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交互教學法在閱讀理解的教學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交互教學法在閱讀理解的教學應用

基於閱讀運動的方興未艾,各種閱讀教學策略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交互教學 法的四項閱讀策略便是奠基於此所發展而成。是故,本節首先就重要的閱讀理解 策略進行綜合性論述著手,將各項策略的程序與技巧項目等重點加以列表呈現,

以藉由各種閱讀理解教學策略的同異對比,進而凸顯出交互教學法的特點所在;

繼之再詳述交互教學法所提的四項閱讀理解教學策略,包括策略的意義、使用原

15

則與可行作法等說明,藉此呈現交互教學法之重要內涵;最後,再針對交互教學 法的教學模式、影響因素等實施要領加以陳述,以期真正符應教學現場需求。

壹、閱讀理解策略的綜合論述

閱讀理解是指讀者透過與文本的互動,連結既有背景知識與新接收的資訊,

進而建構知識的歷程。策略是指認知活動中有目標導向的過程,它導引學生了解 問題,以致能回答問題或達到被要求的作業表現(引自劉素娟,2009)。可知,

閱讀理解策略則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計畫性活動 以促進閱讀理解的技巧與行動。

黃連從(2007)指出 ,SQ3R 教學策略由 Robinson 於 1941 年提出,所謂 SQ3R 意指瀏覽(survey)、提問(question)、細讀 (read)、背誦 (recite)、複習(review)

五個程序。其重點概述如下:問題階段,讀者可針對子標題提列問題;細讀階段,

讀者把目標放在回答問題;背誦階段,則須以自己的話回答問題;複習階段,讀 者練習回憶從文章每節所記得的訊息,若無法回答則須重新閱讀材料。

PQ4R 亦是教學上常用的閱讀策略,根據張文哲(2005)整理,PQ4R 代表 預覽(preview)、質疑 (question)、閱讀 (read)、反思 (reflect )、記誦 (recite)

和複習(review)。其實,PQ4R 是以早期的 SQ3R 為基礎發展而來,兩者差異在 於 PQ4R 多出反思(reflect)程序,希望藉由閱讀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進而使閱 讀更具意義。張文哲(2005)指出,反思的具體作法有:將新材料與已知事物產 生關聯、設法解決內容存在的矛盾、設法運用閱讀內容來解決問題。

而 Mayer(1990)針對閱讀教學亦曾提出 REAP,主要包括閱讀(read)、編 碼(encode)、註解(annotate)、和審思(ponder) 四個步驟。REAP 重點大致 如下:閱讀,是指要嘗試去閱讀作者的文字;編碼,是指嘗試用自己的話去重述 作者的文字;註解,是用自己的話寫摘要;審思,涉及複習和對摘要加以思考。

茲將上述 SQ3R、PQ4R、REAP 與交互教學法等閱讀策略的項目與使用技巧 整理如下表 2-3-1 所示。

16

表 2-3-1 閱讀理解策略要點一覽表

閱讀策略 策略項目 使用技巧 策略間的相關性 SQ3R 1.瀏覽(survey)

2.提問(question)

3.細讀(read)

4.背誦(recite)

5.複習(review)

1.瀏覽時,須格外注意

PQ4R 1.預覽(preview)

2.質疑(question)

3.閱讀(read)

4.反思(reflect)

5.記誦(recite)

6.複習(review)

1.與前述 SQ3R 相似,

(encode)

3.註解

(annvtate)

4.審思

(ponder)

1.閱讀是指嘗試去閱

17

(prediction)

2.提問

(questions generation)

3.摘要

(summarization)

4.澄清

(clarification )

1.就已有知識來確認

18

貳、交互教學的閱讀理解策略

交互教學法相當注重閱讀課堂上的師生對話,閱讀策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 旨在協助學生了解閱讀材料的意義,並進而懂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理解策略。

教師選擇策略之際,格外強調善用師生或同儕對話交流的重要,以促進學生與閱 讀文本的互動,引導學生習得各種閱讀理解策略,藉以促進對文章的全盤了解。

而交互教學法主要便是藉由教師的引導,鼓勵學生運用提出問題、摘要重點、澄 清疑慮、預測下文等策略來達成閱讀理解。

在閱讀教學現場,教師可善用師生共讀的機會,盡可能發展閱讀理解策略並 進行閱讀理解策略指導,進而引領學生學會閱讀。林美琴(2011)指出,教師在 教學現場中,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時,可藉由互動過程了解學生的閱讀現況,進而 評估當下的閱讀起點,方可運用適合的閱讀策略,引領學生學習閱讀的方法。

交互教學法針對閱讀理解發展出四項閱讀策略,供現場教師參考使用,其特 別強調「教導學生閱讀過程」才是主要的教學目的,而文章內容的學習則是放在 其次。茲就交互教學法的預測、提問、摘要與澄清等閱讀理解策略陳述如下。

一、預測(prediction):

所謂的預測策略,是指在閱讀教學進行前或過程中,盡可能引導學生就已 有知識來確認線索,進而推測下文內容以訂出閱讀的方向。在教學現場,適度運 用預測策略可以成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於閱讀教材能產生 繼續探索的興致後,便能啟動繼續閱讀下去的模式。

