人名單中。 13.

(19) 台灣的男同志一路走來,備受壓抑的情感與情慾逐漸解放,也開始認同自己的性 向,試圖掌握發聲的權力,這不僅是為了提高男同志的能見度,更希望台灣社會能夠 對男同志存有更多的包容與尊重。目前,全世界的同志運動將目標放在同志婚姻與領 養的合法上,台灣的同志運動也跟上這個潮流,爭取婚姻權的聲音越來越響。雖然這 個議題引起台灣社會的激辯,但同時間,不再有公權力對同志進行輿論的壓迫或制裁, 正反兩方都可以針對議題進行辯論,許多同志婚姻的反對者,也都使用「我們尊重同 志,但是反對同志婚姻」的修辭來應對, 33這個說法雖仍未擺脫歧視的立場,但是卻 認同台灣多元文化與多元群體的事實,換句話說,這些人即便無法認同同志訴求的權. 治 政 大 並非完全消失,完整的公民權,還得花上一段時間來爭取,但男同志在台灣這樣的環 立 力,但同志的個體確實可以要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由此可知,針對男同志的歧視. 境底下,確實獲得前所未有的尊重與自由。. ‧ 國. 學 三、名詞釋義. ‧. (一)男同志 vs.男同性戀. sit. y. Nat. io. er. 同性戀(homosexuality)與異性戀(heterosexuality)對應,其意是一種對同性. al. 有吸引力的性傾向,並想與同性建立感情關係。台灣的同性戀在 1990 年代之後,普. n. v i n Ch 遍自稱為「同志」,鼓勵同志持續為自己的權利奮鬥,這個用法很快地傳遍香港、台 engchi U. 灣、中國等中文的使用者,不僅同性戀者逐漸改稱自己為同志,傳播媒體、一般大眾 也改稱同性戀為同志,「同性戀」逐漸取代「同志」一詞。 (二)何謂「在地性的視野」 同志選擇自己的稱呼時,也面臨在地化的問題。目前,全世界稱呼男同性戀者普 遍為「gay」,包括台灣的男同志,也開始使用「gay」來自稱。台灣的男同志如何引 進國外的概念、進行在地化的轉變,發展出自己的文化,是本論文所要討論的。舉例 33. 〈17 基督教大學聯合聲明:尊重同志但反對同性婚〉 ,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30/302525.htm#ixzz2oecOFYV9,摘錄於 2013 年 9 月 25 日;〈尊重 同志 反對同運〉,https://taiwanfamily.com/?page_id=34,摘錄於 2013 年 12 月 20 日。 14.

(20) 來說,現代台灣男同志的流行術語,是怎麼在社交活動中運作的,歐美的熊族、日本 的熊族跟台灣的熊族有什麼不同?歐美的狼族、日本的野狼、台灣的狼又有什麼差別? 這些術語背後,隱藏什麼歷史、文化與社會的脈絡呢? 此外,歐美的男同志術語「top/bottom」相對於台灣的男同志用法是「1 號/0 號」,這兩組概念不僅顯示了語言、文化的差異,卻也挾帶身體象徵與階級的暗示, top 是性行為中的「插入者」,bottom 則是「被插入者」,這一上一下的概念又跟「1 號/0 號」結合,儼然決定伴侶關係的從屬地位。然而真正複雜的是,「生理的性」 與「社會的別」的重疊下,可能產生的許多組合,例如「1 號哥/0 號哥」、「0 號弟. 政 治 大 映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需要進一步地探究與釐清。 立. /1 號弟」透過中文的語法,讓不同的組合產生截然不同的形象與概念,它們如何反. ‧ 國. 學. 因此,在地性的視野,就是想從男同志的社交現象當中,看到台灣獨特的歷史、 社會與文化的脈絡。台灣男同志的社交圈中有什麼崇拜、歧視、排斥的行為?它們跟. ‧. 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有關嗎?種種的問題,筆者將更深入探討。. er. io. al. sit. y. Nat. 四、文獻回顧. n. v i n Ch 關於台灣男同志的研究與探討,主要可以分成下列幾個面向,其一是西方理論。 engchi U 其二是台灣受到歐美理論影響的酷兒研究。其三是大量的碩士論文與文章,這當中又 可以分成三個類別,一是同志小說及其研究;二是針對男同志的文化現象,例如「葛 格/底迪」的議題、以及家庭的建立與分工等進行討論;最後是成長史、生命史。接 下來,筆者將回顧這些重要的文獻。 (一)西方理論 美國人類學家米德(Mead)是「性別文化決定論」的奠基學者,影響當時西方 社會的固有價值觀─社會性/別的分類與分工─並不是與生俱來且不可改變的。不同 民族,甚至是一個民族內部的不同群體,其實可能產生不同的性/別分工模式與要求。 15.

