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載文入史的現象及其「用」意

第二節 載文入史的情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史臣不能為文士作個別的評述,所以必須顧及其一致性。從傳文的敍述、作品的載入,都 必須循此考慮。

綜而以上所言,「文之將史,其流一焉」,對於五代史臣以存有唐一代文學之盛,

是為文與史相互交融的情況之下,此中「文」與「史」的關係,尤應予以關注。《舊唐書》

作爲記載有唐一代國之大典的史著,其載文入史在於補史不足之餘,史臣於材料取捨之間,

當有其考量因素。與此同時,《舊唐書·文苑傳》既非正式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自 不必對於文人作品有過多的評析,此或可透過傳中所載入的文作,透過「有用」的作品所 傳達的觀念與意義,以見史臣之「用」意。

第二節 載文入史的情況

查《舊唐書·文苑傳》載入的作品,包括:

卷上部分:

謝偃〈惟皇誡德賦〉210 張蘊古〈大寶箴〉

徐齊聃〈諫突厥酋長子弟給事東宮疏〉、〈請修齊獻公廟奏〉211 楊烱〈公卿以下冕服議〉212

卷中部分:

劉思立〈諫農時出使表〉213 劉憲〈上東宮勸學啟〉214

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諫雅州討生羌書〉215

210 《全唐文》卷一五六,作〈惟皇誡德賦并序〉,頁 1590-1591。

211 上述二文,《舊唐書》本傳未載錄篇名,據《全唐文》卷一六八〈疏〉名,頁 1718。

212 《舊唐書》本傳未載錄篇名,據《楊烱集》卷五〈議〉名。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 楊烱集》(北京:

中華書局,1980),頁 75-79。

213 《舊唐書》本傳未載錄篇名,據《全唐文》卷一五三〈表〉名,頁 1565。

214 《舊唐書》本傳未載錄篇名,據《全唐文》卷二三四〈啟〉名,頁 2364。

《元稹集》(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 690-692。

224 此文置於〈唐次傳〉中,並收入《全唐文》卷六八四,頁 7005-7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司空圖〈休休停記〉(另隨錄唐哀帝〈放司空圖還山勅〉231 一文)

〈文苑傳〉分爲上、中、下三卷,主要以文人的時代先後記載。卷中與卷下部分所載入的 作品明顯比卷上為多,無非因應於史料的缺略,因而盡可能的多載入所見材料,以防「漏 落」,這與《舊唐書》的編纂總則相符。此外,〈文苑傳〉所載入的篇章,多為章奏表疏 一類等涉及公共事務議題的作品。以下就個別篇章載入史冊的情況予以辨析。

一、卷上部分

1. 謝偃〈惟皇誡德賦〉

《舊唐書·謝偃傳》載入〈惟皇誡德賦〉。根據《舊唐書》本傳的記載曰:「偃嘗 為〈塵〉、〈影〉二賦,甚工。太宗聞而召見,自制賦序,言『區宇乂安,功德茂盛』。

令其為賦,偃奉詔撰成,名曰〈述聖賦〉,賜綵數十匹。」232 可知謝偃撰有〈述聖賦〉,

以及〈塵〉、〈影〉等賦作。233 今觀此些賦作皆是句式工整的駢體,無怪史臣評爲「甚 工」,然只有頌德,而無諫意。如〈述聖賦〉本為「奉詔撰成」,〈塵賦〉題上注:「應 魏王教」,致使史臣只記篇名,並未載文。相對於此,〈惟皇誡德賦并序〉嘗言:

是以為人主者,不可忘初,處殿堂,則思前主之所以亡;朝萬國,則思今己之所 以貴;巡府庫,則思今己之所以得;視功臣,則思其為己之始,見名將,則思其 用力之初。苟非忘舊,則人無易心,何患乎天下之不化。234

文中探討的是化天下之因,講求「不可忘初」、「忘舊」,此為「今己之所以貴」、「所 以得」之資。當中「初舊」與「今己」的對比,尤能説明借古以爲今用。

230 《舊唐書》本傳未載錄詩名,據《全唐詩》卷六○○〈詩〉名,頁 6945。

231 《舊唐書》未載錄篇名,據《全唐文》卷九四〈勅〉名,頁 975。

232 《舊唐書》卷一九○上,頁 4989。

233 謝偃尚有〈觀舞賦〉、〈聼歌賦〉、〈明河賦〉、〈高松賦〉等文,均收入《全唐文》卷一五六,頁 1591-1595。有關謝偃文考,參見韓理洲著:《唐文考辨初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頁 496-499。

