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行動研究強調行動-反思-再行動的循環歷程,故有關資料蒐集與分析亦是 在研究行動展開的過程中不時進行。同時,為求研究結果討論的客觀與完整性,

本研究在資料蒐集與分析上採取質量兼備的方式進行,其中以質化資料為主,量 化資料為輔。此緣於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教師於研究 歷程中指導學生學習四項閱讀理解策略的實施歷程,及學生對四項閱讀理解策略 的運用情形與學習態度等,足見本研究注重研究過程探討,故以質化資料為主。

是故,本研究茲先就質化資料進行相關說明,隨後再針對量化資料進行說明。

一、質化資料的蒐集來源

陳向明(2002)指出,質的研究中蒐集資料的方法十分豐富,如訪談、觀察、

實物分析、口述史、敘事分析、歷史法等,其中以前三種最為常用。關於蒐集資 料的來源與方法,很重要的取決關鍵在於研究問題、研究目的與研究情境,意即 研究者須根據個別研究的著重點來決定採取哪些方法。以本研究而言,旨在了解 教師運用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教學的可行策略及學生使用閱讀理解策略的學習 歷程與感受,藉此探討其對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成效與影響。是故,茲 就教學觀察、訪談記錄、省思札記與學習文件等質化資料蒐集來源分述如下。

(一)教學觀察

透過觀察可以直接看到研究對象在研究情境中所表現出的行為與互動情形,

觀察的作用在於為研究問題尋找答案以回應研究目的,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觀 察內容的如何取捨將是重要關鍵。究竟打算觀察些什麼?那些內容對研究才重要?

39

而在觀察前擬定觀察大綱,將有助於觀察的聚焦。

以本研究而言,研究者將所欲觀察的重點設計成「教學觀察記錄表」(如附 錄一),進而根據此表觀察閱讀課堂的學生學習情況。本研究的教學觀察紀錄主 要記載課堂上的師生對話、學生發言或討論情形,藉此了解學生在閱讀理解策略 的學習與運用情形。再者,由於研究者本身擔任教學者角色,無法同時兼顧觀察 者角色,除邀請協同研究者協助教學觀察外,亦再利用錄影與錄音方式,如實記 錄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情形,供研究者於教學後,得以更完整觀察學生的上課 反應。最後,研究者每次教學完成後,根據每節課的教學觀察紀錄表,進行學生 學習歷程及成效分析。

(二)訪談記錄

藉由觀察,可以比較明確地回答:「誰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與誰一起做了 什麼?」但很難準確地回答「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引自陳向明,2002)。由此 可知,訪談是種有「目的」的對話,研究者藉由訪談從中了解受訪者的內心世界,

而本研究的訪談對象主要是研究對象(七年 A 班學生)與協同研究者(雀兒老師) 關於學生訪談部分,第一階段採取個別學生訪談的方式,目的在於掌握學生 各自對四項閱讀策略的學習情況;第二階段則透過小組訪談的方式,目的在於藉 此進一步了解各組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實際討論情形與問題所在。茲將本研究 所進行的學生訪談記錄,整理如表 3-4-1 所示。

表 3-4-1 學生訪談紀錄一覽表

次序 訪談日期 時間 地點 訪談對象 第一次 101.09.13 25 分鐘 閱覽室前 S29、S31、S33

第二次 101.09.18 25 分鐘 閱覽室前 S23、S07、S10 第三次 101.09.25 25 分鐘 閱覽室前 S21、S25 第四次 101.10.02 25 分鐘 閱覽室前 S14、S22 第五次 101.10.09 25 分鐘 閱覽室前 S03、S16

第六次 101.10.23 25 分鐘 閱覽室前 各組組長(S21、S23、S10、S29) 第七次 101.10.30 25 分鐘 閱覽室前 S21、S04、S30、S03、S24、S27 第八次 101.11.06 25 分鐘 閱覽室前 S23、S14、S31、S11、S28、S1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關於協同研究者(雀兒老師)的訪談部分,主要則是利用每次閱讀課後的下一 節(即每週一下午第七節)為主,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會針對該堂閱讀課的教學活 動設計、師生對話狀況或學生學習情形等方面進行意見交流,目的在藉此確實掌

40

握本次閱讀教學的實施成效,藉由討論敏覺問題所在,並進而作為下次教學調整 之參考。茲將本研究所進行的偕同研究者訪談記錄,整理如表 3-4-2 所示。

表 3-4-2 協同研究者訪談紀錄一覽表

次序 訪談日期 時間 地點 訪談重點

第一次 101.09.03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閱讀教學規劃與前測實施 第二次 101.09.10 35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一次閱讀課堂教學狀況 第三次 101.09.17 3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二次閱讀課堂教學狀況 第四次 101.09.24 35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三次閱讀課堂教學狀況 第五次 101.10.01 3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四次閱讀課堂教學狀況 第六次 101.10.08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五次閱讀課堂教學狀況 第七次 101.10.22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六次閱讀課堂教學狀況 第八次 101.10.29 35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七次閱讀課堂教學狀況 第九次 101.11.05 3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第八次閱讀課堂教學狀況 第十次 101.11.12 40 分鐘 導師辦公室 討論閱讀教學成效與後測實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訪談時間主要利用課餘時間來進行,訪談方式則採半結構方式進行,意即研 究者依據研究主題所擬定的「訪談大綱」(如附錄二)進行,但在實際訪談時,