(21) 這樣的差別,必須透過該社會的歷史發展、地理環境、經濟活動等層面去思考,換句 話說, 「生理」性/別雖然存在顯著差異,但性/別的社會意義卻是基於人類「生理」 差異所賦予的。米德的論點,開啟性/別分工應存在各式各樣的變化與流動。 34 幾乎與米德同一時期的學者金賽(Kinsey) ,更進一步觸及男同志的研究,他提出 人類性行為具有多樣性,換句話說,純粹的異性戀與純粹的同性戀間呈現出一種光譜 序,人類的性傾向並不是異性戀跟同性戀二選一,由於歷史、環境、社會結構等因素 的影響,人類的性行為也會發生變化。他的研究後來直接影響後世對性行為與性傾向 的看法,「性的多元」觀點成為後世經常引用的核心思想。 35. 政 治 大. 如果「性的多元」才是普世的現象,為什麼性/別的分類或分工,卻沒有反映其. 立. 多元性呢?法國學者布迪厄(Bourdieu)提出的觀點值得思考。布迪厄對權力結構的. ‧ 國. 學. 形成與合理化,成為討論人類社會研究的重點。布迪厄對戰後風行的結構主義進行反 思,他認為語言一定是在人與人互動的情境下才會有意義與「興味」,從語言出發,. ‧. 布迪厄強調在社會生活中身體與實踐的重要性,他花費了大量的精神,探討社會宰制. y. Nat. sit. 與文化再生產的機制。他也對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批評,他認為馬克斯主義太過注重經. n. al. er. io. 濟的因素,然而象徵體系在社會的權力結構的生產有著重要角色,布迪厄因而發展出. i n U. v. 三個重要的核心概念:慣習、場域與象徵暴力。布迪厄又更進一步用這三個概念來討. Ch. engchi. 論性別統治的議題。在布迪厄眼中,男人和女人實際上指涉了一連串對應性的對立, 他們看起來經常是以身體上客觀的對立,像是高/低、軟/硬、進入/被進入等,從 而又發展出給予/接收、征服/降服等概念。以男人為中心的社會當中,男人的權威 需要透過女人的依附得到驗證與滿足,而女人也在過程中表現自己的嬌柔、溫和,在. 34.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美國人類學家。米德在南太平洋與東南亞的部落 中調查當地民族的性別結構,藉此反思西方文化的性別現象,其觀察後來成為 1960 年代性革命的論 述核心之一。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一書影 響深遠,她在書中證明性/別結構的多元性。 35 阿爾弗萊德‧查爾斯‧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1894-1956),美國生物學家、性學家。金賽 原先從事昆蟲研究,然而他從蜜蜂多元的交配模式得到靈感,反思人類的性行為,從此開創廣為人知 的性科學研究。他的兩本著作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與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強調人類的性並非只是固有、循規蹈矩的表現,反而會受到環境、文化、時間、心理等因素 的影響。性向也不只有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三個項目,人的性傾向也會因為不同因素產生變化。 16.

