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三節 未來的展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第二節 本文的限制

史書的文學類傳,既非正式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自不必對於文人作品有過多 的評析,本文只能透過傳中所載入的文作,以作辨析。此外,《舊唐書》既為史書,自然 是以記載史事為主。傳後所附「史臣曰」或許可看出史臣的意見,但也涉及到文獻流傳的 問題,必須細加審定,進而增加了研究的難度。無論如何,本文以爲《舊唐書》中,諸如

「時議」、「時論」、「談者」、「物議」等等按語,實即代表史臣的意見。本文試圖以 此逼顯出其中所隱含的意義。

第三節 未來的展望

本文主要透過〈文苑傳〉所載入的作品,就個別篇章載入史冊的情況予以辨析。此 外,還可嘗試探討史臣於〈文苑傳〉載入的唐人言談,這包括帝王對於文士的評論,以及 文士之間的言談。其中帝王的評論或僅寥寥數語,但極有代表性,而文士間的言談,則可 從中説明當時文人的風尚。對於〈文苑傳〉載入唐人言談,並在正史文獻、典章資料、文 人別集、筆記小說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多重的考訂、辯證。與此同時,將〈文苑傳〉與 其它類傳,如〈儒學傳〉進行比較研究,以辨析其中立傳的情況,審視史臣的考量因素,

亦是有待發掘的學術空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5

參考書目

凡例

1. 本參考書目分爲:古典文獻、現代論著、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四類。

2. 按時代先後,次以姓氏筆畫、英文字母順序編排。

一、古典文獻

1.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

4.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72)。

5.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6. [唐]司空圖著,祖保泉等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2)。

7.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 [唐]吳兢編著:《貞觀政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9. [唐]李白撰,安旗等注釋 :《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社,

1990)。

10.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11.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14.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15.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16.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17. [唐]姚思廉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6)。

18. [唐]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19. [唐]徐堅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20. [唐]陳子昂撰,徐鵬校:《陳子昂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

21. [唐]陸贄撰,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22.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3.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

24.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唐]張鷟撰 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史(589-906 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85. [日]副島一郎著,王宜瑗譯:《氣與士風 : 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

Paris: Librerie Ernest Leroux, 1932.

155. Twitchett, Denis Crispin. 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三、期刊論文

1987),頁 315-332。

10. 吳彩娥:〈兩唐書文苑傳之比較〉(《輔仁國文學報》第 4 集,1988),頁 輯(1985),頁 121-150。

18. 柯金木:〈兩《唐書·儒學傳》儒史雜混之探析〉(《孔孟學報》第 69 期,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24. 陳芳明:〈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内容——從史學史的觀點試探宋代史學之一〉

(《食貨月刊》第 1 卷第 8 號,1971 年 11 月),頁 418-430。

25. 陳飛:〈唐代「射策」與「對策」辨略〉(《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23 卷,2008 年第 1 期),頁 139-143。

26. 陳飛:〈唐代文學概念的確立與實現——以早期史學為中心〉(《文學遺產》2005 年第 1 期),頁 86-96。

27. 陳進益:〈五代十國經學試論〉(《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 9 期,2002 年 9 月),

頁 25-46。

28. 傅璇琮、張忱石、許逸民:〈兩《唐書》校勘拾遺〉(《文史》第 12 輯,1981 年 9 月),頁 63-75。

29. 傅璇琮:〈兩《唐書》掇誤〉(《文獻》2006 年第 3 期),頁 3-14。

30. 曾守正:〈《舊唐書·文苑傳》的文學思想〉(《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 12 期,

2005 年 6 月),頁 121-144。

31. 曾守正:〈歷史圖像與文學評價的曡合——兩《唐書》文學類傳「時變」思想的落 差〉(《政大中文學報》第 4 期,2005 年 12 月),頁 29-58。

32. 詹宗祐:〈試論 1980 年以來新校本新舊唐書《唐書》校勘研究〉(《興大歷史學 報》第 19 期,2007 年 11 月),頁 177-204。

33. 趙惠芬:〈略論《舊唐書》版本於各代的刊刻狀況〉(《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 59 期,2006 年 8 月),頁 24-33。

34. 劉浦江:〈正統論下的五代史觀〉(《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頁 73-93。

35. 蕭占鵬、劉偉:〈唐代文論中生命化批評的人文意蘊〉(《文學遺產》2009 年第 6 期),頁 26-33。

36. 閻質杰:〈《舊唐書》的編纂經過及作者〉(《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 年第 1 期),頁 55-58。

37. 謝保成:〈《舊唐書》的史料來源〉(《唐研究》第一卷,1995 年 12 月),頁 353-376。

38. 嚴耕望:〈新舊兩《唐書》史料價值比論〉(《新亞學報》第 18 卷,1997 年 7 月),頁 1-15。

39. [日]籐田純子:〈唐代の史學——前代史修撰と國史編纂の間〉,《思想》第 33 號(1975),頁 65-71。

40. [日]籐田純子:〈舊唐書の成立について〉,《思想》第 27 號(1969),頁 50-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四、學位論文

1. 田恩銘撰:《兩《唐書》中的中唐文學家傳記研究》(霍松林教授指導,陝西師範 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2. 余曆雄撰:《兩《唐書》採摭韓愈古文之研究》(周勛初教授指導,南京大學博士 論文,2003)。

3. 李南暉撰:《唐國史與唐人偏記小説關係研究》(周勛初教授指導,南京大學博士 學位論文,2000)。

4. 張榮芳撰:《唐代史館與史官》(傅樂成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1)。

5. 梁承根撰:《兩《唐書》文人傳之比較》(周勛初、莫礪鋒教授指導,南京大學博 士論文,1996)。

6. 陳亭佑撰:《王維的心靈與時代》(方瑜、陳弱水教授指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