受訪者可依據當時狀況調整問題順序,不必拘泥大綱字句,藉由訪談,使研究者 得以就教學觀察所發現值得探討的事件,更深入了解真實狀況。訪談過程以錄音 方式紀錄,訪談後將錄音檔建置為逐字稿,並由研究者將訪談內容整理成「訪談 資料記錄表」(如附錄三),以獲得更深入的資料,並使資料編號與分析更為清楚。

(三)省思札記

在研究過程中,除了對看到和聽到的事實進行描述以外,還應該不時反思自 己是如何看待這些事實,意即研究者必須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推論進行反省(引自 陳向明,2002)。以本研究而言,研究者於每次教學後皆會撰寫「省思札記紀錄 表」(如附錄四),記錄重點在於學生課堂表現、教學進行流程、教學所見所想,

以及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法。意即,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的每個階段,

只要產生有關研究的任何想法,皆如實記載於省思札記,像是每次教學後,可依 據教學實況錄影錄音、教學觀察表、學生學習紀錄單等資料進行教學反思,以作 為下次教學的改進參考。

隨著研究的進行,可能不斷遭遇困難、不斷發現問題、透過反思尋求解決之 道,研究者可隨時將這些回顧與反省所得加以整理並記載,藉此來補充說明教學 或研究過程中衍生的闡釋,以求進一步增進研究的完整性。

41

(四)學習文件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任教班級的學生,為掌握學生實際的學習情形,在研究 過程中,透過研究者根據教材內容所自編的「閱讀策略學習記錄單」(如附錄五)

與「小組討論記錄單」(如附錄六),來了解學生學習各項閱讀策略時,學生個人 與小組互動的學習情形。而整個教學活動結束後,則以「交互教學法課程回饋問 卷」(如附錄七),來了解學生接受交互教學法後的學習心得與感受。藉由上述學 習文件的蒐集與分析,與教學觀察、訪談記錄等資料進行相互印證。

1.閱讀策略學習記錄單

研究者於每次教學時會將重點輔以「閱讀策略學習記錄單」呈現,活動開始 前,會先發下該記錄單,由教師引導學生依據策略學習所得如實填寫,藉此記錄 學生自己的學習狀況。

2.小組討論記錄單

第二階段的交互教學法採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責任轉移,研究者透過

「小組討論記錄單」的設計來引導各小組進行對話討論。在每次文章討論前,每 組先發下一張記錄單,讓各組小組長有所依循並針對組內的討論狀況進行記錄,

研究者藉此掌握每次小組討論的情形,並適時給予相關協助與指導。

3.交互教學法課程回饋問卷

本研究焦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四項閱讀理解策略的學習與運用情形,

為了解交互教學法融入閱讀課程的學生接受度與心得,研究者於教學活動結束後 一週的閱讀課(即 101 年 11 月 12 日第六節課),讓學生填寫交互教學法課程回饋 問卷,作為評估教學成效與影響的資料。

基於上述,研究者對於本研究所進行質化資料蒐集說明後,研究者接著亦針 對本研究所採納的量化資料,進行簡單說明如後。

二、量化資料的蒐集來源

根據參考前人閱讀相關研究發現,閱讀教學過後,對學生施以閱讀理解 測驗,確實也不失為檢測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改變情形的參考依據。同時,本研究 亦分別在閱讀教學進行前與閱讀教學進行後,對學生施以「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調 查問卷」(如附錄九)前測與後測,據此作為探討學生運用閱讀理解策略的改變 情形。關於本研究調查問卷的前測實施時間,主要利用是閱讀教學前一週的閱讀 課進行(即 101 年 09 月 03 日第六節課);後測的實施時間,則是利用閱讀教學結 束後一週的閱讀課進行(即 101 年 11 月 12 日第六節課)。

42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量化資料主要有二,其一是每篇文章過後,對學生施以 閱讀理解測驗所得之「學生閱讀測驗結果」,另一則是「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調查 問卷之前後測調查結果」。意即本研究於閱讀教學結束後,將「學生閱讀測驗結 果」與「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調查問卷」前後測調查結果等一併納入量化資料蒐集 範圍,並據此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的資料處理,以求進一步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貳、資料處理的方法

一、資料的處理

本研究在量化資料的處理上較為單純,在「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調查問卷」方

本研究在量化資料的處理上較為單純,在「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調查問卷」方