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生命為創作形式

第四章 現實邊緣:葉清芳的攝影與生命

第二節 生命與創作

二、 以生命為創作形式

葉清芳追求強調創作與生活的並濟,攝影不僅是拍攝具例外性的新聞現場,或 是以某種議題為出發的報導行為,相反地,攝影對葉清芳而言,是由生活出發的具 體感知過程;而他將「生命」作為一種表現形式,不再向外追尋議題,或力圖以攝 影行動介入社會,而是透過捕捉生活的動貌,以作為自我生命存有的回應。

值得留意的,相較於新寫實攝影美學體例中表現文明社會的頹廢感與荒謬場 景,葉清芳文後的紀實攝影,再次以較為古典穩定的風格刻劃生命的形貌,傳遞出 他對生命甚為溫厚的關懷,以及細膩的自我觀照。

115 葉清芳的小吃店用心擺設,並且在店內掛著自己的油畫,就連湯碗食材都是特地到鶯歌請師傅 燒的,連桌面都請師傅燒不同形狀的陶磚拼貼起來。

100

1. 生命軌跡:自拍照

葉清芳通常帶著兩台相機,一台專門為新聞工作上的使用,另一台則是為 了自我的藝術創作。在這台以藝術創作為目的的相機中,常常每一卷底片的 開端,都是攝影加的自拍;是在戶外工作的一個起點,也是攝影家在不同地 點思索著自我,藝術創作與攝影之間的每日一思。在每天按下快門的第一個 聲響中,記下自己的生活節奏。116

自拍照【圖 45-1~6】是葉清芳創作歷程中的特殊類型。他以正面凝視鏡頭,而 不同時期的影像也揭開因年歲而改變的面容。長年累積的自拍照,如同攝影家的照 相日記,建立出一套他思索自我與影像的閱讀系統。

【圖 45-1】 【圖 45-2】

【圖 45-3】 【圖 45-4】

116 劉永皓,2006,頁 114。

101

【圖 45-5】 【圖 45-6】

或許是生命過程的自我見證,而非作為一般展示的攝影作用,這批照片未放入 他的個人攝影集,然而對攝影家而言,此拍攝歷程卻是為一場長時間的自我省思,

如同直接與生命對話的儀式。事實上,這批自拍照的生產過程,印證了前述葉清芳 追求創作和生活貼合的攝影觀;他不將攝影視作偉大的事業,影像創作只呼應著他 個人的生命軌跡:

他在工作、遊盪與醉巡中,執意和隨意地按快門,目的不全是為了紀錄創 作,更大的目的是為了自己還存在著,還能觀看,還有力氣加入生命戰局,

還保有絲微的人間眷戀……。117

葉清芳紀錄自己的生命,此刻的攝影不再像是執行任務一般,而是依循著攝影 者的生命軌跡而運作。攝影者直視自我生命的變化與細微的情緒表徵,並且是以自 我觀察自我,觀察生命的感知過程;沒有他人的存在、沒有拍攝的對象客體。攝影,

成為反思自我的對話與獨白。葉清芳同樣捕捉了生活場景的人物,以影像找尋生命 片刻存在的豐富樣貌。

117 張照堂,1999,頁 2。

102

2. 生命自在:小孩與狗

葉清芳在紀實攝影的範疇中,曾拍攝一批在社會中邊緣、受忽略、缺乏發言權 的「他者」,尤其以小狗和兒童為主。相較台灣 1970 年代以來攝影隱藏的啟蒙目光,

葉清芳不以關懷或憐憫的立場介入,反之是從他們身上學習以非(成)人觀看世界 的可能視角:

我最快樂的一段時間,是養了一隻剛出是的台灣土狗,Noire,就是法文「黑 色」的意思……我為牠精心畫了一個豪宅的設計圖,並親自打造完成,夏 日傍晚為小小的牠洗澡,帶牠散步四處晃,是最單純快樂的時光。由牠,

我才看到——狗眼人生。118

從上述的文字不難發現,葉清芳嚮往一種自我滿足的、簡單生活的型態,相較 於成人,小孩和小狗未能擁有具一定地位特定的社會位置,他們卻擁有更多自在生 活的權利。【圖 46】一隻隨性坐在路上的小狗,無須考量別人的目光;牠們未有人類 複雜的思想,卻擁有人類難以尋回的單純自在。

【圖 46】葉清芳(1983)。〔小狗〕。

118 葉清芳,2005,頁 6。

103

作品【圖 47】,葉清芳窺探了在車廂酣睡、相互依偎的三個小孩。窗上的霧氣與 孩子們傳遞彼此間的鼻息,形成一道溫暖且緩慢的氣氛,為他們佈置了一個與外隔 離的安寧之境,守護他們這趟悠悠晃晃的旅程。作品【圖 48】捕捉大人背上的嬰兒 臉上無邪的表情。在未受到社會化之下的兒童純真,是人生最珍貴的特質。