234 《舊唐書》卷一九○上,頁 498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2. 張蘊古〈大寶箴〉

〈張蘊古傳〉載入〈大寶箴〉一文。據宋代洪邁稱「其文大抵不凡,既不為史所書,

故學者亦罕傳誦。」其指出《新唐書》與《資治通鑑》等史書未將此文全篇載入,此種做 法則不如「《舊唐書》全載此箴,仍專立傳」。235 蓋〈大寶箴〉一文,張蘊古對太宗諷諫

「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積小成大。……勿內荒於色,勿外荒於禽,勿貴難得 之貨,勿聽亡國之音。……勿謂我尊而傲賢侮士,勿謂我智而拒諫矜己。」236 此等皆為規 正之語,而可為借鑑之用。

3. 徐齊聃〈諫突厥酋長子弟給事東宮疏〉、〈請修齊獻公廟奏〉

徐齊聃〈諫突厥酋長子弟給事東宮疏〉、〈請修齊獻公廟奏〉,此二文為徐齊聃分 別上諫高宗應慎選事東宮子弟,以及藉由重修齊獻公廟,以彰孝治之風。考《唐會要》,

可知徐齊聃上疏請修齊獻公廟,當在咸亨元年(670)二月二十一日,而進諫突厥酋長子 弟事東宮,則於其年三月十九日。237 史臣卻錯將時間次序對調,有悖事理的發展。此外,

今存最早關於徐齊聃的事跡,為唐代張說〈唐西臺舍人贈泗州刺史徐府君碑〉238,然經由 相互對照,可知五代史臣並未及利用此文獻以撰史,以致記載上有所不同。無論如何,史 臣就徐齊聃所上兩篇奏文,以爲「齊聃善於文誥,甚為當時所稱。高宗愛其文,令侍周王 等屬文,以職在樞劇,仍敕間日來往焉。」239 當中自有肯定的意味。

4. 楊烱〈公卿以下冕服議〉

〈楊烱傳〉載入〈公卿以下冕服議〉一文。查《舊唐書·輿服志》,此文已全載入 史冊。240 此為楊烱非議「太常博士蘇知幾上表,以公卿已下冕服,請別立節文。」文中引 經據典,以爲「迨有周氏,乃以日月星辰爲旌旗之飾,又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彛,於是乎

235 《新唐書》將張蘊古附於謝偃傳後,且刪除〈大寶箴〉一文。《資治通鑑》只略載其中數句,參見《資 治通鑑》卷一九二,頁 6028-6029。上述兩條《容齋隨筆》的引文,詳見[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 隨筆》《五筆》卷七「張蘊古大寶箴」條(北京:中華書局,2005),頁 907-908。

236 《舊唐書》卷一九○上,頁 4992-4993。

237 《唐會要》卷五五,頁 1108。

238 此文收入《全唐文》卷二二七,頁 2289-2290。

239 《舊唐書》卷一九○上,頁 4998。

240 詳見《舊唐書》卷四五,頁 1947-19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制衮冕,以祀先王也。」又「以周公之多才也,故治定制禮,功成作樂。夫以孔宣之將聖 也,故行夏之時,服周之冕。先王之法服,乃此之自岀矣。天下之能事,又於是乎畢矣」,

而就此議蘇知幾「變古從今」之非。241 楊烱屢言「不經之甚也」,可見其對古代禮儀方面 有一定的造詣,才能寫就如此用力的學術性文章。如《四庫全書總目·盈川集提要》所言:

《舊唐書》本傳最稱其〈盂蘭盆賦〉,然烱之麗製不止此篇,劉昫殆以為奏御之 作,故特加紀錄歟?傳又載其〈駁太常博士蘇知幾冕服議〉一篇,引援經義,排 斥游談,烱文之最有根柢者。知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242

