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3 主題一、個人背景

一、 持續投入安寧緩和醫療因素

受訪醫師背景皆為家醫科醫師,因此大多數醫師都提到在台灣家醫科住院 醫師的訓練過程都有納入安寧緩和醫療訓練,也因此開始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 都認同安寧照顧的理念,另外也有其他醫師是尚未進入住院醫師時期,便因為個 人經歷產生興趣,或是本身的個性及特質適合,以下就針對醫師持續投入安寧緩 和醫療之原因分別詳細說明:

(一) 訓練制度與理念認同

由於家醫科的住院醫師訓練過程需要到安寧病房,屬於家醫科住院醫師的訓 練之一,因此從住院醫師開始之後主治醫師就繼續做下去。

那純粹是因為 R3,那時候我們固定家醫科一定要 round 安寧病房 round 兩個月。[A]

因為在住院醫師的訓練就必須要到安寧病房,所以就固定安排了嘛,就是沒有辦法選擇的。(B)

其實之前也沒想過啦,就在家醫科工作,然後我們我們的住院醫師的訓練就是固定會來安寧病房三個 月,一方面是醫院安寧病房人力的需求,一方面是也讓你訓練到有一個,未來你有興趣可以考專科的 資格。[G]

對,訓練的過程的需要,我們科在這裡,在這個醫療體系就是安寧病房中的服務範圍啦...原則上我們 從住院醫師訓練接觸,之後主治醫師就會開始照顧病房[K]

醫師對家庭醫學的理念熟悉度越高,且也認同安寧緩和醫療強調全人照顧的 理念時,會讓醫師想繼續了解並繼續長期投入安寧緩和醫療工作。

你對家庭醫學學習理念,我想越強、越熟悉、越認同的話,對這個事情,對臨終照顧我想也一定不會 排斥啊。[B]

對全人照顧這個理念我比較認同….也覺得這樣的一個醫療照顧,特別是對末期病人來講,應該是最適 切的啦,所以就從那時候一直做到現在,二十年了。[C]

那個時候去過安寧病房之後,陸陸續續都會上安寧的課,就覺得說,一方面是那種的訓練,他那個時 候有蠻多那種社會、心理、還有溝通、同理這方面的訓練,那我覺得那個很重要,對於我們跟病人的 互動,然後,而且安寧又是一個全人的醫療,都跟家醫科本來是很吻合,然後我又覺得說,就這樣子 的去照顧病人,是一種很符合我自己的一些的想法。[E]

臨終關懷裡的身心靈照顧可以對病人有這麼大的幫忙,你可能醫療上沒有辦法讓她躁動、安靜,但是 你可以透過這一些照護讓她感到安心。...應該說那個時候就是舒適護理的概念...就是安寧裡的那個全 人,就是怎麼樣去跨越文化、種族跟宗教,然後去幫忙病人...完全就是領略到安寧背後的精神是什 麼。[F]

(二) 個人經歷與特質

有些醫師在醫學生時期的經歷讓其投入安寧緩和醫療,多數醫師都是在住院 醫師時期實際接觸安寧緩和醫療,觀察並感受病人的變化之後有所感動,讓醫生 有動力持續投入下去。

我是在大學的時候就決定了,那個時候是剛好有機會在台東的聖母醫院參加營隊...它們安寧病房剛設 立第 2 年還第 3 年,做非常多的居家,那其實算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安寧照顧,但是看到以後就

「著」了(台語:無法抽身),發現這是我要做的。[F]

中間還要去做些會診嘛,那時候才開始有點興趣。第四、第五年住院醫師,因為又留在這邊做研究員 跟總醫師,那也要常去看那個會診、照會啊那些,所以才慢慢走進來。[A]

就是一直觀察這樣的事情,一直感受這個事情...你沒有效你也沒動力啊。有效、有效是別人感覺有 效,你也感覺有效啊。這個就會增強它那個強度啊。[B]

我是住院醫師第三年開始就...就對安寧有點興趣,去了醫院的安寧病房一個月,...後來有幫忙做一點點 居家,但似乎因為家醫科本身沒有管安寧,所以我就比較多在老人醫學或長照這個部分,然後...九十 五年來這裡嘛...就家醫科也有負責安寧病房,然後也是那個時候人手也是不是很夠,然後就,其實我 也有興趣啦,啊就投入,到現在就是一直沒有離開這裡。[E]

不見得每個醫師都適合安寧照護的領域,有時是因為醫師認為與自己個性相 符,喜歡的人會自動延伸敏感度及積極性,也有醫師是因為不排斥所以就一直做 下去。

這件事情(指安寧照護)的難度又更高,跟個人特質也有一些相關性,所以也不見得每一個家庭醫學的 人都那麼樣順利。但是我想這個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效果在,那累積性是一定會有的。[B]

每個住院醫師他的天生的素養跟他的氣質也不太一樣...不見得每一個這個醫師都很適合走這個(安寧照 護)領域。[C]