【圖 47】葉清芳(1982)。〔車廂〕。

【圖 48】葉清芳(1986)。〔嬰兒〕。

104

【圖 49】葉清芳(1991)。〔小童 1〕

【圖 50】葉清芳(1995)。〔小童 2〕

作品【圖 49】、作品【圖 50】捕捉了兩名在海灘玩樂的小孩。首先是一位身著 大人的背心的男孩,卻如同穿著女裝。因此,當觀者發現他站在海邊便溺的瞬間,

畫面立即呈現性別錯置的趣味;而他臉上得意的表情,更強化了照片微妙且詭異的 戲謔感。另一張全裸的小男孩,毫不在乎他人目光自在的赤裸身體,和他手上的玩 具超人一同開心地奔跑。

葉清芳鏡頭下的小孩,除去多餘的背景細節多以特寫為主。由此可見,他給予 平凡的小人物,更直接、更正面的關懷。此外,畫面人物的形象是完整的,展現出 主體存在於世的純粹與完滿。此外,照片捕捉的對象,並無從事特定的活動,換言 之,對於未受社會化的小孩和小狗而言,他們不需要透過別的社會行為說明自身,

也無須透過物質來表現自我,而是以最直接、赤裸的方式表現自我生存的樣貌。

105

3. 生命激昂:影像綴連的青春

葉清芳作品【圖 51】站在車站月台的瑞芳青年,臉上仍帶著幾分青春的徬徨神 情,而青年從離鄉到【圖 52】、從軍,從小鎮的到都市生活,正式體驗時代的激昂 與狂放,這系列影像如同綴連出葉清芳個人自傳的投射:

八點二十分的電聯車要開了,慢車到台北,火車過山洞,嘟嘟嘟,五堵七 堵八堵,曾經有一個少年郎坐上這列車往繁華的都會去,他走得太遠而回 不了家,但他總是一再描述,山城的烤雞是多麼好滋味。119

「青春」、「年少」是葉清芳攝影的重要主題。在葉清芳的攝影作品中,出現許 多年輕人的樣貌;青春時代彷彿人生當中的起端,人生的故事正由此開展,而年少 者則是迫不急待地向外探索與嘗試冒險。相對於前述殘破、具廢墟意象的【瑞芳家 鄉】。這種新鮮與未知與台灣 1980 年代的時代改革脈動同步,呼應著某一種醞釀、

預備啟動的社會氣氛。

【圖 51】葉清芳(1986)。〔青年〕。

119 楊索,〈解嚴與烤雞〉,http://blog.chinatimes.com/solyang/archive/2007/07/16/181653.html。

106

【圖 52】葉清芳(1982)。〔軍人〕。

【圖 53】葉清芳(1986)。〔抗議者〕。

【圖 54】葉清芳(1987)。〔激昂〕。

107

【圖 55】葉清芳(1986)。〔舞廳〕。

作品【圖 53】、作品【圖 54】紀錄身歷抗爭現場的激昂,以及都會人士享受酒 精催化下的狂喜。影像當中的人物,如同要掙脫任何的價值束縛,呈現年輕生命追 求與解放的瞬間,留下社運世代一同經歷時代動盪的寫照。而【圖 55】拍攝於舞廳 的恍然身影,也暗示著青春歲月迷惘與失落的必然。這批以青春為主題的作品如同 前述的【酒攤紀實】展現的生命力,也是紀錄人們近身接觸時代的感知成果。

即使這批照片彼此不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系統,卻從不同面向拼湊出生命本真 的片刻樣貌,而呈現帶有活力與能量的時代寫照。葉清芳的攝影作品卻看不見投射 未來與現代敘事的視野,反觀他的鏡頭捕捉身旁的平凡人物表情、直率的肢體動作,

並且移情於自我的生命經驗,再現了影像作為個人性的歷史感知。

4. 生命存有:觀念攝影的探索

前述的作品葉清芳嘗試透過鏡頭,捕捉不同生命的形貌展現,對於「生命」的 思考則持續到後期的影像發揮。葉清芳自 1998 年自法返台後,其攝影創作以觀念性 為表達形式,表面上與紀實攝影取徑有所區隔,然而企圖以影像回到闡述自身的途 徑卻是相同的;前述探索的「生命」意象,是表述生物展現生命力的方式,然而「存 在」的命題卻是轉向了哲學思考的複雜度,主要體現在後期的針孔攝影實驗創作。

108

【圖 56】葉清芳(2004)。〔我和他的一分鐘〕。

【圖 57-1】葉清芳(?)。〔針孔攝影 1〕【圖 57-2】葉清芳(?)。〔針孔攝影 2〕

作品「我和它獨處的一分鐘」【圖 56】,葉清芳邀請觀者進入小房間與自我獨處。

在幽暗的空間中,葉以竊拍的方式,拍下觀者不經意的存在。此將攝影者主觀取景 的權力,讓位給運行於事物之中,無法由人為掌控的「不確定性」,彷彿運作於世界 之中的某種神秘力量,似乎與早期透過安排的構圖的轉變;不再追求畫面的表現,

僅讓鏡頭作為工具捕捉事物的變化。葉清芳認為「以針孔做為攝影的工具,凸顯了 攝影的窺視本質,目的卻如羅蘭˙巴特所言,在尋找不滅的靈魂。」120針孔攝影行為

120 潘罡,〈葉清芳以針孔攝影『凝視--被注視』〉《中國時報》,2004 年 4 月 11 日,C8 版。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