林美琴(2011)特別提到,對於缺乏閱讀興趣或閱讀時習於走馬看花的國中 生而言,教師可以在閱讀前進行預測,也就是先不急著翻閱內文,而是邀約學生 猜一猜,從文章的標題或是書本的封面圖像、書名、文字訊息等找出相關的線索,

發展有意義的推論。

至於,預測策略如何落實到教學現場?一般而言,教師可先從較簡單的閱讀 教材著手,像是圖文並茂的繪本、內容言簡意賅的短文或書摘,善用預測策略的 核心概念來融入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成功激起學生學習動機後,進而帶領學生 逐句逐段共讀,藉此再慢慢將閱讀策略轉移到學生身上,引導學生養成日後能獨 立閱讀的能力。

閱讀理解輔以預測策略,當發現內容與原先預測相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然而,若發現內容與原先預測有所出入時,內心不免產生疑惑,此時亦可進而提 出質疑,並針對不解之處進一步釐清。在閱讀過程中,若能針對閱讀內容力求深

19

度理解並探究,便可真正針對閱讀內容有所回應,如此一來,方可使閱讀逐漸成 為不斷抽絲剝繭的進程,便不致淪為走馬看花或是囫圇吞棗。

二、提問(questions generation):

所謂的提問策略,是指在閱讀理解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能就閱讀素材中的 重要概念不時提出問題激發思考並進行反思,藉此自我檢視能否掌握文章重點。

誠如劉素娟(2010)在研究中指出,提問可幫助學生複習文章的重點及概念,並 協助自己整合文章的內容。為促進學生對閱讀理解覺察與調整,極重視提問此一 教學策略,希望透過問題呈現的方式,引導學生聚焦在文章的重要概念上進行思 考,藉以改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許淑玫、游自達在 2000 年便曾以質化研究方式,觀察一個以交互教學法進 行的閱讀教學課程,並從中紀錄學生的提問類型。其研究結果大致將學生的提問 分成五種類型,該研究的主要貢獻在於透過實地觀察紀錄與編碼分析歷程,從中 整理出學生的提問類型。由此可知,強調激發學生創意思考的教育熱潮下,善用 交互教學法亦能收有促進學生反思並進而增進閱讀理解能力之效,頗值得參考。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提及,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時,最重要的是具備提問 的能力,因為教師問怎樣的問題就決定學生怎樣的思考(引自林美琴,2011)。

足見教師可藉由提出問題、邀請學生共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藉此激發學生的參 與閱讀討論的動機和興趣。誠如劉瑞芬(2007)所言,在閱讀互動過程中,學生 和教師共同閱讀一篇文章,然後彼此輪流提出有關這篇文章的問題,此程序可使 學生有機會練習形成問題和回答有關這篇文章的問題。

林金賢(2011)在研究中指出,設問策略的功效在於能引導學生聚焦在文章 的重要概念,幫助對文章的整合及有效的監控學習,並且回憶有關的知識、理解 和記憶材料。由此可知,當學生產生問題時,首要先定義出問題的類型並從自我 測驗(self-test)中確認問題中的訊息,這是種具有彈性且可變通的策略,意即 藉由提問策略可用以鼓勵並引導學生試著從不同層面思考(引自吳品慧,2010)。

至於,提問策略如何落實到教學現場?一般而言,教師可善用六 W 法 (who、

what、why、where、when、how)提問,觸發學生思考靈感。舉例來說,課堂上 引導學生藉由六 W 法提問,教師可從以下幾個問題著手,例如: Where:故事發 生在哪裡?Who:文章或書中有哪些角色? When: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What:

發生什麼事? Why: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 How:如何解決困境?

透過提問策略,可以將閱讀內容提供的訊息轉化為師生共同討論的議題,教

20

師也可藉此引領學生從提問中啟動思考與想像,並聯結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對 閱讀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測與聯想(引自林美琴,2011)。如此一來,閱讀便能透 過從情節發展掌握,進而提升到抽象的思維探究,以求透過閱讀引起學生內心感 受並產生共鳴,這也就是透過閱讀讓學生培養心智能力的關鍵。

三、摘要(summarization):

所謂的摘要策略,是指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所理解的內容,並從中反 思能否理解文章要點。許麗霞(2008)指出,摘要策略是指導學生能根據段落內 容及全文內容的重要概念進行確認與陳述,節錄文章重點,並用自己的話將文章 的概念說出來。吳品慧(2010)亦提及,當學生在初期學習使用交互教學法的步 驟時,應該優先聚焦在段落部份;當學生熟練使用步驟的技巧時,再逐漸合併較 多的段落。由此可知,教師指導學生摘要策略時,須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按部 就班地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摘要技巧的練習與運用,如此方可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關於摘要策略的使用原則,Palincsar 和 Brown (1984)也提出五個要點,

分別陳述如下:l.刪除無關緊要的訊息;;2.刪除多餘且繁瑣的教材內容;;3.盡量 用簡易敘述的方式取代範例;4.從文章選出主題句,做為摘要鷹架; 5.當該段落

分別陳述如下:l.刪除無關緊要的訊息;;2.刪除多餘且繁瑣的教材內容;;3.盡量 用簡易敘述的方式取代範例;4.從文章選出主題句,做為摘要鷹架; 5.當該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