《總目》稱此文為「烱文之最有根柢者」,相對於〈盂蘭盆賦〉等「麗製」,而更顯其

「貫穿典籍」的能力。至於〈盂蘭盆賦〉一篇,史臣評爲「詞甚雅麗」。今觀此賦首敍當 日天氣、場所,及自宮中引送盂蘭盆之壯麗景象,繼以描繪南門之前整列的近衛兵,及

「三公以位,百寮乃入」,至武后臨御,舉行盛大法會。嗣後,讚武后之善政,「唯寂唯 靜,無營無欲,壽命如天,徳音如玉。」最後,「太陽夕」,武后「乘輿歸」。243 由此可 見,此賦可作爲唐代當時宮廷佛教的引證史料,又可為楊烱「麗製」的例證,但史臣卻只 錄其篇名,而闕載其文,可明其選載〈公卿以下冕服議〉以遵從古義的用意。

二、卷中部分

1. 劉思立〈諫農時出使表〉

劉思立〈諫農時出使表〉錄於〈劉憲傳〉中、劉思立為劉憲之父,此文主因適逢河 南、河北旱災謙收,高宗委遣御史中丞崔謐等分道慰問賑濟,劉思立則以爲「本欲安存,

却成煩擾」,並「望且委州縣賑給,待秋閑時出使褒貶。」進諫高宗不要急於遣使勘察。

241 詳見《舊唐書》卷一九○上,頁 5000-5002。

242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九《集部·別集類》。

243 上述引文,詳見《楊烱集》卷一,頁 15-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2. 劉憲〈上東宮勸學啟〉

〈劉憲傳〉,史臣則載入〈上東宮勸學啟〉一文,此為上疏時為太子的玄宗「居副 君之位,有絕人之才,豈假尋章摘句,蓋資略知大意,用功甚少,為利極多。」以爲統治 者不必「尋章摘句」,略知經籍的大意即可。244 此文與五代史臣張昭遠所撰〈請妙選東宮 師傅疏〉有其相近之處,其文曰:

臣請諸皇子各遵古議,置師傅之官,如陛下厚之以渥恩,課之以訓導,令皇子屈 身師事,每日講說善道。一日之中,但記一事,一歲之内,所記漸多,每至月終,

令師傅具錄聞奏,或皇子上謁之時,陛下更令侍臣面問,十中得五,爲益良多,

何必讀書,自然博識。既達安危之理,兼知成敗之繇,主鬯維城,何往不可。245

張昭遠鑒於帝王之子生長於宮中,長期置身於俳優嬉戲之中,倘使不加以調教,必會導致 國家的滅亡。因此,張昭遠以爲皇子們應該對「古今成敗之事」,以及「致理經邦之說」

有所認識,卻不必究詰於經籍的深意,只求能從其中得到治國方針。由此可見,劉憲〈上 東宮勸學啟〉,既有其借鑑功能的同時,又合乎史家的期許而載其文以入史。

3. 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諫雅州討生羌書〉

〈陳子昂傳〉載入〈諫靈駕入京書〉、〈諫雅州討生羌書〉二文。據《資治通鑑》

文明元年(684)載曰:「五月,丙申,高宗靈駕西還。」246 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當 作於五月丙申前。《舊唐書》本傳幾乎全載此文,247 這固然可補史之不足,蓋文中直陳

「關隴之荒蕪」,盛言「秦豐之地,可置山陵」,對於理解唐朝當時的地理形勢有很大的 作用。〈諫雅州討生羌書〉一文,陳子昂以七事之弊,力諫武后放棄討伐生羌的戰役。此

244 詳見《舊唐書》卷一九○中,頁 5016-5017。

245 詳見《全唐文》卷八六四,頁 9062。

246 《資治通鑑》卷二○三,頁 6420。

247 今觀〈諫靈駕入京書〉一文與《舊唐書•陳子昂傳》載入的文字,可知本傳中未載文末「臣西蜀野人,

本在林藪,幸屬交泰,得遊王國。……臣子陳子昂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數語,然此等文字實 屬謙辭,與本文所論並無關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二文為敍述得宜的議論之作,猶如《總目》所謂「實疏樸近古」。248 然而,《舊唐書》本 傳一併採摭諸如「非常之主」、「徇齊之聖」、「文母之賢」;「陛下政教之首」、「陛 下政化之首」、「陛下聖德」等文字,卻對陳子昂的「忠貞」問題產生異議。249 如近代學

二文為敍述得宜的議論之作,猶如《總目》所謂「實疏樸近古」。248 然而,《舊唐書》本 傳一併採摭諸如「非常之主」、「徇齊之聖」、「文母之賢」;「陛下政教之首」、「陛 下政化之首」、「陛下聖德」等文字,卻對陳子昂的「忠貞」問題產生異議。249 如近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