(22) 男女互動的場域下去完成一套完整的象徵體系。36雖然他在男女的性別議題上有著精 彩的解釋,從來沒有真正討論到同志議題,但他已經注意到誰是宰制者、誰是被宰制 者以及這套宰制機制是如何運作的、其結構又是怎麼被合理化,因此,思考同志議題, 1、0、哥、弟的角色是否也可以反映男人和女人的對應性,特別是「霸權」如何對男 同志產生影響力,布迪厄提供一個象徵符號與文化資本運作上的思考。 挪威人類學家弗雷德里克•巴特(Fredrik Barth)提出的「民族邊界」理論,提 供另外一個思考男同志術語與次文化的面向。1970 年代,巴特與其他人類學家開始 討論族質(ethnicity)與民族邊界(ethnic boundary)的互動關係。民族邊界強調的. 政 治 大 人不同時,才會強調本身「固有的」文化特質,與核心價值。他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 立 是民族的區別,必須透過接觸與交流來完成。換句話說,當某一群人意識跟另外一群. ‧ 國. 學. 對普什圖人(Pathans)與俾路支人(Baluch)的互動關係,進行深刻的調查與分析。 普什圖人強調的是公平,而俾路支人更強調主從依附。普什圖人認為,公平與無私更. ‧. 適合在有限的資源中取得平衡。相對來說,一旦如果環境變得更嚴苛時,普什圖人很. sit. y. Nat. 可能選擇做俾路支人,因為主從依附的階級,可以更有效利用資源。這種民族之間的. io. er. 流動性,影響學者對民族組成的看法,原認為均質、擁有文化核心的單一民族,事實. al. v i n Ch 民族,但是思考男同志不同的體態、角色與其在社交圈的影響力與社會意義,也不難 engchi U n. 上有光譜變化,甚至透厭女過邊緣的接觸,強化核心的凝聚力。男同志雖然不是一種. 發現相互比較與凝聚的過程。 37 「厭女情結」是一種仇視與憎惡女性的現象,透過言語的詆毀、性別的隔絕,甚 至是性歧視、性暴力等手段表現出來。社會上「普遍認同陽剛,排斥陰柔」,鼓勵男. 36. 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 ,法國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他強調在社會生活中身 體與實踐的重要性特別是文化生產與權力宰制的關係,透過慣習、文化資本和場域來運作。 「慣習說」 影響後來民族學、人類學對民族文化的分析。詳見: 《再生產 : 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 (北京:商 務印書館) ,2002 年。 37 挪威人類學家弗雷德里克•巴特(Fredrik Barth)參與編輯的論文集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與其他人類學家討論族質(ethnicity)與民族邊界(ethnic boundary)的互動關係。他在書序中提到「民 族的區別性,無法不經過交流與溝通來達成,藉由排除與融合的過程,各種民族特徵得以保留下來, 持續影響民族內的成員」 。詳見:Fredrik Barth,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Oslo: Universitetsforlaget, 1969), pp.9, 117-134. 17.

