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綜合活動領域重要之理論依據

(一)活動課程

在探討綜合活動時,有必要先就活動課程的本質與內涵加以釐清。另外就「活 動課程」與「一般活動」、「學科課程」和「課外活動」作一比較,用以更清礎 活動課程。最後再討論「活動課程」、「統整課程」與「綜合活動課程」間的異同,

因為在綜合活動實施現況中,不少學校將這三者等同,尤其是將統整活動等同於 綜合活動的問題尤甚,所以就此問題再做一比較其間的異同。

1.活動課程的意義與本質

關於活動課程的意義與本質。國外學者Good(1959)在教育辭典中認為活動 課程與經驗課程(experience curriculum)的內涵相同。為因應學習者的興趣、目 的與需求而設計一系列有目的、為引導學習者發展對自己具重要意義的經驗之課 程,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藉由新的資料與瞭解來探討、批評、設計、研究與再設 計的課程。國內學者司琦(1991)將活動課程定義為是一種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

也是一種課程設計,此種設計是依學生的興趣和目的決定教學計劃,其活動之選 擇與設計,由教師與學生合力完成。高峽、康健、叢立新、高紅源(1997)指出 要認識活動課程的本質是在與傳統的學科課程及教學互相比較的基礎上進行 的。活動課程在於重新理解教育過程和學習過程並將二者予以有機的連結,其本 質可分幾項來說明:1.以學生和學生的學習為教育過程的中心。2.注重活動過程

的教育價值。3.強調教育與當代現實生活的聯繫。李臣之(1998)則就他對西方 學者對活動課程的理解而看出西方學者所使用的「活動課程」是指十九世紀末、

二十世紀初新教育思想在課程方面的具體體現,其顯著特點是以學生為重心和出 發點,以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基礎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在本質上是打破學科邏輯 組織的界限,使課程切入學生的生活。

黃譯瑩(2000)認為綜合活動課程是一個以「活動課程」來統整各學習領域 的嶄新領域,更指出活動課程是以「實踐」、「體驗」為課程重心,起源於「自然 主義」、「實用主義」、「活動主義」,也就是Dewe y、Parker、Kilpatrick等人提倡的 順應兒童本性,經由兒童主動練習獲得經驗並發展興趣的活動課程。並將「活動 課程」本質歸納為:(1)「活動課程」以學生活動為核心,重視學習者的主動 性,「活動課程」意義上的「活動」,其教育價值是通過學習者對活動的實踐產 生體驗與省思、並建構個人對活動的意義之(行、思、知統整)過程而實現。(2)

「活動課程」的體現是由活動內容與活動方式交互運作而成,應彰顯「活」的多 元性與開放性、「動」的參與性與實踐性、與「課程」結構的系統性與動態性。

(3)「活動課程」的目的在提供學習者不斷地獲得直接經驗與即時反饋信息,

學習者通過活動獲得應用與驗證學習內容、建構自己對活動的意義、發展個人興 趣、與豐富人生體驗的機會。而就課程本身的發展而言,「活動課程」也能協助 教育系統驗證與調整現行的課程政策。

綜上所述,活動課程的本質即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課程與生活結合、學習 的過程與過程中學習者對於活動本身的體驗與實踐,及其所帶給學習者的反省。

2.「活動課程」與「一般活動」、「學科課程」和「課外活動」之比較

「活動課程」與「一般活動」、「學科課程」和「課外活動」間有其異同,

劉唯玉(2001)有清楚的定義與解釋,資料如下:

(1)「一般活動」可以廣義地指所有的主體與客體交互作用的過程,包括 心智上與行為上的活動。一般活動的意義原則上包含「活動課程」中的活動;然

而,「活動課程」意義上的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並具有教育價值;

此與生意人進出、從政者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與修改、旅客出國、警察執勤等產 生社會意義的活動不同。

(2)「學科課程」的目的在了解與傳承人類長期累積與建構的知識與文化,

與「活動課程」一樣,兩者都注重課程的系統性,「學科課程」有些部份是活動 方式進行,而「活動課程」也可以包含學科內容的實踐與體驗。不過「學科課程」

重視教師教學的結果與主導性,而「活動課程」重視學生學習經驗的過程與主動 性。

(3)「課外活動」則是在承認具邏輯性組織的「學科課程」之前題下,滿足 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或因應學校與社會的要求而發展的種種活動。包含了學習活 動與教學活動,但較缺乏系統性、臨時性或幫助學生度過課餘時間的活動。