不是每個人喜歡緩和醫療,不是每個住院醫師都喜歡,我覺得是這樣子。當你喜歡的時候,你就會衍 伸一種溫度跟敏感度,然後要想要讓自己多去瞭解你怎麼去解決問題,或是怎麼樣去回答這樣的問 題。[D]

我會繼續下去就是我ㄧ直在這間醫院就是會繼續做下去(笑),說真的啦,有些東西是不得不做,做下 去做久不排斥就繼續做。...所以這就是因時因地而需要,但你選了就是要做嘛。[K]

二、 醫師所需具備之能力

除了個人特質之外,醫師也必須有能力找到方法幫助病人,並感受病人改 變,才能夠有持續不斷的動力,因此症狀緩解與全人照顧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另 外安寧緩和醫師也需具備積極傾聽與同理支持的溝通技巧,並具有自我覺察的能 力,同時具備堅強的靈性,讓心靈上有更好的建設,做好面對病人死亡的心理準 備,以下針對各個項目詳細說明。

(一) 症狀緩解與全人照顧

對安寧緩和醫師而言,給予症狀緩解及正確的治療方向是責無旁貸的事,但 除了身體疾病之外,也需要照顧病人其他社會心靈的需求,是一個整體全人的照 顧,如此才能深入病人的生命狀態,提供更適宜的幫助。

當然我們醫師能做,當然在身體上,就是盡量減少他從生到死這個程當中的不舒服感,能夠緩解嘛,

甚至不要因為瀕死症狀,增加的過多的醫療…讓他這個第一個症狀是舒服的。醫師的角色我覺得症狀 控制,第二個大概就是疾病變化的時候,提供一個正確的治療方向啦。[A]

醫生相對於在疾病的診斷跟治療跟預後的規劃,我覺得那個本來就是一個責無旁貸的事情,對。[G]

畢竟啦在接觸的場合,醫生最大的特色就是醫療角色,基本上我們就是處於醫療諮詢的一個..或是治療 的一個角色存在…[K]

不是只有症狀的緩解,那是不可能的。那你要緩解症狀,你也不可能沒有照顧其它心理、社會、靈性 的問題。…是你照顧病人的時候,他就是一個整體啊。[B]

以前可能就會 focus 在你臨終的最後一口氣要在哪裡?你想要做什麼事情?那現在可能會更探討一下 你…他內心層面的部份...你去深入他整個生活的生命的狀態,去參與到那個階段,你才有辦法真正在 他最後的那個階段提供一個比較合適的幫助。[D]

在那個過程裡面,你會開始想,每天自己的醫療到底可以幫助到他什麼?陪伴可以讓身心、靈性的照 顧,還有一些病人臨終之前願望的完成,家屬的煎熬跟家屬的不捨,怎麼樣去陪伴她,跟幫忙她。[G]

(二) 積極傾聽與同理支持

安寧緩和醫師需幫助病人瞭解病情,讓他安心之外,能夠聆聽病人並瞭解病 人表達中的深層意思,進而同理支持他是安寧緩和醫師很重要的能力。

就是我們講的「denied(否認)」、我還好、我還好。你不要看我坐著輪椅,其實我在家裡都自己走,他 要表達什麼?...那你要感受到他這些意思是什麼?他就覺得我還好,我現在還好,表示他因應上還是 有困難。[B]

如果他問到存活期的時候,我通常會也稍微了解一下,你是想要準備什麼東西,就是說譬如說要安排 一些什麼事情,事先反問他一下,那如果他只是想要大概有個了解。[E]

你就是你要了解他的內心需求啦。[I]

是因為你跟病人要建立關係,然後這病人都會死嘛,那個關係要崩壞,然後你又建立關係又崩壞...不 能有 sympathy 啦,你要用 empathy,但是你要建立信賴啦,你要用心跟他交往,但是你要看清 楚,你不可以讓自己產生 sympathy 啊。[I]

(三) 自我覺察與自我準備

醫師必須具有堅強的心理素質,隨時能夠反思與自我覺察,知道自己不足之 處,若無法達到理想的死亡準備,也能夠坦然面對挫折,同時對自己的死亡也應 有所準備。

了解你自己之後,你自然就會知道你的特性是什麼,你就會比較容易發揚你的好處這樣,通常你如果 你沒有先把自己剖析,沒有分析自己,就比較難...如果沒有把自己分析或看清楚自己的話,我覺得沒 辦法,我一定要這樣做才行。[I]

你要照顧面對死亡的病人,自己的對 after life 也要有一些 prepare。[C]

我們自己本身靈性就要夠堅強,我們要夠敏感,甚至於我們自己都得事先去想自己有沒有去做好死亡 準備這件事情,你才有辦法跟病人侃侃而談...所以我覺得醫療從業人員本身的態度跟他對於生死觀念 的培養,我自己覺得很重要。[D]

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很多有心態上的調整,包含不一定會有效果,有效果也可能要很長的時候...你是否 已經準備好把自己丟進去這個池子裡面,我覺得其實是對滿多醫師來講要做死亡準備比較困難的部 份。[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