(23) 性要理性、勇敢,不要太感性、脆弱。這樣的「排斥陰柔」 ,甚至有意無意地覺得「女 性化」的男性很討厭、噁心,產生一種對「娘娘腔」的拒否。吉摩爾(Gilmore)認 為,雖然許多文化在文學作品裡或社會結構上表現程度不一的厭女現象,但是背後的 成因非常複雜,可能跟畏懼女性經血、閹割焦慮、家庭失和,甚至極度崇拜女性的矛 盾心理有關,必須參照該民族的歷史脈絡與社會結構。然而,對於「娘娘腔」的畏懼 與排斥,吉摩爾並沒有再花更多篇幅討論。由於男同志並非真正的女性,如何將「娘 娘腔」跟女性劃上等號,除了異性戀的看法與作為外,男同志如何抵抗因「娘娘腔」 所受到的壓力與屈辱,或者試圖擺脫「娘娘腔」的標籤,在術語、體態與角色上進行 娘/非娘的對應關係,其實是厭惡的背後需要認真檢視的。 38. 政 治 大 酷兒研究在 1980 年代的美國,逐漸形成一種思潮,其研究精神帶有強烈的批判 立. ‧ 國. 學. 性,研究者以截然不同的眼光來看待生理構造、性別系統、社會的性別角色與性傾向。 酷兒理論的核心思想認為,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並不是「天然」的,反而是通過社會和. ‧. 文化型塑而成的。從事酷兒研究的研究者很多,不過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法國哲學家. sit. y. Nat. 傅科,他不僅反思性別的兩元體系,也認為同志的行為模式和性快感的意識,完全是. io. er. 透過社會和歷史條件產生的,而非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舉例來說,人類從小並. al. v i n Ch 玩洋娃娃、小女孩瞭解機械玩具不適合他,這種性/別分工,在人類邁向成年的路上 engchi U n. 不清楚男女兩性在社會意義上有何差別,但通過社會化的過程,小男孩知道他不可以. 會越來越鮮明。相對來說,一名男性或許從小就有同志的性傾向,但意識到「喜歡男 生的我跟別人不一樣、我怎樣這麼不堪」則完全是後天習得的。歷史上,同志的形象 也跟現代人的想像不太一樣,隨著不同社會條件和觀念的不同,同志發展出來的文化 跟人們對於同志的概念也會不同。傅科的理論,顛覆了人類對於性的認識,給予同志 研究一股全新的動力。可以說,幾乎往後的酷兒研究都受到傅科的影響,大家花了許. 38. 英文原意從希臘文字根 misos(仇恨)和 gyne(女人)組合而成。是一種仇視與憎惡女性的現象, 透過言語的詆毀、性別的隔絕,甚至是性歧視、性暴力等手段表現出來。雖然許多文化在文學作品裡 或社會結構上表現程度不一的厭女現象,但是背後的成因非常複雜,可能跟畏懼女性經血、閹割焦慮、 家庭失和,甚至極度崇拜女性的矛盾心理有關。詳見:David D. Gilmore(何雯琪譯) , 《厭女現象—跨 文化的男性病態》 (臺北:書林出版) ,2005 年。 18.

(24) 多精神,思考性別權力與符號間的關係,除了男同志、女同志之外,雙性戀、跨性別、 以及女權主義,還有種族、移民、難民等議題也被納入,因此酷兒研究從同志身上, 擴展到一個更龐大的酷兒理論。 酷兒研究對後世的同志運動影響極大,但酷兒理論基本上基於西方的性/別議題 與歷史文獻中進行探討。然而,非西方世界跟西方世界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酷 兒研究的解構性思考,若只以西方為例,顯然存在研究上的侷限,若要進一步深化酷 兒理論,就必須再從不同的文化結構與符號體系中瞭解其互動與運作。. (二)台灣的酷兒研究.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隨著西方同志運動越來越具規模,酷兒研究累積的成果也越來越多,台灣的同志 研究也順應著這個步伐,開始發展台灣本身的同志研究。1980 年代以前,台灣政治. ‧. 正處於戒嚴時期,同志生活在嚴峻的政治環境下,本來就不太可能發展出豐富的同志. sit. y. Nat. 研究。解嚴之後,西方開始發展酷兒理論的時候,台灣正對西方的學術理論懷抱強烈. io. al. er. 的興趣,酷兒理論中對文化霸權的反思,非常貼近當時戒嚴前後的社會氣氛,因此被. n. 研究同志議題的學者所引用。. Ch. engchi. i n U. v. 關於社會結構與文化脈絡如何跟同志進行對話,而「霸權」又如何形塑台灣同志 的樣貌,是台灣酷兒研究的焦點。酷兒研究的先驅,以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召集人 何春蕤、研究室成員甯應斌、丁乃非等人為主。從 1996 年起,性/別研究室舉辦的 研討會集結許多學者討論性/別議題,對於身體的自主性與性解放的議題,以性/別 研究室為主的研究者,擁有尖銳的批判,從《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 39《動物戀網 頁事件簿》 、40《性無須道德:性倫理與性批判》41等書可以看到,他們對性/別議題 採取正面迎接、毫不迴避、徹底解放的態度,甚至試圖衝破台灣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脈. 39 40 41. 何春蕤,《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004 年。 何春蕤,《動物戀網頁事件簿》 (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006 年。 甯應斌,《性無須道德:性倫理與性批判》 (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2007 年。 19.