3.「活動課程」、「統整課程」與「綜合活動課程」之比較

「活動課程」、「統整課程」與「綜合活動課程」三者間的關係以統整課程的 層次而論,包括「學科統整課程」、「己課統整課程」、「己我統整課程」與「己世 統整課程」(黃譯瑩,2003)。「學科統整課程」指的是針對已知各類知識的統整,

目的在察覺知識的根源與相互關連性、並突顯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己課統 整課程」指的是個人與學習內容或學科領域之間建立除了「認知」以外、再加上

「情」與「意」之間的連結;「己我統整課程」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注意力或意 識及其本身於心理、生理上的變化之間建立連結,是一種深度的、隨時的自我察 覺;「己世統整課程」指的是個人建立與其他人類組織、有機、無機的個體或系 統之間的連統,發展出一種對世界運行原則或演化規律的瞭解與機會。

在比較「活動課程」、「統整課程」與「綜合活動課程」的層次後可以發現:

(1)「活動課程」具有「己課」與「己我」統整課程的特質。

(2)「綜合活動課程」除具有活動課程相同的特質外,還具有「學科統整課 程」的特質。

(二)經驗學習之理念與經驗學習理論

有關經驗學習的理念主要源自於Dewey,而經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則由Kolb(1984)所提出(楊昌裕,2002)。

在經驗學習的理念方面。Dewey(1929)區分經驗為日常生活的初級經驗與 省思的次級經驗。生活經驗是省思性經驗的材料,對於不同思維所建構的獨特概 念化世界,只有回到生活經驗,才能看清各自的發源點,疏通對話的渠道。又認 為人不能直接經歷、親身感覺概念的存在,概念體系不是直接而自明的知識,高 度抽象的概念與理論只有還原到生活經驗,才容易被理解。Dewey著重「生活經 驗是省思性經驗的材料」、「省思的次級經驗」、「回溯到自身生活經驗」的生 活經驗與實踐觀點,強調經驗不斷重組與改造歷的省思思考,以及兼重個人能力 的培養與社會責任的承擔(李坤崇,2004)。

經驗學習理論方面。經驗學習理論將學習視為一種發展過程,且通常包含四 階段循環模式,分別為:「具體經歷」、「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化」及「積極的 行動實驗」(楊昌裕,2002)。國外學者Good(1959)在教育辭典中認為活動課程 與經驗課程(experience curriculum)的內涵相同。為因應學習者的興趣、目的與 需求而設計一系列有目的、為引導學習者發展對自己具重要意義的經驗之課程,

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藉由新的資料與瞭解來探討、批評、設計、研究與再設計的 課程。就教育或學習的本質而言,學習是經驗不斷地重組與改變的過程。學習是 把經驗轉換為知識、技巧與態度的過程,強調經驗意義化,包含了反思與行動,

個體與情境間的互動(轉引自黃譯瑩,2001a)。Gass(1993)在個人成長的過程 中,欲產生學習或行為上的改變,須強調「直接性的經驗」。所有的改變均需要 某種形式的經驗作為其來源的基礎,而經驗學習則要求學習者盡可能地接近此來 源基礎,因為此種知識轉換的過程比其他形式的學習更有價值。基於此種觀點,

經驗學習通常要求學習者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好奇探究的態度。它通常可被定 義為「結合做中學和反省思考」,是一種積極主動而非被動的過程,要求學習者

具有自發性動機並對學習本身負責。經驗學習的另一個前題假設認為:當個人處 於不安逸的情境和不和諧的狀態時,會產生改變。在此種狀態下,個人必須為了 達到平衡狀態而採取應變方法,而為了達到這些自我導向的狀態,則需要改變以 促進成長和學習(轉引自黃啟峰,2003)。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經驗學習的理念與經驗學習理論與綜合活動學習領 域中所強調「一個人對所知萬事萬物要產生更深入的認識,需透過實踐、體驗與 省思,建構內化的意義」,及注重「讓每一位學習者開展、發掘並分享屬於個人 的意義,尊重他人的體驗,並同時鼓勵學習者參與社會、擔起自己的責任」等的 理念幾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