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交互教學法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歷程。本章旨 在說明本研究之動機,並據此擬訂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最後再對本研究相關重 要名詞提出解釋。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探討研究目的與 研究問題,第三節則為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必須持續探究

身處瞬息萬變的時代,在「知識就是力量」的前提下,能否有效掌握知識,

將是決定能否致勝的關鍵。閱讀是一切學習的根本,亦是公認有助於拓展視野並 掌握世界脈動的管道。因此,各國均將閱讀教育列為重點發展方向,臺灣也不遑 多讓,各地紛紛掀起一股推廣閱讀的熱潮。只是,致力推動閱讀多年以來,努力 耕耘這麼久的成效如何,更是眾所注目的焦點。關於學生能力的評估,目前主要 有「PIRLS」和「PISA」兩個大型的國際性閱讀素養評比,作為了解國際間學生 表現的參考依據。

其中 ,「PIRLS」是指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所策畫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 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 PIRLS)」。PIRLS 是五 年一次對兒童讀寫能力的評量以及對讀寫政策及實作的評鑑。柯華葳(2009)指 出,PIRLS 旨在幫助各國了解四年級學童的閱讀成就,藉由參與國際評比,可見 各國閱讀教育面貌,作為本國閱讀教育政策、課程改革或是教學改進的借鏡。

根據「PIRLS 2006 國際報告」可知,就整體評比結果而言,2006 年共有 46 個國家及地區參與 PIRLS 研究,臺灣學生列第二十二名。報告中指出,在閱讀 深度上,臺灣多數學生仍停留在字面或文章表面層次,整體閱讀表現差強人意,

此等現象可能與我國沒有獨立的閱讀課程,且教學上較不重視閱讀策略教學有關,

故需要在既有的閱讀推廣上,再思考下一步推動閱讀的策略與方法。目前,教師 以全班為主進行國語科教學時,過度偏重字詞教學,字詞教學時間往往為理解教 學時間的兩倍,導致閱讀策略教學的頻率偏低。檢討報告中亦提及,當前以課本 為主的閱讀教學,早已不敷學生的學習需求,建議教師可多增加不同內容與形式

2

的讀物,同時,也應在課堂上多些時間,讓學生討論他們所閱讀的東西,以藉此 增加學生的閱讀深度。而根據一篇名為「臺灣之光-TIMSS 勇奪世界第二;PIRLS 大躍進-臺灣參加 2011 年 TIMSS&PIRLS 成果發表」的新聞報導可知,教育部 在 2012 年 12 月 11 日公布 PIRLS2011 的評比結果,臺灣學生參與 PIRLS 的成績 自 2006 年第二十二名大幅躍升為第九名,足見閱讀策略教學確實有其成效。

「 PISA 」 則 是 指 由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主導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劃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PISA 的測試重 點在於測試學生獲取資訊、解釋文本、反思與評價的能力,其評量內涵是學生運 用知識技能以面對真實挑戰的能力。PISA 所評量的關鍵能力著重終身學習的素 養,目的在得知十五歲孩子在完成義務教育後,能否掌握跟上社會脈動所需的知 識與技能,此正與當前世界各國的教改趨勢不謀而合。

根據「臺灣 PISA 2009 結果報告」指出,在數學與科學素養方面,臺灣學生 分別拿下第五名與第十二名,表現還算亮眼;然而,以閱讀素養而言,臺灣學生 的表現卻不如預期。再看其他同以華語為主的幾個國家評比狀況,新加坡排名第 五,香港排名第四,而上海更是一舉拔得頭籌,這些數據在在猶如當頭棒喝,狠 狠地敲了我們一記。但與其為名次耿耿於懷,甚至找藉口搪塞,還不如藉此好好 檢視背後透露的訊息及隱憂。誠如嚴長壽(2011)在《教育應該不一樣》書中所 言,如果你自己選擇隨波逐流,如果你拒絕面對世界快速變化的事實,如果你沒 有主動判斷選擇的能力,最終還是你自己要負起最大的責任。如此語重心長的提 醒,無非也是看到莘莘學子長久以來的學習,只停留在標準答案的追求,無法言 而有據的表達,亦缺乏個人論點闡述的問題,此乃 PISA 與 PIRLS 所教會我們的 事。足見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是語文教育要務,亦是值得持續探究之焦點。