(25) 絡,因此爭議性極高。紀大偉長期從事台灣酷兒研究與同志文學創作,頗有成就。 其他學者當中,趙彥寧的切入點,主要是探討台灣戰後的「性╱別」政治,瞭解 身體展演如何跟國家權力進行對話,分析台灣脈絡下的這些性、性別、階級與族群等 分類如何在一個國家權力與社會機制下被建構,同時也對同志研究進行回顧與思考, 特別是經由T/婆性/別角色去檢視這樣的政治正確與價值判斷,到了 2000 年後,趙 彥寧更開啟「老T搬家」研究系列,針對中老年女同志進行田野調查與訪談,特別是 〈不/可計量的親密關係:老T搬家三探〉的研究中,趙彥寧由台灣轉變的社會脈絡 觀察「老T」如何發展情誼與建立關係,對於所謂「藍領」、「非文化資本的掌握者」. 政 治 大 「熊族」群體來觀察男同志的社交現象。 立. 之性/別,趙彥寧投注相當的關注。 42林純德則針對熊族進行研究,透過近年興起的. ‧ 國. 學. (三)其它同志研究. ‧. 研究男同志的論文與專書相當多,由於台灣解嚴後同志運動的興盛,加上酷兒理 論引進台灣,因此台灣的學術殿堂,對男同志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刻。. sit. y. Nat. io. er. 最早的同志研究,主要出現在文學研究上。這個現象,主要是因為以同志為主角. al. 的小說,很早就出現在台灣的文壇裡,所以最早的論文,是 1991 年李金梅的《從《雙. n. v i n Ch 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 engchi U. 43. 。男同志最早的論文則是. 1995 年吳瑞元的《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 44這 本論文,從歷史的面向來分析同志的形象,而孽子這個概念,正好就是從白先勇知名 的同志小說的《孽子》而來。由於吳瑞元研究的時間還在 1990 年代,同志運動才剛 興起,因此他的重點是台灣的傳播媒體如何呈現男同志,他也在論文中,對傳播媒體. 42. 趙彥寧, 〈老 T 搬家:全球化狀熊下的酷兒文化民身分初探〉 , 《台灣社會研究》 ,57 期:41-85; 〈往 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 T 搬家續探〉 , 《文化研究》 ,6 期:153-194; 〈不/可計量的親密關 係:老 T 搬家三探〉 ,《台灣社會研究》 ,80 期:3-56。 43 李金梅, 《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 年。 44 吳瑞元,《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 (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20.

