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流媒體之外的另一種見證

第三章 典範之下:解嚴前後另類攝影表現

第一節 攝影史的特殊身影:政治攝影

一、 主流媒體之外的另一種見證

1. 反對性立場的政治實踐

前一章曾探討台灣 1970 年代「寫實攝影」的復興,然而其寫實(real)卻並非等 同「真實」(truth)的揭發。實際上,在討論攝影作為挖掘社會「真相」的可能與否,

其問題核心便指向攝影影像的基進性(radical):

只有在社會、在政治裡頭才會發生最基進的美學,而不是脫離現實問題卻 要去創造出基進的表現形式。……若有什麼東西在文化裡扮演著關鍵性的 角色,我覺得就是基進性,它是一個美學脈絡,並不只是一個形容詞。49

「政治」一直是台灣攝影發展的忌諱題材,雖然 1970 年代中期曾有如陳博文 等人黨外抗爭的影像紀錄,然而自美麗島事件(1979)發生之後政府當局的大規模 搜查,陳氏本人及其他相關人士皆因持有影像【圖 5】,被判刑入獄之後 50,攝影作 為批判社會的身份,一直延遲到 1980 年代中期之後才有進一步的實現。

49 王墨林,2009,頁 44。

50 陳博文「美麗島事件」專題攝影報導,是當前針對政治事件較為完整的報導行動。此爭議攝影史 料直到 1999 年才獲出土,主要收錄在《珍藏美麗島:歷史的凝結》(1999)。

43

【圖 5】 陳博文(1979)。〔黨外人士於高雄縣橋頭鄉遊行示威〕。

隨著幾次規模擴大、議題多元的社會抗爭事件,加上晚近攝影機具日益普及等 客觀條件,台灣 1980 年代的攝影場域,開闢了攝影介入社會改革的實踐空間。此 時的社會行動者,將攝影寄寓改革社會的利器,以及揭發社會「真相」的載體;攝 影影像對「現實」的可指涉限度,才開始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而「政治」為拍攝對 象成為台灣解嚴前後攝影文化最鮮明的「時代風格」:

在黨國一體的政治環境中,傳播媒體傳遞的多半是歌功頌德的正面消息;

報紙上的新聞照片既少又小,呈現的內容不是安排拍攝的官式照片,就是 觀點與視角一元化的紀實拍攝。51

台灣的 1980~1990 年代是社會運動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時持反對立場的黨外人 士除了以抗議事件作為衝撞體制的途徑,黨外雜誌更是異議人士爭取言論自由的重 要平台。解嚴前後大量出現的黨外雜誌有:《政治家》(1981)、《縱橫》(1981)、《進 步》(1981)、《深耕》(1981)、《關懷雜誌》(1981)、《博觀》(1982),其他則有:《代 議士》、《蓬萊島》、《前進》、《自由時代》等刊物。當時黨外雜誌除了以文章作為反 對意識的載體,刊物的影像呈現也開始以「政治事件」、「衝突現場」、「抗爭民眾」

51 鐘宜杰,〈《中國時報》新聞攝影底片之數位化-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裡的政府與政黨新聞,

1988-2000〉,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2087。

44

為主體,嘗試將攝影作為反抗威權的工具。

這些自「外緣」湧入攻堅威權核心的反對/非主流影像,成為人民獲知真相的

「另一種見證」。然而,政治攝影在發展上卻不如《人間》報導攝影系統來的順利。

同樣是具有批判意識的攝影文類,相較同期訴求「社會關懷」、「人道理念」的報導 攝影得以在民間社會廣泛流傳,政治攝影卻因鮮明的批判與改革立場,而經常遭到 當局查扣。這使得今日對於政治攝影的評述,多半認定它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受到 特定政治意識形態左右的影像再現。

此外,黨外雜誌數量及刊數的蒐集不易,相較於系統化的批判性報導攝影,使 得政治攝影在日後未能受到更全面的整理與分析。即便在台灣政治抗爭的階段性任 務的今日,政治攝影至今仍未以相對獨立的文類建立自身的論述系統。

承此,本文認為政治攝影雖然在性質上與新聞攝影相似,卻嘗試進一步指出政 治攝影不只是見證性的文件/檔案,更而是一項包含內在精神、獨特形式與風格的 攝影文類;它是一項特殊的時代產物。若能藉此特徵進行政治攝影在台灣攝影系譜 中劃下的歷史軌跡,可視為再次理解台灣解嚴前後攝影文化的重要取徑。

2. 立場鮮明的影像生產者:街頭記者

政治攝影的誕生是和台灣 1980 年代政治抗爭活動的興起息息相關,無論是報 導攝影或政治攝影皆屬批判攝影類型的範疇,皆說明了攝影在台灣解嚴前後工具化 的現象。隨著解嚴前後言論漸開的台灣社會,持反對立場的行動者不再迴避自我的 政治企圖與創作意識;其中政治攝影對時政的批判則更為直接且強烈;而政治攝影 的生產者「街頭記者」,他們濃烈的政治反對色彩,更成為台灣攝影實踐上格外突 出的身影。

45

(1957-)為例,他在解嚴前後投身黨外運動有系統的進行影像紀錄;自 1986 至 1989 年間,總計累積近百場的抗爭經驗。宋氏從不諱言,挑戰威權體制是他投身影像工

http://nylon2012.pixnet.net/blog/post/20219302。

46

【圖 6】宋隆泉(1986)。〔桃園機場事件 1〕。

【圖 7】宋隆泉(1986)。〔桃園機場事件 2〕。

郭力昕曾提出政治攝影的執行過程,經常有「簡化現實」的情況出現,經常以 簡化的、對立的二元化,他說道:

社會議題/社運或政治鬥爭,常被意識形態教條化了,並因此常被簡化為

「好vs 惡」二元對立之道德化了的觀念;這種概念還可以被應用或置換 為:殉道者/政治英雄vs 國家壓迫者、人民力量vs 軍警暴力。……55

舉例來看,街頭記者宋隆泉拍攝機場事件的作品【圖 6】、【圖 7】,他的影像重 點在於「人民」、「警方」的兩支勢力;他不顧危險跨入防衛線,以近身的距離拍攝。

55 郭力昕,2008,頁 24。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