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途徑

一、 研究背景: 重溯台灣攝影的公共化進程

為了回應當前的攝影史寫作範疇化的現象,本文嘗試以「脈絡化」的方式檢視 台灣晚近攝影發展。由於任何創作類型的主流地位絕非一夕之間為人奉為圭臬,台 灣解嚴前後具有主導性的報導攝影,同樣歷經「從在野到主導」的過程。晚近報導 攝影的崛起,實際上暗示台灣晚近攝影由「個人」走向「公共」的進程。

上述的歷史現象,可再分為兩個階段理解。首先是 1970 年代報導攝影發展初 期,而後是 1980 年代的報導攝影盛況。前期追求形式題材、攝影觀念的解放,其影 像內涵具有大敘事意味與人文關懷的訴求;後其以《人間》雜誌具規模性、批判視 野的報導攝影行動為代表;關注於當前的社會現象,並且嘗試攝影的基進可能。

15

http://blog.yam.com/binda/article/7325668。

16

加以逐步地著重。如此,攝影的歷史將伴隨著一個有關攝影如何被思考、

使用的歷史。結果,攝影史將要著重的不只是攝影影像的實踐,而且還將 有關攝影論述和概念的發掘。17

藉由專題報導攝影的在台實踐,可反映出台灣晚近攝影性格更迭的背後原因;

此脈絡化的過程,不以範疇化的分類標定時代風格,而能有助於釐清解嚴前後報導 攝影典範現象的歷史進程。

二、 共時視野的呈現:解嚴前後的攝影表現與文化創製

為了加深解嚴前後攝影文化的理解,以及解嚴前後攝影特定的時代考量,本文 將分析具有鮮明特徵的「政治攝影」,提出另一種共時、共置於「報導攝影盛期」的 攝影類型,一方面可翻轉對於一個時代類型的既定印象,不再將「報導攝影」視為 獨占時代風格的創作類型,另一方面,也藉此將本文的研究對象,置入一個更為立 體化、更貼近歷史複雜向度的認知架構。此架構的內部,包涵了個體面對歷史動態 的種種應對,比方說,透過開創社群文化、不同的個人創作表現。

由葉清芳的經歷來看,身為從事政治攝影的影像工作者,他參與的攝影記者社 群,仍持續尋找創作與文化創製的能動性。本文將以攝影記者的特殊社群「攤」,作 為補充解嚴前後公共化時代底下文化現象的另類表徵;另一方面,該社群的非理性 特徵,則是可供理解參與者「新寫實攝影」具有破壞性張力的影像風格,以及內在 精神的參考介面;此批具有「殊異性」的攝影創作,同樣再與前述理性化的攝影現 象,在攝影脈絡中進行的另一種對話。

17 同前註。

17 如何指名、言述外於主流的創作類型,更是另一種論述上的新挑戰。Susan Sontag 曾敘述攝影家難以描述的歷史形象:

在繪畫史中,繪畫運動有它真實的生命與功能:畫家們經常透過『他們屬 於哪個運動或哪個派別』的說法,而得到比較好的瞭解。但在攝影史中的 運動是短暫的、偶然的、外來的、有時甚至只是草率的……把攝影家群組 在不同的派別或運動裡,似乎(又)是建立在攝影和繪畫間不可抑制卻又 必然造成誤導的『類推法』(analogy)上的一種誤解。18

經過前述歷時性的梳理、共時性的類型鋪陳,可架構出對於台灣攝影史相對立

18

不可化約的特殊性;此獨特性,將成為反轉分本論文析階序的著力點——再次以個 人回應歷史結構,從而提出葉清芳與主流美學、其他攝影者創作表現的變異之處;

他的作品,也將成為解嚴前後攝影風貌的補遺。以此為序,本文將在篇幅中,陸續 回應上述提出的問題。

表 1 本研究架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