(26) 污名男同志的現象提出抗議與澄清。這種書寫模式,相當體現 1990 年代同志運動的 精神,後來許多的同志研究,大量採用同志的生命史,也將討論的重點放在同志的污 名上,試圖讓同志加入解嚴後的台灣社會結構之中。 另一本以白先勇《孽子》為主軸的論文是曾秀萍的《孤臣‧孽子‧台北人──白 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 45曾秀萍擺脫男同志的悲觀、弱勢的史觀,以小說本 身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歸納,對男同志的情感、社交現象、經濟動力、權力互動、性向 認同都進行相當篇幅的討論,討論的議題可以說包山包海。然而,曾秀萍的論文並不 因為討論的內容龐雜而顯得混亂,他的討論脈絡,從私領域擴展到公領域、從家庭延. 政 治 大 志在外放逐、圈內流亡的失落處境。雖然曾秀萍的論文擁有細膩的討論,然而受限於 立. 伸到學校、國家、社會、媒體,再從具體的衝突推衍至抽象的文化現象,深刻探討同. ‧ 國. 學. 研究對象是小說《孽子》,而不是整體的男同志,所以只能視作一種「白先勇觀點」 的斷代史,男同志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與文化脈絡,仍需要進一步探究。. ‧. 2000 年後,同志研究才真正進入蓬勃發展的時期,但這個時期大多是社會學、. y. Nat. sit. 教育學、心理學與性別研究的碩士生,投入到這個議題裡,大部分的論文也經常把男. n. al. er. io. 同志置在一個主體社會脈絡下,瞭解當中男同志的自我認同與生存法則,比較少去關. i n U. v. 注男同志本身的文化現象與在地性。比較特別的是賴正哲在 2005 年出版的《去公司. Ch. engchi. 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46在這本書裡面提到了男同志的階級文化,他透過 台北新公園(現在的二二八公園)的地景與空間分佈,揭露男同志誰受歡迎、誰又是 不受歡迎的類型,而這些不同的類型,怎麼佔據新公園的不同空間,不同類型的男同 志又是怎麼互動的,賴正哲透過口述歷史進行分析。不過賴正哲討論的重點是空間, 對於男同志分類現象沒有再深入探討,此外他受酷兒研究的影響,對一些現象,大多 採用霸權的角度來詮釋,很難看到台灣男同志的文化如何跟台灣的社會與文化互動。 隨著網路的普及,「去公司上班的特殊文化現象」,也漸漸沒落了。. 45.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0 年。 46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 (臺北:女書文化) ,2005 年。 21.

(27) 2007 年蔡孟哲的《哥弟麻煩(Ge-Di Trouble)?台灣男同志情慾類型學初探》是 正式面對台灣男同志文化與在地性的論文,47首見以男同志文化當中的術語做為研究 主題的論文。「葛格╱底迪」是一種男同志分類的標籤,也是男同志情感關係裡的角 色與位置。作者試圖瞭解這樣的概念是在什麼樣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下出現的, 分析「葛格╱底迪」的界線與內涵,同時間也觀察「葛格╱底迪」如何影響男同志的 互動關係。透過作者的研究可以發現,「葛格╱底迪」確實是一個獨特的台灣男同志 文化。不過,隨著男同志交友管道越來越多,關係流動也越來越頻繁,光是「葛格╱ 底迪」的概念,已經不足以涵蓋現在的男同志文化與階級現象了。. 政 治 大 對傳統父系家庭中的勞務分工、性別隔離、傳宗接代,階級差異、男性氣概等,看待 立 2008 年張晉文的論文《分工與共治:男同志家庭的家務分工與家務創造》則針. ‧ 國. 學. 這些概念如何影響男同志組成伴侶關係與家庭,反思性/別分工的困境。這篇論文雖 然沒有直接針對同志的階級結構進行討論,但透過傳統文化與男同志之間的互動關係,. ‧. 張晉文突顯台灣男同志對於家庭關係的思考與實踐,不再以一種霸權壓迫的論調來看. sit. y. Nat. 待台灣文化與男同志文化的在地現象,相當難得。. n. al. er. io. 王家豪的論文《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 48觀察娘娘腔男. i n U. v. 同志的人際關係,試圖瞭解他們如何在異性戀的社會結構中被邊緣化,甚至觀察他們. Ch. engchi. 在男同志的社交圈中被排擠的現象。透過個人的口述採訪,王家豪找出娘娘腔男同志 如何運用手上的資源,逃避壓迫或污名,並進一步分析陽剛崇拜的文化,如何對娘娘 腔男同志的自我認同與社交互動產生影響。王家豪的論文已經將個人氣質與社會、文 化脈絡結合在一起,對男同志的社交階級做了相當深入的探討,然而,娘娘腔男同志 只是整體男同志的一部份,例如崇拜「男子氣概」的心理,不僅影響的是娘娘腔男同 志,對於非娘娘腔男同志來說,這樣的觀念怎麼影響他們的社交行為,也應該是觀察 的重點。王家豪的研究,點出男同志社交圈的現象,卻因缺少其他非娘娘腔男同志的 47. 蔡孟哲, 《哥弟麻煩(Ge-Di Trouble)?台灣男同志情慾類型學初探》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年。 48 王家豪, 《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及其自我認同》 (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 2002 年。 22.