貳、閱讀教學的迷思與有效策略尚待釐清

為因應開放且多元的教育新浪潮,當前的教育主張要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教師應懂得善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前教育部長曾志朗

當前國中階段語文教育的盲點所在──過度注重片段知識的記憶,抹殺了理 更指出:

「閱讀是教育的靈魂」。但就目前教育現場來看,教科書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媒 介,即使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教育改革洶湧而過,教室裡的教學仍舊保有過去奉教 科書為圭臬的心態,如何跳脫當前閱讀教學的迷思,於焉成了當務之急。

3

解文意並領略文學之美的可能。使錯力的語文教學,不僅可能澆熄學生對閱讀的 興趣,也讓學生關鍵能力的養成因此亮起紅燈。過去,升學主義掛帥,考試壓力 無形中成了閱讀推廣的絆腳石;如今,面對十二年國教全面啟動,升學壓力不再 是藉口,閱讀教學勢在必行,尤其國文教師,更是義不容辭。

根據幾年來的教學經驗發現,不少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對於文意理解始終因 不得要領而深感頭痛。有些學生的問題出在於碰到生難字詞,往往選擇跳過或視 而不見,缺乏進一步查證求知的積極性;有些學生一看到長篇文章就舉白旗,不 懂如何篩選過濾訊息,缺乏從中摘錄要點的能力;有些學生則是習於囫圇吞棗式 的被動學習,只會死背而無法融會貫通,以至於淪入一問三不知的窘境。這些現 象在在顯示許多國中學生未能具備運用閱讀理解策略的能力,需要教師透過有效 的閱讀指導,協助其解決此等難題。

閱讀教學的目的在於希望透過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帶領學生掌握文章重要 訊息與內涵,進而拓展視野,故將閱讀教學重心放在促進閱讀理解的策略指導。

然而,就目前國中閱讀課普遍的實施情況來看,大多教師採放牛吃草式作法,有 時還常被挪作他用;有些國中的閱讀課程規劃,缺乏系統化的閱讀教學設計,使 閱讀課形同虛設,未能發揮真正該有的指導成效。可見,如何落實閱讀教學,規 劃良善的課程,並懂得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以真正協助學生學習閱讀,乃身為 國文教師不容小覷的重要課題。

參、從交互對話的閱讀行動謀求改善的可行性

做為一名國文教師,每當看著堆積如山的作文擺置案前,總免不了一陣搖頭 興嘆,因為面對學生日益低落的語文素養,著實讓人憂心忡忡。然而,作文不單 是國文教師的苦惱,對孩子而言,更是難以擺脫的夢魘,這些現象背後所透露的 訊息確實值得深思。但與其日日埋怨學生程度如江河日下,不如抽絲剝繭理出問 題所在,進而對症下藥,或許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言簡意賅道出寫作與閱讀間相輔相成的關 係,當學生表示寫作找不到靈感,也間接告訴了我們,學生的視野亟待拓展,此 時就應該從指導其學會閱讀開始做起。值得注意的是,教室並非教師唱獨腳戲的 舞台,亦非學生各自搜索腸枯的所在,欲提升學生的寫作與閱讀理解能力,或許 可以藉由彼此互動的對話討論,共同創造閱讀理解策略交融的新天地。

所謂的對話,不只是指學生與文本間的對話,更重要的是,學生與教師及學

4

生同儕之間能藉由文本作為溝通橋樑,不斷進行討論,如此方可透過閱讀教學的 互動激盪更多火花。再者,當前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才是教室裡真 正的主角,傳統以教師講述為主的注入式教學已不符潮流,面對學生閱讀理解能 力的提升,教師須能與時俱進,與學生共同面對問題並評估需求,尋求因應之道。

根據閱讀相關文獻可知,強調師生與同儕間對話的交互教學法,有助於提昇 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林佩璇,2005;洪倩薇 ,2008;許麗霞 ,2008;劉素 娟,2009)。

只是過去研究多以國小階段為主,國中階段對於閱讀理解的研究似乎較少著墨,

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將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以透過強調師生及同儕互動 與對話的交互教學法來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並探討其對提昇國中學生閱讀 理解能力的影響與成效,以期透過有效的閱讀策略教學引導學生學會閱讀,進而 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