(28) 身影,無法體現整體的男同志文化。 台灣男同志的特色與在地性,事實上還擁有許多討論的空間,可惜的是,在大量 的同志研究當中,這樣的研究只佔據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研究重點,經常還是落在男 同志的社會適應上,或多所控訴異性戀對男同志爭取認同與權利上的種種壓迫。因此, 討論仍然欠缺與台灣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互動的觀察,這也是本論文必須加強與探 討的地方。. 五、問題意識. 治 政 大 筆者的問題意識源自兩種經驗,其一是筆者在社交互動時觀察到的現象,另外一 立. 部分則是當筆者對「非男同志」介紹男同志文化時所產生的好奇與誤會。舉例來說,. ‧ 國. 學. 筆者的異性戀友人曾經想介紹他其他男同志給筆者,但是我們很快就發現彼此「不合. ‧. 適」。這種「不合適」存在各種原因,可是對男同志來說,彼此必須透過一套符碼來 「分析」彼此,才有辦法決定彼此「合不合適」。顯然,這套符碼不像異性戀的戀愛. y. Nat. er. al. n. (一)術語的特殊性. io. 再分為三點敘述。. sit. 模式那般單純,因此要怎麼探索這套符碼,必須從不同的面向進行瞭解與討論,以下. Ch. engchi. i n U. v. 早期對同志比較常見的稱呼是「同性戀」,當然,民間俗語或輕蔑的說法就更多 了,例如玻璃、腳仔仙或槌槓槌等。這些術語,大多屬於台灣民間的用法,它們到底 是在哪些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下產生的呢?這套體系如何運用呢?隨著時代 演進,這些術語如何轉變呢?舉例來說, 「同志」一詞就取代了「同性戀」 ,演變成中 文圈共同的一個自稱,因此同志代表的不僅僅是台灣的同志文化,更代表的是所有中 文圈的同志。這麼說的話,台灣的男同志到底跟其它地方的男同志有何差異?台灣的 男同志如何發展同志的概念呢? 台灣男同志,受到西方與日本男同志文化很大的影響。首先,這跟解嚴後同志運 23.

(29) 動引進大量西方同志理論與社運經驗有關。此外,網際網路的發達,使男同志非常容 易接收國外男同志的資訊,尤其是台灣的流行文化,長期跟隨日本的發展,在過程當 中也把大量詞語與概念介紹進來,有時反而成為台灣男同志的一種重要象徵。因此, 在「全球化/在地化」的交換體系中, 「gay」似乎又凌駕於「同志」之上,成為更具 現代性、跟得上的潮流的用法。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最初到底這些術語怎麼被 引進、怎麼被翻譯而又怎麼被使用的?在這些詞語變化與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抽絲剝 繭發現台灣男同志的特殊性。 (二)身份與標籤. 政 治 大. 接續術語的議題,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不同術語之間所形成的位階體系。許多對. 立. 外表的敘述與定義,看起來是中性的,然而卻充分展現階級意識。「葛格/底迪」的. ‧ 國. 學. 關係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一種,原始的使用中,兄弟本來就有長幼有序的概念,但是這 個概念,怎麼被轉化成男同志相處的術語呢?身為男同志要怎麼確認自己到底是葛格. ‧. er. io. sit. Nat. 反映出哪一種性/別觀念、又反應出什麼文化現象呢?. y. 或底迪?評定的標準是什麼?做為葛格或底迪,交往過程中應該要有怎樣的表現?它. 至於熊、猴、迷你馬或狼這些用動物來表現男同志的形象,就比「葛格/底迪」. al. n. v i n 更難一眼看穿了,如果不加以解釋,其實多數人無法理解詞語背後的運作邏輯。這個 Ch engchi U 現象,必須重新檢視男同志追求什麼樣的外表與特質,當特定氣質被賦予特定的象徵 後,一名擁有該特質的男同志,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決定地位的高低?換句話說,一 名是「熊」的男同志,其他男同志會怎麼看待他?他又是怎麼看待自己?這不僅在討 論「熊」,更重要的是,這些術語反應出什麼價值觀,是不是「熊」的粗獷是廣泛被 男同志喜愛的,還是說粗獷的體態是男同志當中較為突兀而不受歡迎的,這跟台灣的 文化有關嗎?以上種種現象,都需要進一步來思考。 因此,當混用的現象如 1 號弟、0 號哥、熊哥、迷你馬底迪等合成的術語出現時, 是否可以觀察到性/別分工跟社會體系的互動關係,到底同志欣賞什麼樣的形象與特. 24.

(30) 質?抗拒的又是什麼?男同志認識彼此的時候,彼此的地位關係會是交往的阻礙嗎? 這些現象很值得深入研究。 (三)男同志伴侶關係與異性戀霸權 研究同志的伴侶關係時,經常把同志當作異性戀的倒置,也就是性向上與異性戀 相反的一群人。然而,在感情的需求與結合上,兩名男同志的結合必須經過系統化地 瞭解與協調,才能真正結合在一起。到底一對男同志伴侶如何進行分工?在傳統傳宗 接代強大的壓力下,對伴侶關係會不會產生影響?. 治 政 大 批判力道是不是來自異性戀?同志怎樣抗拒異性戀的霸權?男同志自成系統的位階 立. 此外,男同志到底有沒有資格建立家庭、撫養小孩,這個問題如何被道德化了?它的. 關係,是不是反過頭來制約了男同志的邁向建立家庭的理想?在台灣的社會、文化脈. ‧ 國. 學. 絡下,同志的伴侶關係是否不容易維持呢?它是否讓男同志的情感更容易鬆動?覺得. ‧. 同性戀「很亂」的偏見,甚至跟愛滋病劃上等號的偏執想法,是不是跟異性戀霸權有 關?這些問題,都必須在論文當中好好思考。. n. engchi. er. io (一)研究範圍. Ch. sit. y. Nat. al. 六、研究方法. i n U. v. 論文討論的是台灣的男同志,研究對象鎖定的就是台灣的男同志。不過,考慮到 台灣男同志的人口,以及有些男同志不願意暴露自己的身分,將所有男同志一一找出 來做歸納與分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筆者根據論文章節的安排,釐清男同志 的身分與身體標籤,並針對不同的類別進行篩選與訪談,像是葛格作為一群、底迪作 為一群,其他像是 1 號、0 號、熊族、猴族等等不同的分類標籤,都必須先加以定義 與分類,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個別的訪談與分析。除此之外,為了瞭解台灣的社會文化 脈絡下的男同志,光是針對台灣男同志進行分類與討論是不夠的,因此,訪談的對象 也會輔以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男同志來進行比較,如此能幫助筆者更清楚勾勒出台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生源主要來自屋邨,家庭 社經地位不高,但絕大部 分學生品德純良,喜愛學 習,家長願意與學校携手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和科學、科技和工程在國際上的急速發展,並根據各類調查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第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 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 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 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專業選修 至少應選修28學分(含模組選修10學分) 模組類別 社會照顧服務、兒少與家庭社會工作 自由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